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湘婷 袁翠翠 蔡怡秋 李 丹 林家燕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十九大講話時提到了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要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各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近年來,隨著大數據技術及大數據思維的快速發展與應用,大數據已經漸漸滲透到在各行各業之中,非新興行業的轉型和生存問題迫在眉睫,審計行業也不例外。
我國現行的審計制度大多還是基于傳統的審計工作及形式建立的,在大數據時代,這些制度的局限性導致其不能完全滿足當前審計工作的開展。雖已有部分將大數據與審計相結合的例子出現,但因發展不夠成熟且應用普及范圍不夠廣泛,審計行業面臨的問題并不能完全得到解決。因此,培養適應新環境的審計學應用型人才迫在眉睫。要想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必須先從教育抓起。高校作為審計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和主要輸出來源,對培養出適應新社會環境需求的應用型審計人才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傳統的高等院校教育培養方法應及時轉變,必須要結合時代特點,跟進新時代需求,適應新時代現狀,制定合理的教學策略和人才培養策略,按社會經濟生活對審計人才的需求優化和調整審計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專業能力較強且大數據應用能力較高的綜合型、應用型人才。
在當前知識經濟大力發展、就業環境日趨嚴峻的情況下,傳統的審計專業人才培養出現了許多新的問題,應適應國情、審計行情,根據產業需求和發展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審計業務活動始終追隨著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的步伐,并不斷進行開拓、創新。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紛繁復雜的經濟業務不斷出現,傳統的完全依靠人力來完成的審計工作方式早已無法滿足,審計環境、審計目標、審計內容也在逐漸改變。
在專業方面,據大數據調查顯示,企業單位對審計從業人員要求最多的便是審計專業,與審計專業接近的是會計專業,其他依次是財務管理、其他財經類、工程類和其他類。在學歷方面,用人單位對審計從業人員學歷的要求隨職位的升高而提高。底層職位注重實際操作,對學歷不作太大的要求;越高的職位對學歷的相應要求則越高,上至高等院校碩士學位不等。
一個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快速的工作適應能力、高效的動手能力、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積極的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才能在當今的這個就業競爭激烈的年代,成為用人單位的“寵兒”。
審計是一個注重實操的行業,在擁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擁有豐富的實操經驗也尤為重要。
大數據技術的出現與應用給審計行業的發展指了一條明路,但相應的,社會對審計人才的要求隨之不斷提高,審計人才市場對人才“質”的需求,已經由“查錯防弊”型轉向“復合型”審計人才需求,著眼點逐漸偏向綜合型、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只有在審計專業知識扎實掌握的基礎上兼具大數據應用技術能力,才能達到新時代對審計人才的需求門檻。
大數據表明,審計職位與素質要求基本成正比關系,即職務越高,對審計人員所要求的的個人素質與職業素質便越高。用人單位普遍重視從業者的團隊合作、溝通、人際交往能力、責任心和能夠承受工作壓力等方面的綜合素質。審計人員經常處理一些敏感問題,提供一些有影響力的數據,這就要求審計人員應該公正客觀地執業,而誠實、有信譽的個人品質是客觀公正執業的根本保證。
各高校作為審計人才孵化的搖籃,應當著眼于大數據背景下審計人才的市場需求,并將其作為培養應用型審計人才的標桿。
