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明,張 軍
(1. 南京市第一中學,江蘇 南京 210000;2. 江蘇省蘇州實驗中學,江蘇 蘇州 215000)
20世紀80年代,英國學者賓嘉和霍普(Bunber&Thorpe)提出球類領會教學法教學設計模式,該模式曾被很多國家借鑒和效仿。領會教學法重大的教學思想變革并不只局限在教材的安排上,它還將體育課的著眼點從傳統的強調動作技術的發展轉移到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及興趣上,這正是目前我國很多體育課堂所欠缺的。但賓嘉和霍普(Bunber&Thorpe)所提出的領會教學法僅局限在球類教學,講究特定的戰術性質,教學設計是基于動作技能的多變性和不可預測性,適應于開放式運動技能,而對于諸如體操、田徑、游泳、武術套路、跳水等封閉式運動技能,領會教學法的運用尚無具體模式。
領會教學法的主導思想是強化球類運動的特性和戰術意識,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興趣,在教學方法安排上遵循6個程序,即項目介紹、比賽概述、戰術意識、瞬間決斷能力、技巧演示和動作完成,具體教學模式見圖1。領會教學法的程序打破了傳統的技能學習模式。第一步,教師通過游戲或降低標準的比賽引導學生了解項目,而非傳授單純的運動技能;第二步,教師通過系統、循序漸進地講解和引導,主動設置問題與學生展開設疑式的互動和探討,促進學生了解該項目特點和比賽規則以及比賽所涉及的基本技巧;第三步,教師通過比賽中觀察到的問題與學生進行深入探討,幫助學生理解戰術特點;第四步,將理論上的戰術認識運用到實戰中,利用綜合戰術培養學生的瞬時應變能力,幫助學生在復雜的環境中識別應該做什么和怎么做;第五步,教師由易到難教授學生合理運用技術的方法和各種動作技術要領;第六步,通過反復的練習和比賽,強化學生的運動技能和技巧,包括綜合戰術。
領會教學法自1995年由廖玉光引入國內,經多位學者深入研究,已經得到推廣和應用,但研究與運用多見于高等院校體育教學,且研究主要集中在足球、籃球、排球三大球,約占67.6%;其次是乒乓球和羽毛球,約占17.1%;田徑類僅占4.5%;關于體操類、水上或冰雪類項目、武術與民族民間體育項目、新興運動項目等的研究很少。由于球類具備戰術的特質,因此領會教學法更適宜開放式的球類運動技能。在田徑類的研究中,涉及標槍研究3項;跨欄、鉛球研究各1項。(圖1)

圖1 球類領會教學法教學模式
封閉式運動技能是指在做動作之前,能夠事先決定下一個動作如何做,屬于程序化規范性動作,外在刺激相對靜止,如田徑項目中的鉛球技術、體操項目中的肩肘倒立動作等。在運用領會教學法的鉛球教學中,有學者認為,領會教學法的實施與前饋控制機制在原理上契合,知識傳習中既要把握程序性的特征,又要把握陳述性的特征,從而設計了以下7個步驟:原地投擲壘球;原地投擲鉛球;單手以任何形式將鉛球投出;在不同的角度下將鉛球投出;在規范的場地上進行練習,并講解場地、器材及相關的規則和裁判法;組織學生觀看視頻材料;鞏固、提高與考核,并將投擲鉛球的解剖學原理、力學原理等分解滲透于各個環節。趙洪波、朱立新、張英波等人將標槍的領會教學法學習劃分為嘗試動作、分析討論、講解原理及歸納要點和實際練習4個步驟,在體育教學中,運用指示性反饋原理和描述性反饋原理分析討論所傳授的技術動作的概念與原理。尹鐵軍將跨欄的領會教學法學習劃分為完整技術教學階段(領會教學階段);分解技術教學階段(技術強化階段);完整結束教學階段(技術鞏固階段)3個步驟。在第一階段,重點精講動作技術結構和特征,通過圖片、視頻建立動作表象;在第二階段,以細節要點幫助學生掌握動作;在第三階段,進行全面動作要領講解,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科學概念。
