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宇 王康杰 李世峰 趙金紅
引言
國家對于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非常重視,在中央財政專項資金重點支持項目中,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項目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項目主要是選擇那些地理標志農產品集中連片的區域進行核心示范基地建設,并以“品種、品質、品牌、標準化生產”作為發展思路,在核心示范區之內對優良品種、綠色技術等進行大力的推廣,推行標準化管理,不斷提升地理標志農產品科技含量,并不斷提高質量安全和品質管控水平。山西夏縣西瓜2019年2020年連續兩年實施地理標志保護工程并開展積極的創新實踐,取得了顯著成效,蹚出了一條“五品模式”打造的山西路徑,實現了特色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成功經驗先后入選山西省和農業農村部典型案例。開展對夏縣西瓜地標工程的創新實踐研究,可以有效解決當前我國地方特色產業發展思路不清和方向不明問題,為地方農業特色品牌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夏縣西瓜項目區概況
1.1 區位優勢
山西夏縣古稱安邑,因中國歷史上奴隸制社會第一個王朝——“夏朝”在此建都而得名。夏縣人文厚重,歷史悠久,上古時期“嫘祖養蠶”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夏縣農業生態條件優良,先后榮獲“中國天然氧吧”“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國家優質棉基地縣”、“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國家蔬菜基地縣”等稱號。夏縣地貌類型多樣,有“七山二川一丘陵”之說,多樣地貌形成了多樣的小氣候,造就了多樣的風味物產1。2017年,夏縣西瓜在山西省農業廳和市縣兩級名優農產品工作機構幫助下,成功認證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自此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2019年—2020年,夏縣西瓜成功申報地理標志保護工程項目,共獲得中央資金支持340萬元,項目區總面積3500畝,不僅實現了化肥、農藥使用量減少30%以上的一增兩減目標,而且產品品牌溢價增加20%以上。
1.2 文化底蘊
夏縣所在的運城地區自古就有栽培西瓜的歷史,《山西名特產》記載:運城地區的“三結義”“二黑皮”和“紅尖瓜”,皮薄而硬,素有“運城西瓜紅到皮”的說法。《清實錄·德宗實錄》和《運城地區志》記載: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曾因庚子國難于光緒26年8月27日進入山西,10月12日-19日在運城境內停留8天。鑾駕在夏縣逗留期間,地方官曾供奉夏縣特產“紅尖瓜”西瓜食用,兩宮食之大悅,一掃奔波之疲憊。回宮后,慈禧下旨進貢夏縣“紅尖瓜”制作“西瓜盅”以供御用,夏縣西瓜自此名揚天下。
1.3 創新成果
夏縣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以農業農村部提出的新“三品一標”為指引,采取省市縣三級聯合模式進行攻關。先后解剖研究國內品牌打造的多個案例,并深入黑龍江五常大米等地開展調查研究。以“夏縣西瓜”為研究實踐對象,創新性提出了“品種、品質、品控、品宣、品牌”的五品模式。《“五品模式”創新理論在農業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中的實踐路徑分析》《基于“五品模式”理論框架下的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應用研究》兩篇成果先后在國家級期刊《科技創新與品牌》發表。《基于“五品模式”的農業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路徑的應用研究》理論成果,經中科院蘭州查新所查新,結論為“國內公開文獻未見相同報道”。2021年8月,經第三方評價機構組織的專家評審,其成果水平被鑒定為“國內領先”水平2。
夏縣西瓜地標工程建設的主要成效
在地標農產品示范引領下,項目實施單位夏樂精品瓜業協會組織帶領全縣8個鄉鎮40個行政村的800多戶農民在廣袤的綠色田野上干甜蜜事業、做品牌文章,把小西瓜“種”成了大產業,取得了顯著的綜合效益,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勢產業。
2.1 品牌價值不斷提升,歷史名產變成金字招牌
