李幸
(滄州師范學院美術系)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中國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滄州轄區大運河南起吳橋縣內的第六屯,北至青縣內李又屯,流經滄州市7個地區,全長253公里,沿途的大運河文化,厚積當地史冊文脈、習俗風情、民間生活、文化藝術等多方面的精髓。
民俗文化源于人民,是人民在長期的文化生活中形成的較為固定的內在精神與物質載體的表現,能夠反映出民間文化生活的一般規律。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民俗文化不斷傳承、變化,并融入時代特征,它以口耳相傳或家庭傳承的形式,在反映勞動人民的文化意識的同時,也逐步形成了包羅萬象的豐富內涵。相較于其他文化形式,民俗文化最貼近生活,飽含著民族精神與民族情感,也是表達人民狀態與訴求的直接方式,是孕育中華傳統文化的肥沃土壤,同樣包含著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
大運河滄州段地理位置獨特,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豐富,包括馬場炮臺、謝家壩、東光碼頭等,還擁有滄州武術、吳橋雜技、劉吉舞獅等7項國家級非遺項目,40余項省級非遺項目。大運河滄州段民俗資源豐富,民俗文化不僅有著華北地區民俗文化的傳統特征,還有著較強的鄉土特色,如武術文化、雜技文化、漁村剪紙文化等,呈現出了豐富多樣的民俗文化載體,記錄著不同時期、不同區域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大運河作為線性、活態的民俗文化遺產,具有生生不息的民俗文化精神。這些源于運河、活在運河的獨特民俗文化資源為滄州大運河民俗文化裝飾壁畫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
藝術行為與裝飾藝術密不可分,作為美的表現手法,不論是原始社會的彩繪陶器紋飾,還是封建社會的青花瓷器圖樣,都能夠體現裝飾藝術的重要作用。裝飾藝術應用范圍十分廣泛,其中,裝飾壁畫則是裝飾藝術在空間與建筑上的表現形式。
古代的壁畫多用于宗教空間之內或者反映一定宗教內容,但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壁畫已經深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成為一種非常具有親民性的藝術形式。在現代壁畫中,有一部分有著極強的裝飾性,主要被用在公共空間和公共設施的美化上,并成為環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其作用來說,也可以稱之為公共環境藝術。此類能夠起到裝飾空間環境作用的壁畫叫作“裝飾壁畫”。在發揮強烈的可視性與直觀性的同時,其裝飾、美化建筑的功能得到進一步發展,以模式化、理想化的處理方法達到較好的裝飾效果。
現代藝術形式在給予人們全新審美感受的同時,也給傳統民俗文化藝術形式帶來巨大沖擊。要讓民俗文化在快速發展的社會中展現出獨特的風采,就要深挖文化根源、強化文化表達、促進文化認同。就空間與建筑藝術來說,將民俗文化融于裝飾壁畫中,是美化空間、提升文化氛圍的手法,也是對民俗藝術形式的傳承與發展,是保護藝術財產的手段。合理運用裝飾壁畫,也能夠使公共空間充滿民俗味道,同時弘揚地方文化特色。
滄州地處環京津、環渤海經濟圈,北靠京津,東臨渤海,南接山東,生產方式上亦農亦漁,造就了融合北方民俗文化、內陸與海洋民俗文化的獨特地域文化。大運河滄州段占京杭大運河總長八分之一,兩岸民俗文化豐富多彩,是運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滄州段大運河畔的民俗文化以裝飾壁畫形式進行表達與宣傳,既是推進大運河文化深入當地民眾人心、提升文化自信的有力手段,又是迎合滄州市推進“五城同創”“綠色崛起”、提升城市景觀形象、完善城市各項設施的有效方法,同時在理論上提供了能夠將民俗文化形式物化為公共藝術的參考辦法。
