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東第二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 劉 穎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謝露誠 歐陽穎詩
隨著現代社會競爭日益激烈,人們的生活壓力增大,心理負荷加重,心理亞健康人群增多。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報告,現全球每4個人中就有1個人會受到心理疾病的困擾。心理疾病(mental illness)是指個體在內在各種致病因素影響下,大腦機能活動發生紊亂,導致個體心理和行為障礙。[1]心理疾病影響患者的社會功能和生活功能,是當今社會中比較容易受貶抑的屬性。WHO指出心理和行為障礙患者康復的最大障礙就是社會對他們的污名和歧視,即心理疾病污名(stigma of mental illness)。心理疾病污名,也可譯為病恥感,是個體對心理疾病患者的負面認知、消極情感體驗和歧視傾向。[2]
心理疾病污名隨社會情境變化而變化,是動態非靜態的,其認知成分是多樣的。根據是否可以被意識到,心理疾病污名可以分為兩大類,外顯污名及內隱污名。外顯污名是指個體能夠意識到自身對心理疾病存在的刻板印象及負面反應;相對應的,內隱污名是指個體對心理疾病產生無意識的消極態度和行為反應。[1]大多數研究者支持心理疾病外顯污名和內隱污名是屬于不同的結構,彼此相互獨立。外顯污名和內隱污名都可以對心理疾病患者造成不可忽視的影響。當前,研究關注的大多數都是意識得到的外顯污名,包括刻板印象、偏見和歧視三部分。根據污名來源,外顯污名又可分為公眾污名和自我污名。公眾污名是一般公眾根據污名對受污群體成員做出的反應。[3]一般情況下,公眾習慣性將心理疾病患者認為是危險的個體,將其與正常個體區別對待。自我污名是精神疾病患者將污名態度指向自己產生的反應。[3]心理疾病患者會因為他人對其的看法和評價而自我貶低,認為自己是讓人害怕的。其中,公眾污名可能還會影響到心理疾病患者的家人和朋友,這種現象被稱為連帶污名或聯結污名。
但相比于外顯污名,內隱污名更容易被忽略。然而,內隱污名在心理疾病患者中是普遍存在的。陳曉惠等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大學生群體普遍存在內隱心理疾病污名。[4]
心理疾病污名,無論是外顯污名亦是內隱污名,對個體心理健康造成的影響不容小視。心理疾病在大學生群體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大學生心理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也不在少數,抑郁、焦慮、雙相情感障礙等心理問題在大學生群體中也時有發現。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其自身意識、自尊心和自信心在不斷增強,自我體驗也更加敏感、強烈而不穩定,他們害怕在公眾面前丟臉,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因此,在面對心理疾病時,常不同程度地采用否認、文飾等不成熟的防御機制來掩飾自己的弱點,既受公眾污名的影響,也受自我污名的影響。心理疾病污名感受越強的大學生,越不愿意自我表露、對心理咨詢越不信,求助意愿也越低。當受心理疾病污名時,心理疾病患者要應對疾病與污名的“雙重痛苦”,一方面,他們要忍受疾病本身的癥狀,如焦慮和情緒波動等;另一方面,又要面對社會對心理疾病的污名。對于正經歷著人生的“第二次斷乳”的大學生而言,心理疾病污名的影響更是不可估量的。首先,大學生群體涉世未深,心理承受能力較差,情緒波動大,當處于心理疾病污名中時,其求助意愿和自我表露意愿減弱,求助心理負擔加重,這影響其個人專業心理求助行為,會使心理疾病進一步惡化,甚至出現軀體化癥狀,導致生理上的不適。其次,因為心理疾病污名的存在感,受污名影響的大學生減少自我表露,不敢與身邊好友傾訴心聲,回避尋求他人幫助,這種長期缺少溝通和疏導的現象容易導致大學生人際關系受損,甚至破裂,進而影響有心理問題大學生社會支持的獲得。最后,大學生群體處于自我同一性發展的敏感時期,是自我污名產生與影響的重點人群之一。[5]心理疾病和心理疾病污名的雙重打擊可能影響大學生同一性的確立,阻礙大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體驗自身價值和人生意義。由此看來,大學生心理疾病污名現象是影響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因素之一,它降低了受污名大學生的自我價值感,也掠奪了其自我成長的機會。
心理疾病污名是影響大學生正確面對心理知識、正視心理問題、尋求心理幫助的重要因素,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帶來了不良影響。[6]心理疾病污名是一種社會污名,受社會文化等因素影響。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疾病污名不僅表現在對心理疾病患者的個人歧視和排斥上,也表現在對心理教育、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首先,當心理疾病污名現象在高校存在時,患有心理疾病的大學生將被排斥、被異化,學生群體分化,這不利于營造文明和諧的校園環境。其次,心理疾病污名會影響心理疾病患者與教師的接觸,一定程度阻礙了大學生與教師的深入交流,這不利于深度信任的師生關系建立。再者,心理疾病污名降低了心理疾病學生的心理求助意愿,這一定程度上減弱了高校心理服務工作的效能,不利于高校構建高質高效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最后,心理疾病污名影響了普通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知識學習態度,造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良循環。
