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華
淺談讓小學數學課堂充滿“問題味”
張新華
(阜陽市臨泉縣老集鎮中心小學,安徽阜陽236409)
在課堂上,老師通過對所學知識進行提問,能夠引導學生思考問題,了解和運用知識,培養學生的數學理性思維。好的課堂問題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然而,在日常的教學之中,老師提出的問題也有一些缺點。本文筆者首先總結小學數學課堂上提問的現狀,并且以此為基礎分析讓小學數學課堂充滿“問題味”的方法。
小學;數學課堂;“問題味”
“問題教學”是指老師在教授知識的過程中,將課本上的知識進行梳理轉化,以問題的方式引領學生,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進行學習探究,達到學生學會知識并提高能力的目標。老師在授課之前,將本節課的內容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有一定的思考,在授課過程中學生帶著問題學習,這樣有利于集中學生注意力,進而提高學習效果。
第一個不可以忽視的情況,就是在小學數學課堂上,老師設置的提問點過于多,但是質量卻有所缺失。一方面,老師單純地認為多設置問題,是引起學生學習注意力的關鍵。所以,老師想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只靠提問,而對于這些問題是否真的適合學生沒有進行過多的思考,只機械地進行提問,給學生造成了學習的負擔,使教學進度也受到影響。另一方面,老師只注重設置問題的數量,而缺少了對于問題質量的思考,這就造成了問題背后的目的不明確,這也是教學中的一個問題。
老師在設置問題時要進行仔細琢磨,特別是對于這個問題之后的內容有明確的目的,這樣老師在運用問題時想要呈現的效果就會更加明顯,老師的問題目的性強了,使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具有針對性。但是,有一部分數學老師在設置問題時缺乏思考,對于問題指向的目的不是十分明確,這也就造成了學生在思考問題時很散亂,沒有目的性地提出問題,混亂了學生的學習思維,耽誤了寶貴的課上學習時間。
一些老師雖然提出了問題,卻沒有給學生思考的時間。現在一些老師在提出數學問題之后想要學生快速地說出答案,學生的思考過程卻忽視。事實上,學生思考時間的不充分,就嚴重降低了問題的效率性,所以,老師在教學時要牢牢記住,提問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思維和邏輯思維,如果思考的過程被忽視,那提問的目的也就變得不重要了。
學生的數學掌握能力有較大的差異。所以,老師在提出問題的時候不是單純地從問題出發,而是要從學生的學情出發。一部分教師在教授簡單問題時就設置一些沒難度的問題,而在教授較難的內容時,就設置一些難度大的問題。前者與后者都不可取,簡單的問題對于優秀學生學習的作用不大,而難的問題又會打擊后進生的學習積極性。老師在實際教學時對于問題難度的掌握不準確,使面向全班的問題成了針對少數學生的問題。
一部分老師總是把答案一股腦地教給學生,致使學生毫不費力就能明白其中道理。事實上,這就降低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所以,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盡量全面地掌握問題,設計有挑戰性的創新型問題。老師的提問是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的重要方式。在表述上要準確、精煉,不可模糊,避免語言的片段化和隨便化。
比如,有的老師在教授《異分母分數加減》時,對于相加的分數進行提問:這兩個分數有何特點?有學生答:“都為真分數。”有學生答:“分子都是1。”老師問題缺少指向性,這樣的問題這顯然沒有達到提問的目的,也耽誤了寶貴的課上時間。假如問題是這樣的:①這兩個異分母分數,能直接相加嗎?②為什么相同分母的分數可以直接相加,而異分母分數不能直接相加?③我們可以怎么辦?能不能把分母不同的分數轉化為分母相同的分數呢?通過這樣遞進的提問,不僅能明確問題所在,有幫助學生理解通分的意義,進一步使學生準確地歸納出“異分母分數加減”的計算方法。因此,老師在設計問題時對于問題的內容把握準確,這也是保證學習效率的根本。
在教授《面積與面積單位》這一節內容時,老師可以使用兩種不同的提問方式。方式一: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物體,問學生:“什么是面積呢?這個球的表面在哪?對于物體的表面你們有什么看法?”方式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物品準備,讓學生摸摸他們準備的物品,并把體會告訴同小組成員。小組討論完畢之后,讓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相比較而言,方式一的問題略小,方式二能讓學生們親手感受物體,這種情況下學生更會得到不一樣的體驗。這樣開放性的問題可以更好地讓學生感知、體驗面積的意義。
