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瑤
(河南大學美術學院)
如果說一部好的電影需要各個鏡頭的色彩、景別切換達到和諧從而對故事、人物情感、環境氛圍起到烘托作用,從而更好地產生社會價值,那么紀實攝影就是各種社會意義的直接傳達,如果將社會意義比作電影,那么自媒體和紀實攝影就是推送社會意義的傳播媒介,紀實攝影藝術應該把握住機會將自媒體的優勢轉換為自己的優勢,使二者交互融合對社會價值產生重要影響。
從攝影藝術家的定義和角度來看,紀實攝影藝術本身就是攝影藝術家通過自己的手進行紀實,將各種影像展現出來,從而使其能夠更加充分地、有意識地揭示人們在自然環境、地理條件作用中的生存發展狀態,除了真實地記錄當代人類在不斷適應自然環境和發展活動中的過程,以及其中的各種基本功能,還有一定的中國社會科學、歷史文獻科學的研究應用價值。現代中國紀實主義藝術的攝影家可以使中國社會更加深入地關注當地人的社會現狀、人性和當地歷史文化底蘊,尊重當地文化習俗、習慣。許多紀實攝影藝術創作者將其中的社會主觀性和紀實主義意識直接融入自己精心創作的現代紀實主義作品中,通過各種影像組合打散與視覺組合進行重構,針對不同自然環境的實際情況,將各種影像組合拍攝作為紀實作品取材的來源,從而充分地揭示當代人們自然生活的真實性和本質,創作出現代紀實主義藝術攝影。
“紀實”一詞源于拉丁文的“docere”,意思是“教導”,紀實攝影能讓觀者在看完“紀實”之后,引起共鳴得到反思,與新聞攝影具有異曲同工之處。1933年,紀實藝術攝影家凱文·卡特成功拍攝了《饑餓的蘇丹》這幅紀實作品,記錄了蘇丹當地長年飽受饑餓、糧食危機的生活困苦的蘇丹人民,無論作者后期因創作這幅紀實作品的前后真實故事經歷等受到了何種爭議,這幅紀實作品仍然具有一定的藝術、社會、科學價值,這也是追求真實的人,向往真實人生感悟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過查閱參考資料,攝影在中國的身份探索和地位確定大致可以劃分為“出現(1949-1976年)、自覺(1976-1997年)和自信(1997年至今)”這3個歷史階段。有人甚至認為,“紀實攝影中所蘊含的精神實質就是攝影的靈魂”。在中國,紀實攝影既可以是由攝影藝術家來欣賞的,也同樣可以被人們當作一種媒介對其進行宣傳使用。在社會變化的背景下,紀實攝影的變化與社會環境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例如,《大眼睛》的攝影創作者解海龍,他被譽為“為中華民族的希望工程立下汗馬功勞的人”,這幅攝影作品轟動當時,讓更多的人對中國希望工程建設有了更高的重視和關注,讓成千上萬的貧困地區的兒童得到了社會救助,推動了大量的慈善公益行動,也讓新聞媒體能夠作出更多的后續新聞報道,從而讓更多的人更加了解中國希望工程的具體建設項目。這也許正是中國紀實攝影本身存在的最大價值所在,通過這些紀實攝影作品我們能夠不斷地讓更多中國人了解和看到當今社會底層的值得關注的弱勢群體,發現更多有關社會的問題。為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越來越多的紀實攝影家注重拍攝題材,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將紀實攝影及其所反映的社會現象與新媒體傳播領域有機結合起來。
互聯網終端包括iPad、電腦、智能手機甚至網絡電視等,而智能手機作為移動互聯網終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人們現在幾乎人手一個甚至多個,它可以隨身攜帶,讓人們能夠隨時隨地獲取信息,也正是因為其便捷性,以及它自身的多功能性,讓人們越來越依賴手機,同樣人們對它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所以與手機媒介相關的市場也充滿了無限可能。有學者提出,手機媒體被人們稱為繼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之后的“第五媒體”。自從走進科技時代,手機進入我們的生活,而它作為傳播信息載體中的其中一個,在我們生活中手機媒介的存在相比對于其他傳統媒介來說,為我們帶來了更多的便利,也為紀實攝影帶來了便利。