為深入考察中小學教師對領會教學法的運用情況,筆者統計了第四、五、六屆全國中小學優秀體育教學觀摩課的教學設計。2010年第四屆總計開設了20節觀摩課,其中,局部符合領會教學法的有5節課,基本符合的有1節;2013年第五屆總計開設了37節觀摩課,其中局部符合領會教學法的有8節課,基本符合的有6節;2015年第六屆總計開設了38節技能觀摩課(包括6節健康教育課),其中局部符合領會教學法的有6節課,基本符合的有6節。3屆觀摩課中,封閉式運動技能教學涉及運用領會教學法的有16節。在“跨越式跳高——助跑與起跳”教學中,施宇(重慶2010)教師的教學步驟:自主體會—啟發、分析、探討—體驗—講解、示范完整動作—上步起跳練習—完整動作練習;在“彎道跑”教學中,吳恒(湖北2013)教師的教學步驟:設疑體驗各種條件下的彎道跑—講解、示范、原地體會練習—直彎道體驗—展示、分組檢驗;在“三級跳遠的助跑與起跳”教學中,張乙(江蘇2013)教師的教學步驟:推薦學生示范(帶問題觀察、對比分析、講解示范)—分別嘗試短、中、長距離助跑起跳—選擇適宜距離練習助跑起跳—完整動作練習;“立定跳遠與游戲”教學中,胡佳佳(重慶2015)教師的教學步驟:以不同的游戲引導二年級學生練習立定跳,并指導學生控制速度,愛惜小墊子,同伴互助等知識、情感和禮儀教育。在展示課中,教師有意或無意運用領會教學法的現象,為深入開展領會教學法的研究提供了基礎。
封閉式運動技能最早由美國學者Poulton E C于1957年提出,按照美國體育聯合會(AAHPERD)研究院院士王晉教授解釋,封閉式運動技能就是指運動員在做動作之前,能事先決定下一個動作要怎么做,如體操、跳水、射擊、射箭、游泳、舉重、武術套路、田徑(短跑、跳高、撐竿跳高、跳遠、三級跳遠、標槍、鐵餅、鉛球、鏈球等)、籃球罰球、花樣滑冰等。
從前文領會教學法在標槍、跨欄、鉛球等封閉式運動技能的理論研究中,可總結出3點共性,即起始的動作體驗認知、知識性滲透、單項技能突破或完整技術形成。這3點共性不同在于“起始的動作體驗認知”表現為“動作遷移過渡式體驗”或“完整動作表象式體驗”;“知識性滲透”表現為誘導、分析、討論式滲透(原理)或“講解告知式滲透”(概念、規則);“單項技能突破和完整技術形成”表現為“完整—分解—完整”或“分解—完整”。按照球類領會教學法的原理要求,動作技能的學習應遵循項目介紹、比賽概述、戰術意識、瞬間決斷能力、技巧演示和動作完成6個程序,而封閉式運動技能并不具備戰術因素,或者說戰術因素影響較小。因此,球類領會教學法的6個程序中,戰術意識和瞬間決斷能力在教學層面不適應封閉式運動技能的領會式學習,但并不阻礙領會教學法在封閉式運動技能中的運用。在具體的教學案例中,教師設計的教學,基本上能夠抓住“領會”的要義,即認識技能,讓學生從其最近發展區認識自身的不足,從而激發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目前,從局部運用來看,中小學體育教師對領會教學法的理解雖然不夠深入,但在教學實踐中已有部分體育教師在嘗試運用。因此,在進行封閉式運動技能學習時,學生所要“領會”的關注點應主要著眼于技能,也就是說,在學習的起始階段要讓學生感知到動作技術的重要性。
一般的理論構建多偏向于帶有濃厚競技性色彩的技能學習,而中小學體育學習內容,現行的課程標準給予的內容導向更加趨向于人本性,強調體能與技能并重。因此,體育教師在運用領會教學法時,需轉變著眼點,特別是小學和初中,要多通過游戲或比賽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涉及技能發展時,要在學生了解相關運動技能的目的與重要性后,再引導學生練習技能?;趧幼靼l展,“身體知”應更加傾向于“身心二元論”,因為在動作學習的泛化和分化階段,人(大腦)始終是處于調節和更好控制自身(肢體)或物的層次。因此,當涉及體能發展時,可讓學生通過動作認識自身體能的不足,從而激發學生參與鍛煉的欲望。這一認識,同樣適應于套路表演類內容。例如,在模仿練習 “摟手弓步沖拳-大躍步前穿”組合時,讓學生相互比較,就會發現自身是協調性不足還是柔韌性不足?;诮處熥跃巹幼鞯姆歉偧夹院桶l展學生認知能力考慮,將“球類領會教學法”模式中“比賽概述”和“戰術意識培養”2個具有高度領會性質的環節,轉換成封閉式運動技能中的“體能認知”和“技能認知”2個環節,將二者統一歸納為“身體認知”,至此就構成了封閉式運動技能領會教學法的重要框架。原理和規則是應穿插于整個學習過程中的,所以將概念性認知分散滲透于各練習,最終建構出封閉式運動技能的領會教學法模式,如圖2所示。

圖2 封閉式運動技能領會教學法教學模式
領會教學法從學生的角度,體現出人本性,凸顯“體驗,而后知不足”;從動作的角度,更加注重技術內涵,強調“去表象,洞悉機理”。球類領會教學法的核心理念可以指導封閉式運動技能的學習,在堅持提高認知能力的教學指導思想下,“身體知”應輔以“概念知”。在發展以體能為主的教學時,同樣可以應用領會教學法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