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
關鍵詞:“雙高計劃”;助企出海;高職教育國際化;路徑探索
2019年,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簡稱“雙高計劃”),明確提出: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產能合作,培養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促進中外人文交流。開展國際職業教育服務,承接“走出去”中資企業海外員工教育培訓。“雙高計劃”的出臺,為高職院校的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要求,為高職院校教育國際化指明了新方向。
根據2019年年初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具有和普通教育同等的重要地位。其中必須要指明,職業教育本質是培養“數以千萬計高技能專門人才”的教育,這就要求高職教育必須緊密聯系產業,服務企業發展,培養一批技術技能型人才,推動拓寬校企合作的方式,深化產學研融合程度,從而促進高職教育的內涵建設與高質量發展。
助企出海,投身“一帶一路”建設,服務“走出去”中資企業揚帆遠航,是中國高職教育走向世界舞臺的具體實現方式,也是提高中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的有力抓手。如何實現好高職院校助企出海,打造中國高職院校在國際舞臺上的品牌效應,成為現階段眾多農業高職院校亟待解決的時代命題。
一、響應國家號召的時代機遇
(一)服務“一帶一路”倡議,融入區域發展
“一帶一路”倡議打破了世界原有的經濟發展格局,秉持著“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理念,中國先后與170多個國家、地區或國際組織簽署了合作協議,開展的合作項目超過2000個。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推進,越來越多的新興經濟體加入了這一宏偉藍圖的實踐中。依靠“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積累,形成了一個覆蓋歐亞大陸、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區域合作共同體,這給中國的經濟發展注入活力,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增長點。
大量中資企業走出國門,其中農林牧漁等農業企業投入“一帶一路”的建設中,掀起了一波海外農業投資的熱潮。與之應運而生的是對更加多元、更高水平的農業人才需求不斷擴大。農業高職院校必須培養一批掌握先進技術技能,通曉世界規則的高質量國際化人才,為“走出去”農業企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
(二)推動農業“走出去”,促進產業升級
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農業“走出去”是國家“走出去”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十多年的實踐與發展,江蘇農業“走出去”的規模不斷擴大,方式方法不斷創新。截至2021年5月底,江蘇省全省經商務部門登記備案從事對外農業投資的企業有132家,投資存量15.3億美元,位居全國前列。“走出去”企業的蓬勃發展,要求高職教育提供更高水平的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更高質量的職業技能培訓,更加多元的信息資源支持。
二、“走出去”企業的現實困境
(一)缺乏整體謀劃,重點模糊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國際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職業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高職院校的傳統辦學理念已經遠遠落后于“走出去”企業的發展要求。部分高職院校主人翁意識淡薄,忽視自身國際化發展對“走出去”企業的促進作用,缺乏統籌全局、服務企業的國際化戰略規劃。在“雙高計劃”建設的背景下,沒有切實高職教育國際化與助企出海的連接點,缺少支撐高職教育國際化的發展目標、組織方式、實施策略與體制機制,弱化了自身辦學特色。在幫助“走出去”企業的過程中,高職院校盲目鋪攤子導致重點模糊,高投入低回報,沒有取得建設性的成果。
(二)脫離企業“走出去”需求,人才短缺
前期調研顯示,人才缺失是目前“走出去”企業面臨的最大困難,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體系無法滿足企業“走出去”發展需求。高職院校原有的人才培養方案側重于國內的產業發展需求,培養的人才普遍面臨在海外工作所需要的技術技能標準、語言交流障礙和政策文化差異等帶來的挑戰。缺乏國際化發展視野,缺少國際化規則與國家通用標準教育,難以滿足“走出去”企業對專業化、創新型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三)信息不對稱,助企出海效能低下
