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劉瓊:花與詩詞的關系是一部審美的歷史

2022-03-15 22:23:42劉瓊李旭光
美文 2022年5期

劉瓊 李旭光

李旭光? 文娛評論人、活動策劃人,多年混跡于文化傳媒領域,作品散見于《北京晚報》《新京報》《中國教育報》《人民日報》等報刊。代表《美文》采訪劉瓊。

《花間詞外》是學者、作家劉瓊新近推出的一部散文集,收入了《蘭生幽谷無人識》《落梅橫笛已三更》《春入平原薺菜花》《卻道海棠依舊》《紫櫻桃熟麥風涼》《正見榴花出短垣》《七月芙蓉生翠水》《忙踏槐花猶入夢》《去年巖桂花香里》《采菊東籬下》《丁香空結雨中愁》《不作天仙作水仙》等12篇散文作品。作者以“花”為媒,串聯起現實生活和古典詩詞,探討了中國文化中影響國人幾千年的內在審美方式。

2019年年末的時候,當時《雨花》的主編朱輝約我寫個專欄,因為《雨花》是月刊,我就想也行,十二個月每個月寫一種花,跟時序對起來,大概齊讓花跟節氣有一定的對應關系。

為什么想到寫花呢?

這些年出版界有很多關于植物的圖譜類書籍,比如詩經草木圖一類的書,甚至還有出版社出了魯迅的植物圖譜。我肯定不是寫一本完全植物學意義上的書,植物學是科學,有很多的科學家和植物學家的書寫、闡釋,這些書籍的專業知識足夠豐富。我寫的是一本與眾不同的與植物有關的書。

開在《雨花》上的是一個散文專欄。散文是創作性寫作,因此,我在寫植物、寫花的時候,主要寫花和人的關系,寫花是怎么進到人創作的詩詞里并被人們歌詠、鑒賞、傳播。我這個專欄,每一篇都有一個由花入詞的詞句來作為題目,比如說第一篇蘭花,題目就是《蘭生幽谷無人識》。為什么第一篇要選擇蘭花?蘭花在陽春三月開花,預示著春天的到來,所以我第一篇選蘭花。我用了與中國傳統節氣相對應的順序來編這本書。

其實寫專欄的時候,第一篇寫的是菊花,用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入題。編入這本書的時候,《采菊東籬下》放在第十篇了,讓它進入秋天了。這是從專欄到成書的一個變化。

至于書名是怎么構思出來的?

從我們老祖宗開始,花就進入詩詞了。寫到花和詞,必然寫到植物和人的關系。花和詞是兩個明確的范疇,花、詞和人的關系,是一個打開的面向。我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形成了集體意識、集體記憶,比如日常生活習慣、審美習慣,以及在這種大的背景或者坐標系下面發生的人的故事和人的命運。通過我的視角,用散文的形式,把與花有關的詞的集體記憶和“我”的個體的記憶勾連起來。所以,這是一棵大樹,這個樹有兩個主要枝干,一個是花,一個是詞,枝枝葉葉相連。它們之間的勾連特別重要、格外有意思。

枝枝葉葉相連,才會形成有面積、有體量、有故事的立體空間。書名叫《花間詞外》,其實也是我第一時間想到的名字。一開始還有點顧慮,害怕被誤解為寫“花間詞”。“花間詞派”和《花間集》是專有名詞,廣泛流傳,《花間詞外》從內容上看與它們沒有關系。

《花間詞外》實實在在地寫花和詞的關系。所以好多人問我《花間詞外》這個書名,結構是“花間+詞外”還是“花間詞+外”?我說,是“花間+詞+外”,里面有三個關鍵詞。我覺得《花間詞外》這個書名還是比較能夠準確地表達書的內容。感謝這個書名,因為有“外”這一圖謀,寫作的時候我的筆自由了。恰好,我也希望借寫這組文章表達自己對于散文寫作的一些想法。

