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萌
深度學習背景下小學數學復習課教學策略——以蘇教版四年級下冊運算律為例
朱萌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湖塘橋實驗小學,江蘇常州213000)
小學階段的數學主要以教師傳授理論知識為主,以學科素質培養為教學的最終目的,為后續的數學內容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復習課作為數學重點教學內容,可以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在深度學習理念的指導下,教師要應用科學合理化的方式開展復習課,幫助學生梳理和歸納知識,以起到輔助學習的作用,從而掌握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本文主要以小學數學復習課教學策略為重點進行闡述,首先分析小學數學復習課的重要性以及當前階段復習課教學現狀,其次從五個方面深入說明并探討深度學習背景下小學運算律復習課教學策略,旨意在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資料。
深度學習;小學數學;復習課
溫習舊知識才能獲得新的體會和理解,小學生因為年齡的限制,對事物的理解能力尚且不足,而數學大部分知識又具有抽象化的特點,所以復習課也就成為小學階段的關鍵課程。在以往的復習課中,教師主要帶領學生對已經學過的內容進行回憶,沒有幫助學生建立系統化的知識結構,產生的復習效果并不明顯。在深度學習理念的指導下,小學階段的復習課更具有科學性,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充分考慮學情,注重引導性學習,讓學生可以自主歸納和總結已學知識,將碎片形式的信息重新拼接起來,既起到鞏固學習的作用,也為后續更具難度的學習奠定基礎。
數學學科具有極強的結構性,而數學概念在教材中的體現相對分散,以小學生現有的認知經驗,無法建立其知識間的系統性聯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了解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將已經學過的知識貫穿在一起,形成系統化的知識結構,這就能夠體現出復習課在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復習課首先就是要對舊知識重新做出梳理歸納,起到引領教學的作用。另外復習課就是幫助學生明確知識形成的前因后果。知識梳理可以根據教材單元的順序進行,抓住各個單元的重點知識,幫助學生辨別知識難點和易錯點。也結合按照教材整體內容,按照概念類型和概念應用梳理知識點,最終形成系統性的知識網絡。
教師要正確認識復習教案對教學的促進作用,在復習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從固有的慣性思維中解脫出來,建立創新形式的思考和探究方式,針對課后作業和隨堂檢驗,了解學生知識學習的不足之處。最后教師要注重教學的分層,讓所有學生都能實現共同進步。復習中可以為學生設置對應的習題,通過習題讓學生了解知識之間存在的不同和聯系。教師要讓學生在日常將學習中的疑問記錄下來,在課前將這部分內容總結出來,教師將其歸納后,針對普遍性存在的問題在復習課中進行重點講解,并針對學生的個別問題則需要耐心細致地做出輔導,有效彌補學生的不足之處,逐漸提高個人的學習能力。
復習課的主要目的就是幫助學生強化已學知識的記憶,并促進知識應用能力的提高。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大部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沒有明確劃分出復習課和習題課兩者之間的區別,采用的教學方式也大致相同。復習課在開始之前,需要教師具體掌握學生的習題完成效果和知識學習情況,但是部分教師直接將復習課作為練習課教學,在課堂中讓學生做大量的練習題。學生只能夠解答問題,而沒有足夠時間思考習題中包含的知識概念,所以復習的效果并不明顯。同時課堂中大量的習題鞏固訓練也會讓課堂整體氣氛更凝重,不僅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所降低,也會讓學生對知識復習產生一定抵觸心理。
學生實際學習情況要通過復習課檢驗,以便于教師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策略,所以要將學生作為復習課的主體。大部分教師認為復習主要針對已經學過的知識內容,學生對于這部分知識相對熟悉,所以主要以教師單一講解為主,忽視學生課堂的主體位置。教學中僅僅將知識做簡單的復述,或是讓學生通過筆記的形式記錄知識點,學生處于機械化的被動學習狀態,沒有在課堂中與教師形成有效互動,因此也就無法及時提出自己的疑問,影響學生掌握知識的效果。在課堂中由于教師沒有給予學生充分表現自我的空間,在被動學習下無法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具有不利的影響。
復習課雖然是對舊知識的總結和歸納,也是強化學生知識印象的過程。但是在復習課教學中,教師不能片面理解復習課的重要性,而是要運用多樣化的方式幫助學生從舊知識中拓展到新知識,做好知識的延伸和銜接。這需要教師注重教學的創新性,這里提到的創新,是指教師要運用新的方式呈現已學內容,引導學生以全新的思維和視角探究學習知識。
復習課作為深化學習的課程,需要教師以縱向的形式重新整理知識,并建立知識之間的橫向聯系,從而讓學生形成趨于完整的知識結構,便于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并應用其靈活解決各類數學問題。所以教師在復習課中應該將復習內容納入現有的數學知識體系中,并引導學生從客觀角度分析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和不同之處,以讓學生形成理解性的記憶。
