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潔(鄂爾多斯市文化旅游服務保障中心)
鄉村振興是關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戰略支撐。紅色旅游作為我國農村尤其是革命老區重要的文旅資源,是推進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幫助貧困地區人民實現增收致富目標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著力點。習近平總書記在我國很多革命老區和紀念地考察時多次指示要傳承好紅色血脈,利用好紅色資源,讓紅色江山世代延續下去,并提出發展紅色旅游是推動鄉村發展的有效做法。因此,在這種背景下,探討紅色旅游如何推動鄉村振興的問題具有顯著的時代性和重要的現實意義[1]。
城川鎮位于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是內蒙古的南部門戶,也是內蒙古西部著名的革命老區[2]。城川鎮依托紅色資源,發展紅色體驗、紅色研學等旅游產品,帶動了的貧困人口減貧和鄉村的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城川鎮的典型實踐為探討革命老區如何傳承紅色基因、推動鄉村振興提供了獨特的案例和樣板。因此,本文以鄂爾多斯城川鎮為例,分析其資源構成、產業發展及紅色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以期為革命老區的紅色血脈延續和鄉村振興提供指導和借鑒。
城川鎮位于內蒙古、陜西和寧夏三省(區)交界處,曾是延安通向共產國際的重要通道,也是自治區最早開辟的革命根據地之一[3]。1945年3月,中國共產黨在西北建立的專門培養少數民族干部的延安民族學院遷至城川,并最終落地扎根于此,使城川成為內蒙古紅色基因的重要發源地和成長地[4]。2017年,在延安民族學院原址上,城川鎮恢復建立了城川民族干部學院和延安民族學院城川紀念館,并以此為依托不斷完善紅色旅游資源和產品體系,逐步構建了系統的紅色旅游資源框架,為紅色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見表1。

表1 城川鎮紅色旅游資源
在紅色旅游和紅色產業的帶動下,城川鎮的旅游資源產生了聚合效應,使其成為以紅色教育為主題、集研學旅游、休閑度假、愛國主義教育于一體的新時代紅色文化旅游目的地。
城川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這里曾是“古河套人”文明的發源地和漢唐文化的隆興地。因其獨特的自然風光、豐富的旅游資源,城川鎮成為蒙陜寧三省(區)交界處極具活力和影響力的旅游節點城鎮。依托良好的區位條件和旅游資源,并在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紅色旅游、紅色教育的政策措施帶動下,城川鎮的紅色產業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5]。
2017年,依托延安民族學院的歷史積淀和革命傳統,在其原址上復建了城川民族干部學院,并成為內蒙古乃至全國延續紅色血脈、培養民族干部和加強黨性教育的重要紅色教育基地。城川鎮將紅色培訓教育目標與紅色研學旅游結合起來,推出一系列以紅色為主題的旅游產品,如:以養老康體為目標的銀發旅游、以懷舊為主題的知青旅游、以提高認知為主題的青少年研學旅游和以觀光休閑為主題的草原旅游等。不僅如此,城川鎮還將普及紅色教育和發展第三產業,尤其是與現代服務業結合起來,以此構建起帶動城鎮發展、輻射周邊地域的現代服務體系。通過將點連線、將線連面的方式,城川鎮以紅色旅游、紅色產業為核心,實現了點上開花、面上結果。經過不斷的嘗試和探索,城川鎮最終確立了以紅色為主題的集教育培訓、紅色旅游和農產品開發為一體的產業發展方向,構建起“1+6”的紅色旅游發展格局。其中,“1”是指培訓教育基地,主要是以城川民族干部學院和延安民族學院城川紀念館為中心,“6”是指6處典型的紅色旅游資源教學點,如三邊牧場陳列館、王震井紀念園等。
