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丹倩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具教學法的優化策略
金丹倩
(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橫店鎮中心小學,浙江金華322118)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高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僅僅讓學生記憶、模仿,在學生學習數學時引導學生積極地探索與實踐,才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然而,目前小學數學學具對數學教師的吸引力不大,對教學的輔助作用也不是很大。因此,對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學具的使用情況進行調查和分析,尋找他們不常使用數學學具教學的真正原因,并為提高教師教學中學具使用的有效性收集建議,從而更新小學數學學具使用的策略,使小學數學學具發揮它應有的作用,更好地幫助教師進行課堂教學。
數學學具;有效性;策略;課堂教學
通過對學具使用現狀的調查訪談與分析,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就地取材,結合筆者所在學校數學組教研活動,以及課題組成員的日常教學進行研究,探究優化學具使用的策略。其中,先后開展的研究課有:趙燦燦老師執教的《乘車——連減應用題》和《有幾瓶牛奶——9加幾的進位加法》;黃萍老師執教的《認識圖形》;金丹倩老師執教的《認識鐘表》;黃曉笑老師執教的《角的認識》;陳蘇老師執教的《購物——人民幣的認識》單元系列等。每一次的教學實踐都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理論結合實踐,筆者現將策略研究歸類如下:
課前備學具,不忘研讀教材是教學的基礎,是備課的第一步,是上好課的關鍵。細讀教材內容,大家會發現編者對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是非常清晰的,所以,對學具材料的選擇要做好取舍,著重從可操作性、可觀賞性和可合作性等方面加以考慮,同時還要在備課時就預設出切實可行的學具操作計劃。如,什么時候操作、怎么樣操作、教師要如何指導、通過學具操作達到什么樣的教學效果等等。只有教師做到心中有數,課堂教學才能有的放矢。
例如,羅曼·羅蘭曾說過:“人們常覺得準備的階段是在浪費時間,只有當真正的機會來臨,而自己沒有能力把握的時候,才能覺悟到自己平時沒有準備才是浪費了時間。”課堂也是如此,只有準備充分,才能“臨危不亂”。
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是從動作開始的。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吸收知識,也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形成知識的過程,讓學生逐漸擺脫對教師的依賴性,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與實踐,拓展學生的知識,提升學生的能力。動手實踐,以動促思,可以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讓學生養成主動探索的習慣。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動手、動腦、動口機會,使學生能夠在動手中學會實踐操作,在動腦中學會探索思考,在動口中學會交流溝通,以促進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乘車》時,筆者是這樣做的。首先,引導學生擺圓片,要求每人在桌子上擺8個小棒,代表原來車上有8人,到“七里莊”時前門下車了1人,然后讓學生借助學具要表示“下車了1人”,問:“現在還剩多少人?”學生根據學具的擺放數出還剩7個。接著筆者問:“后門又下車了4人,現在又剩下幾人?”學生回答:“還有3個。”這“3”是怎么得來的?學生回答:“在剩下的7人里再減去4人,正好是3人。”要求學生將學具的操作過程用算式表示出來:8-1-4=3(人)。
引導學生利用學具,通過手腦并用,使學生對連減法應用題的理解不只是停留在抽象的說理上,而且在直觀教學中得到鞏固,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積極性高,印象深刻、記憶牢固。
學習起點是當學習者接觸新知識新事物時,學習者原有的知識基礎與心理水平。在小學課程標準中明確地提出了教學活動要充分地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學生的知識經驗基礎。教師組織帶領學生展開學習活動,并讓學生在活動中實現自主構建,自主生成,關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知識經驗基礎以及認知水平,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學生的學習起點在學生接觸新知識時會起到重要的影響作用。
例如,黃曉笑老師執教的《角的認識》。第一環節“認識角”中,教師直接出示教具“三角板”,讓學生來找角,學生就用手指頭指一下尖尖的部分,他們認為那部分就是“角”,因此能夠很快發現“三角板”上有3個角,指的時候絕大部分一定是蜻蜓點水般的指一指。這就是學生最初理解“角”,也就是本節課學生的認知起點。黃老師就及時抓住了這一突破口,把學生指出的尖尖的頂點移到了黑板上,借助教具“三角板”認識角的“頂點”。這個顯然不是一個完整的角。黃老師再次拿出“三角板”,沿著三角板的兩邊描下來,就成了一個完整的角:一個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

從“比角”的環節中教師發現學生對“活動角”這個新奇的學具很感興趣,充分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利用活動角幫助理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關”的操作活動時,學生的操作情況完全在教師的預設中,他們完全沉浸在如何讓自己的角變大變小的探究中,對“角的大小”的變化進行了細致的觀察,這樣的操作活動就是課堂的一大亮點。在課后教研組組織評課中,教師們也充分肯定了活動角這個學具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與幫助,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操作目標明確,學生操作活動的效果就有了很大的提升。
本節課共使用了3種學具:三角板、自制的活動角、學具活動角。有效使用這3種學具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具教學。三角板是本節課的重要教具,不僅在找角、認識角中起到了直觀具體的作用,而且在畫角時起到了工具性的作用。教師的整個教學過程就是先了解學習起點,從認識生活中的角像一個點出發,把原來的知識傳授設計成了一連串的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探索,在活動中發展,整個教學過程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生自己活動為基礎,學生真正動起來,課堂才是真正活躍起來。
通過對此類課型的研究,教師們發現:像這種“概念課”出示一個具體的教具,有助于學生準確理解其概念。
