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杰
(長沙理工大學 湖南 長沙 410114)
進入新時代,以新經濟、新產業為特征的新一輪全球產業革命為我國工程教育改革提質提出了新要求。教育部先后啟動實施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和“新工科建設計劃”,旨在培養面向工業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工程科技人才。同時為服務交通強國、“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等國家重大戰略,傳統的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升級勢在必行[1]。新工科人才培養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滿足社會、行業、產業和企業對傳統專業提出的新要求,因此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應著重培養其適應產業升級趨勢所需的創新素質、實踐能力、國際競爭力等。
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進入前所未有的新階段,伴隨全球產業升級和新一輪科技創新浪潮,國家將產業創新升級作為重要發展戰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到,要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數字化發展,做強做優實體經濟。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伴隨著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必須認清只有培養出能投身技術創新并適應科技研發要求的卓越人才[2],才能產生助推產業現代化發展的原動力。
進入21世紀以來,新一輪產業變革席卷而來,各國都在圍繞各自發展目標展開競爭。新科技助推新產業、新業態,進而創造新的崗位或對傳統崗位從業人員提出新要求。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向何處重點用力,要提升學生哪方面的素質、能力,要根據本專業特性而決定。因此,各高校在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面既要利用產業升級發展趨勢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也要在適應改革要求中突顯人才塑造力。
一是從課程設置來看,重理論輕實踐,且理論與實踐教學知識銜接不夠,理論課程教學內容偏傳統,與行業發展的現狀不匹配;二是從教學模式來看,課程設置體系性不強;三是從人才培養目標來看,忽視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四是從教師隊伍建設來看,教師配備與發展跟不上科教、產教融合步伐;五是從效果檢測來看,普遍缺乏科學有效的質量監控和評價體系。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卓越人才培養改革的定位應把握兩個核心內容:一是注重人才培養服務于交通行業升級,對接基礎設施建設國家發展戰略;二是注重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人才本身的能力素質與創新發展目標要求相適應。以上勢必對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提出改革新要求。
以往傳統的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基于傳統交通行業發展,主要以理論知識傳授為主,人才培養目標中對創新能力、綜合素質的要求不明顯。在人才培養定位上,不注意考慮與社會、企業、行業的需求相關聯;在服務地方方面,對接企業需求方面考慮不夠。伴隨著交通行業的升級,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應培養符合智慧交通、智慧道路、智慧橋梁發展要求的應用與研究型人員,如工程師、研究人員等等,這對學生專業核心素養的培養提出更高要求。
受傳統工科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很多高校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知識更新慢,重理論、輕實踐的情況。從課程設置上看,專業課知識體系比較陳舊,與行業的快速發展不匹配,專業課程內容更新不及時[3];普遍不重視實踐課,如理論課課時與實踐課課時的比重失衡,且銜接不緊密;有的實踐課的開設過于隨意,不注重實踐課的內涵研究;有的實踐課的硬件保障力度不夠,如校內實訓室和設備的配備沒有按照教學計劃跟進,也不重視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渠道保障實踐課的順利開展。更有的即便是校企合作開發實踐課程,也大多停留于形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較為陳舊,授課內容、方式和手段缺乏創新,部分教師缺乏教學創新意識和動力。學校教學缺乏創新導向主要表現在:一是課程內容限于原有基礎,教材更新速度慢,教材研發速度跟不上行業發展速度;二是傳統授課方式比重大,學生主體地位體現不明顯,課堂上新技術、新業態融入教學不夠;三是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以專業知識為單元開展授課,僅滿足于灌輸模塊知識,完成授課任務,專業課程普遍缺乏人才整體素養導向和價值引領。比如,近年來課程思政在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中的研究仍較為薄弱,對學生社會責任、職業道德、創新創業素養的培養力度不夠。
