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飛
(北京世紀采風書畫院)
漢字是書法的主要表現對象,追求形象化和抽象化的結合,其寫作風格具有靈活性,融入了我國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因此,這是其他國家無法復刻的文化精華。世界上有各式各樣的文字,漢字書法屬于特殊的象形字,象形文字是由圖畫文字演化而來的,從而得以流傳,其具有抽象性的特征,同時蘊含深層次的內涵,古埃及文字和中國漢字同為象形文字。象形字為我國書法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材料。當前,學術界對書法藝術的形式、意義、文化傾向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因此,本文主要對中國書法筆法的形成與精神內涵進行深入思考。
我國的文字主要有6種構造方式,也就是“六書”。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將其概括為“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六書”中的“象形”是一種原始的造字方式,例如,天地、城寨、器皿、草木、飛鳥、動物等,這些都具有“以形示意”的特點,對我國的書法向著藝術轉型具有很大的影響:一是在文字字形演化的主導中形成了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二是推動漢字和筆法形式的發展,雖然漢字屬于古老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最早起源于圖畫,但是漢字和畫仍有本質的差別:文字是對存在事物簡化和省略后基本體態的概括。“象形”并不是一種特定的描寫,而是一種蔡邕所說的“形勢”,是一種特殊的“字勢”,是“形勢”的一種特殊形式。古人之所以說“書畫同源”,是由于漢字具有“類物”的特點。“書”與“畫”同源而非同質?!皶笔且粋€整體的“形勢”的概括,“畫”的表現形式更為清晰,圖畫重點是物。
中國古代書論利用自然美來比喻和聯想書法美的意蘊,從而達到“字勢”的美感?!兑捉洝酚醒裕骸敖≈T身,遠取諸物?!毕笮巫值恼Q生就是如此。歷史的沉淀、生活的細節和任何事物都可以給漢字以特點。以自然對象為靈感,突出人在創造、思維和精神上的主觀作用,與自然共存?!白匀弧笔菚▌撟鞯脑慈唬c中國的古代哲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更是說明了從自然到陰陽剛柔,形成了一種新的書法形態。我國古代書論中,如氣象、氣脈、氣味、養氣等,都是以“氣”組成的不同詞匯,突出了藝術的本質來源于自然的生命力。
漢字最初是由“抽象”與“具象”相結合而成。“抽象”是一種直觀的抽象,它是具體的筆畫的基礎,橫、豎、撇、捺等筆畫都是具體的。對于中國象形文字的發展,從藝術審美的觀點出發,就是對“象形”的不斷抽象和闡釋,例如,草書的形成就是一種抽象的書法發展過程,以流暢、飽滿的筆觸,總結出了書法最根本的“形勢”。自漢代以來,其藝術價值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漢代蔡邕提出了“九勢”,如“轉筆”“藏鋒”“藏頭”“護尾”等。王羲之提出的“筆勢”指出了書法在“字形”方面的特征。清代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這樣寫道:“蓋書,形學也,有形則有勢”,這正是基于這個認識。“字勢”的產生主要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使漢字形成一個典型的字形;二是在漢字空間形態的抽象和升華中入了人的主觀意識,并在應用中創造出更多的形態。漢字的結構形態固有的特點以及“字勢”的抽象性,盡管無法具體描繪出創作主體的心靈,卻可以被當作一種藝術抽象來表現,抽象的表現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和認同。
中國書法筆法的產生時間久遠,影響筆法產生的因素較多,其中最為關鍵的有兩個因素:一個就是漢字本身;另一個就是書寫的毛筆。中國書法筆法的誕生和漢字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以漢字為基礎的書法系統性筆法最早在甲骨片上發現,時間大致在殷商時期。從挖掘出的甲骨文發現,除了用刀刻的甲骨片以外,還有殘留的墨跡,因此,專家完全可以推斷甲骨文產生的基礎是先用筆墨書寫,再用刀進行刻畫。除了在甲骨上發現有書法的痕跡以外,侯開嘉先生表示:竹筒應該是比甲骨更早的書寫漢字的材料,但是竹筒的存放時間較短,甲骨存放時間較長才能被大眾發現。
