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瓊
(河北美術學院)
建筑手繪效果圖線稿的繪制中有幾大要素,即透視、構圖、主體、配景元素。透視、構圖和繪制主體是效果圖的基礎,建筑配景的搭配則是增強畫面的重要手段。不同的配景搭配讓我們的畫面更加飽滿美觀。在具體的繪制過程中,它的表現形式也不是單一的,我們在學習并練習基礎的繪制手法的同時,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提煉升華,總結出自己獨特的繪制方法。
樹木是建筑手繪效果圖中重要的構成元素。在我們生活周邊有千姿百態的樹木,他們各具特色,給空間環境增添美感,給人以精神的愉悅。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域樹木的種類也各不相同。此外,隨著季節、氣候的變化,樹木所呈現的面貌也不盡相同。我們可以根據畫面需要選合適的樹木來進行繪制。為了與畫面協調統一,在不同風格的表現中繪制不同形態的樹木來烘托環境。而樹木的形態主要都是由以下要素組成,如樹枝、樹干、樹冠、樹葉所組成。想要畫好樹木首先要了解樹木的形態特征以及各部分的關系,了解樹木的外輪廓形狀和生長規律;繪制前做到了然于胸,但這些還不夠,我們還要對樹木進行提煉加工,從構圖出發,以畫面感為重心,合理地繪制樹木樣式。以概念性的手法繪制,增加畫面的趣味,既要豐富畫面,也不能喧賓奪主。同時樹木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要與建筑及各種元素有機搭配、適度搭配來體現。有取有舍,合理地抽象概括繪制,從而服務于整個畫面。
畫一顆普通形式的樹可以先從樹干畫起,樹干是構成樹木的框架,注意樹干的長度和粗度比例關系,根部要略微敞開并要表現其與地面的關系。接下來畫枝杈,主枝杈不宜只畫在樹干左右兩側,要向主干的四周散開,且要高低錯落、上細下粗。分枝要比主枝細,在分枝上畫小分枝,這樣才有層次變化,也符合樹木的生長規律。同時要合理安排枝干的疏密關系。分叉的角度盡量不要太小,要先陡后緩。然后用齒輪線把畫好的枝杈自然地連接起來,畫出樹冠的外輪廓。這條齒輪線繪制不要太生硬,要注意起伏變化,富有節奏與韻律感。我們還可以由這種普通的樹的形態演變出幾種常見的樹冠形態,如偏梯形的形式、等邊三角形的形式、偏長一些等腰三角形的形式、葫蘆形式等。在不同樹木繪制過程中,還要把握樹冠、樹枝的具體形態,樹葉的互生、對生的區別,樹干的細裂、節疤等。樹干較粗時,可以適當刻畫一下樹干的質感和明暗。質感的表現一般根據樹皮的紋理而定。例如,松樹樹皮呈片狀肌理,柳樹樹皮呈條紋狀肌理,柿子樹樹皮呈小塊狀肌理,白樺樹皮光滑而有眼睛狀結節等。樹干的受光情況根據整幅圖的受光而定,處理好樹冠和樹干的受光、背光及樹冠在樹干上產生的落影。
畫近景的樹時,描繪要細致具體,應畫出樹干上樹皮的紋理,枝、干的穿插要表現出來,樹葉也應表現出自身的特點。畫枝干時注意上下多曲折,不要單用直線。嫩枝、小樹線條纖細,用筆要快速靈活;老樹宜用頓挫、粗獷的線表現其蒼老。樹葉可以用自由的曲線表現。畫近景的樹盡量不要遮擋畫面主體,通常枝葉較少,使其起到框景的作用,一般不畫出全貌。在深入表現樹木的明暗時,常常采用粗細、輕重、疏密、虛實變化的線條來刻畫,并通過組織線條形成不同深淺的色調來表現樹木的明暗層次,越是密集的線條色調就越深,反之則越淡。
中景的樹在畫面中往往和建筑物所處的前后位置差不多。畫中景的樹不必要刻畫樹的細節,只需要根據樹種的特征畫出樹形輪廓,枝葉可以概括處理,但要注意枝干的前后穿插關系、樹木整體的明暗關系。另外,中景的樹要多與建筑相互呼應。
遠景的樹通常安置在建筑物后面,起襯托作用,同時也能起到拉開畫面層次的作用。樹的高矮、色調深淺根據畫面中建筑物而定。建筑物高,背景的樹木則矮,反之背景的樹色調就高。遠景的樹一般采用只畫輪廓的表現手法,無需區分樹干和樹葉,只需畫出樹冠線輪廓。