在深度學習的背景下,復習課雖不能完全作為練習課教學,但是還要在課堂中適當增加練習部分。教師在設置練習題時要充分考慮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性,結合學生個體的學習能力合理化布置習題,依據學生能力高低掌控習題的難易程度。針對學習能力較強和思維靈活的學生,教師可以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適當增加難度進行知識的拓展;針對學習能力偏弱的學生,教師則要從基礎性和概念性習題開始做起。運用這種方式,可以使各個分層的學生都獲得不同程度的進步,提高課堂復習和練習的效果。
在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難點學科就是數學,尤其是數學的復習課更是教學的重點內容,因為主要教學已經學習過的知識,因此教師的教學進度相對較快。但因涉及較多的知識點,也是導致大部分學生無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將復習內容全部內化于心,甚至于部分學生還會產生畏懼數學學習的消極心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在開展數學復習課時可以以深度學習的理念作為教學指導,圍繞復習內容為學生創設與之對應的教學情境,這樣既能夠增加課堂的趣味性,也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深入情境當中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實現深度的數學學習。以加法結合律的教學活動為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喜好播放動畫片《熊出沒》以及《蠟筆小新》等,并在課前利用信息技術,在其中增加趣味性的加法計算情境片段,讓學生可以深入情境中,體驗加法運算,而教師在此要引導學生思考更便捷的加法運算方式,在此基礎上鍛煉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這樣情境創設的方式,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也能有效激發學生深入探究加法運算律的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復習課中。
從深度學習的角度分析數學復習課,教師可以積極借助多媒體教學技術和設備輔助教學,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使其可以全神貫注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強化學生課堂復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可以從感性角度形成對復習課的明確認知,為理性學習和深度思考打下堅實基礎。數學知識和數學概念普遍具有抽象性特點,小學生又因為年齡和認知經驗的限制,自身的理解能力相對偏弱,教師將多媒體技術應用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將抽象化的知識和概念以形象化、具體化的形式展示出來,可以讓學生對知識形成理解性的記憶,加深腦海中的知識印象,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數學深度學習。例如在“乘法分配律應用”中,大部分學生會出現“20×(2×3)=20×2+20×3”這種錯誤情況,很明顯,學生是沒有分清楚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結合律。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將兩種運算方式展示出來,讓學生在視覺上清楚比較算式的結構,從算式的意義層面具體進行比較。舉例來說就是讓學生首先了解20×(2×3)在計算過程中每一步代表的含義,讓學生思考20×(2×3)與20×(2+3)表示的含義是否相同。最后將20×(2+3)括號去掉后變成20×2+3,有什么變化發生,將20×(2×3)括號去掉,算式應該如何寫?在學生思考的同時,教師邊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通過比較算式形式和實質意義,既能增加學習的復習興趣,也可以使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得到強化,學會正確靈活地應用其解決問題。
在深度學習的背景下,教師開展數學復習實踐教學,可以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中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進一步強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提高學生學習的實效性。數學學科的內容原本就來源于生活,與生活之間有密切的聯系,最終又會作用于生活。根據部分教育工作者的教學實踐,也體現出建立知識與生活的聯系,開展生活化數學教學,可以極大程度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以學生現有的生活體驗為基礎進行復習課教學,在激發學生課堂學習興趣的同時實現高效的復習。例如,在“加法結合運算律”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課間活動”教學情境,并提出問題操場上有27個男同學和16個女同學在跑步,有13個女同學在跳繩,那么共有多少人參與課間活動?讓學生在真實情境當中感受加法運算律,把握復習內容,通過建立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可以結合生活經驗探究問題,加深對加法運算律的理解和應用,促進深度學習,確保復習課的教學效果。