一些老師在挑選回答問題的對象時把握不好。比如,只提問思維、語言好的學生,或針對一部分學生進行提問,而忽略了大部分學生。在這一個隨機分配而形成的班級里,學生的水平是不一致的,老師應該合理適時地提問班里的各種水平的學生,讓他們有被重視的感覺,讓他們體會收獲的感覺。老師要因材施教,對于簡單的問題就抽取學困生來回答,對于難度較小的問題抽取中等生回答,對于難度大的問題抽取優等生回答。在選擇提問對象時,可以按照以下兩種方式。
1.向學生群體提問。向學生群體提問即向全班學生提問。老師提出問題之后,給學生留出思考時間,由學生自己決定是否作答。老師也可以鼓勵那些不舉手回答問題的同學,或許他們已經分析出答案,只是不愿意在大家面前表現自己。
2.個別提問教學法。一種是先叫學生的名字后提出問題,然后讓此學生回答問題,這種可以通過點名的方式讓此學生回答問題。另一種是先提出問題后稍停片刻再叫學生的名字,這樣學生都不知道老師會讓誰起來回答問題,他們就會積極思考,等待老師喊自己起來回答問題,而這種方法老師可以照顧到更多的學生。
在學校的上課期間,老師要利用一切機會加強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在課堂上,最常見的手段便是老師對學生進行課堂提問,這樣能夠有效地實現師生之間的互動、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當然,在提問的過程中,老師也要根據實際情況,提出的問題不僅要對學生所學內容有所思考和幫助,更要促進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在《分數的意義》這一課時的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善于運用直觀性操作,把每個人手上的8個圓平均分開,并且都將得到的一份舉起來。老師可以提問以下問題:①思考自己手中得到的一份圓,應該用什么分數表示?(學生舉起的各不相同,有的是1個,有的是2個,有的是4個);②每個學生都是一份,但是同學們舉起的卻各不相同,有的1份、有的2份、有的4份,這是為什么呢?有人介紹一下自己是怎樣分的嗎?③每個人都是同樣的8個圓,而且每個人都是平均分開,并且取出了其中1份,但是每個人得到的圓的個數卻都不相同,每個人的分數表示也都不一樣,這是為什么呢?經過課上提問這些讓學生一層層深入思考的問題,讓學生自己思考和理解,在直觀性的體驗中理解知識。
另外,當老師在提問學生問題后,若學生沒有獨自將問題做出完整、準確的回答時,老師要注意對學生的反饋,不能當眾對學生進行批評、嘲笑以及其他會對學生造成消極影響的行為,要學會保護、尊重學生。首先,老師要對學生的給予肯定,無論是成績、觀點還是評價,然后對學生理解不正確或漏缺的部分加以糾正和補充,并且要對學生提出相應的期望;其次,對于學生獨有的思維和見解,要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表揚其勤于思考的好習慣,也能對其他同學起到鞭策的作用。
小學數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在課堂上對問題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問題。在激發學生解決問題欲望的同時,也要注意引導學生對未知知識的探索和研究,鼓勵學生積極思考、不斷提出問題、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在老師對學生的不斷鼓勵和肯定的前提下,也要形成一種較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提升學生的學習欲望和提問意識。而如果學生在課堂上提出超出教學范圍的問題,老師不能為了趕進度而忽視學生的提問。特別是在好奇心比較強烈的小學階段,老師忽視小學生所提問題反而會嚴重挫敗小學生探索新事物的積極性。
例如,在《圖形的測量》這一課時的教學過程中,有老師在教學開始前,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是各種形狀的平面圖形,那同學們在生活中見過哪些角呢?”同學們的回答有五角星、有紅領巾、有墻角和桌角以及其他各種常見的角。學生回答完后,老師告訴同學們要進行“角的測量大賽”,讓學生們對幾何圖形進行測量,由于學生可以親自動手測量,課堂氛圍被調動了起來。
