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琦
(東北師范大學)
創新型社會發展需要具有創新、思維、溝通、交流、社交等綜合能力的人才。社會發展對高素質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單單是高學歷的需要,更是綜合素質的全面考察。高校育人的教育目標轉向為培養完善人格、高素質心態、高水平能力。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增添了圖書館學習空間的功能多樣性綜合升級,時代背景下的高校圖書館空間功能轉型需體現人本化、靈活化、高效化及動態化。
新的教學模式下學科之間內容交叉與交流融合,跨學科專業間的溝通探討以交流借鑒、匯報講座等合作形式開展,使原本相互之間孤立的空間漸漸被開放的、多層次的空間環境所取代。教育理念的轉變使得學生學習方式也相應轉變,高校圖書館內部學習空間能否提供相應的空間布局以適應新的教學理念,將高校辦學理念整合到圖書館學習空間設計之中,空間與教學目標、培養計劃、相互融合成為圖書館未來發展之重。
傳統圖書館的文獻查閱功能受信息媒體技術影響,引發閱讀載體、查閱方式、傳遞渠道的變化,如果高校圖書館不根據時代發展節奏和當下階段學生使用需求對圖書館做相應的改造與升級,后續發展將很難凸顯圖書館本身的特點和優勢。技術的發展改變了原有知識文獻存儲的媒介[1],學習方式發生變化,如手機、iPad、電腦取代了大部分的紙質書本。用戶可以跨越時間、空間地搜尋獲取知識信息、檢索查閱、閱覽借讀等方面整體趨于電子信息化的發展,影響了傳統圖書館空間的平面布局和組織序列,以及圖書館的流線動勢和運營模式。
圖書館實體空間是指紙質、聲像、電子出版物等存儲空間,館藏資源層次高、專業性強,通過館內管理員來向讀者提供借閱、咨詢、檢索等服務的場所。隨時代發展,館內功能演變,拓展有講座、展示、培訓、自習、休息等服務模塊。圖書館是整個學校環境空間背景之中的一部分,人流量大,有明顯階段性和集中性,場所潛在的區域和資源優勢起資源整合作用,被社會關系支持,也生產社會關系和被社會關系所生產。在獲得提升空間的環境設計與學術氣氛的同時還把構建學習空間場域進一步向可變通、靈活化方面延伸,將學習者的學習、生活、交往連接。
聯動信息資源、技術資源、設備資源以及人力資源的集成[2],依托于信息技術的支撐,在各種因素的共同支持下,推動了信息共享空間的誕生,此后衍生出了學習共享空間、學術共享空間等共享空間。高校圖書館學習空間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為目的,集合傳統圖書館基礎服務、信息活動交流、學習社交以及餐飲輕食等為一體的多功能[3]、綜合性的空間場所。可將其視為傳統高校圖書館學習空間的一種延伸發展形態[4],通過規劃與設計,將知識資源整合、功能設計完善、設施配套齊全,強調發揮用戶的主觀能動性,自主學習與協作共享。
作為教學和研學服務的機構,高校圖書館的空間布局已從按資源載體劃分轉向以服務功能為導向的空間升級再造。傳統圖書館空間結構下不能滿足學生的使用需求而增加或改造,目的是支持學生的多種學習行為,開展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相互學習交流及相互促進的學習場所。圖書館空間主要由實體空間和虛擬空間兩大類共同組成。學習空間主要指圖書館為學習提供場所功能,其中包含了空間布局、環境、裝飾等直接的表現空間形態,也包含功能、概念、氣氛等間接的展現空間內涵。空間功能決定人在空間中的行為活動內容,空間設計形態的營造是為了提高人在空間中的使用感受,空間環境感知直接影響使用者的心理、生理、身體體驗,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空間的各個層面,進而做出針對性的研究。
網絡媒介,智能載體成為泛化現象,信息載體的發展使得文獻存儲密度、查詢檢索、流通傳遞越來越便捷,信息不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從空間設計概念、人群使用特征、服務運營方式、功能組成關系方面進行梳理。基于知識情境的建設,營造有效的知識情境與學習氛圍,幫助學生克服知識建構中遇到的困難,創設良好的學習空間環境,以促進學生開展各項知識建構活動。
國家經濟發展對人才綜合素質能力的要求在提高,學科建設背景下高校的教育規模擴大與功能完善,輸出更多更高素質能力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任務,應緊跟時代變化和社會走向,契合新時代發展的理念下設計圖書館的組織與計劃,用長遠的視角審視當下圖書館的設計。在互聯網融入各領域行業的過程中,高校圖書館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以互聯網作為外力因素,更新館內空間形態,順應時代形勢,發展與時俱進。
