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兵一
(華甬工程設計集團有限公司,浙江 寧波 315500)
注重城市空間科學改造,實現城市有機更新是實現城市系統逐步完善的過程,“十四五”期間,加強城市化建設,實現城市有機更新是各大城市的終極發展目標,而如何才能保障城市留余空間得到科學開發與利用,為城市居民創造出更健康、更綠色、更滿足人們各項心理需求的居住空間是當代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人員重點考慮的問題。為實現此目標,相關學者均做了大量研究,林濤[1]以南京秦淮區落實“保護更新老城”項目為例,在總結該城市發展歷史前沿基礎上,提出加強體制創新,注重文化歷史保護、積極推動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等有效措施,并在各項措施的科學落實后,該城市無論在頂層設計,還是老舊社區改造及廢氣工業廠房再布局均得到均衡發展,真正為人們創造出更宜人、舒適的居住環境。本研究為探索“景觀共情”概念下的城市更新與空間改造有效路徑,在總結“景觀共情”基本概念及作用對象的基礎上,對實施城市空間合理改造,實現城市有機更新的有效路徑進行深入探討。
“景觀共情”其實是一種現代化城市規劃設計理念,廣義上講,“景觀共情”就是在城市景觀規劃設計工作實踐中,設計人員要從使用人員及場地角度出發,站在對方角度思考問題,并結合自身知識理論及工作經驗找出科學的處理辦法;狹義上講,“景觀共情”其實就是一種基于心理學概念而建立起的“共情”設計理念與評估系統,主要研究的是如何科學地開發與利用場地,讓使用者對場地產生共情反應,如對環境、社會產生的擔心、憂慮、同情等情緒,從而在日常生活過程中有益規避相關問題,確保人居環境得到徹底改善。
當人們在欣賞某處城市景觀時,一般通過景觀對其產生的感官刺激形成特殊體驗,體驗內容與層次越豐富,便對其產生的喜愛程度越高。有研究認為,對于“景觀共情”的研究應從景觀關系、場地及使用者與場地關系與作用進行說明,要對這3個作用對象定位、分類及相關要素進行深入探究。
相關研究表明,人是“景觀共情”的主要核心,為此,要探明景觀關系者就必須從直接使用者和間接使用者兩個層面考慮從整體上筆者將之分為直接使用者和間接關系者。
在直接使用者方面,使用者更多的是從知覺、記憶、經驗及精神等方面的體驗和欣賞景觀;在間接關系者方面,則更注重的是經濟、政治、文化、生態幾何角度的利害關系。而在城市空間改造和城市更新過程中,“景觀共情”則需重點考慮直接關系者,即場地使體驗者,包括專門使用人群、普通使用人群及特殊使用人群三大類。這三類人群并不是相互孤立相離的,其相互影響,并在特定環境下會相互轉換,存在較強的流動性特征。
城市景觀場地之所以能讓人產生共情,主要是因為人們通過體驗,便可獲得城市尺寸大小、構成要素間的相對關系及人性需求特性的直接參照,從而產生直接體驗與感受。為此,對于場地研究,應從城市尺度出發,按尺度大小將其分為個人、住家、街區等主要層面[2]。
基于“景觀共情”理念下的城市更新與空間改造除需要重點考慮景觀關系者與場地外,還要將二者的相互關系與相互作用當作重點考慮對象,主要包括對場地過去、現在及改造之后主觀評價與感受,并從行為模式的改變與精神層次的影響兩個方面探討場地對使用者的重要影響。
從景觀關系者層面來看,在實現城市更新過程中,個人尺度空間改造完全受制于個人特征、經驗與背景,通過融入、想象或直接體驗等途徑將服務于人的項目對使用者生活的影響進行思考,從而深刻體驗其帶來的重要記憶、經驗、需求、生活習慣及人體尺度等。
要了解景觀關系者對現狀場地產生的直接認知與感受,應重點把握個人尺度的空間表征因素,主要是材料色彩、質地、明暗、觸摸質感、溫度等,通過問卷調查方式了解使用者對這些表征的偏好、認知與感受。
實踐經驗表明,居住尺度空間的改造往往易受到主人特征、經驗和背景的制約,這一點與個人尺度空間改造中了解景觀關系者方式相同,但對于表征因素的思考則應該從場地組成元素,如門、窗、綠植、墻、小路、雕塑等方面進行元素拆分、統計,并建立元素庫,而統計內容則以顏色、形狀、結構、明暗度為主[3]。
