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敬(中共鄭州市委黨校 中華文化教研部)
近年來,河南省在堅持探尋富民強省征程上,始終把文化強省作為創新的難點和重點。注重提升文化凝聚力、保障力、生產力、傳承力和影響力,以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工程為抓手,大力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產業發展后勁十足,企業生產經營逐步改善,新型業態不斷激發,文化產業呈現穩步恢復和良好發展態勢,但文化企業規模偏小、地區間差距偏大、文化消費需求未完全釋放等問題仍值得關注。需要提高認識加大宣傳,營造濃厚發展氛圍。
“十三五”期間,鄭州市文化產業穩步發展,2019年文化產業增加值428.17億元,比2015年增長50.9%,年均增長10.8%。“十三五”期間,鄭州市文化產業增加值總量穩居河南省第一位,占全省總量的五分之一左右。2018年,全市文化產業法人單位數達40880家,比2013年增長415.4%;占全省文化產業法人單位數的34.9%,居全省首位。
從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來看,鄭州遠低于其他先進城市和全國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9年,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44363億元,占GDP比重為4.5%;河南省文化產業增加值2251.22億元,占GDP比重為4.19%;鄭州市文化產業增加值428.17億元,占GDP比重為3.70%。
2019年,鄭州市各縣(市、區)文化產業增加值超100億元的只有金水區(127.21億元),占全市總量的29.7%;在25-30億元的有9個縣(市、區),分別是新鄭市、中原區、管城區、鞏義市、登封市、鄭東新區、新密市、二七區、高新區;在10億元以下的有2個縣(市、區),分別是上街區、航空港區。總體來看,開發區無論從總量還是占比,都遠遠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從文化產業門類看,創意設計和文化傳播渠道兩大行業營業收入占比過半。2020年,全市規模以上文化企業中創意設計服務和文化傳播渠道兩大行業的營業收入合計253.99億元,占比50.66%,比上年提高2.07個百分點。其中創意設計服務營業收入127.73億元,占比25.38%;文化傳播渠道營業收入126.72億元,占比25.27%。
從產業結構來看,數字內容服務、文化娛樂休閑、互聯網文化娛樂平臺、會議展覽服務等新興產業發展相對滯后。2018年,文化娛樂休閑服務法人單位實現增加值23.77億元,占全市法人單位的比重為6.94%,文化投資運營實現增加值0.61億元,占全市的比重僅為0.18%。從產業鏈條來看,部分文化產業門類有缺項,如藝術陶瓷制造、版權服務、藝術品拍賣及代理、節慶用品制造等在產業發展中存在明顯的短板。
一是完善政策創新。出臺了《鄭州市加快文化產業發展若干政策》《關于建設文化旅游強市的意見》等文件,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拓展文化消費市場、激勵文化人才創業。二是探索金融創新。2020年出臺了《鄭州市文化貸款風險補償實施方案》,設立文化產業貸款風險資金池,建立銀行發放文化產業貸款損失補償機制。三是優化園區發展環境。制定《鄭州市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文創樓宇及空間認定管理辦法》,明確認定標準,嚴格審批程序,推動文創園區健康、有序發展。四是完善配套措施。印發《鄭州市建設文化旅游強市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實施細則(試行)》《關于促進小劇場演藝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單項工作政策,提升產業發展后勁。

