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蓮


甌柑源于溫州甌海,作為當地傳統柑橘品牌,以溫州的別稱“甌”而得名。
“甌”是一種陶制器皿,約在新石器時代,在這里居住著的原始甌人開始制作陶器,于是唐朝之前這里被稱為“甌地”或“東甌”,人為“甌民”。溫州人在這片古老的大地上繁衍生息,繡品被叫做“甌繡”,吃的菜肴為“甌菜”,燒制各類陶瓷的窯是“甌窯”,作為地方特產的甌柑,自然成了唯一被冠以“甌”姓的農產品……這些“甌”,帶著古老的文化印跡與傳承,至今福澤著一代又一代的溫州人。
甌柑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甌海作為唯一的“中國甌柑之鄉”,當地種植、栽培甌柑的歷史可追溯至二千四百年前,自古就有“有林皆橘樹,無水不荷花”的詩句,至今果脈不斷,已成為當地特色“金名片”。溫州十分重視對甌柑的保護和開發,通過科技賦能助力產業振興,全面推廣科學種柑,打造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甌柑品牌文化,賦予了甌柑別樣的生命力。近期,本刊記者采訪了溫州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和種業管理處處長鄭建國以及溫州市農業推廣中心主任胡丹,就甌柑的品牌文化建設展開探討。
歲月里的盛衰起落
甌柑形圓象征團圓,橙色鮮艷,包含著光明吉祥的意蘊,唐宋明清皆被列為貢品。由歐陽修、范鎮等合撰的紀傳體史書《新唐書》志中有記載:“溫州永嘉郡,上。高宗上元元年析闊州之永嘉、安固置。土貢:布、柑、橘、蔗、蛟革。”可見盛唐時期甌柑已作為地方特產為達官貴人所享。最令甌柑聲名大噪的是在南宋時期,宋朝忠武韓世忠長子韓彥直在永嘉(溫州)任太守期間撰寫了《永嘉橘錄》,里面詳細記載了溫州柑橘的品種及其性狀,總結了當時柑橘的種治、始載、培植、去病、澆灌、采摘、收藏、制治、入藥等經驗,尤其關于溫州橘農的筑墩栽培技術的記載,被譽為世界柑橘栽培史上的“活化石”。《橘錄》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柑橘學術專著,對華南及東南亞地區的柑橘栽培及現代世界柑橘的起壟、限根栽培技術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被譯成英語、俄語、日語、韓語等10多種外文,至今仍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雖然在過去長達千年的歷史中,甌柑在溫州地區一直深受歡迎。但在胡丹看來,改革開放后,現代甌柑產業的發展還是經歷了幾起幾落。1990年,甌柑被北京“亞運會”指定為運動員專用水果,甌柑迎來了發展高峰期,種植面積曾達3.28萬畝。但隨著產能過剩及市場影響,90年代中后期出現了全國賣橘難現象,甌柑價格隨之下跌,加上城市建設需要,用地緊張,甌柑面積大幅度下降,最低時種植面積不足2萬畝。2003年11月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浙江日報社《內部參考》(第106期)“保留甌柑的最后的家園”信息上批示:“水果也是物以稀為貴,都砍光了,將造成新的遺憾。對甌柑應給予保護。”之后甌柑價格開始穩步回升。2012年溫州甌柑面積達到5.4萬畝,占全市柑橘面積約40%。至2020年,溫州甌柑面積穩定在3.36萬畝,產量4.5萬噸,產值約2.07億元。
創新品牌建設
溫州“七山二水一分田”地形造成的土地資源緊張與城市發展亟需向外拓展空間的現狀,一直制約著甌柑的發展。胡丹認為想要改變這個現狀,為甌柑發展尋找新的出路,一定要加強甌柑品牌建設,實施產業提升工程,提高市場競爭力。
胡丹提到,甌柑雖然是當地知名農業品牌,但其深加工產品開發還不夠,農旅融合還有很大空間。因此在甌柑品牌工程建設中,要形成以區域公共品牌為統領、帶動企業自主品牌創建的“眾星捧月”式品牌格局。如制作統一的甌柑包裝箱,維護利用好“中國甌柑之鄉”“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等金名片,提升甌柑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此外,還應開發甌柑產業時尚創意產品,以溫州特有的甌越文化為依托,聯合甌劇、甌繡、甌瓷,將甌柑做成商品、禮品、紀念品,讓甌柑文化更加豐盈動人,使之成為“溫州禮物”“溫州印象”“舌尖上的溫州”等時尚消費文化品牌的核心產品。