喬木是指樹形高大的樹木,高度在6米以上,最高可達30米。有獨立的主干,樹干和樹冠有明顯區分,與低矮的灌木相對應。松樹、水杉、楊樹、柳樹、槐樹等都屬于喬木類。表現喬木時按照前面所述普通形式的樹木來繪制。棕櫚科植物特征非常明顯,有強烈的體征形式。在表現棕櫚科植物時,要用心觀察梳理其骨架,根據生長規律刻畫葉片的形態,注重葉片的翻轉、前后關系及受光和背光關系。繪制時可以先畫出植物的主干,接著按照葉片的生長規律,在樹干頂部為葉片定位,再依次根據葉片的前后關系和葉片特征把葉片畫出來。
叢是針對除去樹以外的植物而言的,這里指的是低矮植物,在建筑手繪效果圖配景中起到點綴的作用。叢分為草叢、花叢和低矮灌木叢。
草叢的表現被視為空間環境的點綴,是襯托環境的載體。草叢一般放在近景處,用來點綴畫面。草叢不僅僅是草,而是由很多種小型植物組成。其畫法靈活多變,在表現上需要根據不同種類草的特征來繪制,以體現多樣性。在注意草叢整體感的同時,還要注意葉子的大小、翻轉、葉子之間的前后的穿插層次、疏密關系。
花叢有兩種形式,一種與草叢相似,放在畫面的邊角,為近景裝飾。這種刻畫要細致一些,趨于寫實。另一種是花池,通常被放在畫面的中景部分,表現為連續的團狀效果,需要表現其整體感,不需要進行細致刻畫。
灌木是指那些主干不明顯、體型矮小而叢生的木本植物。通常以片植為主,比較適合放在中景和遠景,表現概括。在表現時需注意疏密、虛實對比,進行分塊繪制,體現大關系,切忌過于瑣碎。灌木叢的輪廓線繪制應該自然而富有韻律,整體形態要有團狀的效果和體積感,樹干和枝杈可以忽略不畫。一些細節的處理,用筆排線要略有變化,避免過于呆板。
鋪裝是硬質地面的覆蓋材料,使用面積較廣。在建筑手繪效果圖中對鋪裝表現一般比較概括,主要以鋪裝的特點為主。常見的鋪裝形式有花崗巖、石板、木板、卵石等,鋪裝形式有規則式和非規則式,如方格網式、冰裂紋式等。對鋪裝表面質感進行表現,需要很強的繪畫功底和表現能力。無論是哪種鋪裝形式都要遵循地面的透視關系,要符合近大遠小、近實遠虛的規則。另外,鋪裝的繪制不宜過于細膩、真實,應該概括。對一個區域內的同一種樣式的鋪裝盡量不要畫得太滿,要做適當的省略。鋪裝材料材質的表現要根據不同材料的特點采用不同的用線方式,根據情況靈活處理,不拘泥單一的形式。
在手繪效果圖配景表現中所謂的“地”指的是草皮綠地。在畫面中它占的面積較大,能夠襯托樹和叢,同時也用來烘托整體環境氣氛。草的畫法有很多,下面主要來介紹兩種:一種是用簡單統一的短線填充草地,但不是毫無變化、不假思索地填充空白,用線講求疏密、虛實變化。為了使畫面達到和諧的效果,周圍景物的表現也應該帶有豐富的筆觸效果。另一種方法是對草地進行概括,用橫向的短線組成的“條紋”將草地的高低起伏、遠近層次表現出來。這種表現手法不宜過多。
山石作為配景可以強化空間的層次感。在山的表現上,遠景山的表現以簡化的線條為主,通過單一線條勾勒出山的輪廓與姿態;近景的山在表現時,要處理好結構線、形體面與空間環境各實體要素的關系,避免喧賓奪主。在石的表現上,用線要硬朗一些,但根據其本身的特征不同用線要有些區別,并且要根據其結構紋理進行描繪。通常先勾畫出石頭的外部輪廓,注意石頭的外部形態特征。然后根據“石分三面”將石頭的體感表現出來,同時要考慮山石的轉折、凹凸變化,運筆要有。山石下面加少量草可以起到襯托山石的效果。石頭不適合單獨配置,通常成組出現,要注意石頭大小相配、前后遮擋的群組關系。