由于距離、宗教文化、政治經濟制度等多方因素影響,“走出去”企業往往對海外投資的東道國缺少有效的信息獲取渠道,不清楚東道國的投資環境、實際需求、市場信息等政策,在投資過程中的無法掌握主動權,沒有指定符合當地國情的風險防范方案,從而導致了一些不必要的損失。高職院校缺乏整體服務意識,缺少協同服務的合作機制或平臺。在服務“走出去”企業的過程中,往往單打獨斗、各自為政,缺少立體、多元的精準服務網絡。由于高職院校間信息溝通的渠道堵塞,許多院校一窩蜂朝著一個國家或地區進行反復調研,導致了無須競爭,信息同質化現象嚴重,缺少信息共享和資源整合的平臺,導致助企出海整體效能低下。
三、助企出海的農牧探索
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簡稱江蘇牧院)隸屬于江蘇省農業農村廳。辦學60多年來,農牧特色鮮明,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乃至我國南方14個省(市、自治區)唯一以培養農牧科技類技術技能型人才為主的高等院校。在“雙高計劃”的視域下,江蘇牧院依據江蘇農業“走出去”企業發展需求,結合區域特色與自身品牌專業,審視自身教育國際化發展現狀,對標找差、整體謀劃、革故鼎新、放眼世界,助力“走出去”農業企業行穩致遠。
(一)緊扣助企出海,做好頂層設計
教育服務產業發展,教育支撐產業擴容。高職教育更是與產業緊密相連。高職院校必須積極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樹立助企出海的意識。必須緊扣“走出去”企業需求,謀劃體制機制。提供人才培養、技術培訓、產業創新等配套支持。江蘇牧院學院高度重視,把提升國際化水平寫入學校“十四五”發展規劃,認真落實“雙高計劃”建設要求和江蘇現代化教育強省的發展戰略,通過引進海外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增強自身國際化學科教育能力,樹立以培育一批掌握農牧技能、面向國際舞臺、滿足企業發展的優質人才隊伍為重點和中心的辦學理念。
同時,江蘇牧院立足區位優勢與自身專業特色,積極響應“一帶一路”號召和農業“走出去”戰略,積極承接農業農村部、江蘇省農業農村廳等政府機構的對外援助、培訓等項目,發揮農牧業專業特色。與農業“走出去”企業保持密切聯系,在非洲安哥拉、坦桑尼亞和亞洲印度尼西亞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產教融合布局雛形初現。
(二)以企業需求驅動專業改造,培育國際化農牧人才
高職教育與產業發展聯系緊密,為了適應“走出去”企業發展趨勢的新變化,必須加快專業課程國際化改造步伐。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原先專業課程的內容松散、模式固化、目標單一,無法滿足“走出去”企業的發展需求。高職院校必須服務經濟產業發展,根據“走出去”企業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的變化,以專業課程國際化改造為抓手,針對性的培養一批實用的國際化人才隊伍。
江蘇牧院圍繞“緊扣農牧產業鏈辦學,緊密結合產學研育人,緊跟區域增長極發展”的辦學理念,持續推進專業課程國際化改造工作。積極引進海外優質的農牧教學資源,借鑒“悉尼協議”范式,在農業工程、農業信息、農商管理3個二級學院進行試點專業改造,落實以學生為中心,以助企出海為結果導向的專業課程建設。深化與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TAFE合作,引進了一系列畜牧獸醫專業群的職業教育培訓包,促進學院品牌專業優化升級,著力打造“中國特色”“世界知名”的國際通用的職業教育專業標準與資源。大力推進品牌課程的國際化改造,2020年學院圓滿完成“十三五”來華留學生全英文精品課程省級驗收。“跨境電子商務”“動物解剖生理”“獸醫臨床診療技術”“動物營養與飼料”“牛羊生產”“動物微生物”“豬生產”“動物繁殖”等8門立項建設的英文課程全數通過驗收,數量和通過率位居江蘇省高職院校首位。
江蘇牧院主動服務新一代農業信息技術、農業裝備、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領域發需求,與“走出去”企業合作對動物藥品與食品、信息技術、機電一體化等專業群的10門專業課程進行國際化改造,立志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具有海外發展能力的技術技能人才,為“走出去”企業發展夯實基礎。
