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莞市大朗鎮第一小學 傅麗霞
從2016年語文國家質量監測數據可反映出東莞市小學生閱讀興趣不高,學生每天的閱讀時間都得不到保證,平均每人的閱讀書目冊數很少,與廣東省及全國平均比例還有一定的差距。追根求源,我在日常教學中早已發現這種問題,就讓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閱讀興趣不高,理解能力不強。以2016-2017第一學期五年級136人參加市抽查為例,從這次抽查的答題分析及各項得分率圖表可得,五年級學生的閱讀題失分嚴重,特別對閱讀中人物人稱理解含糊,分析詞語和理解詞語沒有結合文章內容去解釋,理解句子更是沒有聯系生活實際來理解,得分率非常低,學生閱讀量不夠,所以導致在閱讀時審題不認真,答題沒有答到點子上而失分。
(二)課外閱讀時間少,書目數量不多,學生自覺性不強。2013年抽取四年級共126人的問卷調查,四年級學生平均每天課外閱讀時間在0.5小時的占75%,平均每天課外閱讀時間在1小時的占13%,平均每天課外閱讀時間在1.5小時的占8%,平均每天課外閱讀時間在2小時以上的只占4%,數據讓人感動驚訝,從數據可看到四年級學生的課外閱讀時間非常少。
(一)課前聽說互動。故事分享,講答結合,滋養心靈。近兩年,我校提倡海量閱讀,保證學生每天在校的課外閱讀在1.5小時以上,既有課外閱讀故事分享時間,又增設了全校閱讀課。老師把“故事分享”的照片每天在班級微信群中分享,晚上班主任設計家庭親子閱讀活動,讓全校閱讀都“動”起來。
(二)課中主題拓展。創新課堂,拓展閱讀,一課一得。在主題閱讀教材的輔助下,我們教給學生讀書方法和學習方法,讓他們自己能夠自主學習,自己感悟,然后在閱讀中學會表達,運用到自己的表達中去。在學習課本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利用主題閱讀叢書來增加閱讀量,課內外相結合,在課堂上以課內總結出“閱讀錦囊”和“課文寫法”,再拓展課外閱讀,以文帶文,一課一得,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讓課堂更高效。
(三)課后創意閱讀。贈一讀千海量閱讀,多元活動,提升素養。除了主題閱讀的全面鋪開,學校特意在一樓大廳新置三個“書吧”,給每個班配了一個新的“班級圖書柜”,成立一個“讀書組”,每年開學典禮舉行“贈一本,讀千本”活動,豐富“班級圖書柜”課外書的數量,現在學校藏書量達100500本。每學期,我校讀書組組織全校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閱讀活動,如:一站到底、曬書活動、閱讀漂流會、經典誦讀大賽、故事大王比賽等,真正做到了家校合作,家長、老師、學生互動,實現了“閱讀共贏”。
(一)配套檢測,建立題庫,存折積分,考級評優。每個年級編寫了一套相對應的課外閱讀檢測題,形成我校“海量”閱讀資源庫。每學期,每個班將舉行閱讀競賽課,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增強學生榮譽感和閱讀自信心。課題組設計了《閱讀存折》積分本,學生把本學期看過的課外書在存折本上做好登記,每一本書積2分,一學期所看的書統計總積分,給學生評定“閱讀等級”,就會授予不同的榮譽稱號。
(二)一米測評,你追我趕,閱讀之星,伴我成長?!墩Z文主題學習》叢書是與小學語文教材相配套的,它可以免去老師講課的同時還要尋找相對應的課外閱讀之苦。除了課堂上我們嘗試“1+1”“1+X”“X+1”等教學模式課,課后,我結合語文授課內容在《語文主題學習》叢書中每天晚上選擇2—3篇課外閱讀讓學生在家閱讀。學生登錄“一米閱讀”平臺,完成“一米閱讀”測試題,老師及時發現問題,共同研討探討。每個月評一次校級“閱讀之星”并頒發獎狀。
(三)閱讀量倍增,能力顯著,速度提升,正確率高。經過四個學期的實踐與努力,學生每天的閱讀時間得到了保證,人均在2小時以上,每個學期的閱讀總積分在飛速提升,學生的閱讀速度也相應加快了,閱讀氛圍越來越濃,從原來的平均積分為19.8分,上升到人均138分,學生的閱讀量大大增加,語文素養明顯提升。
語文綜合素養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立足于課內,延伸于課外,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平時要堅持不懈,深挖細掘,創設情境,把知識與生活融為一體,才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在聽、說、讀、寫等各方面能力提升的同時,更需要“海量”課外閱讀,通過專題閱讀整本書,課內配套主題叢書進行“海讀”,課外結合素養“讀一本專題書”,課外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