當前,城川鎮已建成了22戶兼具民族特色、農耕文化和紅色內涵的紅色旅游接待點和體驗戶,例如:蘇壩海子“一鍋飯”、阿日勒知青驛站、曹扎娃生態建設示范戶等研學點。在紅色研學中,通過當場教學、實地觀摩和現場親身體驗等方法,逐步形成了一條內外連通、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集教育、體驗、旅游、休閑于一體的,并且能夠帶動周邊農牧戶廣泛參與的紅色研學產業鏈。城川鎮致力于將旅游業發展與弘揚民族文化緊密結合,在不斷完善旅游配套建設的同時,積極組建民族特色的民間文藝組織,加快開發民族文化旅游資源,以此來發揚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推動文化旅游產業全面發展。
鄉村振興是一個多維概念和系統工程,目標是實現鄉村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全面振興和發展。在“紅色立城、綠色富川”發展戰略的引領下,城川鎮以紅色旅游、紅色產業為依托,憑借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在發展農牧業經濟的基礎上,發掘紅色、生態、文化等旅游資源的多元價值,實現了紅色旅游、鄉村旅游和農牧業的良性融合和互動,促進了區域經濟聯動發展和鄉村經濟社會文化全面提升。
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于黨的建設和領導。基層黨組織建設是鄉村振興的定盤星和壓艙石,黨建質量直接關系到鄉村發展和鄉村振興的進展和成效。城川鎮著力打造“紅色城川”黨建品牌,實施紅色塑魂、創建為民團隊、領頭雁、固本強基、規范化建設五大工程,實現“紅色立城”和“綠色富川”兩大目標,推動基層黨建工作質量顯著提升,實現以高質量基層黨建助力鄉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城川鎮以建設“紅色先鋒、亮麗城川”的特色黨建品牌為依托,推動實施了“堅持一個核心、發展兩大產業、強化六個理論”的“126”黨建發展模式,全面推進基層黨建工作,其中“1”即以紅色基因為核心;“2”即發展紅色產業和綠色產業;“6”即抓好“特、新、強、優、嚴、智”黨建六字理念。城川鎮通過深入實施“126”黨建發展模式,將黨支部、黨員和群眾凝聚在產業鏈上,充分發揮了黨組織的壓艙石作用和黨員干部的示范引領作用,將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有效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實現了抓黨建、建團隊、強產業、促發展、富百姓。通過融合黨建,城川鎮實現了組織共建、資源共享、機制銜接和功能優化等目標,帶動項目建設和產業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組織支撐和新動能。
城川鎮以紅色資源為核心,大力發展紅色研學產品,并在“旅游+”戰略的引領下,積極拓展民宿經濟、休閑農業、健康養老和個性化定制服務等新領域,促進紅色產業全面發展。城川鎮嘗試將紅色文化的豐富內涵賦予到蒙古族民俗文化體驗中,積極開發特色農產品和旅游商品,例如“城川寨子”和“高原冷菜”等品牌,推動旅游產業鏈延伸和優化。此外,城川鎮不斷完善旅游業六要素以及旅游電子商務等業態,推動地方特色產品品牌化和就地轉化增值,真正將紅色品牌影響力轉化為生產力。依托紅色研學項目,城川鎮不斷尋找促進旅游發展的新路徑,新建了一批紅色研學體驗點、“三同”農牧戶,使得農牧民可以依托旅游業增加自身的經濟收入,同時也促進了周邊地區農牧民、貧困戶的農畜產品就地轉化,擴大農牧民的收入來源。城川鎮以S216、城二線、城昂線為三翼,合理布局一批集培訓、體驗、休閑于一體的研學體驗戶,推進巴彥希泊日草原、哈日色日草原、榆樹壕、北大池鹽湖等旅游區項目建設,構建多點聯動、資源共享全域旅游體系和發展格局。在紅色資源的引領下,城川鎮將農牧業產業與農村牧區建設、全域旅游、特色小鎮建設結合起來,推動旅游業與農牧業融合發展和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全面提升。
紅色旅游和紅色產業的發展需要基礎設施、硬件設施等物質環境的支持。為發展紅色旅游,城川鎮以紅色資源、蒙古族文化和古韻風格融合發展為目標,制定出臺了城川鎮總體發展和修建性詳細規劃,大力推進紅色旅游項目建設。經過幾年的發展,以城川民族干部學院為中心的紅色旅游產品體系逐步形成,其中城川紅色旅游區獲批國家4A級旅游景區,城川鎮成為全國特色小鎮。此外,城川通過精準招商引進重大旅游項目,集中力量建設大溝灣沙漠大峽谷、巴彥希泊日草原、榆樹壕、北大池鹽湖等旅游項目,引進內蒙古格古文化有限公司,在哈日色日嘎查大力發展紅色旅游和觀光休閑農業,精心布局糜地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廣場、呼蘆素湖羊養殖示范基地等研學點、體驗點、示范戶和“三同”戶10戶。紅色項目的建設和提升營造了獨特的村鎮景觀,改善了村鎮的基礎設施條件和村容村貌,為鄉村振興的推進營造了有力的物質環境和設施條件。