(三)建立絲路農坊,實現“線上+線下”技能培訓模式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尤其是在非洲地區,對職業教育沒有深刻的全面認知,忽視了職業教育在促進產業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地位,從而導致了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嚴重匱乏。“走出去”企業在當地開辦工廠,缺乏懂技術能生產的人才,極大限制了中資企業的自身發展。高職院校應該立足專業優勢,結合企業的需求,給“走出去”企業提供技術技能培訓,緩解“走出去”企業的燃煤之急。
江蘇牧院創新合作模式,與企業共同打造“絲路農坊”,深入開展技術人才培訓和技術服務,搭建學院海外技術服務平臺。2018年起,江蘇牧院與江蘇江洲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積極對接,先后派出兩批的專業教師團隊前往安哥拉萬博省開展在地的技術技能培訓班。依托江蘇牧院在安哥拉農牧業人才培訓基地——江州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萬博農場,根據當地農業發展實際情況與在地的中資企業需求,設置了作物生產技術、養殖技術、農機維修等方面的短期培訓課程,前后服務了來自在安中資企業員工和安哥拉萬博省當地的農名約百名。
(四)依托農牧業聯盟,增值服務“走出去”企業
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助企出海過程中,受多重因素限制,“走出去”企業的前期調研往往存在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對當地政府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制度缺乏敏銳的感知和系統的研判,導致自身發展四處碰壁,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浪費。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支出,高職院校應該憑借自身已有的國際間合作平臺,為“走出去”企業提前探路,做好翔實正確的當地調查,提供針對有效的咨詢服務,增值服務“走出去”企業。
2018年,江蘇牧院牽頭成立國際農牧業高等職業教育聯盟,共有國內35所院校和境外35所院校加入。積極整合聯盟成員單位所在國家(地區)的農牧業發展現狀與需求,通過聯盟網站,發布聯盟成員單位的合作需求與信息,為有意向的“走出去”企業提供咨詢服務。根據“一帶一路”倡議要求,組織相關國家(地區)院校和企業合作開展2項以上區域(國別)農牧業發展和人才培養需求調研。聯盟成員南非馬盧提職業教育與培訓學院和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分別就南非和柬埔寨兩國展開產業調研,就當地的區位資源、投資條件、法律法規以及招商引資政策展開了翔實的調研,幫助“走出去”企業做好前期決策與預判。
四、反思與建議
(一)提高思想站位,制訂國際化標準
“雙高計劃”明確要求高職院校應該積極參與制訂職業教育國際標準。主動發掘和服務“走出去”企業的需求,借助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加強與海外優質職教資源的交流合作,引進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和培訓包,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具有海外發展能力的技術技能人才。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標準化戰略對接,開發“一把尺子,國際通用”的標準體系,推動中國標準的國際化,打造中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品牌。
(二)打造中國品牌,講好中國故事
“雙高計劃”明確要求建立一批“中國特色,世界水平”高職院校。進入新的歷史節點,高職院校在助企出海的過程中,不能片面地追求合作數量的增長,而應該重點關注合作質量優化,合作效益增值。高職院校應該立足區位優勢、行業特質、自身特色,遴選培育一批高質量的助企出海項目,通過現實案例展示高職院校在助企出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打造一批享譽國際的高職教育中國品牌。
此外,高職院校要明確自身不僅僅是助企出海的簡單工具,更是中國職教故事的宣講員。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日益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國際上有許多質疑,只知道埋頭苦干已遠遠不能滿足國際社會對中國高職教育發展的好奇心。高職院校必須主動出擊,掌握講好中國職教故事的能力,分享中國職教發展的經驗與方法,讓中國高職教育贏得國際社會理解和認同,提高中國高職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展現“中國方案”與“中國智慧”。
3180500338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