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玥 黃云峰
關鍵詞:建筑;美學;格式塔理論
格式塔理論為心理學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它的相關學說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知覺領域,為人們的深度思考具有極大啟迪作用。從建筑美學角度來看,可以發(fā)現(xiàn)它同格式塔理論優(yōu)質極強的耦合性。它會通過別具一格的建筑變化從而激發(fā)人們的建筑審美,促使人們能夠對其產(chǎn)生強烈的思想認同,從而有意識地加以運用和模仿,發(fā)揮出建筑的價值。
一、相關理論概念
(一)建筑美學
建筑是形式與功能的高度集合體,設計之初,功能就被明確表示,在設計的過程中就不得任意更改,但是其形式的表達方式極為豐富,并且擁有無限廣闊的設計空間。建筑美學實質上是依據(jù)建筑物質材料的自然屬性,例如形狀、大小、色彩、材質等,進行相對應的規(guī)律性組合。從而呈現(xiàn)出節(jié)奏、疏密、韻律等審美特性。換言之,建筑美感主要由兩部分因素所構成。一部分為建筑材質,另一部分則為建筑材料的組合規(guī)律。
當代建筑所應用的物質材料豐富多樣,并且仍在不斷的發(fā)展變化中,往往會受于成本、地域、文化等社會因素、自然因素的影響,難以完全發(fā)揮出實際價值,人們就可以依據(jù)自身的視知覺為有限的建筑物體材料組合形式賦予更加靈活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從而滿足人們對建筑美感的心理需求。格式塔是以“形”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心理學流派,其理論中豐富的格式塔組織律,能夠為建筑形式提供更加豐富別致、適應人們心理需求的組合設計法則。
(二)格式塔理論
格式塔理論實質上是一種心理學,它于1912年誕生,后在德國興起,是現(xiàn)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后在美國得到了極為廣泛的發(fā)展和傳播,阿恩海姆和科勒是其主要代表人物。格式塔理論中的“塔”源于德文Ceslalt的音譯,中文譯為“完形”。格式塔理論,它并非簡單代表物體的外表形狀,也并非藝術理論中籠統(tǒng)解釋的形式之意,而是通過知覺性活動從而獲得經(jīng)驗的整體。換言之,它并非客體生來就有的,是通過知覺進行了一定的建構或組織從而形成的功能或結構。格式塔,是經(jīng)驗中的一種固有的結構或組織,它同知覺性活動密不可分,其中視覺活動最為主要。此外,格式塔也并非人類心靈特有,也并非簡單歸屬于物理世界,而是人類心靈同物理世界發(fā)生聯(lián)系時產(chǎn)生的一種自動趨同狀態(tài)。格式塔性質的不同,組織水平也會有所不同,相關聯(lián)的感受也會有所變化,這種感受的變化并非是自己聯(lián)想從而得到的,而是通過視覺等知覺器官感受外界的刺激,大腦皮層相繼產(chǎn)生積極的組織結果,格式塔理論已經(jīng)廣泛應用于多個領域,其中對于建筑的設計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二、建筑美學中靈活運用格式塔理論的價值
(一)圖形與背景原則
背景和圖形是格式塔理論中最重要的內容,人們在一定時間內知覺、視覺等受到了一定刺激,進而在腦海中的視覺場相應圖形就會凸顯出來,其他對象則成為輔助性背景襯托的地位。此時,視覺的重心就在于圖形,因此它也常是建筑美學保險的主體,其他背景顏色則處于背景,將其予以襯托對比。建筑美學雖然較為深奧廣泛,但是歸根結底,也是置身于建筑內,在一定空間內進行美學設計。格式塔理論在其中的引用,就是在人們感知器官的基礎上,建筑邊界內,設計師發(fā)揮想象力,按照自己的創(chuàng)作意圖進行設計。在最初,設計師進行圖紙上的構思時,空白的圖紙即為背景,建筑師有意識地設計有意義的“圖形”即為建筑設計格爾塔理論。通過實驗總結,密閉空間內的各個面都可以看作為“圖形”,該空間內的這個面則為“背景”,其中面積小的視為“圖形”,面積大的視為“背景”,質地堅硬的圖形也常被視為“圖形”,質地相較于平緩的圖形則常被視為“背景”,色彩鮮明突出的圖形常被視為“圖形”,色澤均勻暗淡的圖形常被視為“背景”。