如果以書寫工具為基礎,那么書法筆法會追溯到更早的時期,從一些遺址出土的文物中發現,比漢字還早的有巖畫,甚至是符號,還有利用毛筆書寫的不成型的痕跡。真正利用柔毫開始書寫的便是半坡人,這也是最早書法的起源。除了存有半坡人使用柔毫的資料以外,商代使用毛筆的證據更為豐富,商代人民總結了半坡人使用柔毫的經驗,因此,在正式環節使用柔毫書寫。許多學者、專家在現在的湖北和湖南等地都發現了商周時期留下的墨跡,這同時也直接佐證了我國書法在商周時期就早已誕生。毛筆的誕生決定了我國書法的走向,毛筆為圓錐形,觸感柔軟。但對使用者來說,要用盡巧力才能控制毛筆,用毛筆書寫出的字也是千變萬化的,因此,書法成為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
雖然現階段中國書法的藝術價值遠遠高于使用價值,但在早期書法的主要作用就是知識記錄、信息傳播、思想交流。在古代,早期文字用于宗教和占卜活動,書法的使用價值更高。眾所周知,我國漢字為象形字,在當時書法的書寫方式也更接近具體物象的描述,因此,書法的輪廓接近為有弧度的圓形。這與后期書法大多數字體筆畫的直線條有很大的區別,這主要是因為古代人們用柔毫書寫后,還需要用刀具將字刻畫出來,刀和毛筆不同,所刻出的字較為筆直,對于初始象形字中圓輪廓的線條來說,復刻難度較大。書法中的筆法在人們的習慣改變和文化發展中不斷調整。
漢字書寫是一門藝術,供人賞識。漢末魏晉期間,“草書”一體流行,并持續地催生出新的書體,從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筆法。中國書法之所以能被稱為藝術,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文字的一致性和獨特的書寫方式。自魏至晉,鐘繇、王羲之和王獻之在書法上的造詣都是舉世矚目的。自南朝至梁代,民間收藏普遍盛行,并逐步形成了鑒賞、收藏和著錄的風氣。在此期間,“書法”成為特有的詞匯,如宋虞和提出“桓玄愛重書法,每宴集,輒出法書示賓客”。唐代的書法藝術已趨于完善。書法藝術創作領域中出現了一批又一批的書法家,書法藝術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皶ā币辉~的含義更加豐富,由此產生了諸如“書道”之類的新觀念。例如,唐太宗的“書學小道”以及張懷瑾的“文章發揮,書道尚矣”。從南朝到唐朝,書法藝術由純粹的“字形”和實用的習慣用法演變為“藝術”,使其具有更多的審美趣味。
中國書法的傳承與發展,使歷代書法家的書法技藝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并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書法技術。因為書法家的書法功底深厚,所以他的筆法才會相對穩定,而這種風格又與中國繪畫的精神風貌是一脈相承的。經過長期的練習,人們已經掌握了許多技巧,如提、按、頓、挫、中鋒、側鋒等。趙孟頫曾對筆法的重要性進行了闡述:“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睗h字結構獨特,以豐富的筆畫變化構成“筆意”,將時間意義、心理情感、生活節奏等表現于紙張,從而達到藝術的美學效果。
“筆意”“筆勢”和“形勢”是古代書法理論中筆法的產物,筆法是書法藝術的核心,是連接筆觸和內在生命的紐帶。唐代孫過庭所說的“窮變態于豪端,合情調于紙上。無間心手,忘懷楷則”便是此理。一筆一畫,一氣呵成。書寫時,應先從首字起,然后按一定的筆畫次序完成書寫,對此可進行大規模的展示。杜甫在《春日江村五首》中便強調了空間與時間秩序,即“乾坤萬里眼,時序百年心”。總而言之,孫過庭將書法歸納為“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這是以書法技法為基礎的。如果沒有筆法這一概念,那么,藝術鑒賞者與創作人的審美心理就無法做到統一。
所有的藝術都是由人創作而成的,其實是人的精神的一種體現。幾千年來,書法和人的精神符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書法是一種感性的抽象化,常常以“法”寫“心”,“心”與“法”是對立的,古代也常用“志”“意”“懷”“思”等詞語描述。韓愈在《送高閑上人序》中以“一寓于書”和“有動于心”兩語突出書法為“心”之“物”。