表1 2018年部分國家中心城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及占比情況

表2 2018年其他先進城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及占比情況
政府職能部門對文化產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沒有真正把文化產業作為全市戰略支柱產業加以規劃和引導,沒有形成培育發展文化產業的環境和氛圍;文化產業主管部門的指導工作缺乏系統科學的規劃做支撐,缺乏高效、有力的管理工作機制做保障;縣(市、區)開發區對從事文化產業指導管理工作的人員配置也普遍較為短缺,甚至沒有專職從事文化產業管理工作的人員和機構;高新區、航空港區文化產業工作由黨群部或者黨政辦代管,沒有專門的管理機構,管理力量較為薄弱;對新興業態的發展缺乏前瞻性認識和謀劃,對文化企業和文化產業發展不能提供有效的服務和培育機制。
文化產業集聚度偏低,缺乏大型骨干文化企業和產業發展平臺。2018年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顯示,鄭州市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產業增加值占全部文化產業增加值的占比不足30%,2019年占比不足25%。而南京、武漢等先進城市的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產業增加值占比達70%。2020年,鄭州市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發展至522家,僅占全市文化企業數量總量的1.2%。2020年,鄭州市規模以上文化企業戶均從業人員123.9人,在全省18個省轄市中僅居第4位,低于焦作、許昌、洛陽;戶均營業收入0.96億元,在全省18個省轄市僅居第6位,低于許昌、洛陽、漯河、濮陽和焦作。
鄭州在文化方面具有明顯的資源優勢,但優越的文化資源卻未能在文化建設中展示出應有的價值。主觀原因是傳統文化良莠不齊,人們對其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價值和功能的認識不夠充分;客觀原因是文化遺產空間分布不均衡、歷史時間跨度較大,同類、同質文化資源的整合比較困難。在內容制作方面,缺乏全國知名的文化藝術產品,更缺少風靡全球的優秀作品;在產業集聚發展方面,目前僅有2—3處老舊工業廠房有開發建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意愿,其他廠房仍舊處于廢棄狀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數量少、規模小且分布較為分散,未顯示產業集聚效能;文旅融合不夠,文化旅游產業與各項產業深度融合的文旅新項目、新業態、精品文化旅游路線有待挖掘,“文旅+民宿”“文旅+特色小鎮”“文旅+鄉村”“文旅+主題公園”等多種“文化旅游+”項目急需創新發展。
一是民眾的文化消費觀念還不夠成熟,對文化藝術、休閑娛樂的體驗消費還未形成習慣,文化消費市場的多樣性也較為欠缺,文化消費潛力有待進一步激發。二是作為文化產業發展重要支撐和智力支持的文化經營管理類人才十分匱乏,需要在引人、留人、聚人、用人、育人、化人上下功夫,把人才優勢充分發掘出來。三是融資環境差,中小微文化企業普遍存在融資難、貴、慢等問題。四是在項目、資金集聚等政策支撐上均無優勢,無法吸引高質量的文化企業和高水平的文化人才。
當前,文化產業發展是落實河南文化強省建設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重要抓手;是鄭州適應新形勢新任務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推動全面發展的題中之義。鄭州需要在提高認識加大宣傳、科學做好頂層設計、支持重點項目建設、培育骨干文化企業、強化科技創新支撐、釋放消費潛力等方面下功夫。
一是充分利用宣傳部門工作優勢,將文化產業發展及相關工作納入市委和各職能部門黨組中心組學習內容。重視對各級領導干部文化產業的知識普及及理論培訓,凝聚共識,統一思想,提升其認識和重視程度。二是借助各類媒體、展會等宣傳平臺,精心策劃組織對鄭州市文化企業和文創產品的宣傳推介,提高知名度,不僅讓鄭州的文化產品走進尋常百姓家,更要走向省外、國外,成為中華文化的傳播者和帶動著。三是定期召開全市文化產業工作會議,交流發展經驗,互鑒工作方法。

表3 鄭州市文化法人單位貢獻文化產業增加值情況
一是堅持和完善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成立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完善小組基本架構,形成宣傳部門組織協調,文旅、發改、國土、科技、財政、商務、統計、金融等相關單位分工負責的工作制度。二是堅持科學規劃引領。要結合鄭州文化資源底數和產業發展實際,高標準制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鄭州市文化產業的功能布局和發展思路。三是健全文化產業考核工作機制。嚴格按照全市綜合考評要求,對各開發區、縣(市、區)文化產業增加值總量、占GDP的比重等發展指標進行績效考核,形成全市上下共同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濃厚氛圍。
一是統籌推動全市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建設。切實抓好全市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十大工程”重點項目等重大文化產業項目的落實;科學論證,認真謀劃一批先導性、基礎性、戰略性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并在項目立項、政策扶持、銀行信貸、配套服務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二是全力抓好招商引資工作。進一步落實支持文化產業健康發展和優化營商環境政策措施,著重破解項目落地的難點問題。各開發區、縣(市、區)做好跟蹤項目的簽約工作,抓好項目的規劃工作,切實加大要素供給,保障和優質服務保障。三是著力培育文旅產業項目集群優勢,全面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擦亮鄭州文旅融合發展的名片。
一是激發國有文化企業活力。建立健全具有文化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二是推進文化企業集團化發展。組建鄭州文化旅游投資集團等大型集團公司,搭建實施重大項目、整合文化資源和文化產業投融資信用擔保等平臺,提高文化企業競爭力,提升經濟貢獻度和文化影響力。三是調動民營文化企業積極性。在招商引資上下功夫,鼓勵省外大型企業集團在鄭州市設立投資基金和地區總部;鼓勵鄭州市行業內龍頭骨干企業在帶動中小微文化企業共同發展中發揮帶動作用,形成產業鏈緊密協作關系。
一是增強文化科技創新能力。注重先進技術研發,不斷推動科技應用升級換代。發展和培育3D打印、虛擬會展等文化科技融合新業態。二是完善科技園區、科技孵化器、眾創空間等文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定期評選命名優秀新型業態文化企業,根據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給予政策資金支持。積極申報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爭取更多上級政策資金支持。三是積極打造智慧文旅平臺。深入打造“城市大腦平臺數字文旅體系”,撬動鄭州文旅融合在智慧應用層面發力。
一是夯實消費基礎設施、文化消費場所建設等文化消費基礎建設,引導、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文化設施的建設和經營。二是以文創大賽等重點項目為抓手,提升文化產品開發能力。以賽帶展、以展促品、以品塑產,著力打造立足鄭州,面向全國的文化創意賽事品牌。挖掘文化產業創意設計與實際生產生活和消費需求的有效對接,發揮其對國民經濟相關產業的賦能作用,促進消費潛力持續釋放。三是規范文化消費市場管理。不斷健全文化市場管理體制,保護知識產權,完善知識產權維權援助機制和舉報制度,依法保護文化產品創作者和知識產權擁有者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