回顧這一年的研究與實踐,收獲還是挺多的,無論是教與學的思想,還是學具的使用與開發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一年多的課題研究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有效的教學行為也隨之跟進;學生的操作習慣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應該說,課題的研究對數學的教與學兩方面都起著深遠的影響。
在研究課中從學生身上發現,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增強,不僅能利用學具解決數學問題,還能抓住要點表達自己的看法。他們愿意動手操作,敢于動手操作,發表意見,有獨立的思想,善于總結學習經驗,在動手操作中既能表現自我的個性、創造性,也能與學習伙伴認真合作,相互幫助,學習效果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通過學具帶領學生進行實踐操作時,教師要結合不同學具的特征,開展多樣性、靈活性的活動,充分地激發出學生的參與性與積極性,同時讓學生在活動中形成創新意識,最大化地發揮出學具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促進作用。在實際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學具動手擺一擺、畫一畫、折一折,通過這些簡單基礎的活動,讓學生對學具形成直觀的認識。然后通過手腦并用,就能夠形成清晰的表象。最后經過教師的抽象概括,使學生形成空間觀念以及抽象思維能力。通過動手操作,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既增長知識,又發展能力。在學習圖形方面的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與圖形相關地學具展開拼圖游戲,讓學生動手拼出各種圖形,充分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使用學具拼成不同的圖案,例如樓房、桌子、機器人等。在活動的過程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以及審美能力,進一步提升地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數學問題,并通過數學知識解決問題,讓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并且能夠通過結合數學知識以及策略解決問題。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借助學具能夠提升學生使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知識的創新與應用是新時代知識經濟的主要特征,因此數學教學也要充分地結合時代的需求,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借助學具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以及使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例如在學習“分米”之后,讓學生使用測量工具測量課桌的長與寬;在學習“面積單位”之后,讓學生測量一些常用物品的面積,讓學生主動地發現問題并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式,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在發現問題的過程中總結其中的數學知識,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使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新時代要求人才具有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這兩項素質。創新能力屬于智力活動中的一種,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程度的知識儲備,同時也是一種探索發現的心理趨向。創新能力能夠提升學生對機會的感知與把握能力,同時也能培養在不同環境中改變環境、改變自己的應變能力。創新能力不只是一種智力特征,同時也是一種綜合素質。小學階段正是學生向抽象性思維邏輯發展的重要階段,尤其是一些低年級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需要在一些感知條件的引導下才能夠形成抽象思維。學生發展自己的智力技能,通常情況下是基于學生的外部動作技能發展形成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通過外部的物質活動逐漸將其轉化為自己的認知心理活動,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使用創造性的思維解決問題,借助學具為學生創造動手實踐的機會,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夠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思維能力,創新自己的操作方式,讓學生能夠通過不斷的實踐操作提升自己的創新意識。同時也能夠通過操作實現學生對知識的二次發現,實現“知識——操作——創新”的有效循環。
教師和學生都非常肯定學具在教學中的價值,而影響教師使用學具的主要因素是因為學具操作在課堂教學中存在一些副作用。所以在實踐研究中,緊抓優化學具使用的策略,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要求,提高教師在課前、課中的教學基本功,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操作習慣,使得學具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最優化。
[1] 羅先國.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研究[J].新課程:上,2014(11).
[2] 喻俊云.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反思研究[J].學苑教育,2015(21):57---57.
[3] 邵良香,潘冬梅.淺談核心素養視角下如何開展小學數學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9(45):137-138.
[4] 齊麗虹.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數學教學探究[J].亞太教育,2019(09):106.
[5] 葉妙法.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數學信息化教學設計——以《認識鐘表》為例[J].教育信息技術,2017(04):70-73.
[6] 潘建華.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7(08):177.
D045,G424.21
A
1002-7661(2022)04-016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