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莫冠
儺戲是毛南族的族寶,2006年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國家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在大力推進民族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新時代,我們應該深入挖掘毛南族儺戲文化的時代意蘊,發揮其維護社會行為規范、推動地區經濟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價值。
毛南族儺戲是毛南族做還愿的祭祀儀式,毛南語音譯為“肥套”。“肥”指的是做,“套”指的是還愿,“肥套”的含義就是做還愿。這一習俗源于毛南族關于仲定和黃輦的民間傳說。古時毛南族有個叫仲定的貧困孤兒,誠心向萬歲娘娘許下娶妻生子的大愿。心愿達成之后,他卻將許愿之事拋諸腦后,甚至踐踏許愿文書,因此遭到了萬歲娘娘將其子女收回天上的懲罰。后來,仲定誠心邀請師公并殺牲辦酒祭祀萬歲娘娘,用行動表示自己的誠意,才恢復了幸福生活。還有個名叫黃輦的毛南族青年被征召入伍,臨行前,他與家人一同向雷王許下護佑平安的大愿,因而才能在戰爭中化險為夷。還鄉后,黃輦因未向雷王還愿,其母親遭遇了身染怪疾的懲罰。后來,黃輦殺牲辦酒祭祀雷王,從此家人健康平安、六畜興旺。這兩個民間傳說在毛南族深入人心,得以流傳至今。毛南人認為,做一件事情要想順利達成目標,避免過程中的災禍和麻煩,就需要事先誠懇許愿,才能夠逢兇化吉。愿望達成之后則必須以物質的方式還愿。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毛南族圍繞著許愿、還愿逐漸形成了儺戲這一文化習俗。但并不是所有的還愿活動都叫儺戲。許愿有大小之分,還愿亦有大小之別,只有償還萬歲娘娘送子之情和雷王保健康平安之恩的大型還愿儀式才屬于儺戲。毛南族儺戲承載著毛南人期望民族人丁興旺、家人平安健康、來年糧食豐收的美好期待。在表現形式上,不僅凝聚著毛南族的民族習俗,還融合了音樂、舞蹈、戲劇、面具、繪畫等多元素的藝術形態,最終發展成為毛南族特色鮮明、意蘊豐富、價值多維的民族文化。
毛南族儺戲是毛南族特色傳統文化,有著豐富的時代意蘊,不僅蘊含著友善、誠信、感恩的德育資源,凝聚了美麗、獨特、多彩的文化藝術,而且體現出團結、開放、包容的民族精神。
友善、誠信、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于維護社會公共秩序、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毛南族儺戲文化蘊含著友善、誠信、感恩的道德教育資源。
其一,毛南族儺戲文化蘊含著友善的價值理念。這首先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友善,萬歲娘娘關心民間疾苦,因同情仲定的遭遇而幫助他實現愿望,向人們傳遞了樂于助人的善心。“瑤王”撿到毛南族人的花枝,爬山過河也要物歸原主,向人們傳遞了拾金不昧的善行。人們歌頌善良的角色就是在教育人們多行善事。其次,表現為人與社會之間的友善。《魯仙》中的“唱張平”一段記載了張平因架橋修路、造福民眾的大善行而最終成仙的故事。“莫一大王”因保寨安民、護佑子孫的事跡而被奉為村寨首領。人們尊崇這些人物形象,把他們的事跡寫進儺戲經文并流傳至今,目的是教育人們“善有善報”,要為社會多作貢獻。最后,表現為人與自然之間的友善。舉辦儺戲儀式就是為了祈求風調雨順、糧食豐收,表達了人們敬畏自然、祈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愿望。毛南族儺戲中的角色如“雷王”“三光女神”“花林仙官”等都與自然環境中的事物有關。“雷王”掌控著風、雨、雷、電,“三光女神”象征著日、月、星,“花林仙官”負責看守和護送“花枝”(代表孕育中的生命)的差事,他們都備受人們的敬畏和喜愛,體現了人依托自然而生,必須要尊重自然的深刻道理。