目前,大部分高校中依然存在對于大數據技術教學重視程度不夠的問題,部分教師與學生并沒有意識到審計行業的悄然變化。很多高等院校都將大部分的經費投入到其他專業如機械、醫學、計算機等的實驗室的建設中,對于審計實訓所需的投入較少,造成審計實訓軟硬件設施都較為匱乏。優化審計人才培養模式、營造良好的審計學習氛圍以及建立審計實訓軟件和實訓基地等相關設施,對于大部分高校來說都是從零到有,一切投入需從零開始,不僅需要人力、物力,還要考慮相關的軟硬件設備,成本勢必很高,高校缺乏資金支持因而難以接受。高校較少與國家審計機關或社會審計企業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也是導致審計學專業缺乏實踐教學的原因之一。
審計學是在審計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審計理論必須用來指導審計實踐,大數據應用技術更為強調實踐性,因此,高校開展大數據相關課程與審計相關課程都需要有實踐實訓關節,否則學生所學的知識將成為脫離實際的理論,也無法真做到知行合一并將其完美嫻熟地運用。
目前,雖有部分高校已看到學習大數據應用技能的必要性,開設了大數據審計相關的課程,在原有的教學任務中適時增加大數據相關課程,并將其與審計的專業知識相結合。但總體來說,新增加的課程大部分均以理論課程的方式呈現及教學,僅僅只在教室便完成整套知識的傳授,學生缺乏實踐性,無法在實踐中檢驗所學的知識是否牢固掌握,更無法在實際操作中發生問題并積累經驗。
正所謂,“實踐出真知”,實際操作也是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若只注重理論知識學習而疏于親自實踐,則極可能出現學校所學習理論知識內容與實際使用存在脫節。實踐環節一旦被忽略,學生難以真正提高大數據應用技術能力,無法充分發揮優勢,無法達成高校培養應用型審計人才的目標,更無法達到大數據背景下對于審計應用型人才的要求。
目前,各高校的審計教師大部分都是從學校到學校,普遍缺乏實際工作經驗,擔任的教學任務較單一,且大部分教師在筆試面試進入高校時的選拔標準還是依照原有的對審計教學的舊要求,著重點在審計方面的專業理論知識,缺乏對審計實踐經驗和大數據技術與應用能力的甄選,與審計應用型人才的要求相差甚遠,無法在課堂教學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影響各高校對應用型審計人才的培養。
在高校培養審計應用型人才絕非輕而易舉,也無法一蹴而就,目前仍處于摸索階段。但這絕不僅限于某一方的努力,更需要校、師、生三方共同合作共同努力才能達到。因此具體優化對策可以從學校、教師、學生三個層面探索。
1.建立校企合作機制
國家需要創新,企業需要發展。發展校企合作是國家對人才戰略重視的體現,這也逐步成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點方向。高校尋找可合作的企業與其建立“互利共贏”的合作機制。企業能夠給高校提供審計學生實習實訓的機會和平臺,為學生營造多元化的教學氛圍和逼真的工作情景,提升學生的能力和日后的就業競爭力;于企業而言,企業的發展離不開高校為其輸送應用型和綜合型人才,與高校建立合作機制能獲得有效穩定的人才來源,在合作的過程中高校也能為企業提供不可或缺的學生信息數據。
2.加強教師團隊建設
積極引進雙師型教師,提高教師團隊整體水平。雙師型教師是高校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特色和重點,大力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已經成為社會和教育界的共同呼聲。“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要想培養兼具專業能力和大數據應用技術能力的應用型審計人才,很重要的一點是需要傳授知識的教師具備以上的能力。各高校要提高教師準入的門檻,通過去企業或單位挖掘有經驗有實力的審計從業人員等方式多渠道引入兼備審計相關理論知識及大數據應用技術能力的雙師型教師,著重實戰經驗,從而提高教師團隊的整體水平。
組織內部已有教師定時進行進修和技能培訓等。各高校應建立完善師資交流機制、課題研究機制等。對于已經準入的教師,需要通過定期開展培訓工作、派遣教師到國內外知名院校及知名審計事務所等進行進修學習、輪流派遣少部分教師到審計事務所或企業單位等進行掛職實訓等方式,豐富審計實踐經驗,培養教師的大數據技術應用能力,并做到能與專業知識結合運用,從而保障教學質量,促進審計人才培養。
邀請校外專家或成功人士進行溝通和指導。一方面要積極鼓勵教師們與審計企業或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溝通交流,一方面也可以通過邀請校外專家或在大數據審計方面有一定造詣的專業人士來學校,通過開課或講座的方式與教師們進行經驗交流與分享,也方便教師們及時了解當前社會環境下對審計人才的需求及標準。
3.科學規劃審計課程,加大大數據應用課程的比重
[1]邊瑩.大數據環境下審計人才的培養研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20(10).
[2]商思爭,周雯,李學嵐.我國審計人才需求分析——蘇浙滬2011年審計人才需求調查[J].財會月刊,2012(17).
