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瑞,馬 維,劉 路,楊 佼,馬 俊*
(1.畢節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貴州畢節 551700;2.畢節市農產品質檢中心,貴州畢節 551700)
關鍵字:野生白參;人工栽培;畢節地區
白參菌(Schizophyllum commoner)屬裂褶菌科,別名裂褶菌、白蕈、樹花、雞毛菌、八擔柴,隸屬于擔子菌亞門,傘菌目,裂褶菌科[1],是一種食藥兩用菇?!端幱谜婢返燃涊d,此菌“性平,味甘,氣味(根)苦、微寒、無毒”。菇體呈白色至灰白色,有絨毛,扇形或腎形,質地脆嫩,味道清香,鮮美爽口。白參菌食用價值高,質嫩味美,具有特殊濃郁香味,中醫理論認為,其性平,具有滋補、鎮靜作用[2]。據《中國藥用菌生產與產品開發》中記載,白參菌子實體中含有31種無機元素,包括5種常量元素和26種微量元素,其中人體必需的7種微量元素含量比較高,抗癌元素硒含量為0.242 μg/g,可作為硒源加以利用。據云南省農科院測試中心對人工栽培的白參菌分析,白參菌中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總含量達17.04%,并富含鋅、鐵、鉀、鈣、磷、硒、鍺,是一類營養比較全面的真菌,且白參菌熱量不高,適合作為肥胖人士的食材,受到很多人的追捧。
同時,白參菌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富含多糖、蛋白質、麥角甾醇、裂褶菌黃素、還含有多種酶[3-4]。豐富的蛋白質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具有強身健體的作用。多糖對抗癌具有一定的作用,具滋補強身的功效。特別對小兒盜汗、婦科疾病、神經衰弱、精神不振、頭昏耳鳴等癥療效明顯。白參菌子實體、菌絲體及發酵液中均含有裂褶菌胞外多糖,裂褶菌多糖可有效恢復衰老小鼠的學習記憶能力;提高其血清、肝和腦中SOD活性,減少MDA在體內積累,抑制腦中MAO活性,降低肝、腦細胞線粒體DNA相對含量[5]。裂褶菌發酵胞內多糖具有祛痰作用,可應用到臨床醫學研究上[6]。白參菌子實體和菌絲體提取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 lococcus aureus)、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痢疾桿菌(dysentery bacilli)、枯草桿菌(Bacillus subtilis)以及乙型副傷寒沙門氏菌(Sal monella paratyphi B)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7-8]。
白參菌生長于全球各地,分布較為廣泛,我國23個省份都有種植。畢節地區氣候特點獨特,地方白參菌資源區域特色顯著,生物多樣性豐富,畢節地方野生白參常見于路邊斷木,生長于夏季雨后,受制于斷木營養物質單一及著生方式,野生白參菌子實體個體較小,菌蓋表面多為白色,部分灰色或深灰色,群生或疊生。肉質單薄,口感較柴,商品性及產量較差。此外,野生白參菌在生長過程中菌蓋表面難免有樹葉、泥沙、昆蟲糞便覆蓋,食用前清洗困難。由于野生環境不可控,野生白參菌成熟度及成熟時間不一致,產量低,且采收難度大,難以滿足市場需求。探索畢節地區白參菌人工馴化培養,對畢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延伸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可為食用菌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新的經濟增長點。
畢節地屬黔西北,全境為喀斯特地貌,山地較多,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高原山地氣候明顯,降雨量充沛,立體氣候突出。年平均氣溫13.0℃,年平均最高氣溫17℃,年平均最低氣溫9℃。境內最高海拔2900.6 m,最低海拔457 m,海拔相對高差大,垂直氣候變化尤為明顯,山上山下冷暖不同,高原盆地寒熱各異,利于多種動植物生長,生物資源多樣。