散文寫作要有創造性,無論是內容,還是文體,我們要能擺脫模式化寫作。《花間詞外》既不是一組標準的詩詞鑒賞文章——有鑒賞但不是全部,也不完全是植物學栽培學文章——雖然寫到一些植物學方面常識,也不完全是一個隨筆感悟,還有很多學術和知識融入其間。我給自己提供了自由騰挪的空間。

從古詩詞寫花的文字里面讀出人和歷史

今天上午他們還跟我討論這個問題。我寫作的時候有一個習慣,就是下筆比較晚。寫專欄,我一般都是到截稿前三四天開始動筆。雖然沒動筆,但我會一直在“醞釀”。跟寫評論不一樣,這種“醞釀”不是具體的思考。這本書出版后,很多人說讀起來感覺有意思、愛讀,我想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跟評論文章不一樣,充滿了意想不到、感性和跳躍的火花。

這里面是創造性的文字,寫的時候沒有主題先行。比如說,寫菊花,寫之前會一直在思考,9月份了,按節氣,菊花開了,關于菊花的詩詞,最打動我的是哪一句?這個詩詞不一定是最有名的,但一定是最打動我的。關鍵是詩詞如何選擇,包含了我的詩詞鑒賞口味、標準,也還有倫理和道德的一點考量。這句詩詞背后有沒有故事,也是選擇的一個潛在標準。除了寫菊花的詩詞之外,喜歡寫菊花,跟菊花有故事的詩人還有誰?

當然,大家都會想到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我自然也會想到這一句,所以,當我坐在電腦前寫這篇文章時,并沒有一個基本結構,比如第一段寫什么,寫誰,第二段寫什么,寫誰,也沒有一定要用到哪些詩人的哪些詞句。那樣的話,在我看來,是設計好的寫作,模式化。我的寫作習慣是,寫之前閱讀和消化大量的資料,打開電腦開始寫的時候,旁邊是基本不放任何書籍,讓自己心無掛礙地往下寫。我認為,寫作是記憶的喚醒、知識的喚醒。比如,我開始寫“采菊東籬下”這五個字的時候,我的大腦里立刻想到的就是陶淵明、五柳先生和“不為五斗米折腰”,想到桑落洲。所以,我就從桑落洲開始寫。陶淵明當時寫“采菊東籬下”的時候,是一個什么樣的心境?他為什么能夠寫出這樣的一首詩?過去讀了很多關于這首詩的名家賞析,這些賞析文字都會儲存在我的記憶中,成為知識點。一旦點燃引信,并急不可耐地往外竄,劈里啪啦,成為閃光點。

經過這么多年的積累,對這些知識點,我會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我會想,我們一直把陶淵明作為一個隱者來看,這首詩也表達了隱者之生趣。但是后面那一句“悠然見南山”更吸引我。“隱”也有很多種,比如說“大隱隱于市”,隱在繁華當中,也是一種隱。還有一種歸隱,陶淵明就是回到田園,回到桑落洲。這種“隱”既是價值觀的選擇,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桑落洲位于湖北、安徽和江西三省交界之地,是魏晉時的軍事要地。可以想見它的自然環境,人煙稀少,各種植被豐茂。南山就是廬山。所以,我自然而然地寫到桑落洲,寫到在桑落洲練書法的王羲之,寫到與菊花有關的詩詞和人事。

寫得這么雜,可能跟我愛讀雜書有關。我的閱讀雜七雜八,不只讀本專業的書,而會花大量時間來讀歷史類的、科學類的書。這種閱讀會對我有幫助。我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對非虛構寫作感興趣,也是這樣的讀書習慣所造成。正史里面的知識,野史里面的趣聞軼事,會選擇性地記住。這些記憶一層一層地覆蓋在大腦皮層里某個地方,一旦開始寫作,比如寫到“桑落洲”這個關鍵詞時,一個引信引爆了,那些記憶就全燃燒起來了,自然就會有各種的創作性的聯想。這個引信是寫作的魂。

比如說菊花跟隱士文化有關,那么,由此還可以聯想到更多類似植物,比如說“四君子”。中國人把梅花、蘭花、竹子、菊花看作四君子,畫成畫,掛在家里最重要的位置。植物怎么就成了君子?