[3]畢小卓.審計專業人才需求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17).
[4]張巍,唐菊.“互聯網+”背景下應用型本科審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J].財經界,2020(32).
[5]姚美娟,施平,葉邦銀.產教融合視角下審計專業人才培養研究——怡南京審計大學瑞華精英班為例[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9(03).
[6]黃藝明,林洪玥.基于大數據思維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以廈門大學信息學院為例[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1(03).
[7]頡茂華,劉冬梅.審計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現狀與對策——基于教師、學生與用人單位的三維調查問卷分析[J].財會通訊,2013(01).
[8]趙玉婷.高等院校審計學專業實踐教學問題與完善策略[J].經貿實踐,2018.
各高校要根據學校課程教學重點、學生實際情況及社會各企業和事業單位對審計人才的需求和標準來進行課程規劃。首先是要增加大數據應用技術課,培養學生的大數據技術應用能力,著重鍛煉計通過大數據應用技術去解決審計相關問題的內容;其次,需要注重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大數據應用技術能力的培養需要很強的實踐性,學校應增加實踐教學或模擬實踐等環節,學生們也需要在實際操作中去發現問題,積累經驗,才能做到將大數據應用技術能力與審計相關的專業知識完美結合。
1.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注重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
高校教師要看到審計行業的新變化,了解大數據應用技術能力對于審計人才的重要性,轉變過去以往只注重審計理論知識教學的觀念,重視在實踐中發展和提升,掌握如何通過大數據技術輔助審計工作的開展,加強對應用型審計人才的培養。
2.提高自身能力,營造氛圍帶動學生
教師應提高自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自主學習或與社會各企業事務所或事業單位的審計從業人員的交流學習,了解先進的審計理念和觀念,提升自身的知識儲備和專業素質,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案例。同時也要發揮帶頭作用,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及時與學生普及審計行業的新變化及市場對審計人才需求的變化,讓學生一同認識到應用型審計人才在當前人才競爭中的重要性和優越性。
1.了解社會需求,設立相應目標
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競爭日趨激烈,已經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問題。“不患才不濟,而患志不立”。審計學子應多關注象牙塔以外的社會信息,實時關注審計行業的最新變動,了解審計行業就業現狀及相應的社會需求,通過假期實習等方式在實踐中檢驗自己的能力,進行橫向及縱向比較,找到長處并保持,找到不足之處并及時加以提升,設立相應的目標并為之努力發展。
2.培養興趣,自主學習,樹立審計學習的信心
“學所以益才也,礪所以致刃也。”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講話中反復強調要把學習當成增長才干的基礎工程。審計是一門具有綜合型和實操性的學科,作為審計學的學生,必須將學習之路進行到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要培養對審計與大數據的興趣,積極主動去學習和探索,提高自主學習的力度。同時也要樹立對審計學習的信心。
3.“以賽促學”,多參與專業競賽及實踐
參與審計相關的學科競賽是審計學子提升自身學習能力及動手能力的重要途徑,更是積攢實戰經驗并與強手切磋并溝通交流取得經驗的直接途徑。大數據顯示,大部分企業和事業單位在招收實習生及進行校園招聘時,均對有競賽經歷和經驗的學生有偏愛。積極參與學科競賽的經歷和經驗不僅能提升自身,還能豐富和充實自己的簡歷,從而提升自身的競爭力,更好地應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在大數據飛速發展的推動下,審計行業的改革已是必然趨勢,高校對審計人才的培養方式也應跟上改革步伐,做出相應的調整。應用型審計人才的培養是一項復雜性、系統性、難度性都較高的長期性工作,任重道遠,需要各高校持之以恒地進行不斷調整、不斷優化、不斷發展,嚴格按照審計行業發展的趨勢,看到社會對于審計人才新的需求和標準,制定科學的審計人才培養計劃,在課堂上與實踐中加強對大數據應用技術能力的重視,著重強調通過大數據應用技術能力提高審計工作的精確度和效率,培養出符合社會要求、兼具專業能力和大數據應用技術能力的應用型審計人才。
袁翠翠同志為本文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