書法所寫的東西,對旁觀者而言,是一種明顯的“暗示”,給人以無限的創造可能性,使中國書法具有超越一般造型藝術的高人文品質。
清朝的劉熙載曾經說過:“圣人作《易》,立象以盡意。意,先天,書之本也;象,后天,書之用也?!敝袊臅ɡ碚摚恕靶蜗蟆焙汀皩懸狻边@兩大特征,突出了以自然物象和人格象征來討論書法藝術的兩大脈絡。崔瑗的《草書勢》以及趙壹的《非草書》詮釋了中國書法的精神意蘊,從而形成了書法抒發情感、表達才華、博學的理想。
從古代突出“人”的觀念發展而來的書法個性符號,逐步延伸到人物與書法之間的聯系,并強調了藝術手法所蘊含的精神意蘊。書法中的點畫形態給“人”增添了生命活力與情趣。這種比較穩固的技術體系,以及極具彈性的性情表達,均體現了人的心靈和審美趣味。宋朝蘇軾曾說:“古之論書者,兼論其平生;茍非其人,雖工不貴也?!敝扉L文曾說:“杰立特出,可謂之神;運用精美,可謂之妙;離俗不謬,可謂之能?!边@些文人墨客的學說凸顯了書法與書法中個性象征的含義。對書法的理解,從書法本身的鑒賞延展到對人自身的審美鑒賞,進而使書法作品中的審美精神得到了大幅度的擴展。
書法藝術能夠作為人類心靈的象征,它具有抽象的象征意味。大多數人都是以書籍為基礎來描述自己的個性。以顏真卿為例,他為人正直,后人評其書,皆以人品而論其書。宋代歐陽修在《集古錄》中對顏真卿和他的書評說道:“公忠義之節,明若日月,而堅若金石,自可以光后世,傳無窮,不待其書然后不朽。”另外,蘇軾和黃庭堅也通過顏真卿的書法來評述其人,如蘇軾的“吾觀顏公書,未嘗不想見其風采”“以磊落人書細碎事”,黃庭堅的“我思魯公英氣,如對生面”等,突出了顏真卿作品的符號性價值。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這些“象征”不能利用史籍記載的古代書家人格和書家作品進行直接的對應和評判。一個書法家的書法作品,是由其整體的美學內涵所呈現,其所反映的并非政治、倫理的評判,而是藝術的美學意蘊。
在中國古代,魏晉南北朝時期,以“自然”為核心的書法學說占統治地位。唐代仍有,但到了宋代,已漸趨稀疏。清朝劉熙載在“肇于自然”這一學說上,提出了“書如其人”的早期書法學說。在《書概》中指出:“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p>
“人格象征”和“自然物象”的結合,是以“人”為核心的內容。這種人格象征不是書法、結字、章法等本身所具有的,它是根據書法本身特有的精神特質與書法聯系在一起,使書法具有某種精神品質,通過“藝術象征”可以對創作者作直觀和抽象的感悟。叢文俊認為,書法的“人格魅力”能夠激發人們積極地投入最貼近藝術本質的、最有活力的書法實踐中,將書法藝術個性化,并將其作為最持久的延續。自孔子主張“游于藝”以來,漢朝揚雄的“言,心聲也;書,心畫也”亦強調“書”成為一位書法家的人格品質與書法藝術風格的橋梁紐帶,與之相關的書法藝術的精神意蘊至今仍在。
書法藝術的主體內容是抽象的自然美和個性精神,而情感則是二者溝通的主要方式。在蔡邕所寫的《筆論》中有一句話:“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后書之”,指出書法是一種抒發感情的形式。在創造中,情緒被抽象成一種基本的情緒。因為點畫的特點、密集的空間、快速的筆觸、畫面的內涵等,使書法所包含的文字內容與藝術審美聯結成一個互通互融的整體,并得到美學上的樂趣。劉熙載說過:“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意為“氣質達形,形于氣質”??涤袨檫€認為,“能移人情,乃為書之至極”,這與他“蓋書,形學也”的說法并不矛盾,凸顯了“以形寫神”的特征。
書法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在藝術、審美、精神等方面都有著獨特的價值與品質。中國文化之源在于漢字,而書法則是中國藝術之源。“筆意”“字勢”“形勢”是書法藝術語言與意象的基石,也是書法藝術的根本。技法是書法藝術的最直接表現形式?!胺ā笔且环N無形的書法意象,它與書法設計有著密切的聯系。書法具有高度抽象的特征,這就是它的精神符號特征。書法的個性在不同的書法形式、不同的風格、不同的藝術形式下得以體現,從而構成中國書法的穩定與延續,強調各種藝術形式的結合,使中國書法具有詩性的文化特質,是中國書法精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