其二,毛南族儺戲文化蘊含著誠信的價值理念。儺戲中的“還萬歲娘娘愿”源于仲定向萬歲娘娘許愿、食言、遭受懲罰、悔過、還愿的傳說,本身就充滿了誠實守信、感恩的教育意義。這種“現世報應”所引發的社會效應在特定的時期和地域有著深遠的意義。尤其在宗教意識較為濃厚的毛南山鄉,儺戲文化對于培養人們誠實守信的品質作用顯著。
其三,毛南族儺戲文化蘊含著感恩的價值理念。在毛南人的心中,感恩首先要做到孝順父母、敬愛老人,這是毛南人在形成自己民族部落和社會結構的過程中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也是本民族生存、延續的基本保障。毛南族儺戲中的《家仙賀筵》表現的是“家仙”給自己的子孫后代祝福。如果子孫對老人不孝順,“家仙”就會對其譴責告誡,這種以祖先之口吻進行教育的方式具有很強的震懾力,當事人會接受批評和改正,現場的觀眾也跟著受教。如果子孫對父母很孝敬,“家仙”則不吝贊美之詞,整個家族都與有榮焉。毛南族儺戲文化中有關社會倫理的褒貶能有效維護家庭、社會的穩定。毛南族儺戲是每個已婚男子生育子嗣之后必須舉辦的,是他們這輩子最為重要的典禮。如果父輩、祖輩暫無財力舉辦,可以由子代父親或孫代祖父舉辦,可以兩代同還、三代同還甚至是四代同還,這是子孫盡大孝、懂感恩的重要體現。
毛南族儺戲融合了文學、歌舞、剪紙、雕刻、美術、服飾等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囊括的民族歌舞主要有吹奏樂、打擊樂、木面舞、穿針舞等。民間文學主要表現為唱本里的神話故事、文體及語言。神話故事主要講述人物角色的出身、來歷、功德,是口頭傳說類民間文學的重要源流之一。唱本的文體涉及散文、詩歌等,語言包含漢語、德勝方言、壯語、毛南語等。剪紙有梅花鹿、金雞、鳳凰、花枝、喜字、花邊、兒童等,精致美觀。毛南族儺戲與其他戲曲的不同之處還在于使用面具扮演角色,由此發展了民族的手工雕刻技藝。雕刻技藝主要為儺面具的雕刻,用牛尾木手工雕刻而成,全套面具可分為善、文、兇三大類。文角色的面具為白色,表情莊重、嚴肅、讓人有尊敬感;兇角色的面具大多為紅色,形象兇惡,令人看到就有些害怕;善角色的面具為白色加淡粉色臉頰,令人感到溫暖又親和。服飾多彩多樣,有色彩華麗的,也有普通的毛南百姓服裝,均由毛南族婦女用傳統機杼編織而成。分龍節是儺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毛南族獨有的、每年最為隆重的節日,以其獨特的節慶文化吸引人們認識毛南族。毛南族儺戲凝聚的魅力、獨特、多彩的文化藝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在新時代換發出了新的生機。今天,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轉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凸顯。在這一時空境遇下,毛南族儺戲凝聚的文化藝術更具審美價值和時代價值,能夠有效助推人們美好生活的實現。