這是一個長期沿襲的命名。植物本身,按科學解釋,就是一個有生命的客觀物象。我們給它賦予“君子”之稱,實際上是我們作為審美主體對它的一個情感投射。這個“我們”是誰?是中國人。那么這種長期沿襲的命名是怎么回事?追溯到流傳過程,詩詞起到重要作用。我們的老祖宗,從先秦開始,在唐宋的時候,詩詞文化里面,都會有“君子”之吟。我們又是一個詩教大國,大家通過吟誦詩詞,學習詩詞,使君子文化成為集體認知。君子文化自然而然傳承至今,沉潛到血液里,甚至已經成為一種價值追求。在此過程中,許多人都參與了這種流傳,不斷地添加內容,賦予信息。我寫的時候,雖然沒有想一定要寫到什么人,但隨著文字的流動,那些人自然就出現在筆下了。我要特別感謝編輯對我的包容,他們沒有給我提出什么規范,所以,我能夠有這樣一種實驗性寫法。

比較有意思的是,開新書發布會時,李敬澤老師說他在里面發現了很多過去沒有讀到的詩。這也是這本書的特點。“立足之本”當然是詩詞,我用我的眼光,提出一些人們平常不大注意的詩詞。比如辛棄疾的詞那么多,我們過去都讀過,但是“春入平原薺菜花”,大家可能關注的就不是很多。而他寫薺菜,還不止這一首。這就有對比,有聯想了。

也有人跟我講,這是一本可以推薦給中小學生看的書,因為里面有很多古詩詞,像工具書一樣。在這本書里,很多詩詞被重新發現。這些詩詞都打動了我,感染過我,有審美和流傳價值。比如說關于梅花的詩詞,有名或有流傳價值的詞句,我基本上都檢索了一遍。

對,一方面要創新,你不能還談大家都談膩了的話。可以講“采菊東籬下”,但要講出不一樣的東西。這一系列文章跟普通鑒賞文章不一樣。鑒賞文章只在文本上做文章。但這一系列文章,除了鑒賞之外,還有跳出鑒賞范圍的寫作。比如《采菊東籬下》,就從文字跳到文化,又從文化的角度寫審美氣質的由來。

說到創新,一個是對詩詞本身的新發現。比如“去年巖桂花香里”,把“巖桂”打撈出來。又比如 “春入平原薺菜花”,把著名詩人的一些不常被人提起的詩詞挖掘出來,但又不是故意獵奇。

另一個是對植物的新發現。薺菜花本身打動了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薺菜花。在平原上,在田間河邊,都能看見白色的薺菜花,蹲下去看一看,會發現薺菜花跟苔花一樣,非常之小。有點植物知識的人都知道,薺菜開花就不能吃了,就老了,所以去田野里采摘薺菜的時候,不能挑已經開花了的薺菜。我們經常說花季少女,花代表著一個人最有光澤的時代,是充滿生命力的美好時期,甚至有“青春”這樣的寓意在里面。但薺菜開花的時候,已經到了中年。這正是中年辛棄疾在詩詞里的自況。

歷史上的辛棄疾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他領兵打仗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一生最大的志愿,就是收復失地。自從金兵南下,過了黃河,南宋朝廷只能偏安一隅,辛棄疾也落戶江西,被朝廷冷落。實際上,他的內心一直渴望著帶兵打仗報效國家,但沒有機會。他的詩詞,也就充滿了壯志未酬的惆悵。

他后來基本上就生活在江西了,當然也寫過田園風格的“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但這兩首薺菜的詩,絕不是偶然所為。到了春天,野菜花滿地開,包括田間和河邊都有薺菜花,是生活給他啟發,用的是比興手法。我們講“詩言志”,詩是用來抒情表意的,像辛棄疾這樣的詩詞家,實際上寫作的時候一定是寄予著深沉的情感。這兩首寫薺菜花的詞,相隔時間并不長,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作者的心境已經有所變化。