協會生產的“夏樂”牌“夏縣西瓜”,外觀新鮮亮麗,口感酥沙脆爽、甘甜透香、回味悠長,品質持久穩定,被譽為瓜中精品、行業名牌,享譽全國、深受消費者青睞。特別是頭茬西瓜,質量品質、市場價格穩居全國之首。先后被認證為“中國著名品牌”“中國瓜業行業領先十大品牌”“山西省著名商標”“2020年山西省市級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運城市十大城市名片”,同時被農業農村部認證為“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綠色食品”“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被亞洲果蔬博覽會評為“2020年度最受歡迎的果品區域公用品牌100強”,被第十八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評選為“最受歡迎農產品”;經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評估“夏縣西瓜”品牌強度為810,品牌價值為8.37億元。
2.2 特色產業日益壯大,小西瓜變成富民大產業
隨著品牌影響的增加,“夏縣西瓜”品牌價值也不斷提高,每年開園后客商絡繹不絕,夏縣西瓜出現了一車難求的現象。核心產區種植設施西瓜的農戶數從2018年的245戶增長到2021年的630戶,增長了1.5倍;種植面積由2018年的0.8萬畝增長到2021年的1.9萬畝,增長了1.4倍;產值由2018年的1.1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7億元,增長了1.5倍。近兩年,夏縣西瓜的批發價格平均比同類西瓜高0.4元,一直保持了全國最高批發價,成為全國高品質西瓜的價格標桿。僅品牌增值部分,按平均畝產一萬斤計算,每畝可增收4000元,項目區可增收1400萬元。2020年夏縣西瓜地理保護范圍的核心產區共種植優質大棚西瓜1.6萬畝,年產量達15萬噸,農業總產值達2.1億元。種植達到10畝以上的農戶有430戶,種植達到20畝以上的有360多戶;畝均產值1.4萬元,畝均純收入10000元左右,瓜農戶均純收入基本都在10萬元以上,人均純收入25000元以上;形成了良好的帶動作用,周邊5個鄉鎮11個村的63個建檔立卡貧困戶都實現了脫貧致富,吸納4000多個農民季節工創收2000多萬元,助推生產服務業創收4600多萬元,提供了就業崗位,增加了農民收入,瓜農生活像芝麻開花節節高。2021年,又種植優質大棚西瓜1.9萬畝,依然保持了產銷兩旺、價格高企的狀態。從目前來看,瓜農的收益比去年增長20%以上,同比全縣可增加純收入5300萬元左右。夏縣西瓜這一特色產業在地標保護工程的帶動下,真正成為引領農民創新創業致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特色產業、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
2.3 生態環境有效改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扎實開展“兩增一減”綠色食品生產活動,平均減少化肥使用量30%、農藥使用量30%,農業面源污染得以減少,土壤結構得以改善。組織廣大會員嚴格按照綠色食品生產技術和標準要求進行種植管理,大幅減少肥、藥等投入品使用,改善了周邊生產環境,改良了土壤性狀,增強了保水保肥能力,逐步恢復土壤地力,維護了產地生態環境質量,實現了綠色安全生產。
“五品模式”具體應用的實踐啟示
國家地理標志保護工程的總體要求是實現生產標準化、產品特色化、身份標識化、全程數字化,運城市農業農村局專家團隊在王康杰帶領下,在國內首次系統提出了“品種、品質、品控、品宣、品牌”的“五品模式”,科學系統闡釋了“五品”概念內涵、“一主四副”星鏈關系3和25個賦分評價標準及具體打造方法和路徑,形成了一套科學完整的品牌評價和打造體系。在夏縣西瓜地標工程項目中,實現了“五品全覆蓋、四化全實現”的項目目標。具體實踐經驗如下:
3.1 品種是基礎,要做到最優化選擇,體現獨特性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氣候優勢,相同品種也有不同的地域表現4。夏縣西瓜在保持8424這一主栽品種品質優勢的同時,依托項目積極與湖南、河南等國內西瓜與育種機構聯合進行西瓜育種,培育60個農業科技示范標桿戶,組織實施“夏縣西瓜綠色優質高效集成技術推廣轉化”等科技試驗推廣項目,開展西瓜連作“無土栽培、嫁接種植”新技術試驗示范活動,持續提升地標農產品質量、品質、效益和綜合生產能力;開展新品種試驗示范30余個,引進購置西瓜優種“華之秀三號”1112袋,在項目區開展了以主栽品種“8424”的抗重茬實驗、水肥一體化示范、良種良法配套等實驗研究,不會斷提升主栽品種的競爭力,確保栽培技術和品質糖度位居全國各生產區之首。
3.2 品質是核心,要做到標準化生產,體現一致性