儀器:滅菌鍋、冰箱、搖床、恒溫培養箱、電磁爐、超凈工作臺、平板、錐形瓶。藥品:葡萄糖、蛋白胨、KH2PO4、MgSO4等均為分析純。
菌種分為母種,原種和栽培種。菌種是白參菌產量和品質的重要保障,生產過程中,要優先選擇菌絲粗壯、整齊而且沒有感染的菌種,其次要選擇商品性、一致性、穩定性好的菌種。
3.1.1 母種培養基制作
培養基的配方:馬鈴薯20 g,葡萄糖15 g,蛋白胨2 g,磷酸二氫鉀2 g,硫酸鎂1.5 g。配置培養基并滅菌,冷卻后備用。
3.1.2 平板制作
培養基制作完成后分裝在三角瓶內在高壓鍋內滅菌。高壓鍋內補足無菌水到規定的水位,將滅菌筐放入,蓋上鍋蓋,擰緊螺栓,設定溫度為121℃,滅菌時間為20 min。滅菌完成后,準備好規格90 mm培養皿,在超凈工作臺內,將三角瓶內培養基依次倒入培養皿內,厚度為2 mm,封裝好后在超凈臺內冷卻備用。
3.1.3 母種制備
將收集到的畢節地方野生白參菌資源,用保鮮膜保濕或樣品采集盒帶回實驗室,并于當天進行接種試驗。采回來的樣品在接種前先用自來水沖洗,盡量洗凈樣品上的土壤、雜草、干木屑等雜質,洗凈后置于干凈的培養皿中備用。在接種前將超凈工作臺紫外滅菌30 min,將待接種的樣品轉移至超凈工作臺上,在超凈工作臺臺面擺放滅菌后的無菌濾紙,將洗凈的白參菌用鑷子夾到無菌濾紙上,用滅菌的鑷子、刀片將朵的白參菌切成2 cm×2 cm的片狀,75%酒精30 s,0.1%的HgCl230 s,之后用無菌水清洗2~3次,放置到無菌濾紙上吹干水分,再轉接到培養基上。接種完成后,在無菌培養室內黑暗環境培養,室溫控制在22℃~26℃,菌絲長滿即可用于接原種。
3.2.1 原種培養基制備
原種培養基的配置:小麥90%、麥麩9%、石膏1%。根據原種數量需求和原種培養基配方計算用量,稱量所需的小麥、麥麩、石膏。預處理:將稱量好的小麥按比例加水泡發12 h,麥麩按比例少量多次加水攪拌充分浸濕;準備規格800 ml聚丙烯原種瓶,將小麥、麥麩、石膏放在一起充分攪拌后裝瓶;高壓滅菌60 min,設定溫度為122℃,滅完菌冷卻后備用。
3.2.2 原種制備
將野生白參菌菌株利用組織分離的方法接種在PDA培養基平板內,室溫25℃,避光培養10~12天,培養過程中注意及時挑除感染菌株后備用。原種培養基冷卻后于接種箱內常規無菌操作接種,在超凈臺內準備菌絲長滿的白參菌平板,用打孔器取4 mm×4 mm菌絲餅1塊,放于制作好原種培養基瓶口,接種完成后封口。菌絲長滿菌袋,即可用于接栽培種。
3.3.1 栽培種培養基制作
栽培種培養基配方:雜木屑60%、小麥30%、麥麩9%和石膏1%。根據栽培種數量需求和栽培種培養基配方計算用量,稱量所需的雜木屑、小麥、麥麩、石膏。預處理:將稱量好的小麥按比例加水泡發12 h,麥麩按比例少量多次加水攪拌充分浸濕;準備規格12 cm×24 cm×5 cm聚丙烯菌種袋,將木屑、小麥、麥麩、石膏放在一起攪拌充分后裝袋;高壓滅菌60 min,設定溫度為122℃,滅完菌冷卻后備用。
3.3.2 栽培種制備
接種及封口方式均與原種相同。接種完成后封口,設定好培養溫度,黑暗環境下培養,長滿菌袋,即可用于生產栽培。
白參菌屬中溫型菌,春季最佳栽培時間為3~5月份,秋季最佳栽培時間為9~10月份,各地區可根據當地氣溫情況而定。對季節總體要求為結合當地氣候、海拔,因地制宜確定最佳播種期。
雜木屑60%、小麥30%、麥麩9%和石膏1%。
根據栽培種數量需求和栽培種培養基配方計算用量;稱量所需的雜木屑、小麥、麥麩、石膏。預處理:將稱量好的小麥按比例加水泡發12 h,麥麩按比例少量多次加水攪拌充分浸濕;準備規格12 cm×24 cm×5 cm聚丙烯菌種袋,將木屑、小麥、麥麩、石膏放在一起攪拌充分后裝袋;高壓滅菌120 min,設定溫度為122℃,滅完菌冷卻后備用。滅菌過程中操作員不能離崗,注意溫度變化是否出現異常以免發生危險。滅菌結束后,將菌包置無菌室內冷卻降溫,防止冷卻過程中空氣倒吸致雜菌混入。
在接種箱內,打開菌包蓋子,將菌種接于菌種袋口表面,蓋上菌蓋。全程須在酒精燈火焰保護下完成,可大大降低菌包感染率。
接種完成后,將菌袋排列在培養室的培養架上避光培養,當菌絲長至料袋的1/3位置時,可進行翻堆,促進出菌。
4.6.1 溫度