隨著科技的發展,手機被開發者做得越來越輕便,不論年紀大小,不論文化差異,現在幾乎人人都會攜帶手機,智能手機的普及程度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其影響也是更加廣泛的。現在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對體驗感的需求日漸提高,現在不管走到哪里都會有Wi-Fi,另外,隨著5G時代的到來,現在各個手機廠商已經加入了5G行列,同時,手機性能不斷更新完善,這也讓人們對手機的依賴性越來越強。
相比于相機,手機具有價格便宜、攜帶方便、智能化的優點,并輕松實現了高質量的成像和視頻記錄,每天觀看的Vlog、美食、旅游、探店和其他視頻以及許多描述日常生活的紀實作品都是通過手機拍攝的,手機也逐漸擁有新聞報道的功能,對于自媒體行業工作者,更能夠隨時隨地記錄各種事物,不用依賴于大型專業器材來回奔波。
近年來,短視頻軟件慢慢加入了信息傳播的行列,其以較強的互動性和多樣的內容在手機媒介中彰顯了較強的優勢。不僅如此,手機上有各種視頻軟件、聊天軟件、新聞瀏覽器等,以各式各樣的形式出現在手機媒體上,并且都各有其優點,讓人們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用各種形式的軟件去了解他們需要的信息。紀實攝影家可以通過百度、微博、知乎等去搜索瀏覽大眾所喜歡的風格、作品及作家,與此同時,大眾還可以通過短視頻軟件去欣賞各種作品合集等。
以抖音為例,每個人會有各自的興趣取向,在刷視頻的過程中,平臺會判斷你的興趣取向然后再推薦同類型的視頻,這是數據庫的存在,也是無論老年人還是年輕人都可以并愿意刷抖音的原因之一。之前,人們可以通過訂報紙來了解時事新聞等,通過購買雜志閱讀攝影專欄的內容,有些內容在之前人們只有通過雜志才可以了解。現在有了手機后,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便利,僅僅通過一部手機我們就可以了解到任何我們想了解的內容,而且無論是文字內容、圖片信息還是畫面效果等,手機媒介會給人較強的視覺沖擊感。在自媒體時代,由于大眾的需求,一些以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司已經開發并推出了許多產品,旨在降低門檻、優化工作流程,滿足普通人的日常需求。
關于時效性,本文以微博熱搜為例,微博熱搜通常是一分鐘一更新,這也從側面證明了信息更新之快。另外,其可以隨時隨地播報,當用戶看到一段信息時,可以及時保存下來,也可以隨時隨地發送給想分享的人、與作者互動,這是傳統媒體無法做到的。自媒體的普及和互動性使用戶可以在欣賞作品的同時表達意見,實現與媒體的互動,并鼓勵更多的用戶參與評論與創作者互動。在很多傳統媒體中,用戶往往只是一個聽眾、觀眾、讀者,只能被動地要求接收具體信息。新媒體時代下,各個軟件的開發服務部門更加需要注重提升用戶的反饋體驗,根據具體用戶的反饋數據進行調整,掌握用戶在內容交流時表達出的興趣點,從而更容易理解公眾的需求,以便進行準確的推送。
對于成本問題來說,用戶只需要購買一部可以上網的手機,而獲取信息是免費的,不同于報紙雜志,需要花費金錢,通過手機媒介能夠讓信息飛快地傳播。隨著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的不斷融合,智能圖像分析技術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圖像數據的數字存儲可以確保任何連接設備做到有序高效傳輸,使數據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和深入發展。數字存儲技術的先進性也決定了紀實攝影作品保存的便利性,避免了長時間存放后傳統膠卷相機拍攝的照片泛黃問題,還可以留下照片的細節數據。
在移動互聯網、移動終端日益普及和發展的現狀下,以智能手機、移動網絡為代表的各類現代化媒介在為人帶來多方面便利的同時,也同樣具有一定的弊端和問題,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在網絡平臺自由發布個人信息,信息的真實性會因發布人的主觀性因素而受到影響,因此,信息可能存在片面性、不真實性,還有一些不負責任的網民利用媒體平臺引導輿論方向,甚至會傳播一些不良信息、危及其他人的信息安全和個人隱私等,缺乏網絡“把關人”對信息進行把關,進行過濾和篩選,不能讓接收者獲取真實準確的信息。