寫人,寫詞和人的關系,寫人的命運,這些《花間詞外》的“外”是我筆墨用力之處。

再拿《去年巖桂花香里》來說,我們大家都喜歡桂花,一到滿城桂花香的時候,大家都愿意去南方。在中國古典詩詞里面,關于桂花的詩詞特別多,有一點大家可能沒注意到,就是當時用的“巖桂”跟我們平常說的“桂花”是不是一回事。我注意到了這一點。所以,在這一篇里,植物學也是重點之一。談到植物的變化,談到遲桂花,都是一種“格物”。

在這個格物當中,我們也要學會辨析。比如說,為什么我們古人會寫那么多關于桂花的詩詞?他們寫的桂花是不是同一種桂花?為什么喜歡桂花,也有一個傳承習慣。是不是同一種,怎么判斷?我怎么看?

寫到桂花的種類,寫到遲桂花,就必然要勾連到郁達夫的一篇短篇小說《遲桂花》。由此就可以從古代寫到現代,寫到今天。《遲桂花》的故事發生在杭州城。文章里面涉及的事物之間,由一根看不見的線串起來。

我們都會有這樣的訓練。剛才說,我們中國是詩教大國,自古就提倡詩教。孔子說“不讀詩,無以言”,所以從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和他的弟子編《詩經》的時候,詩歌就已經融入人的生活了。后來到唐代,李白五六歲能夠誦詩,到七八歲、十幾歲就能寫詩,寫得很好。像我上學的時候,在開蒙時期也就是五六歲的時候,大人會有意識地讓我去背《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千家詩》等等。那個時候是作為一種功課完成,我也不知道背誦的是什么意思,但是每天早晨一首,漸漸地就養成了讀古詩詞的習慣。

我記得那個時候,我們住的是一個套院,有四五戶人家。我們家對門有一個老先生,每天早晨起得很早。早晨大概六點左右,我拿把椅子坐在院子里大聲背誦時,對門的老先生每次都特別贊賞地點頭。他跟我父母夸獎說這個孩子將來會有出息。五六歲小孩不懂,只是挑選那些好玩、字簡單易懂的詩先背誦,難的詩放在后面。我有點小虛榮心,對面的老先生一表揚,就更有動力。慢慢地,就會形成背誦習慣。這個從小養成的讀詩背詩習慣,對我影響很大。

我一直都提倡晨讀。十幾歲的時候,搬家了,新家也在一個大院里面,宿舍樓和辦公樓緊挨著,我就爬到辦公樓的樓頂上——那是一個特別大的平臺——大聲朗誦。因為是清晨,聲音會穿得很遠,所以我們大院的家長都把我作為學習榜樣。當時自己根本沒意識到會打擾別人的生活,也不知羞恥(笑)。

對,我確實比較特殊,也可能跟家庭環境有一點關系。我的祖父受過特別嚴格的私塾教育,對我的影響非常大。比如我對歷史比較感興趣,就跟他有關系。還有《百家姓》《千字文》,這些知識都是他教我的。我在不認識什么字的時候,就開始對《西游記》《三國演義》,特別是《三國演義》有很濃厚的興趣,里面的回目,當年都記得清清楚楚。因為《三國演義》里的故事,很多都發生在我的家鄉。祖父講故事的時候,我們就很容易勾連到生活實際當中。所以我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對孫吳、對劉備的故事諳熟。當然黃河以北的故事,曹操的故事,就不太感興趣了。

我有英雄情結,對陽剛的東西是天然的喜愛,包括寫李清照的時候,我也會講到她后期詞風由柔到剛的變化。我恰恰不那么喜歡花間詞派的詞,而更喜歡辛棄疾的詞風,喜歡邊塞詩。我開玩笑說,我以后要寫一組邊塞詩賞讀。這就是口味。這種口味,可能跟生活背景有關。

我祖父是老革命出身,當過兵,打過日本侵略者,打過解放戰爭,所以他講故事的時候,講的都是怎么帶兵打仗的細節。講《隋唐演義》,講李元霸怎么戰勝宇文化及。講楊家將怎么打仗。在我還不認識字的時候,祖父的這種講述是一種語言訓練,對我有很大的影響。