(二)完美圖形原則
類似于圓形、正三角形、正方形等形狀,具有高對稱性,從而常被稱之為完美圖形,簡稱完型。諸如此類的完型均被認定為格式塔的簡單性規(guī)則,它是格式塔形狀發(fā)展過程中的最初階段,同時也是好的格式塔,秩序井然,讓人極易感受到舒適和平靜,極易讓人接受。例如,法國巴黎盧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是聿銘先生所設計。他采用了四棱錐,是最簡單的幾何體,因為它高度的對稱性與盧浮宮建筑整體形式交相輝映,并且,盧浮宮建筑上精美復雜的圖案同其簡單的四棱錐形成鮮明對比,讓人們產(chǎn)生強烈的視覺沖擊,使之印象深刻。
(三)群化原則
格式塔理論指出,當人們在自然地觀察事物時,視覺知覺就會受到多種刺激,以此在腦海中自覺形成完型整體,通過這種多重刺激,促使其形成統(tǒng)一性整體的現(xiàn)象,被稱為格式塔的群化原則。它主要表現(xiàn)為兩種形式:一為復雜但不統(tǒng)一,它同簡單格式塔相比而言,它會更加突出,因為它“不完美”的表現(xiàn),能夠強烈刺激觀者的視覺感受,從而激發(fā)觀者的新奇感,極易引起更多的關注。二為復雜而統(tǒng)一,它是格式塔理論中最為成熟理想的形式,具備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藝術表現(xiàn)力,同時更是建筑美學的追求方向。
1.鄰近原則
鄰近原則主要是指格式塔圖形中,鄰近的元素會被觀者的知覺視為統(tǒng)一整體,例如安藤忠雄先生所設計的光之教堂,就巧妙地利用鄰近原則,將簡單的方形空間視為統(tǒng)一的緊密團體,相較于過于分散的散點就更加能夠吸引觀者眼球,讓人們有所刺激。
2.相似原則
一些物體的形狀、大小、色澤、材質等物理屬性相同、相似時,人們在觀看時就會自覺將其歸屬一類,視為統(tǒng)一整體,作為觀者的主要視覺對象。澳大利亞的悉尼歌劇院就是其中典型代表,可以發(fā)現(xiàn)其歌劇院外部設計是白色弧形形狀,觀者觀賞時就會自覺將這些形狀、大小、顏色、材質等屬性基本相似的物體視為統(tǒng)一整體,從而自然形成了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的整體形勢。
3.連續(xù)原則
連續(xù)原則是以規(guī)律性為原則,是指某列有規(guī)律的排列組合內的某種元素,呈現(xiàn)出井然有序、富有節(jié)奏感、韻律感的視覺形象,從而被觀者知覺視為整體圖形。例如,maihara幼兒園是日本設計師修平遠藤所設計,可以發(fā)現(xiàn)它的屋頂呈現(xiàn)殼狀,其材質、形狀都具有很強的相似性質,主體部分的混凝土盒子同殼狀屋頂相連為統(tǒng)一整體,從而形成連貫性曲線,讓人們的視覺受到這樣趨向性的整合,促使人們被這樣整體性圖形所感知,進而留下深刻記憶。
4.均衡原則
均衡原則雖然不等同于均等,但是它也有些許均等的元素。一般格式塔理論中均衡原則不會受制于中軸線和中心店,會依據(jù)相關物體實際性質,類似于大小、材質、數(shù)量等屬性來維持視覺平衡,感受到和諧有序的整體形勢美感。縱觀我國傳統(tǒng)建筑形式,可以發(fā)現(xiàn)寺廟、宮殿等都是布局都是對稱性的均衡布局,因此這些都是均衡原則對稱性代表。巴西國會大廈通過一個向上一個向下的左右不對稱的碗口設計,采用的這種不對稱的建筑形態(tài),是均衡原則中的不對稱性布局的典型,它未設有相關約束,極為靈活,并且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
5.閉合原則
有些圖形并非是閉合圖形,它可能是一個沒有閉合的殘缺性圖形,但是觀者的視覺感知就會有一種促使其閉合的傾向,將諸如此類的不完全圖形視為整體圖形,將毫無意義的圖形視為有意義圖形。在此過程中,觀者的知覺為統(tǒng)一整體,視覺填補則是閉合性原則,也稱之為封閉性原則。建筑設計上采用閉合原則的目的是為人們預留無邊無際的想象空間,讓該建筑帶有一層別致的神秘美感。
三、建筑美學中靈活運用格式塔理論的影響