這也是自媒體時代便利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弊端,讓當今的紀實攝影的存在顯得更為可貴。“紀實”的字面意思可以理解為“記錄真實”。在自媒體時代,人們通過虛擬網絡進行溝通交流,想要保證信息的真實可靠,一方面需要用戶的自覺,另一方面需要保護好自己的個人隱私。部分人把握不好其中的度,就會造成信息的不真實性,這也是為什么說網絡是虛擬的原因之一。在智能化發展的今天,與人交流的可能是虛擬的機器不是真實的人,而作為紀實攝影,作者創作作品時,會將事物的真實情況反映到作品當中,能夠保證紀實的真實性,對于信息的真實性,紀實行業的“把關人”相較于自媒體傳播行業的“把關人”,其中的難度顯而易見。因此,紀實攝影是當今虛擬網絡時代中的一股清流,潔身自傲,能夠傳遞真實、傳遞正義。
在移動互聯網普及之前,人們幾乎只能從報紙雜志這種官方宣傳渠道、攝影展和大型紀實攝影集中了解到紀實攝影的相關信息,自從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各類紀實攝影作品的信息傳播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多種新興媒體為創作者和觀眾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人們可以是紀實攝影的接受者,也可以是紀實攝影的參與者和傳播者。海量信息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嗶哩嗶哩彈幕網等多種平臺渠道傳播,且傳播的速度和覆蓋面都得到了飛躍式發展,紀實攝影作品的現實影響力也得到了擴大。
隨著近年來中國新聞媒體業在信息時代的快速進步與發展,中國移動互聯網新聞媒體的品牌影響力也將不斷擴大,媒體組織必須重視在線平臺的運作。中國攝影家協會于2000年12月1日建立了自己的行業網絡平臺——中國攝影家協會網,作為中國第一個國家攝影組織,及時發布有關該行業協會的最新動態和權威行業信息,展示出色的攝影作品,集聚攝影行業技術精英,提升行業知名度,致力于為中國攝影作品行業提供信息服務,擴大紀實攝影的影響力。
新媒體的出現為普羅大眾帶來了原本遙不可及的攝影技術,攝影領域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創作與受眾之間相對獨立的關系發生了變化,受眾逐漸成為紀實攝影的創造者和傳播者。在新媒體環境下,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的影響力日益擴大,全民進入讀圖時代,這不僅使普通創作者有機會展示自己的作品,而且使他們自身的需求得以滿足。在傳播過程中,借助自媒體網站運營管理團隊在企業網站內容運營推廣方面的豐富經驗,紀實影像攝影團隊可以在移動互聯網上的各種數字媒體傳播中迅速形成強大的傳播合力,然后將其聚集在更穩定的數字傳播渠道。
紀實攝影通常是由影片創作者對一個現實中的人物所做的一種形象攝影描述,不同的攝影家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但是會同樣傳遞出不同階層的現狀,展示出自己對事物的理解和認識,通過媒介讓外界作以評價、吸引外界關注的目光,產生積極的社會效應。“進入讀圖時代的今天,紀實攝影正在發揮自身獨特的作用,紀實攝影創作者在不同的主題之間展現著身邊人物、對人性的追求、對生命的尊重、對環境的關懷、人文精神和人道主義等方面的作品。”作為當代紀實新聞攝影師、新媒體工作者,應該學會用富有批判性、創造性、科學性的眼光正確看待和深入分析社會文化、歷史現象及現實問題,掌握比較強的理論邏輯、形象思維表達能力,提升對社會文化、實際問題的總體分析把握和綜合歸納分析能力,深入研究社會實際,借助網絡影像的強大力量,在自媒體網絡時代的快速發展下,用當代紀實攝影作品深入揭露社會現實問題,樹立文明新風、弘揚社會正氣。
在復雜的媒體環境下,對于紀實攝影來說,只有堅持本心,才不會受到自媒體弊端的影響,同時,將自媒體與紀實攝影緊密結合起來,讓互聯網終端成為紀實攝影作品及其所傳達的社會信息的重要媒介,充分發揮自媒體的優勢,從而讓紀實攝影作品反映的社會現象、紀實攝影作者想要傳達的思想更廣泛地傳播,讓更多人了解值得重視的社會現象,最終影響社會,帶來積極的社會效應,實現紀實攝影和自媒體共同的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