人的心理感受、生理反應、行為活動與空間環境相互作用與影響。環境提供學習者多樣性選擇,促進信息交流,教育本身就是以傳播知識、獲得知識、創新知識為目標,高校環境下應營造一個使用舒適、便利快捷、動靜結合的交流環境,以空間設計形式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水平的提高。配比分區是功能多樣化設計理念的直接體現,在數據篩選研究中增加實用程度較高的功能區建設。
高校圖書館因其專屬的文化特性和學習氛圍,是高校學生最適合學習的空間場所。圖書館是高校的綜合能力的重要體現,代表著高校的學術水平。圖書館內部空間的學習體驗感受是使用者滿意度的反饋,是體現高校圖書館功能的主體。信息時代的高校圖書館肩負著轉型期間的空間環境質量與高校教育辦學水平的提高。
高校圖書館學習空間不再以無聲的靜態方式存在,而是伴隨著各種行為的發生在運動著、變化著的動態發展,從圖書館主要適用人群大學生的學習目標、行為習慣、心理感受出發,對高校圖書館空間環境進行相應的學習氛圍營造,為適應時代發展進步帶來的可持續性建設提供參考。
呼應教育理念的轉變和發展趨勢,通過不斷地更新和重組以適應教育變革和教育需求。革新傳統學習空間,其輕松舒適、自由靈活的氛圍,滿足學生多樣性的學習需求。優化空間動線設計,活化學習環境。找到空間設計手法的切入點和具體方法,迎合轉型時期學生的需求,發揮高校圖書館專屬的重心作用,提高館內運行效率。
高校圖書館建構和運行在相應的校園規則與制度中,位于學習空間場景中的每個角色都遵循著相符的邏輯和行為法則,發生各種類型、各個層次的社會關系。圖書館向學生提供的不僅是學習活動發生的空間場所,而是擴大到具有社會職能,滿足當下社會背景中學生學習方式的特定需要,為實現人與知識、人與人群、人與環境之間完備的聯動過程,學習空間設計應具備教育性、學習性、休閑性等功能。
當代教學模式正由“灌輸傳授式學習”向“互動建構式學習”轉變,聚焦學習資源,讓學習者能在公共場域或個人空間內有最大的自由度,以為學生成長提供全面服務的原則進行學習空間建設,收集采納學生意見建議,進行功能的定義和設計。強調學習者參與生成空間性能,強調用戶在學習中的感知和參與,空間功能隨學習過程而變通。以圖書館空間環境為載體,搭建學生群體相互之間交流的平臺,幫助學生減少焦慮情緒,產生學習聯系和心理共鳴。
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的構建由實體環境、虛擬環境以及支持環境三部分組成。實體環境通過協調多個樓層、融合多個學科、聚集多個用戶等方式,對學習資源進行整合。虛擬環境通過網絡技術應用,實現館內知識雙向或者多向傳播。支持環境通過學習工具與設施的配備,主動適應與配合學生多種學習方式。學校圖書館應完善信息服務,構建學習共享模式,擴展延伸共享模式的學習功能,動態定義單元數據。
①群體學習的環境:個人將知識與群體成員進行分享、交換、整合,學習過程需要開放、透明。
②正式交流空間:基于正式組織聯系的空間,如會議室、報告廳、研究場所。
③非正式交流空間:基于具有社會聯系的社交場所,如茶餐廳、咖啡廳、休息區、休閑活動空間。
④跨專業協同環境:為不同專業、鄰近學科提供混合組配與資源共享活動的空間。
⑤彈性通用環境:為臨時性組織活動提供開放透明的工作環境,可根據需要改變組織方式。
⑥網絡聯絡空間:人際交往形成的網絡節點,成員間互相關聯。
圖書館作為高校教育的主要空間載體,學習環境影響學生學習質量成果的生成、教育空間的功能構成和設計形態,環境氣氛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行為。合理構建高校圖書館學習空間設計,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與學科之間的信息交互。減弱當前傳統圖書館的可替代性和低效性,增強圖書館與用戶之間的契合度與匹配度。圖書館的服務延伸是在固有功能的基礎之上[5],利用本館的文獻、場地、館員、設備[6]、影響力等各種優勢資源,為學習者提供外延性服務[7]。延伸服務分為理念、內容、空間、時間、群體五個方面,延伸服務與個性、需求、創新、自助等服務存在著交集關系。根據時代社會發展進程,及時更新觀念保持圖書館的發展處于動態之中。高校圖書館傳統的主要服務對象為本校固定區域范圍內的使用者,使得館內氣氛單調。在使用多種社會資源擴充外延的同時,適度提高高校資源自身的社會開放度,圖書館的服務人群也應逐步擴大到社會人士、周邊高校師生,增加其社會屬性。匯集與教育相關的社會空間要素,減弱高校與社會的邊界感。
高校圖書館學習空間不再以靜態方式存在,而是伴隨著各種行為的發生在運動和變化著。在數字化的信息時代,從學生的使用感受出發,在內部空間布局上更加注重情感化,一方面注重空間的功能使用,配比分區是功能多樣化設計理念的直接體現,根據功能區使用程度篩選建設,為學習者提供多樣性環境選擇;另一方面注重人群的使用感受,根據學習者的心理與生理需求進行舒適化空間設計,獲得用戶對圖書館學習空間的情感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