再有就是,我外祖父家是幾代讀書人,對我影響最大的是大舅舅,我現在手頭的幾本古典詩集還是他當年送我的。大舅舅出國很多年了,是一個老華僑。不像現在有手機,可以發微信,過去都是寫信聯絡。大舅舅寫信,最愛引用老杜的詩。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他就問我喜歡李白還是喜歡杜甫。一開始我喜歡李白,因為李白充滿了想象力,而杜甫的詩涉及政治經濟比較多。大舅舅是老杜迷,我當時不太理解,后來我就能理解了,因為他離開祖國,在外面生活很多年,那種懷鄉思鄉情感,對杜甫的很多詩能夠產生共鳴。我早年聽的一些歌曲,幾乎都是他那個時候給我寄的,像臺灣蔡琴的《出塞曲》,唱的就是思鄉,太好聽了,我是翻來覆去地聽。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不靈,詩人離開故土,無論是進京趕考,還是出塞打仗,很長一段時間里,都在懷鄉思鄉。出塞曲里體現出了這樣的人在征途氣象,必然能夠打動很多人,包括我。

對,興趣要引導。事實上,我后來就對杜甫的詩,越來越喜歡。在學習的期間,你很容易被比你年長的人影響。

我沒那么悲觀,這是個見仁見智的話題,就看你怎么去看了。就拿網絡文學來說,這 二十年來很多人開始寫網絡文學,出現了一些不錯的作品,影響也很大,我看了一些很好的網絡小說,里面用到的一些詩詞,讓我很驚訝,有些寫得非常周正,我覺得文字功夫非常深,作者一定是熱愛詩詞。這種廣泛傳播的網絡寫作對傳承古典文化,有很大的幫助。

也許有人會問,我們今天都在講白話,為什么還要學古典詩詞?這恰恰是認識上的誤區。

從語言自身來講,也需要不斷地豐富、發展。這個豐富、發展的過程,有突變,比如從文言文到白話文。白話文完成突變后,恰恰需要各種營養不斷使之更加豐富。各種營養中,經歷千百年而傳承至今的古典詩詞,愈發證明其強大的生命力。中西方歷史上經歷的多次“文藝復興”運動,都是通過向老祖宗學習,革除時弊,讓文化文學行走得更遠。何況,僅僅從教育的角度,古典詩詞那種微妙、豐富、美好的內蘊,讓我們的語言更加富有表現力。正如孔子所說,“不讀詩,無以言”。

有段時間,葉圣陶他們當年編的語文課本廣受追捧,我去臺北的時候也買過臺灣的語文課本。文化這條大河不能斷,語言是其中一條重要支流,語言的河有深沉的文化背景在里面。所以,學習古典詩詞,最起碼可以對一個人的語言本身進行訓練,訓練語言的雅致、貼切和表意。

學習古典詩詞,并不是說每天都要“之乎者也”,而是一種思維訓練,訓練一個人了解世界、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我們常常遺憾很多美好的傳統斷代了。我們需要重新接續文化傳統,光大中華審美精神。千百年來,老祖宗通過生活實踐和生產實踐積累下來的各種習俗、習慣、技藝、認知,有內在的規律內含其間。這種規律,已經被時間證明是有意思的、有意義的、有價值的,也是家喻戶曉的。學習古典詩詞,也是對這種規律的了解和學習。

我有時候看短視頻,看網絡直播,有的小廣告用那種強制性的、充滿感嘆號的、簡單直白的話不停地說,會讓人產生強烈的排斥感。語言是交流、交際的橋梁,實際應用要講究修辭、技巧,在傳達的時候才能激發人的共鳴、同情。