毛南族儺戲本身就是多民族藝術高度融合的產物。其一,毛南族儺戲中的很多人物形象來自其他民族。儺戲中三十多個重要人物中約有三分之一來自其他民族。如“瑤王”“莫一大王”“魯仙”等,他們都是儀式中的重要角色。如《瑤王撿花踏橋》講述了“瑤王”在路上無意中撿到毛南人的“花枝”,心地善良的“瑤王”并沒有據為己有,而是翻山越嶺送還失主,失主深受感動。儺戲中的“瑤王”形象就是白褲瑤族的首領,把他作為毛南族儺戲中的角色顯示出毛南族與白褲瑤的深厚友誼。其二,毛南族儺戲融合了道教、佛教元素,儺戲中的很多儀規、法器、咒語等源自道教、佛教。如道教中的“三元”被儺戲師公尊為祖師。其三,毛南族儺戲使用了漢語和壯語。毛南族儺戲文本中的“巫語”大多使用德勝方言(西南官話中的一個分支),許多演唱場面還使用了壯語。這既是毛南族缺乏本民族文字,也是因為德勝方言和壯語中的韻律詞匯更適合儺戲唱本的編排的緣故。其四,毛南族儺戲的服裝和儺面具的樣貌模仿了中原地區的儺文化。服飾基本繡以龍鳳圖紋,具有宋、明時期的官式服裝特征。儺面具造型則秉持了中國傳統的審美理念,而極少有當地人的面部特征。女性角色多為鵝蛋臉、柳葉眉、丹鳳眼、櫻桃小嘴、鼻直而柔等溫和端莊的中國傳統美人面相,男性角色多為周正豐潤臉型、鼻高粱直、口方唇薄、神態沉穩敦厚的人品與智慧并存的形象。即使是婆王圣母、譚三娘等毛南族本土角色的造型,也都具有明顯的中原漢人特征。毛南族把其他民族的人、事、物納入本民族的特定儀式并傳承至今,體現出我國團結、開放、包容的民族精神,這正是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生動詮釋。
毛南族儺戲文化特色鮮明、意蘊豐富,對推動社會文化繁榮、提升社會治理水平有著重要的價值啟示。
2020年5月20日,我國領導人對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作出了重要指示。毛南族能夠實現整族脫貧,儺戲文化在其中發揮了文化支撐的作用。其一,毛南族依托儺戲文化發展旅游業,有效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當地政府建成了毛南族博物館、“盛世祥儺”文化廣場等基礎設施,組建了毛南族儺戲文化演藝團,打造毛南族分龍節旅游日。將毛南族發祥地下南鄉南昌屯打造成傳承和宣傳毛南族特色文化的旅游基地,在這里搭建了具有民族風格的民居民宿、文化展館、戲臺等配套設施。建立儺面具雕刻技藝傳承人工作室,依托儺面具造型生產多種工藝品供游客選購。通過發展文化旅游產業,不僅為毛南族群眾提供了就業機會,而且有效促進了毛南族文化的傳播,讓更多人了解毛南族儺戲文化。其二,毛南族儺戲文化中蘊含的團結、堅韌、執著等價值觀念促進了毛南族形成堅韌不拔、自立自強的民族精神,激發了毛南族脫貧的內生動力。毛南族過去曾因居住條件惡劣被稱為“毛難族”,意為“生活在不毛之地的苦難民族”,在喀斯特地貌和巖溶山區中能綿延至今極其不易,艱難困苦的環境磨煉了人們堅韌和自立、自強的優秀品格。在毛南族脫貧攻堅戰中,廣大群眾發揮了艱苦奮斗、自立自強的精神,啃下了硬骨頭。
我國著名民俗學家鐘敬文認為,“民俗文化不僅是在啟蒙時代發揮了教育民眾、改造國民精神的重要作用,對現代社會的愛國主義教育、素質教育和學校教育等都有著重大的指導意義”[1]。儺戲本就是毛南人祈求民族繁榮昌盛、家族人丁興旺、家庭糧食豐收、家人健康平安而進行的許愿、還愿活動,具有友善、誠信、感恩等內涵,蘊含著寶貴的道德教育價值。《萬歲娘娘送金花》教育人們要有誠信、懂感恩;《瑤王撿花踏橋》教育人們要拾金不昧、助人為樂、民族團結;《魯仙架橋》教育人們要行善積德;《家仙賀筵》教育人們要飲水思源、感恩先祖。