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生態環境廳駐楚雄生態州環境監測站 楊曉龍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增進民生福祉的優先領域,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基礎,隨著城市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人為活動對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越來越大,城市環境容量不斷減小,環境承載能力不斷減弱。為了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理念,黨的十九大提出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2021年又印發了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提出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人民群眾獲得感顯著增強的工作目標,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2012年,環境保護部和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了《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2012),2013年,國務院制定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4年,為了配合新標準及行動計劃的實施,楚雄市州環境監測站和市經濟開發區兩個國控空氣自動站按照要求配置了儀器設備,監測項目包括PM10、PM2.5、SO2、NO2、CO、O3六個項目及氣溫、濕度、氣壓、風速、風向、能見度6個氣象參數,目前監測情況正常。
本文參考的評價標準為《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2012),評價方法為《環境空氣質量評價技術規范(試行)》(HJ 663-2013)和《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技術規定(試行)》(HJ 633-2012)。
“十三五”期間,楚雄市城區環境空氣質量總體優良率為99.8%,除2017年出現3天輕度污染、優良率為99.2%外,其余4年優良率均為100%。楚雄市城區環境空氣質量類別情況統計見表1,類別評價表征見圖1。

表1 楚雄市城區環境空氣質量類別評價統計

圖1 楚雄市城區環境空氣質量類別情況表征
從表1和圖1可以看出,通過對“優”“良”占比進行比較,“十三五”期間楚雄市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優”占比變化趨勢呈“V”型。2018年成為“十三五”期間楚雄市空氣質量變化的拐點,2018年及以前空氣質量占“優”的比例情況呈逐年下降趨勢,2018年及以后占“優”的比例情況呈逐年上升趨勢,說明2018年以后楚雄市空氣質量穩步提升。
以下通過對SO2、NO2、 年PM10、PM2.5這4個指標監測結果年均濃度以及C0的95百分位數、O3的90百分位數及綜合指數變化進行評價,分析各指標的變化情況及趨勢,監測結果及綜合指數變化情況統計見表2,變化情況見圖2。

表2 6個指標監測結果及綜合指數變化統計單位:綜合指數無量綱,CO為mg/m3,其余均為μg/m3。

圖2 指標監測結果及綜合指數變化情況表征
從表2及圖2可以看出,楚雄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從2017年開始呈逐年下降趨勢,說明楚雄市城區環境空氣質量逐年提升。其中,NO2均為一級,從2017年開始呈逐年下降趨勢;SO2除2016年為二級外,其余4年均為一級,并呈逐年下降趨勢,降幅較為明顯;PM102018年為二級,其余4年均為一級,PM2.5均為二級,PM10和PM2.5均在2018年達到峰值后逐年下降,呈“∧”型變化趨勢;CO的95百分位數均為一級,并呈逐年下降趨勢,O3的90百分位數變化趨勢復雜,監測結果略有上升,已成為掣肘空氣質量進一步提升的關鍵指標,亟待加以控制。
通過采用“十三五”期間楚雄市各年 PM10、PM2.5、SO2、NO2年均濃度以及各年CO的95百分位數、O3的90百分位數監測結果、綜合指數結果等計算秩相關系數,分析空氣質量變化情況,秩相關系數統計結果見表3。