舉辦三期質量管控及生產技術培訓班,提升廣大瓜農標準化種植自覺性,夯實品質管控基礎。嚴格按照《夏縣西瓜農產品地理標志質量控制技術規范》、《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組織種植生產,把生產標準推廣應用到栽培管理的各個環節中。按照綠色食品生產要求,嚴格管控投入品,項目實施中生物有機肥、菌肥、育苗基質和生物農藥295.36噸,開展質量管控和生產技術培訓720人次,印制《夏縣西瓜生產技術手冊》1.5萬冊,購置耕地機械3臺,提升了綜合生產能力,保持了特色品質,推動地標產品綠色優質豐產。
3.3 品控是關鍵,要做到商品化供應,體現穩定性
落實采摘、分級、裝箱三級質保措施,設立質檢員、驗瓜員、包裝員三道質檢環節,購置20個測糖儀,入駐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執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管理制度,建立西瓜生產檔案,瓜瓜都有標識碼,顆顆都有成長卡,各個質量可追溯。建設“夏縣西瓜地理標志農產品大數據平臺”,與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實現了對接,逐步實現精準化種植、可視化管理、智能化決策,提升智慧生產、營銷、監管和服務水平,推動產業鏈優化升級。制作夏縣西瓜標識LOGO,印制溯源碼商標400萬個、標識包裝箱117053個,建立了“生產有記錄、流向可追蹤、信息可查詢、安全可追溯、風險可預警、責任可追究”的地標產品溯源體系。
3.4 品宣是推手,要做到內涵化賦能,體現文化性
建設450㎡的夏縣西瓜品牌文化博覽館,展示夏縣西瓜深厚的歷史文化,同時根據品牌創建歷程和發展前景,繪制了形象生動的品牌創始人田紅衛的創業故事;編印《夏縣西瓜品牌文化故事》單行本2萬冊,設計制作了“夏縣西瓜”區域公用品牌LOGO,制作地標農產品專題宣傳片和歌曲《夏縣西瓜甜》MV,成功推出了“一家人一輩子一件事”的品牌故事和“無夏樂不夏天”的品牌訴求以及“干甜蜜事業,做品牌文章”的品牌精神內涵。在長沙、貴陽等地安裝30多個LED大型廣告牌,讓“無夏樂 不夏天”“甜蜜一夏 樂在瓜中”的廣告語深入人心,同時通過全國農交會、亞果會等展示推介,不斷提升“夏縣西瓜”品牌影響力和文化傳播力。
3.5 品牌是引領,要做到差異化塑造,體現戰略性
近年來,夏縣西瓜成功塑造了專注、專業、專心的品牌內涵,形成了生產綠色、品質安全、質量可靠的品牌認知。但西瓜不能連作的生物特性制約了產業的發展。在此基礎上,為突破發展瓶頸,同時避免區域公用品牌發展中的“公地悲劇”5,夏縣西瓜又開展了“一品(區域公用品牌)一標(產品注冊商標)”行動,以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為組合,實現品牌的雙輪驅動,將“夏縣西瓜”區域公用品牌和協會注冊商標“夏樂”相結合,構建了“技術品牌雙輪驅動、生產基地全國布局、市場產品周年供應”發展新模式。即以“夏縣西瓜”地標劃定的地域保護范圍為核心區域,通過選派技術人員傳授標準化生產技術,利用當地光熱氣候資源,組織指導當地瓜農標準化、規范化管理,穩步向本縣境內、運城市域、山西省域、國內陜甘滇海等地拓展;由協會嚴格檢驗檢測后,將達標西瓜冠以“夏樂”商標銷售全國各地,有效改變了地標保護區域受季節和地塊限制,不能周年生產供應的問題,不但擴大了產量,而且提高了市場影響,帶動了特色產業的發展壯大。目前,夏縣西瓜已形成了生產季節“夏縣西瓜”區域公用品牌市場唱主角,其他季節“夏樂品牌”技術品牌雙輸出、企業品牌唱主角的周年供應模式。2019年,夏縣西瓜開始進行技術輸出與品牌輸出,在全國進行布局,生產基地與銷售終端都得以快速擴張,生產面積達到3000公頃,年銷售額達到7.1億元,直接坐上了國內西瓜品牌第一的位置,成為了山西省在外最具影響力的品牌之一。
研究結論
通過對夏縣地標保護工程實例分析,可以發現“五品模式”通過首次引進工業品生產中的品控概念和市場營銷的品宣概念,從動態角度和專業層次上提升豐富了農業產品品牌化打造的理論體系,通過對當地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要素進行融合組裝,促進了縣域特色與產業振興的有效銜接,具有高質量農業產業發展的系統性創新,對于認識、分析和指導特定區域特色產業發展具有一定的理論指導價值,具有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董戰軒,運城市農業品牌發展研究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2021年10月25日,《運城日報》第7版。
2.曹尚銀、王愛德、袁暉、譚冬梅,中國林業出版社,《中國山楂地方品種圖志》2018年1月第1版。
3.陳新崗.“公地悲劇”與“反公地悲劇”理論在中國的應用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05(3):75-78.
3622500338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