毛南族儺戲文化所蘊含的友善、誠信、感恩價值觀念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著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我國領導人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2]。毛南族儺戲文化所傳遞的懲惡揚善、尊老愛幼、感恩先祖等思想觀念通過唱詞自然而然地傳遞給群眾,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與行為價值取向,使儺戲無形中承擔著社會教化的責任。以前環江縣的教育十分落后,毛南人很少能接受系統的道德教育,但毛南山鄉自古民風淳樸、社會治安良好,這是毛南族儺戲文化發揮道德教育價值的重要體現,也是儺戲能夠流傳至今的重要原因。
2018年11月,由毛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改編的《迎客歌》《納庭》等一批原生態歌舞節目在美國紐約時代廣場唱響,讓眾多外國友人驚嘆[3]。毛南文化之所以能“走出去”促進世界文化的交流,離不開當地深厚的文化根基。毛南族儺戲最初是人們著意于借助超自然力達成民族生存的宗教期盼,藝術審美的因素極為淡薄。隨著時代的發展,毛南人對文化藝術的追求逐漸增強,在傳承儺戲文化的同時注重藝術的創新發展。在儺戲中逐漸融合了樂曲、舞蹈、戲劇、美術、剪紙等元素,使之成為一種混合儀式的藝術形態。儺戲涉及的樂器主要有祥鼓、小鼓、芒鑼、小鑼、大鑼等,民歌插曲“柳啷咧”成為毛南族的經典民歌之一。儺戲使用的掛畫主要有肖像畫,每一幅畫像都有獨特的風格和意蘊,具有很高的藝術鑒賞價值。儺面具色彩艷麗、栩栩如生,面具的選材、雕刻步驟、手法都有嚴格要求,已經成為毛南山鄉獨特精致的手工藝品,在角色的造型和面部特征方面盡顯溫厚慈祥之氣,使面具的形象逐漸世俗化、平民化。儺面具的造型變化體現出毛南人所追求的人與自然融合的期盼和不斷發展的民族文化藝術。
恩格斯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4]。毛南族儺戲的產生源于自然崇拜,體現著人類尋求與大自然界相融共生的期盼。毛南山區早期的生產力水平和醫療條件低下,在自然災害面前,人們感受到大自然的強大威力和對自己的支配作用。因此,人們形成了對自然力量和自然物體的恐懼和依賴心理,開始對自然產生敬畏和尊崇。其一,舉辦儺戲儀式就是為了祈求子孫繁衍、家運昌順、糧食豐收,以消彌內心的恐懼。舉辦分龍節的最初目的是祈求人間雨順風調,日期定在夏至后的第一個辰日。從時令節氣來看,環江縣在夏至前后容易旱或澇。毛南先民定在這一時期舉辦分龍節,實際是在提醒人們,水稻已經到了開花的階段,要做好防災工作,這體現了人們尊重和遵守自然法則的理念。其二,儺戲的面具材質、人物形象、表演場景等反映著毛南山鄉的生態環境。儺面具的材質為毛南山鄉獨有的牛尾樹,材質細密、軟硬適中、不易開裂和變形、氣味獨特,能夠在多潮熱易霉變的毛南山鄉長期保存,而且保持面具形狀穩定不變形、色彩鮮艷如新。儺戲的人物形象如雷王、三光女神、萬歲娘娘等都與當地的生態環境相聯系。掌控著風、雨、雷、電的“雷王”反映著毛南山鄉春夏多雨的特點,象征著日、月、星的“三光女神”反映著毛南山鄉夜間行路需要光明,管理著天上花園的“萬歲娘娘”反映著部分毛南山鄉對自然花的崇拜。儺戲的傳統表演場地是民居大廳,舞蹈動作大多舒緩、輕柔、跨度小,這與毛南山鄉干欄式建筑抗震性差的特點相符合。人類就是在與自然界的良性互動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人們把對自然界的認知與互動投射到毛南族儺戲中,體現了人類對自然界的理性理解與合理利用,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