表3 楚雄市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各監測指標秩相關系數統計表
從表3可以看出,各評價指標秩相關系數絕對值均小于或等于0.900,說明均為“無明顯變化”。除臭氧外的5個監測指標及綜合指數的秩相關系數均為負值,說明呈下降趨勢,臭氧為正值,說明其呈上升趨勢,須加以控制。從秩相關系數分析也可以看出,“十三五”期間楚雄市城區空氣質量多數指標穩步提升。
2018年國務院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明確了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總體思路、基本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提出了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云南省及楚雄州也相繼印發了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方案,明確工作目標,細化任務分工,為環境空氣質量的提升提供了保障。
1.調整優化產業結構
完成區域產業布局調整,完成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關閉退出,穩步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工作。扎實開展循環發展引領行動,切實加強循環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建設,大力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試點,穩步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工作,完成100%的國家級園區和50%的省級園區的循環化改造。淘汰落后產能和壓減過剩產能,如期完成2019年省下達的淘汰落后7家企業和壓減過剩產能18.43萬噸的目標任務。對“散亂污”企業開展拉網式清理排查,整治“散亂污”企業59家。開展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整治,嚴格推進執法檢查,監督企業開展自行監測,重點企業建成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并聯網,外排污染物得到監控管理。積極推進排污許可證核發工作,嚴格按照要求認真審核,順利完成排污許可證核發的工作任務。制定印發工作方案,全面推進重點行業(石化、化工、工業涂裝、包裝印刷、汽車維修行業)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并將所有油庫、加油站油氣回收納入防滲改造清單,完成所有加油站油氣回收改造工作。
2.調整優化能源結構
完成轄區內區域煤炭消費總量控制,淘汰煤炭行業過剩產能,開展煤炭洗選和提質加工工作,超額完成省下達的規模以上工業能源標準煤節能目標任務。開展燃煤鍋爐綜合整治,全面完成楚雄市建成區10蒸噸每小時及以下的85臺燃煤鍋爐淘汰的工作任務。開展工業爐窯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圓滿完成省下達的2019年和2020年24項工業爐窯大氣污染綜合治理任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順利完成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和能源消費增量的能耗雙控目標任務。優化開發綠色能源,積極推進天然氣、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推廣使用,加快開發太陽能光伏、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發展,建成投產新能源項目37項,總裝機215.1萬千瓦,已建成的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項目在規模上均位于全省前列。
3.加強機動車污染防治
全面推進I/M制度,全州現已建成M站18座,網絡調試已完成,楚雄市已啟動I/M制度,治理效果明顯。積極推進機動車遙感監測項目建設,目前楚雄市已建成一套黑煙車抓拍和一套遙感監測系統,同步建成機動車排放國家—省—州(市)三級聯網遙感監測系統平臺,監測數據上傳省級。全面完成黃標車和國三及以下柴油貨車治理淘汰工作,黃標車淘汰任務完成率100%,國三及以下柴油貨車淘汰任務完成率為105%,任務超額完成。開展道路移動機械環保監管工作,完成非道路移動機械摸底調查和編碼工作,楚雄市率先完成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區域劃定。制定下發了楚雄州推廣使用國VI標準成品油實施方案,2019年起全州全面開始供應符合國六標準的車用油品,并實施重要工業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和風險預警監測計劃,2019年抽取樣品合格率為99.1%,2020年抽查合格率為97.9%。已建成了楚雄州機動車排放環保監管平臺,自2018年9月30日起全面開展了以簡易工況法為主的機動車排放檢驗工作,建設機動車排放信息數據庫,數據實現國家、省、州、縣四級聯網。優化運輸車隊結構,積極推廣新能源車,2020年全州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1302輛,累計充電站9座、充電槍743個,楚雄市新能源公交客運車輛總量占比達68.6%。
4.狠抓揚塵管控
開展城市建成區季節性裸地農田揚塵抑制工作,到2020年全州10縣市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8.5%。開展露天礦山綜合整治,進行露天礦山摸底排查,全面掌握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底數,對污染治理不規范的露天礦山依法責令停產整治。開展建筑施工揚塵專項整治,進行施工工地排查,建立施工工地管理清單,形成渣土運輸車輛管理臺賬,嚴格落實工地“六個百分之百”要求,同時持續開展道路揚塵管控和路面保潔工作,楚雄市道路機械化清掃率達89.9%。
5.嚴控農業面源污染
全面加強秸稈露天焚燒監管,加強對秸稈焚燒、春種燒荒等行為的管控,有效避免焚燒造成大氣污染,同時做好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全州2019年主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為89.4%。開展化肥零增長行動,化肥使用量連續三年實現負增長。開展農藥零增長行動,引導農戶重點在“控、替、精、統”上下功夫,努力實現“三減一提”(即減少施藥次數、施藥劑量、農藥流失,提高防治效果),農藥使用量連續三年實現負增長。加強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工作,開展畜禽糞污還田利用,加強規?;B殖場養殖污染治理,至2019年,全州畜禽綜合糞污利用率達86.1%,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93.9%。
通過實施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楚雄州污染物減排成效明顯,體現到主要大氣污染物減排數據上,楚雄州2020年SO2核算排放總量較2019年減少4.04%,較2015年減少6.37%,2020年NOx排放總量較2019年減少3.19%,較2015年減少0.5%。這些減排數據最終均客觀反映到了環境空氣質量上,進一步促進了楚雄市環境空氣質量的穩步提升。
“十三五”期間,楚雄市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多個指標呈“V”型或“∧”型變化趨勢,拐點均出現在2018年,這與2018年實施的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密不可分。通過實施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在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能源結構、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強機動車污染防治、加強揚塵管控、嚴控農業面源污染等方面下功夫,狠抓面源和點源污染治理,控制和削減污染物排放,為空氣質量的穩步提升提供了強大助力?!笆奈濉逼陂g,我們只要繼續以2021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為指導,深入開展污染防治,就一定能實現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人民群眾獲得感顯著增強的目標,為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開好局、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