民俗文化與裝飾壁畫的結合,是人類歷史文化和審美的體現,是展示這座城市文化的平臺,有利于城市經濟發展,提升城市形象,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增加城市魅力、城市競爭力,促進城市地域文脈的傳承,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幸福感[2]。
1.內容表現形式
為凸顯地方民俗特色、凸顯大運河文化,在壁畫的設計上,以地方民間藝術中常見的表現形式為基礎,從滄州當地的特色產品、節日風俗、戲曲雜技、花卉植物、河海風情幾個方面進行設計創作。壁畫的表現不同于以往民間常見壁畫的寫實性,而是參考涂鴉式壁畫的特點,融合裝飾畫、插畫、插圖表達形式來描繪民俗文化,以新載俗,以俗促新。在具體描繪上,著重壁畫總體內容表現,突出隨意性,均以充滿動感、詼諧有趣的形式表現人物、物象,且以非詳細描繪的形式留有一定想象空間,使觀眾能夠得到較為輕松、愉悅、回味的觀看體驗。
為了突出壁畫的裝飾屬性,畫面中沒有明確的時間與空間概念,壁畫以構圖自由化、造型圖案化、色彩鮮明化、形象趣味化的方法進行整體設計。通過上述手段,在實現筆畫的裝飾、美化空間環境主要功能的同時,也能夠通過設立壁畫墻面的方法起到劃分空間、豐富層次的作用。
2.造型、色彩選擇
創新表現形式的民俗文化壁畫具有明顯特點:一是物象造型特征性、趣味性的抽象化、卡通式表現方法;二是運用對比度較高的色彩進行表達,并以色調區分畫面區域、以色塊進行畫面拼接。在獲得良好的裝飾效果以外,還通過造型與色彩的藝術效果提升空間氛圍感。
此裝飾壁畫由五個不同主題卻又相互呼應的獨立壁畫構成,五部分壁畫的具體造型與色彩設計如下:
第一部分主題為滄州地區的特色農副產品,以水果為主,取名為“河海之果”,以綠色作為設計起點。大運河滄州段流域內水果種植廣泛多樣,為突出滄州地方特色,將金絲小棗、泊頭鴨梨、黃驊冬棗等作為壁畫創作元素,為表現水果自身特色,使用紅、黃、綠色塊拼接,以綠色為主。使用棕褐色的植物枝干進行畫面區域的劃分,在部分位置描繪作物花卉進行畫面均衡感塑造。為使畫面更有生氣,特選用穿著民俗紋樣、圖案棉襖的4位在豐收的水果叢中追逐、打鬧的兒童卡通形象入畫,增添生活感。
第二部分主題為滄州地區的傳統節日風俗,取名為“河海之歡”,以紅色作為設計起點。滄州地區自古就有廟會、燈會等傳統習俗,在壁畫中體現各類燈籠的設計元素,表現紅紅火火的寓意,將風車、面人、糖葫蘆等頗具傳統節日氛圍的造型引入壁畫,再加上鑼鼓、炮仗、傳統舞獅的情節,共同營造出熱烈的節日氛圍,給人身臨其境的感受。喜慶、歡愉的畫面效果非常明顯。畫面整體采用大面積不同的紅色,色彩非常鮮艷。
第三部分主題為具有鮮明滄州地方特色的技藝——雜技,取名為“河海之藝”,以黃色作為設計起點。滄州被譽為“雜技之鄉”,歷史悠久,群眾基礎雄厚,尤以吳橋雜技著名。畫面中描繪了身穿傳統戲服、練功服的孩子們做著各項雜技中代表動作的畫面。除此之外,壁畫中還畫有各式各樣的服飾、旗幡、飾品、器械等,表面上亂作一團,遍地皆是,實則亂中有序。
第四部分主題為滄州地方的花卉,取名為“河海之花”,以紫色作為設計起點。畫面中有滄州市花月季,以及其他較為常見的花卉,如菊花、荷花、蘭花、牽牛花、地雷花與其他野花等等。為豐富畫面,春花開放結合頗有民俗特點的風箏,二者繪制在一起,顏色極為豐富。滄州被譽為“武術之鄉”,因而選取兩個手持大刀的兒童在畫面中迎風奔跑,似在天上舞,又像花上飄。
第五部分主題為滄州地方的魚副產品,取名為“河海之漁”,以藍色作為設計起點。滄州有“河”有“海”,運河穿城而過,渤海東臨市郊,因而在一段時間內,魚副產品成為當地人主要的食物來源。壁畫為表達當地人民對于運河、渤海的情感,特以富有童話性、趣味性的手法來描繪海底世界的異彩紛呈。水中的各類生物與三個潛水而游的兒童構成畫面的中心,也表達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除上述色彩以外,設計中還借鑒了其他傳統民間藝術如渤海漁村剪紙中的色彩搭配,又配以較為艷麗的顏色,如各類橙色、檸檬黃、孔雀藍等。三者結合,讓整套裝飾壁畫的色彩顯得統一而富有變化、艷麗而不失內涵、民俗卻又顯時尚,形成了民俗文化與現代裝飾藝術有機融合的壁畫新形式。
3.構圖的特點