近些年來,溫州農業農村局圍繞溫州環大羅山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創建做了很多工作。它由三垟濕地及大羅山地區組成,而三垟濕地是甌柑的主要產區,這里有著濕地平原水網的地理地貌,橘栽培歷史悠久。溫州市農業農村局在提交給浙江省農業廳的《環大羅山特色農業產業園規劃(2021-2023)》方案中提到,未來會在三垟濕地建設甌柑博物館、甌柑文化主題園,宣傳溫州甌柑發展歷史、特色文化和科研成果,使其成為甌柑農業教育和社會實踐基地。此外,方案規劃,依托大羅山盤垟村、羅勝村、京山村等民宿村,優先扶持親子游采摘基地、市民自助認種基地等項目,提升鄉村旅游體驗。“我們每年會結合匯昌河端午劃龍舟節慶活動,舉辦甌柑系列養生主題活動,開展甌柑系列推廣宣傳活動,講好原產地故事,打造獨具地域文化特色的甌柑品牌文化。”鄭建國說道。
科技助力高質量發展
甌柑近些年發展一直受困于溫州,其主要原因和甌柑獨特的口感有關。微微的苦,又帶著綿長的回甘,使得它成為當地水果中最特別的存在。很多溫州人獨愛這特殊的口味,又因為甌柑祛熱生津、清涼解毒的藥用價值,吃多也不易上火,便成了當地人家中最受歡迎的水果之一,也是250萬在外溫州人“鄉愁”中關于家鄉滋味中最特別的一部分。但也正是因為這獨特的味道,讓初次嘗試的消費者很難接受,甌柑便很難走出溫州。
甌柑的產業化、現代化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撐。為了提高甌柑整體品質,改善甌柑口感,溫州建立了甌柑種質資源庫,開展以甌柑(甌柑、青甌柑、無核甌柑)為材料的新品種選育,選育高糖、早熟等特性的甌柑新優良品系,建設甌柑無病毒苗圃。鄭建國介紹,溫州黃龍病發生嚴重,缺乏規范的穗木供應體系,在加強柑橘黃龍病綜合防控的同時,有必要規劃新建柑橘無病毒良種苗木繁育基地1個。制訂甌柑無病毒苗木管理辦法、質量標準和育苗技術規范,嚴格規范甌柑種苗的生產、運輸和檢疫,確保甌柑健康苗木的供應。未來,溫州將與浙江省科學院合作共建甌海科創中心,針對制約甌柑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開展技術研發攻關和成果轉移轉化,通過集聚農業企業、政府和科研院所的優勢資源,組建服務于甌柑產業的科技創新和服務推廣團隊,對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利用、數字化設施栽培技術、提質增效技術和采后高品質保持等關鍵科技支撐項目進行研究、示范和推廣。
與此同時,溫州一直堅持對甌柑藥用價值的研究,進行食藥結合、食藥開發。甌柑獨特的藥用價值在《本草拾遺》、《隨息居飲食譜》等古醫書中均有記載,其中清《甌乘補》曾載:“之珍甌柑者,以其能辟煤毒,京御歲除,登薦乃成年例遇柑稀少,雖顆值二三百,必皆求之”人,可見當時甌柑在京津一帶已聞名遐邇。由于甌柑耐儲藏運輸,可以從秋冬季節一直存放到來年端午時節,在冬季可安全渡過渤海凍港,過去一度成為當時京津一帶人們用于解除鴉片口毒的食品。“我們一直在對甌柑關于心腦血管疾病的醫學輔助療效做深入研究,把甌柑藥用功效作為甌柑產業發展的突破口與新的經濟生長點,讓甌柑插上科技的翅膀走的更遠。”鄭建國說道。
數字賦能產業振興
發展數字經濟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浙江是數字化改革國家級標準化試點,數字技術有利于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數字技術、數字經濟可以推動各類資源要素快捷流動、各類市場主體加速融合實現跨界發展,打破時空限制,延伸產業鏈條,暢通國內外經濟循環。未來,甌柑將依托溫州環大羅山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借助浙江“數字三農”協同應用平臺,建設產業園區數字化應用場景;同時,通過產業園區數字化改革,進一步吸引和集聚土地、資本、科技、人才、信息等現代要素,打通先進生產力進入農業的通道,全面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促進產業集聚,企業集群發展,更好地發揮引領輻射帶動作用。鄭建國期待通過三年時間努力,到2024年溫州能建成一批基礎完善、管理科學、效益明顯、帶動力強的甌柑生產基地和精品園,助力甌柑現代化、產業化發展,繼續擦亮甌柑“金名片”,讓甌柑走出溫州,成為家喻戶曉的農業品牌。
399850033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