基于課程體系、教學體系等內容的改革滯后,對學生學習的考核評價方式主要以期末總結性考核和理論考試考核為主,評價方式單一,過程性評價不夠。因此,往往出現學生考前突擊,僅重視理論學習的情況;由于不重視過程中學習行為的記錄和評價,學生往往忽視課堂,表現為聽課專注度不夠,學習效率不佳;由于教師未設置課堂互動獎勵性考核指示、無法通過過程考核激發學生的內驅力,這都不利于達成各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
根據國家、社會和相關領域要求,必須從知識、能力、素質三方面明確新工科背景下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卓越人才培養要求。在知識層面上,要提出具體的專業英語、信息技術素養、檢索和社會調研能力等知識培養要求;此外,要求學生系統、扎實掌握數學、自然科學、力學和工程專業基礎知識,并能夠將其用于解決道路橋梁和渡河工程智能化發展的復雜工程問題。在能力層面上,要特別突出強調用創造性思維方法開展科學研究和就業創業實踐的創新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還需具備較強的語言表達、寫作能力。在素質層面上,高校要注重培養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具體到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卓越人才培養,要培養其樹立正確的勞動意識、勞動態度、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具備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質和合作意識等。
相較于傳統課程,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卓越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應根據新工科人才培養規格細化專業課程體系,著力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和適應現代化新工作場景的能力。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可以以寬口徑的通識課程、專業大類課為基礎,形成“專業主干課程+工程應用課程+實踐課程”的模塊化課程體系,比如,“理論+實踐模塊”“核心專業能力+綜合素養模塊”等,使課程體系面向行業、面向社會、面向實踐,更具備拓展性和前沿性。二是強調校企協同創新課程體系。如企業、行業協同參與課程體系建設,鼓勵企業科研人員參與課程標準和教材撰寫,并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共同研發具備產教融合特點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如道橋路理論基礎類、新技術工程應用類、新場景綜合試驗類等課程模塊。三是結合各學校實際,依據“新工科建設”目標和卓越人才培養標準修訂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將對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選修課、實踐課程設置、學時分配等做詳細的優化調整。
一體化教學體系是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在教學內容、教學組織、教學手段、教學平臺、教學資源等方面的創新。到底如何構建一體化的教學體系,哪些需要一體化,怎樣實施一體化是改革的關鍵。一體化教學模式基于一體化課程體系,主要包括理論實踐課程一體化,課程群目標一體化,課程內容有效銜接融合一體化、專業群協同一體化等。建立在一體化課程基礎上的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教學體系不可千校一面,而需要根據各校實際情況和辦學特色進行創新。比如在教學組織形式上,以學生為主體,實行任務驅動構建“講、演、練、創”一化教學一體化教學模式,各教學環節環環相扣直達教學目標;又如專業核心理論課程與綜合試驗課程一體化教學,從教學目標到教學計劃、課程標準,從教材研發到課堂教學,將理論內容與實訓有效銜接,課堂內容延伸至公路橋梁實訓場景或企業生成環節,使學生的專業核心能力得到鞏固和強化[4-5]。在考核方面教師主導學生參與,實行多元考核、雙向評價以達成一體化教學目標。
要培養“新工科”背景下的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卓越人才,需注重提升學生在實際工程中的技術研發、運用能力和創新思維。因此,師資的供給和配備顯得尤為重要,要著力打造“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通過產學研項目,定期讓教師下到企業一線參與項目研發和工程技術實踐,跟進前沿技術,吸收新工藝新技能,并建立職業資格認證考評機制,激發教師考取專業技術資格證,成為理論扎實、技術過硬、科研精深的“雙師雙能型”教師,還可以通過“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從企業聘請或引進具有行業技術背景的高端雙師型人才,建立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6]。
圍繞“新工科”背景下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卓越人才培養目標,應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質量監控體系。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建立科學的人才培養質量監控組織體系,打破傳統的校院二級質量監控,大膽創新校院系三級質量監控體系,讓系一級在專業課程建設、人才評聘、資金使用方面有更多的靈活性,在人才質量評估、教學管理質量監控與信息反饋落實方面更有針對性;二是制訂人才培養質量評估制度,從制度層面明確人才培養考核和激勵措施,包括人、財、物的配備及質量監控評估指標體系等;三是要組建人才培養質量監控專業部門,保證組成人員背景涉及核心專業、基礎課程、實訓教學等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