鄉村振興離不開鄉村農牧業的發展。城川鎮各嘎查村依托豐富的紅色資源和農牧業產業基礎,大力推進旅游與農牧業融合互動,探索“基層黨組織+合作社+農牧民”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牧業發展和農牧戶增收。依托本地的種植業和畜牧業資源,城川鎮以服務紅色產業為抓手,以推進產購銷一體化為目標,科學謀劃農牧業產業發展布局,逐步建成了瓜果采摘區、觀光體驗區等田園綜合體體驗項目和牧家樂項目。這些紅色旅游和鄉村旅游項目從地方貧困農戶處選取食品原材料,并且讓當地的村民進入廚房幫忙,讓他們參與到研學點的發展建設中,使得紅色旅游能夠帶動農牧業發展,推動貧困村民減貧增收。紅色產業發展有力促進了富有地方特色、自然有機的農產品和畜牧產品的銷售,促進了農牧業的轉型增效,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持。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和應有之義。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中領導人民創造、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是革命傳統、理想信念和愛國情懷的集中體現,是彰顯黨性宗旨、凝聚人心的強大力量,也是塑造文明鄉風的重要源泉。城川鎮高度重視紅色文化的營造和宣傳,組織領導干部加強黨史學習和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讓黨員干部接受紅色文化洗禮,汲取精神力量,厚植愛國情懷。城川鎮通過打造研學點、建立村史館等方式,不斷加強對革命事件、優秀領導干部和英雄人物精神事跡的宣傳和推廣,引導廣大農牧民尤其是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其能夠以英雄人物為標桿和榜樣,促進生產發展和生活改善。同時,城川鎮大力開展以弘揚革命優良傳統為主題的鄉風文明創建評選活動,為廣大農牧民群眾創建營造紅色文化氛圍,夯實農村牧區思想文化陣地,通過紅色文化為鄉村振興鑄就精神家園。
生態環境是紅色旅游發展的保證,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前提。城川鎮以紅色產業為引領,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理念,力爭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生產要素,讓良好的生態成為發展最寶貴的財富。城川鎮針對生態短板,加強生態修復和綠化,著力推進實施華北地區風沙源治理、草原生態保護等生態工程。城川鎮堅持因地制宜、適地種樹,全面提升綠化率,近年來完成義務植樹6600畝,實施水土保持工程3萬畝,生態環境明顯好轉,為鄉村振興創造宜居宜業的生態環境。
社區增權是鄉村振興能夠持續推進的有力保障。城川鎮堅持把農牧民增收和權益保障作為農村工作的主要目標,著力提高農牧民生活水平,增加農牧民權利,以更好地提升農牧民在共享發展中的滿意度、安全感和獲得感。城川鎮積極搭建旅游發展和農牧民增收利益聯結機制,推動農牧民種養殖結構合理地向服務紅色旅游轉變,培植農牧戶種植西瓜、制作奶食品等特色經濟,引導和支持青壯年、大學生回家鄉,通過在研學體驗點、研學線路等節點,開辦店鋪、漁家樂、農家樂和牧戶游等方式參與旅游、服務旅游,實現了在村口、家門口增收致富。
城川鎮把紅色旅游和紅色研學作為發展的主導方向,同步推進紅色旅游融合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形成了以城川民族干部學院為核心、輻射周邊景區景點的紅色研學驅動型旅游發展模式。城川鎮以黨建為壓艙石,以紅色資源為引領,以紅色項目為抓手,以農牧業為支撐,以紅色文化為基石,以生態文明為前提,以社區增權為保障,加強旅游業與一、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對城川鎮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產生了顯著的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