水主要分為動水和靜水兩大類,動水又分為水平動水、瀑布和跌水。水景表現時,線條應與水的方向保持一致,并通過畫水的特質、畫水的倒影、畫水的波光粼粼的感覺等表現水的質感和體積感。對表現特定環境中的各類水時,如靜水、瀑布、跌水、噴泉等,根據它們的水流方式運筆,并通過光影法塑造出水的體積感。表現靜水時宜用平行直線或小波紋線,這些平行線或小波紋線應近粗而疏,遠細而密,要注意線條的疏密與斷續的虛實變化,以表現水面的光影效果和空間感。水平動水的表現多用波紋線,也可以運用裝飾性的線條。瀑布和跌水等要表現的是垂直的動水,適合用垂直線或弧線繪制,水紋的多少能夠表現水流的緩與急,同時要注意水與背景的關系,做到虛實對比、簡繁互相映襯。用筆速度要盡量快,線條要有疏密變化及節奏韻律關系。濺起的水花要用概括的手法表現出來。噴泉基本上可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噴射效果,水的形態呈拋物線狀。在表現時要先留出空白,然后用線條將水的邊緣加以強調。另一種是噴涌效果,在表現時要突出“涌”的效果,外形輪廓要用圓潤的曲線形式勾畫,兩邊的水花形態要有區別,水面要有涌動起伏,但造型不要過于夸張,否則會影響水的整體效果。
建筑手繪效果圖中的人物整體表現比較修長,一般為8~10個頭長。畫遠處的人物時應盡量概括,省去一些不必要的細節,注重刻畫人物的動態和大關系,用筆干凈利落。近處的人表現要相對清晰一些。在建筑手繪效果圖中,人物只是起到點綴作用,不可以畫的過多,避免遮擋主題造型。人物一般多放在中景處,在大的動態把握的前提下,人物比例要協調,但不必刻畫面部和服飾細節。近景處的人物,可以刻畫人物面部,但不必深入,以免喧賓奪主。人物的肢體、語言及年齡、性別要根據畫面需要加以選擇。不同的環境和場景,可以安排不同姿態的人物,如站立的、走動的、坐著的等不同姿勢。人物布局也要恰當合理,要放在“適當”的位置上,避免“人滿為患”。
少女一般體型偏瘦、腿比較修長。中年婦女體型微微偏胖,曲線明顯,兩腿較粗。前衛時尚的年輕人,適用的場合比較多,衣著比較夸張,刻畫時用筆要干脆利索。成功人士一般體態比較寬胖,身著西裝,攜帶公文包。老年人身材寬胖,駝背,衣著寬松,常配有拐杖,也可與小孩搭配出現。
在構圖時,不要把人物放在一條直線上,要注意前后空間關系和疏密的處理,不要過于均衡、有序。畫組合人物時,通常以兩人為一組,與適量的單人進行搭配,這樣顯得自然生動。如果單人過多就會使畫面零散生硬,三人以上的組合又會顯得過于密集,容易對畫面內容產生遮擋,不利于畫面層次關系的表現。畫面中人物的數量、服飾、年齡等要根據所表現的主題內容進行合理搭配。需要特別注意:如果畫面采取正常視高,那么在畫面所有站立和直行的人物(小孩除外)頭部位置一般放在畫面統一水平線高度,人的身高自然差異可以忽略不計。但在實際表現時,人物的頭部可以在這個水平線附近上下略微浮動,產生參差不齊的效果使畫面更加自然生動。男女的表現除了發型和衣服的區別外,還可以通過人的體型來區別。一般女性肩部較窄,胯部較寬,凹凸有致,用線圓潤;男性肩部寬闊,整體呈倒梯形狀,用線硬朗。
在建筑手繪效果圖中,交通工具也常常用來作為配景。能夠突出場景氛圍的表現。表現時首先要注意交通工具與周圍環境中的建筑物、景物、人物的大小比例關系,增強畫面的空間層次感。畫車時要注意觀察車的造型和車自身的比例關系,車身的長度和整體比例關系根據車輪直徑來確定。根據畫面構圖需求來設計車的位置,注意表現車身的反光效果、車的倒影,以及窗框、車門縫、車燈、把手等細節處理。繪制時,我們可以把汽車理解成一個立方體,在45度的側視時,汽車有兩個滅點。根據透視關系確定軸距和車高,一般前輪和后輪之間能容下三個車輪,車的高度約為兩個到兩個半車輪的高度。車的其他結構根據車的整體比例來繪制,還可以刻畫一下光影效果、加入人物等,使畫面更加生動。
一幅完整的建筑手繪效果圖是由不同類別的景觀單體組成,樹木叢林、道路地面、山石水景、人物車輛等內容屬于建筑手繪效果圖中的配景,是建筑手繪效果圖表現的重要組成部分。配景的表現不僅可以使畫面完整生動,還能激發設計師的靈感,影響著設計表現的成敗。對于配景的訓練和積累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我們在生活中要多觀察各種配景的特征,總結其規律,學會歸納總結,多練習、多思考,靈活地運用表現技法,避免模式化練習,不斷地提高表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