大學生因擔心、懼怕他人對自身心理疾病的看法而隱蔽個人實際情況不主動尋求幫助的現象屬于公眾污名。應對公眾污名,干預路徑一般分為三類:抗議、教育和接觸。在大學校園里,抗議的行為不受推崇。而在去心理疾病污名過程中,教育與接觸應該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因此,針對大學生心理疾病污名現象,高校應當加強頂層設計,合理規劃部署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普及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心理健康課程、心理健康專題講座、出版心理健康教育讀物等方式,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心理問題,理性對待心理疾病個體,消除個體偏見。高校各教育者應共同努力,除心理健康教育專業老師外,輔導員、教務員等管理人員在日常教育、管理服務中可以融入心理健康知識元素,在事務處理中引導學生端正態度、正視問題;專業課教師在專業課中也應融入心理育人的理念,協助做好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讓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各教育主體中體現,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大學生對心理疾病的看法,改變大學生對心理疾病的刻板印象。
朋輩互助是指學生與學生之間通過各種行為,彼此有意識地施加心理影響,使參與者的心理素質、團隊合作能力向積極方向發展變化的學習活動。[7]相較于教師教育,大學生間的相互開導、安慰、支持能夠對學生個體產生更大的影響力。面對大學生心理疾病污名,通過朋輩互助,健康大學生個體與心理問題大學生個體接觸,可以了解心理疾病患者面對心理疾病時的痛苦和無助感,進一步認識心理疾病;而心理疾病患者能夠感知到來自身邊同學的接納度從而降低污名感。大學生之間以平等的身份共同探討心理疾病,接受宣泄,科學開導,相互鼓勵,共同追求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可以有效增強學生群體認同,打消健康大學生個體對心理疾病個體的偏見和歧視,是對抗大學生心理疾病污名直接、有效的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本質都是教育,都是為學生綜合全面發展而努力。[8]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而心理健康教育則側重幫助學生培養健康心理和適應環境的能力,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在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針對大學生心理疾病污名現象,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心理疾病及其影響,也要重視學生的思想問題。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去大學生心理疾病污名,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價值引領來實現。首先可以引導受污名大學生個體正視個人心理問題,適當自我表露,積極尋求心理幫助,提高個人的自尊自信和自我效能感,降低大學生心理疾病自我污名水平;其次可以引導大學生施污者正確認識心理問題,尊重心理疾病患者,促進同學間的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降低大學生心理疾病公眾污名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的現代方式是通過結合線上線下來實現的,網絡的普及突破了傳統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服務的時空局限。大學生可以隨時通過智能手機等設備獲取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源,尋求心理健康專業服務。在應對大學生心理疾病污名時,高校應該牢牢占領網絡宣傳陣地,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資源網絡再宣傳、心理健康知識網絡再普及等方式,做好心理疾病知識的正確宣傳,進一步鞏固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強化線上線下全方位污名干預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