人類發展的歷史表明,在解決基本生存問題以后,人這種高級生物對美感的需求就會不斷地激發,甚至成為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各種考古發掘里,陶器、鐵器或者青銅器會讓人喜歡,并不僅僅是因為它們來自一萬多年前,而是因為這些器皿的形狀做工是出人意料的完美。有曲線美、對稱美,有各種花紋,細致、豐富,妙不可言,是先民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和表現力的確證。有一年去希臘雅典娜神廟,博物館里的展品讓我特別震撼,先人的工藝水平,特別是美學水平,達到了高峰。今天的很多創作還是從中獲得靈感。在甘肅參觀馬家窯博物館,我就開玩笑說,那陶罐上的花紋跟LV、愛馬仕幾乎一樣,難道設計師是受馬家窯影響?你看人類的審美有高度的一致性。馬家窯陶罐上的紋樣可能在其他大陸早期文明中也出現過。為什么?我想,最高級的藝術都是師法自然,而自然都是共有的。

藝術創作的這個現象,肯定有客觀對象的影響,也就是外部世界的影響。比如陶器上的陶紋,有很多是畫的水的波紋,水對東方人和西方人來說都是一樣的,陽光下都是波光粼粼,水紋樣式差不多。

這是一個特別大的話題了。寫作中如何處理個人經驗,首先是歷史觀的問題。我因為做副刊,經常有人投稿給我,為什么有的人總認為自己寫的東西很感人,但投稿的時候往往不會被錄用? 我們過去老講,每個人跟父親母親的關系都不一樣,都有獨特的經驗,那是不是每個人書寫的父親母親就能打動別人?為什么有的稿子能用有的不能用?這就涉及到寫作處理個人經驗的方式方法了。

第一,個人經驗的獨特性。比如說我愛我的父親母親,這是正常人都具備的情感,如果都寫這種情感,寫母親生病了,我的那種痛苦,母親去世了,我的那種懷念,那么每個人都會有這種情況,可能你會痛苦、會懷念,但在書面上很難成為打動人的一種公共經驗和情感。

一個人跟父親母親之間的關系里面,細節能不能打動人?這個細節有沒有跟別人不一樣的經驗,這個經驗對別人有沒有啟發性?高級不高級?一旦作品要發表或者出版,成為一個公共閱讀品,個人經驗是不是對別人有幫助特別重要。如果只是一個極端私人性的表達,缺乏共情力,不一定被讀者認可。

第二,能不能寫出歷史感特別重要。個人經驗能不能在這個時間的長河里流傳出去?能夠作為這段時間坐標里的一個經驗成為一段歷史生活的血肉?能不能融入到整體性經驗里面?這些是歷史感。歷史感不是歷史知識的羅列。有些細枝末節的東西,或者個人覺得特別重大但它融入不進生活大潮,那么就很容易在傳播中淘汰掉。有的作家跟我說,他寫的東西都是真實存在、客觀發生過的事,他寫到小說里面或者寫到文章里面,沖突劇烈,矛盾尖銳,讓閱讀者感覺戲劇性太強。這說明真實的事未必就能產生真實感。個人經驗并未構筑一個真實有力的邏輯,就沒有真實感,很難引起共鳴。

真實的東西未必就可信。有些事情發生的時候有極大的偶然性,或者超越常態,非規律性。寫作的時候,最關鍵是要讓這些偶然性成為一種可信經驗。

寫作處理個人經驗,處理生活日常,像拔蘿卜,把泥和蘿卜要分離處理。生活氣息或者說泥土氣息需要,但不能拔起蘿卜后只看到泥,看不見蘿卜,或者很難看到蘿卜。

真正的創作,必然是處理完泥土后的蘿卜,依然保鮮。寫作中,他已經把生活經驗不著痕跡地重構了。我寫《花間詞外》,有些經驗其實也重構了。我經常打的比方是,戴著濾鏡看以往,比如說處理童年的經驗,已經過了四十多年,是用一個四十年加持的濾鏡來重構童年經驗。

比如寫蘭花。我中學同桌的父親曾經搞過諜報工作,因此,他給兩個女兒取名,一個叫云燕,一個叫鴻雁。這是文革期間,他被關押,在監獄里給女兒起的名字。我寫的時候沒有直接寫,而是用了倒敘手法,寫她父親種花種得很好,種過映山紅,也種過其他很多名貴花,但種蘭花沒成功。就把這個故事帶出來了,是遠景“他者”寫法。