壁畫應與展示的墻面或空間密切聯系,要在確定壁面尺寸、觀看距離、疏密程度后統一規劃。為保證展示面的穩定性與均衡感,整套壁畫的構圖形式以散點式為主。為獲得較好的、整體的觀賞效果,每幅壁畫均采取平面敘述法的形式展開,再根據實際展示環境進行現場微調或繪制定做。
整體壁畫散點構圖,不設既定的視覺中心,整體畫面結構表現出自由性、組合性的構成特色。在此基礎上,將南皮鏨銅藝術、渤海漁村剪紙、武強年畫、楊柳青年畫的構圖形式融入其中,例如四季花屏、均衡式等構圖形式。上述結合方法能夠讓壁畫呈現出“形散實滿”的藝術效果,在空間的使用中,能夠極大地減小由于空間的體量較大而給人帶來的壓抑、嚴肅之感。
作為壁畫的呈現載體,建筑物墻面則是壁畫實際表現與保存的首要考慮對象。在室內的公共環境中,“墻面”的內涵包括地面、立面和頂面在內的三個組成部分。對于空間來說界面是二維的,界面通過圍合形成三維空間。一般情況下,在室內外環境之中,壁畫依附于二維平面之上,即壁畫主要制于建筑的內、外立面之上,但在壁畫規模較大的情況下,有時需要將地面與頂面也納入載體范圍內,此種方法能夠整合空間中的各個界面,將壁畫創作融入整個空間之中,通過多個界面共同打造出充滿立體感的壁畫,甚至可以運用一定手法塑造具有視覺特效的壁畫效果。
壁畫要與其所處的空間形態、大小等相適應,設計中要注意的有:空間的不拘形式、各類尺寸數據、空間用途、設計目的等。以空間情況來看,中軸對稱形式建筑或空間是目前大多數壁畫所處的較為常見的空間布局形式。此類空間則需要通過壁畫強調其穩定、莊重的空間效果。對于非對稱式的空間布局形式,則需要通過壁畫來突出其空間本身的特點,營造獨特的空間氛圍。當下裝飾壁畫的設計形式已經能夠滿足建筑空間的多樣化、獨特化要求。在實施方面,裝飾壁畫的表達與呈現方式更加多樣,不同材質、不同拼貼或繪制手法讓裝飾壁畫有著良好的應用前景。除常規壁畫表現形式外,扇面、弧面式的擬景壁畫、承載界面相接的跨界面壁畫,其他的還有全景仿真壁畫、穹頂壁畫、地面壁畫等。
本壁畫設計可置于室內公共環境中,如各類博物館、規劃館、藝術館等。以滄州博物館為例,其建筑內部空間方正對稱,墻壁平直寬闊。此博物館為新建筑,結合整個展示空間的空間精神與氛圍、展示主題與內容等方面,因此與壁畫方正形態設計相吻合。由于本設計主要特點為色彩鮮艷、明亮,直抒普通百姓心靈感受,色彩運用幾乎達到自由表現的程度。設計形象抽象、卡通又極具民俗特點,同時設計現代感強。選用燈箱的形式,運用這種玻璃透光的材料進行表現,既不會破壞設計本身的顏色,又充滿現代感,這種創新材料的壁畫形式又與博物館室內環境中的燈光達到契合的效果。
壁畫也可置于室外公共環境中,如運河沿岸觀光走廊、風情街、購物廣場、游樂園等。在室外公共環境中多選用陶瓷作為壁畫主創材料。陶瓷壁畫物理特性好,能夠耐火、耐熱、耐腐;其藝術效果呈現好、可塑性強、色彩附著力好、對比度較高。因陶瓷是由陶土燒制或電窯燒制而成,自然屬性極佳,無污染,環保可回收,被大面積地運用于各類展館、公共空間、公園環境中。作為民俗主題壁畫的主要載體形式,陶瓷色彩艷麗,不易褪色,便于清潔與更換,空間適應性好。
在表達大運河滄州段民俗文化的壁畫設計之中,為相應主題配以不同的色彩、造型搭配,五部分主題壁畫依據色環順序綠、紅、黃、紫、藍的次序排列,即以“河海之果”“河海之歡”“河海之藝”“河海之花”“河海之漁”的順序呈現,直截了當,直觀感強。
大運河作為流動的文化,需要通過各種形式發掘、弘揚。滄州作為京津冀門戶的發展型城市,更要充分發掘自身文化優勢,運用好本土文化,以大運河為基點,通過藝術的形式讓運河再現當年盛景。在多種藝術形式中,裝飾壁畫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之一,通過裝飾壁畫這一藝術表達形式記錄、再現、傳承、發展滄州民俗文化,是城市建設發展與內涵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大運河滄州段民俗文化裝飾壁畫將迎來發展之春。以融合地方特色的創新設計,從“果、樂、藝、花、漁”五點入手,創作大運河滄州段裝飾壁畫,形成“一線多珠”的裝飾壁畫作品,不僅是弘揚運河文化、民俗文化的有效手段,更是美化環境、改善空間的有力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