深度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小學階段的復習課首要就是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位置,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自主思考和探究空間,從而讓其思維更加活躍,讓知識印象在腦海中停留的時間更久,促進知識應用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小組為單位形成合作學習的模式,讓學生在組內進行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小組成員的分配要注意不同分層學生的比例,確保學生之間可以優勢互補,而且這種學習效果相比于教師單一講解,其復習效果要更加明顯。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教師可以適當加大難度,因為不管運算律的形成過程,還是學生建模的過程,在實際運算時都需要將符號表征和圖形表征等多種表征形式應用其中,讓學生領會建模方式和符號式表達方式,感受數學中包含的辯證性思維,并在運算律應用體會數學化歸思想。教師可以讓學生共同討論89×3.2+3.2×11,讓學生尋找算式簡化的途徑,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探究,學生得出(89+11)×3.2。雖然算式中帶有小數點問題,學生乍一看會感覺困難,但是經過成員之間的共同努力,既能活躍復習課堂的氣氛,也能更好地完成復習目標,快速解決這一問題。這樣可以突出體現數學學科思想,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課堂活動當中,讓學生在小組探究中感受數學學科的魅力,從而提高運算律復習的效果。
數學思想是促進數學學習的關鍵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抽象化的數學知識,促進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的發展。數學教師在復習課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在理解運算律相關概念和運算方式的基礎上,將數字轉化為數學圖形,理解運算律當中數學和符號分別表示的含義,保證運算律復習能夠高效進行。以乘法結合律復習為例,教師可以在學生理解(8×6)×7=8×(7×6)=(8×7)×6的算式含義后,教師根據實際生活創設推箱子的情境,每層有(8×6)個箱子,共有7層,讓學生自己動手畫出實際圖形以直觀性理解算式,讓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計算的方式,從而發現8×(7×6)和(8×7)×6這兩種方式,讓學生用A、B、C代替具體數字,從而理解乘法結合律的算式含義。
綜上所述,伴隨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入,對學生學科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掌握運算能力,為更具難度的學習奠定基礎。在深度學習的背景下,教師在開展數學復習課的過程中,需要在現有教學方式的基礎上做出創新,以提高學生的課堂注意力,讓學生可以形成自主性的學習,提高數學復習的深度。不僅如此教師要注重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和上下銜接,關注學生的個人發展,這樣才能讓數學復習課更具有實效性,提高數學教學的整體質量。
[1] 葛琳,徐周亞.依托題組模塊實現深度學習的教學模式——小學數學復習課探索[J].教育科學論壇,2020(10).
[2] 黃畢年.讓數學深度學習真正發生——聽俞正強老師執教六年級"雞兔同籠"復習課有感[J].小學數學教育,2019(005):38-39.
[3] 林煥好.深度學習背景下小學數學復習課教學策略初探[J].小學數學教育,2019(21).
[4] 張鳳.以深度教學促進深度學習——以"小數加減法"教學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9,020(009):71-74.
[5] 陳琳.自主整理:讓學生成為復習課的主人——以"運算律"單元內容為例談復習課的思與行[J].小學教學參考,2020(11):3-5.
[6] 李霞.立足結構,關注對比,理解本質——《運算律單元復習課》教學片段與思考[J].新課程(小學),2019(5).
[7] 朱藝峰.改進課堂復習方式,促進學生深度學習--以幾何章節復習課教學設計為例[J].新一代:理論版,2020(2):195-197.
[8] 郭甜甜.異中求同同中存異——從兩次上《運算律的復習》想開去[J].數學大世界(下旬),2020(3).
[9] 魏敏.運算律復習的幾點建議[J].小學教學參考,2019(32).
[10] 盧士瑋.利用課前梳理,助推深度學習——六年級數學整理復習課后的思考[J].小學時代,2019(29).
G622
A
1002-7661(2022)04-018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