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福林
(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4)
2019年4月,教育部聯合四部委印發了《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1,2],即“1+X”證書制度,并于2019年6月正式開始實施“1+X”證書的試點工作,作為“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中一項重要的績效指標,經過兩年多的試點工作,“X”證書已經成為職業院校的一項十分重要工作。
目前共發布了四批次共447個“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其中與裝備制造大類相關的證書有74個。從前三批“1+X”證書的試點情況來看,裝備制造大類專業相關的證書申報的職業院校最多,申報數控車銑加工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是裝備制造類專業申報試點院校最多的證書,大約有700所院校申請試點,其中高職院校有248所。從地域的試點情況來看,湖南省目前已有78個“X證書”在各職業院校開始了試點和考核工作,試點數量在前三批證書中的占比達83.7%,共有144所職業院校申請了“X證書”的試點,其中高職院校共有67所、中職學校有75所,還有2所應用型本科院校也參與了試點,各試點院校自主申報參與試點的目標人數達115225人,截至2021年2月,累計實際報考“X證書”的人數達40017人,實際完成“X證書”考核的人數達到36300人,完成率達到90.7%。
裝備制造大類專業“1+X”證書申請試點院校部分排名情況匯總如圖1所示。

圖1 智能制造領域“1+X”證書評價組織分布情況
“1+X”證書作為當前新生的事物,因此在當前大家可能更為關注的是“X”證書,“X”證書的作用是鼓勵學生在完成正常教學內容的同時,積極參與并取得多種職業技能證書,拓展技術技能,增強就業創業的本領,提高社會競爭力[3]。因此職業院校在推行“1+X”證書時,必須要處理好專業學習中“1”與“X”證書中“X”的關系,部分職業院校為了上級部門的考核指標申報了很多的“X”證書試點,造成學校人力、物力、財力各方面的浪費,取得的成效也十分不理想,學生的技術技能并沒有得到明顯提升,反而成了負擔,因此必須明確“1”即學歷證書的根本地位。
目前已發布的四批次共447個“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中可謂琳瑯滿目,涵蓋了各行各業,如何選擇適合自身需要的“X”證書成為擺在各職業院校和考證學生面前最重要的問題,目前在試點階段“X”證書主要靠行政手段來推動,以職業院校為實施主體,而作為參加“X”證書考核的對象,職業院校的學生對“X”證書知之甚少。目前有相當一部分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標準與行業實際工作情境存在脫節問題,作為社會用人主體的各企事業單位除了“X”證書的社會評價組織機構,其他的企業對證書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得不到行業和企業不認可,甚至有部分評價組織則以盈利為目的來申報“X”證書,如何切實解決“1+X”證書的落地是當前教育主管部門亟待關注的焦點[4]。
如圖2所示以智能制造領域的“1+X”證書為例,截至2020年12月已有9家評價組織:華中數控、聯想、江蘇匯博、濟南二機、上海電氣、沈陽新松等,標準基本涵蓋了當前智能制造技術重點工作領域,從評價組織的企業主體來看,有國產數控系統工業機器人的龍頭企業、機床設備廠家、電氣自動化設計研究所、計算機領域的頭部企業和教學儀器生產企業等。但從公司角度來看,大部分為智能制造技術領域的下游集成應用企業,僅有華中數控、沈陽新松是裝備制造行業內在智能制造領域應用規模較大、影響力較大的集智能制造核心技術研發、智能裝備制造、智能產線集成應用為一體的企業,其所制定標準理論上會更為貼近實際崗位需求,從“1+X”證書的初衷來看,以行業內上領軍企業作為“X”證書的評價組織,由它們來制定和開發職業技能等級標準更能實現“1”和“X”的互通銜接[5]。

圖2 智能制造領域“1+X”證書評價組織分布情況
建議教育主管部門盡量選擇權威的非營利性質的行業協會來作為評價組織,并由行業協會牽頭組織行業領軍或者有較大影響力的企業共同參與開發“X”證書的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對參與企業的資質和數量都要做具體的要求,而不是隨便某個企業來再找一些非權威性企業來湊數申報“X”證書。
目前“X”證書的評價組織在各省設置了證書省級管理中心、證書考核點和試點院校三級機構,都推出了“X”證書考核實訓平臺,評價組織又會對“X”證書的省級管理中心和考核點的實訓條件提出相應的要求如:考核設備的數量、理論考核平臺和考場監控系統等都提出了相應標準。但是目前大部分職業院校現有的實訓設備都不能滿足考核要求,目前各類“X”證書考核設備的定價普遍偏高,尤其是裝備制造類“X”證書的考核設備基本上都在30萬/套以上,而一般裝備制造類證書如果要申請為考點就必須配備6套以上的設備,大概需要200萬左右的資金投入,如果學校想多申報幾個“X”證書的考核點就必須投入更多的資金,以目前職業院校的經費投入來看,這對院校來說無疑是一筆沉重的經濟負擔,同時還將影響到各院校對其他非“X”證書的基礎實訓條件的建設造成極大的沖擊[6]。
由于目前各“X”證書社會評價組織的主體大部分是企業,企業必然就會有經濟訴求,那么“X”證書的認可度和導向性就會存在偏差的風險。因此建議公開考核設備的技術參數,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降低設備的投入成本,提高職業院校申請試點的積極性。
為提高“X”證書在教學中的作用,就必須推行“崗課賽證”融通,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重構課程體系,將“1+X”證書中關于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降低學生的學習成本,減輕學生的額外負擔;(2)需要重構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崗課賽證”的整體設計,將“X”證書標準中的工作領域相應的技能考核點,融入各課程具體的教學內容;(3)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實施“X”證書培訓師專項技能提升計劃;(3)將“X”證書與技能競賽相融合,推動職業院校技能競賽常態化,讓更多的學生享受到技能競賽的成果。
目前“1+X”證書主要面臨的問題主要是證書的標準不能真實反映行業企業的發展現狀,“X”證書的管理存在體制機制不順暢、證書的考核內容與學校的教學內容還不能較好地融合等。為確保教育部試點結束后,能夠順利正式實施“1+X”證書制度,作為“X”證書實施的主體,各職業院校主要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1)結合學校自身專業特色,選擇適合本校的人才培養需求的“X”證書;(2)深入研究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與有關專業的教學標準,推進“1”和“X”的有機銜接,將證書考核標準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3)加強“X”證書教學團隊建設,提升教師的技術技能水平[7];(4)進一步完善“X”證書的實訓條件建設,積極參與并申報為“X”證書考核站點,完善校級“1+X”證書管理制度,鼓勵更多的學生報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