什么時候近景寫,什么時候遠景寫,這是一個處理技巧。取哪一個部分,舍哪一個部分,不能夠混沌,不加取舍就把它堆積上來,那樣的話,主題就被淹沒了,蘿卜就看不到了。

閱讀《花間詞外》,仿佛面對著一盤精美的珍饈大快朵頤。作家劉瓊化身技法嫻熟的庖人,十二篇錯落雅致的文字,“烹龍炮鳳玉脂泣,羅幃繡幕圍香風”,以深厚的文學素養和詩詞修養為主,輔之以多年的閱讀、生活經驗,雜之以植物學、物候學、時令節氣等,再以正史、野史等點綴其間,讓人欲罷不能。

通讀全書,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空靈的筆法。她從一朵花、一首詩詞出發,行云流水的文字里娓娓道來一個故事、詳加闡述一個觀點或者細心考證一段歷史,花和詞是觸媒,引出的是每朵花背后的人文景觀,勾連著每句詩隱藏著的歷史傳奇。《去年巖桂花香里》以趙長卿的《采桑子》落筆,寫到作者的身世,說到巖桂、月桂和桂花的植物學知識,然后又從桂花與杭州的關系,引出了大作家郁達夫及其作品《遲桂花》,再以小說取景地煙霞寺為起點,探討了宗教和人文的關系,順手交待了發生在煙霞寺的胡適與曹誠英的愛情八卦和國共合作“西湖會談”的大歷史。當我們以為可能就此打住的時候,作者又猛地宕開一筆,講起了杭州的人文歷史,談到了梅花、蘇小小、鑒湖女俠、林和靖、白居易等歷史符號,中間還回憶了作者當年踏雪賞梅、披星戴月查資料的經歷,古人和今人在花的指引下,成了“時空伴隨者”。全篇“知識點”密集卻不散,作為讀者還能讀出對自然、對歷史的敬意和溫情,不得不感嘆一句蔚為大觀。

“不說前人已經說過的話”,《花間詞外》雖然是一本散文著作,但卻充滿頗有分量的見解。在《春入平原薺菜花》中,劉瓊擷取了辛棄疾兩首寫薺菜花的《鷓鴣天》,以薺菜花的植物學特性,與詩人寫作“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和“春入平原薺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鴉”的心緒來映照,“春雨綿綿,桃李零落,有經驗的農人看到薺菜開花,知道薺菜老了,將退出食物舞臺。……人到中年,又被免官閑置,抗擊金兵收復家園的壯志實在難酬,睹物傷懷。”讀到這里,那個空有一身武藝卻難以施展的辛棄疾的形象也生動了起來,讓人不禁在薺菜的鮮嫩美味和詩人的壯志難酬之間黯然神傷一把。

《卻道海棠依舊》里,作者對李清照“婚變公案”進行了一番考據。人們通常認為李清照和趙明誠是神仙眷侶,宋室南渡后,遭逢離亂的李清照嫁給張汝舟是受騙上當,“好白菜被豬拱了”。但劉瓊讀出了不同。“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國傳統社會,一個沒有孩子、娘家還有‘政治問題’的女人,與丈夫以及丈夫家族的關系,其實很不容易相處。”父權社會在李清照身上投射了沉重的壓力。“這個丈夫,還是個天生公子哥,先是嚴重缺乏家庭責任感,后在與金兵對峙中臨陣逃跑。知識分子的李易安,既無面子,也無里子,內心的孤獨由來已久。”后來遇到殷勤的張汝舟,體會到了人間溫情,李清照大為感動,以身相許。但后來發現“想得簡單了,一旦結婚,進入具體生活,文化差異包括生長背景差異產生的矛盾必然難解”。后來不惜一切代價離婚,是及時止損,顯示出李清照的過人之處。頗為現實的解讀,顯示了作者筆鋒之老辣。