街區尺度空間改造應從街區人口構成、經濟狀況及偏好需求等方面展開充分調研,同時還要關注特殊人群的使用需求。截取尺度空間需按個人尺度及居住尺度的人群分析法對街區人口的構成、經濟狀況、偏好需求等進行調研,從而深入了解其重要記憶、經驗、需求及生活習慣等。在街區尺度空間改造實踐中,要對街區與城市秩序的關系等邏輯秩序進行重點分析,同時還應該對諸如門、窗、樹木、花草、墻、小路、石塊、雕塑等表征元素進行拆分、統計,并建立元素庫。統計內容包括各表征元素的顏色、形狀、結構、明暗度等,必要時還應對這些要素的時間維度下狀態進行精準統計分析。
城市尺度空間服務對象為所有人群,因此在城市尺度空間元素分析時,需要對整個城市人口構成、經濟狀況及偏好需求等進行充分調研,同時還應注重特殊使用人群的生活習慣、特殊需求思考,如盲道設置、無障礙通道等規則尺度[4]。
在城市更新與空間改造實踐中,為保障城市具備健康、宜居特性,促使其重新煥發活力,就應該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并注重“景觀共情”理念融入,結合城市現存狀況,從老舊小區、廢棄廠房、商業區等方面進行科學改造,讓城區的“失落空間”得以快速復蘇,煥發新的活力。本研究以某老工業城市改造工程為例,對實施該城市空間改造的有效路徑展開研究。
某城市老城區小區住宅皆為2000年前建造,在軟硬件設備上配置不足,如水、電、氣、路、通信和養老托育、停車、便民市場等配套設施均無法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因此,在改造過程中,除注重綠色環保理念的融入外,還應重點考慮這些軟硬件設備配置。經大規模改造升級,該城市成功改造老舊小區28個,小區消防、電梯、燃氣、排水管網、視頻監控、養老托育、停車、便民市場等配套設施均得到完善與升級,極大地改善了小區人居環境,受益民眾達2.7萬余人[5-7]。
由于該城市過去是以重工產業為主的城市,在國家提倡生態城市建設后,大部分工業廠房閑置,不僅浪費了既有資源,又阻礙了城市進一步發展,為此,將這些廢棄廠房進行改造升級,轉變其用途,將 “工業銹帶”升級為“生活秀帶”、新型產業空間或文化旅游場地。改造升級過程中,城市規劃設計人員結合該城市地域特征及各類型廠房空間布局進行了產業更新,將其用作商業開發。旅游開發或文化開發工程實現了變廢為寶過程,為城市發展帶來新的活力,同時為廣大居民打來全新城市景觀[8]。
因該城市發展歷史較長,一直以來都是該地域重要的工業城市,各類商業區經歷了城市整個發展歷程,承載著該地區的精神價值及歷史文化價值。部分位于城市中心的老舊商業區建筑密集、功能復合,為實現商業區更新改造創造了便利條件[9]。在實現該區域空間改造與更新過程中,嚴格按照“十四五”時期城市發展要求與方針,準確把握商業區空間各類綜合性、交融性元素,在保留其歷史文化價值的基礎上,促使其商業功能快速恢復;與此同時,相關規劃設計人員尤其關注了商業區各要素的整合及功能的混合布局,加強了公共交通的引導與舊城特色,啟動了獎懲杠桿,實現了該城市功能的完美升級。
在進行城中村改造更新過程中,通過優化城市空間結構、轉換集團用地性質及功能,完善公共服務設備,將城市更新為新型城市社區及其他性質空間。該市城中村較多,有些城中村已成為外來人口租賃住房屋的重要區域,因此,該區域承載著增加城市經濟收入、解決外來人口住房問題的根本任務,同時還兼具內部服務型經濟的城鄉過渡發展重任。為此,在開展城中村改造過程中,結合“一區一規劃、一村一方案”原則,將36處城中村全部改造完畢,使數萬城中村民獲益[10]。
新時代背景下,城市發展應緊隨國家發展步伐,全面貫徹落實“十四五”時期城市發展基本方針,在遵循城市發展規律基礎上注重城市空間改造,并在此過程中強調“景觀共情”理念。通過對個人尺度空間、住家尺度空間、街區尺度空間及城市尺度空間中的改造升級,實現城市功能的調整與優化,實現城市歷史文化的不斷延伸,并重新煥發發展活力,促進城市經濟、文化健康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