小學數學老師需要積極轉變“標準化”的思維方式,認可小學生的數學錯誤,耐心引導小學生在根源上看待“失誤”的產生,進而為實現失誤資源轉化奠定良好基礎。在此期間老師在提問的過程中將知識融入其中,也將能夠更好地在保護學生自尊心的情況下優化數學教學效果。依然以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和性質》為例,老師讓學生給圓圈涂上顏色,這種做法引得其他同學哄堂大笑。這時老師便機智地問學生:“你怎么知道老師即將發布的下一個任務是涂紙片的其中一部分呢?”這樣的提問不僅緩解了學生們的尷尬,也引導了學生們正確地回答問題。老師還繼續問:“如果要體現這個圓形中的一半,那下一步該怎么辦?”學生回答:“把圓形的一半面積涂滿就可以了。”老師便可以通過表揚他解決問題的這一做法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在教學過程中,提問和解決問題同等重要。老師要給學生營造一個和諧愉悅的教學環境,鼓勵學生要勇于提問。老師首先要允許學生犯錯誤,然后通過科學地引導讓學生不斷提高提問的有效性。例如,老師在進行《分數乘法》的教學時,可以進行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可以進行思考,然后進行提問。老師要鼓勵學生進行提問,通過學生的有效提問,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使得學生能夠在自信心的趨勢下增強對數學原理分析和探究的積極性。
現如今,許多老師在課堂上過于重視提問的教學方式,安排過多地提問,這反而不好。提問數量無法直接反映出一堂課的好壞,要客觀看待提問數量,一方面要避免老師“滿堂灌”的高數量但低質量提問方式,另一方面也要避免老師刻意壓縮提問數量、提升問題難度而導致課堂氛圍乏味枯燥、學生不愿展開課堂互動等情況。老師要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嚴格遵循“量”“度”適中的原則,借助問題幫助學生搭建知識的腳手架,設計出適度、有梯度的高質量課堂提問。
關于課堂提問,主要可劃分為評價型提問、管理型提問、理解型提問、記憶型提問、提示型提問五種。例如,評價型提問要求學生變換角度對問題展開思考與判斷,而管理型提問是老師為維持課堂秩序而展開的提問,不同的提問類型具有不同的作用,老師要巧妙設計。通過設計一定量的復雜型提問如評價型提問、理解型提問等有一定難度的提問,可促使學生主動積極地思考問題,學會舉一反三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例如在講授“雞兔同籠”內容時,老師可設置題目1:“雞兔同籠問題中,籠子里有頭共有20個,腳共有62只,問雞和兔子各有多少只,可得出很多組解,你是否可以改變一下題目使得最后只有一組解?”題目2:“一元二次方程具有哪些優勢”等一系列具有難度的復雜型提問,培養學生積極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老師通過適當控制簡單型提問如記憶型提問、管理型提問的數量,可避免數學課淪為公式、概念背誦課等。
老師在提問方式方面,不要拘泥于固定的方法或故事,要勤于變化,運用不同提問方法創設不同的問題情境。
首先,生活情境提問方式。對于小學數學課堂中比較枯燥、乏味的知識點,老師可借助活潑生活的生活情境,巧妙地提出問題,調動學生的探究興趣。例如問題“已知兩個同心圓的直徑分別為4cm、8cm,求出圓環的面積”,比較簡單且難以讓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對此,老師可將圓環面積問題放置到生活情境中:“有兩個圓餅的直徑分別為4cm、8cm,我們將小圓餅疊在大圓餅上面,并在大圓餅上裁減出完整的小圓餅形狀,得出來的圓環的面積是多少呢?是否是與小圓餅面積一樣的圓環餅?”這一問題聯系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圓餅,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并且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互動交流型提問方式。老師在課堂上用親切的話語和學生提問與對話,可拉近彼此間的距離,使得小學數學課堂充滿活力。例如在課堂結束時,老師可提問一些有助于總結歸納的問題,如“你們今天的收獲是什么”“我們可以將這些知識運用到生活中的哪些方面”等,老師在學生的回答中展開補充說明。
最后,設置懸念型提問方式。小學學生通常具有好奇的天性,遇到懸念,就有一種強烈的探究欲望。所以,老師可在提問后不公布答案,而是留給學生一個思考的空間,打造懸念。例如在小學《認識三角形》內容教學中,老師可組織學生用三根任意長的木棒連接成三角形,大部分學生可以連成,可是還是有一部分學生難以構成一個三角形。老師可留下懸念,不公布這一現象的原因,讓學生課下思考,進而打造懸念,激發學生探索欲望。
總而言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各種各樣提問的方法,要根據老師自身的教學能力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和確定,關鍵在于老師的提問要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學習、理解以及鞏固。當然,在老師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課堂提問形式的創新性。單一、死板地提問會讓學生感覺到壓力,老師可以通過實踐活動進行課堂氛圍的調整,創設更加輕松、愉快的提問方式,促進學生學習、提問意識的提升。
G622
A
1002-7661(2022)04-0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