獨到高明的見解之外,劉瓊對現實生活也有著深入的思考。首當其沖的,是對“詩教”的思考。“詩教傳統,今天看來是斷了。今天的中小學課本,往往把詩詞歌賦教成了識字課,詩詞歌賦里最美的東西比如音韻節奏被誤讀,最有價值的精神氣質被忽略。”

“詩教”最早出現在《禮記》中,“溫柔敦厚,詩教也 ”,意思是要用詩歌來開化民性,實現天下大治。將“詩教”發揚光大的,是孔子,他提倡“不讀詩,無以言”。他對于詩歌的功能有一個創造性的闡釋,說詩歌可以 “興、觀、群、怨”,所謂“興”是抒發意志,“觀”是了解社會表達抱負,“群”是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怨”是諷諫批評不良的現象。他編訂《詩經》,將其確定為六經之首,樹立為最為權威的教材之一,并要求弟子和兒子孔鯉對詩勤加研習。圣人以下,歷朝歷代,詩都是重要的文學體裁,實用、審美皆有重要用處,作詩成為文人的標配,靠一首詩飛黃騰達者有之,郁郁不得志寄情于詩歌者更眾。

幾千年積累的文化遺產傳承下來,詩教的存在感卻越來越弱。白話文改革的大背景下,詩歌的實用功能不斷退化,伴隨的是審美功能也在加速度消退。教育在各個時代都是社會話題的最大公約數之一,特別是近年來教改的大背景下,語文教學改革不斷深入,部編版教科書的統一應用,課本中古詩詞數量的大為增加,更有甚者喊出了“得語文者得天下”,詩教的話題熱度再次上升。眾說紛紜,難有定論。

也許我們應該回到源頭探討詩教的出路。我們不再是培養詩人,而是靠詩歌的傳統和美感,來醇化靈魂、訓練思維。以《花間詞外》來說,這本書就是作者多年詩歌熏陶的產物。按書中所言,從牙牙學語開始,劉瓊就搬著小板凳在院中每天誦讀詩詞,對門的老爺爺、老革命出身的祖父、僑居海外的舅舅,都是她詩教路上的指路人。一個鼓勵的眼神、一節精彩的故事、一段細致的探討,都是詩詞學習的推手。更主要的還是個人興趣建立以后的長期堅持,讀詩、蒔花、工作生活都能與詩詞時時互動,既能建立對世界的信心,還能找尋到一份私人的精神樂趣。

(責任編輯:孫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女人综合久久精品视| 国产大全韩国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三区毛片无码| 亚洲色中色|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在线se| 欧美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国产呦视频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男人天堂2020| 亚洲国产91人成在线| 国产综合欧美| 久久午夜影院| 国产成人AV男人的天堂| 欧美国产菊爆免费观看| 日本91视频| 国产99欧美精品久久精品久久| 国产亚洲高清视频|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va| 国产尤物jk自慰制服喷水|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老师啪l| 欧美成人一区午夜福利在线| 丁香婷婷激情网|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小说| 四虎影视库国产精品一区| 亚洲Av综合日韩精品久久久|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不卡在线看| 69视频国产| 国产资源免费观看| 国产激情在线视频| 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精品一区国产精品| 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久久6免费视频|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久久精品中文无码资源站| 亚洲av无码久久无遮挡| 国产91熟女高潮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 99热这里只有精品久久免费| 另类欧美日韩| 婷婷亚洲最大|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极品尤物av美乳在线观看| 色欲国产一区二区日韩欧美|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91九色最新地址| 久久综合国产乱子免费| 亚洲人成成无码网WWW|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欧美a在线视频| 天天综合亚洲| 996免费视频国产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日韩18| 亚洲视频欧美不卡| 又污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欧美激情福利| 久久久久88色偷偷| 亚洲大尺码专区影院| 一级毛片基地| 日本在线欧美在线| 欧美午夜在线视频|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国产麻豆永久视频|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日韩在线1|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色蜜蜜| 亚洲另类色| a欧美在线| 操操操综合网| 日韩高清中文字幕| 午夜人性色福利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福利视频99|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二区| 日韩麻豆小视频| 色偷偷男人的天堂亚洲av| 全部免费特黄特色大片视频|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