出菇可選擇一端出菇、兩端出菇、多處劃口出菇,開孔前,菌袋和開孔刀片均需消毒。菌袋開口后至原基形成一般需要4~6天。保持適宜的溫度、濕度和光線,促進子實體正常發育。白參菌屬于中高溫型菇,菌絲和子實體的生長對溫度適應范圍較廣,白參菌菌絲8℃~34℃均能生長。當溫度在26℃~28℃時,菌絲生長速度相對最快,菌絲粗壯,邊緣整齊,氣生菌絲發達,5~7天可長滿培養皿。白參菌子實體生長發育溫度較菌絲體階段低,子實體在10℃~35℃范圍均能分化和生長,子實體分化最適宜溫度是18℃~20℃,子實體生長最適宜的溫度是22℃~25℃。低于20℃成熟延緩,若超過25℃時,生長速度快但子實體薄,商品價值降低。在出菇階段,溫度應控制在22℃~25℃,不低于22℃,不高于25℃。氣溫高時,做好通風,同時進行室內空間噴水。氣溫低于12℃時,應采取加溫措施。
4.6.2 濕度
白參菌有較好的耐旱能力,在實際生產種植中,菌棒含水量適應范圍在50%~70%。在菌絲體生長階段,培養室的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60%~65%較為理想。在白參菌子實體生長階段,空氣相對濕度應保持在80%~90%。在子實體原基分化時期,應當在每天早、晚向菌棒上方噴霧狀水1次,天氣太熱時中午加噴1次,雨天則少噴或不噴。2~3天后子實體展開進入成長期,不宜直噴于菇體上,濕度過大原基容易爛掉發霉。噴水時,做到子實體小時少噴,子實體大時多噴。采收前一天停止噴水。
4.6.3 光照及通風
子實體生長期間需要的光線為散射光,在白參菌菌種培養及菌棒菌絲體營養生長階段,需要在黑暗環境下培養。菌棒轉移到出菇房后,需要50 lx以上的散射光刺激下形成原基。白參菌子實體發育階段,300~500 lx光照有利于子實體成長。白參菌子實體對光照比較敏感,適當強度的散射光有利于子實體成長,光照過強時間過長,易導致子實體顏色變深、商品性變差。
培養房或出菇房內,白參菌菌棒內營養生長階段,菌絲的生長消耗大量氧氣,排出二氧化碳氣體。一段時間后,培養房內氧氣二氧化碳比例失衡,此時,需要通風實現對室內外空氣進行充分交換;當室內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時,菌棒內菌絲體或幼菇容易感染綠霉。在完成通風換氣后,為了保持空氣濕度,根據白參菌生長需要對室內空間噴霧狀水,該環節在生產過程中應當作為管理重點。菇生長需要充足的氧氣,每天通風1~2次,保持室內有清新的空氣。
4.7.1 采收及保鮮
白參菌進入成熟期,子實體葉片接近平展、準備散發孢子時,子實體已有八成熟,可開始分批次采收。采收時間過早或過晚,將影響下一潮菇原基形成,影響產量和商品性。采收前一天應停止噴水,避免因含水量太高在采收及運輸過程中易折斷影響商品性。
采收完成后,應用潔凈的小刀切掉多余的子實體基部及雜質。第二潮菇采收方法同上,第一潮菇采收結束后,給予適當散射光,按前述方法催蕾,開始下一潮培養,溫度、光照等室內環境設置同第一潮菇,通常第一潮到第三潮菇產量及商品性逐步遞減,第三潮菇產量和商品性較差,故一般只可采收2潮。采收后,要及時保鮮,防止菇體氧化老熟,影響品質。4℃~5℃低溫下保鮮期為12~14天;在5℃~10℃下可貯藏8~9天不影響食用;超過12℃,只能貯藏4~5天。
4.7.2 加工
采收后應及時烘干,通常采用烘干機烘干,烘干前先將鮮菇按菇型及大小分級攤在烘架上,然后放入烘干機內,關閉把門,設定溫度后開始烘干。溫度控制在40℃~60℃;起始溫度設置為40℃,以后每隔1h上升5℃,升至60℃時,保存該溫度直至烘干。干品應用雙層塑料袋包裝,存放在干燥倉庫以防回潮。
4.8.1 綠色木霉的防治
綠色木霉對袋栽白參菌的侵染最重,當菌絲在菌袋內生長時,因綠色木霉污染而喪失出菇力;當開袋菌袋因綠色木霉污染而不能出菇,損失巨大。因此,在生產時要特別注意開袋出菇時的防治。在白參菌的生產中防治綠色木霉的危害,采用50%施保功,濃度選擇0.5‰~1.0‰[9]。
4.8.2 眼菌蚊的防治
眼菌蚊主要以幼蟲危害白參菌,在菌絲生長階段,吃菌絲時破壞其正常生長,導致菌絲死亡,嚴重發生時,可將菌絲全部吃完,導致白參菌不能產生子實體。眼菌蚊在袋栽白參菌中的危害隨相對濕度的增加而增大,只有開袋出菇培養料外露時,才受到眼菌蚊侵害。防治眼菌蚊蟲害的方法有物理防治及化學防治,物理防治用防蟲網覆蓋,以40目防蟲網封嚴。化學防治用用32.5%樂農或0.8%阿巴丁的500~1000倍液在裂褶菌菇棚內噴霧[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