格式塔理論對建筑美學的影響,實際上是通過圖形的原理對觀者產(chǎn)生建筑知覺上的影響。建筑知覺可以說是一種語言或信息,建筑設計師會通過他們來傳達思維過程和想法,觀者在接收這些信息時就會將實在意義完全地剖析開來。換言之,知覺是人體大腦對客觀事物的直接反應,主要是通過視覺來感知客觀事物,在思想上引起共鳴。在建筑審美中,它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具有整體性功能。自古以來,整體性功能被視為重要的美學原則。它放眼于建筑物的整體造型以及各部分比例關系,從而營造出的整體性關系,格外注重對審美客體予以完整性的描述。不難發(fā)現(xiàn),我國古代建筑藝術設計均是從局部到整體、再從整體到局部進行遞進式審美分析,基于靜態(tài)視覺原理,遵循物到物的途徑進行視覺感知。建筑物上的多種自在物美感的感知,實際上傳統(tǒng)建筑美學少有涉及,當代建筑美學也少有研究。因此,格式塔理論中的完型就能夠予以相應的啟示。復雜多樣的整體,會給人們的視覺產(chǎn)生巨大的沖擊,留下深刻印象。建筑形體組合中可以增設形象的復雜性,若是只有簡單的可識別性,沒有多樣復雜性,視覺感知就不會感觸到過多的信息量,從而導致整體形式過于單調。若是只有復雜多樣性,卻沒有統(tǒng)一性,就會導致視覺感知上過于的雜亂無章。
人們在觀察建筑物時,通常會產(chǎn)生兩種心理反應,一種是平靜、舒緩、單純、松弛,好似清風拂面、行云流水一般;另一種則為緊張、亢奮、迷惑、驚訝,好似電閃雷鳴、波濤涌起。當觀賞到某種簡潔式建筑形象時,觀者的心理反應就如第一種,完美型的建筑格式塔,就會讓人們產(chǎn)生極為強烈的滿足感。若是遇到造型奇特、特點鮮明的建筑形象,其心理反應就會如第二種所言,反常性的建筑格式塔,就很容易刺激人們的知覺。
縱觀從古至今的建筑藝術中,大多規(guī)則、對稱、重復、整齊的建筑形式,均是上文所述的完美型格式塔,而比例夸張、新奇詭秘、殘缺斷裂的建筑形式,均是上文所述的反常性格式塔。兩者對比發(fā)現(xiàn),前者更加適應人們的視覺感知需求,很容易收獲觀者的認同。后者則強烈違反了人們的常規(guī)視覺需求,極易刺激人們的心靈。這樣相比而言,好似前者格式塔建筑會更加受于人們的肯定,而后者卻不大受歡迎。實際上來講,這種對比是錯誤的。雖然前者給人們的視覺感知更加平穩(wěn)順暢,但是也會過于的平淡刻板,難以引起觀者的興趣。相比之下,后者的視覺感官會更加刺激,很容易激發(fā)觀者心中的波瀾震蕩,從而傳遞更加新鮮的信息,促使觀者獲取更加愉悅的審美觀感。總而言之,二者的美感各有千秋。
四、建筑美學中靈活運用格式塔理論的影響
(一)提高建筑設計師的綜合素質
縱觀古往今來的多種建筑形式,可以發(fā)現(xiàn),格式塔理論應用較為廣泛,且反響熱烈,為生硬的建筑形式帶來更加別致的美感。鑒于此,為了能夠促使格式塔理論更加靈活應用于建筑美學中,相關建筑設計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深入研究格式塔理論內容,通過諸多實踐將格式塔理論完全滲透于建筑美學設計中,促使建筑更加別致。因此,建筑設計師要認真鉆研美學設計理論知識,剖析古往今來的建筑作品,發(fā)現(xiàn)格式搭理論的應用契合點,將“完美”與“不完美”的形式美組合進行深度探究,從而建立其整體統(tǒng)一,卻又新奇怪異的建筑形式美。從而引起人們的強烈共鳴,深層次調動個人情感,為人們帶來更加強大的視覺沖擊。
(二)敢于嘗試和創(chuàng)新
格式塔理論在建筑美學中的靈活應用,相關建筑設計師要敢于嘗試,大膽創(chuàng)新。雖然格式塔理論聽起來較為深奧難懂,且大多都是知覺上的感觸,人們難以觸碰到,因此,建筑行業(yè)學者對此的研究較少,但是實際應用來看效果大好。因此,建筑設計師要大膽創(chuàng)作,不要畏首畏尾,勇于創(chuàng)新,以此將格式塔理論的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價值釋放出來。
結語
總而言之,建筑美學中靈活運用格式塔理論,能夠為建筑平添諸多美感,促使建筑更加迎合觀者需求,符合大眾審美。因此,相關建筑設計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深入研究格式塔理論內容,通過諸多實踐將格式塔理論完全滲透于建筑美學設計中,促使建筑更加別致,讓格式塔理論能夠完全發(fā)揮出自身價值,促使建筑美學更具有藝術感。
3504500338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