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隗寧
1.長沙醫學院;2.長沙醫學院人文傳媒學院
陳寅格先生在《宋史職官志考證序》中提到:“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年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1]”這表明宋代文化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力。其中,中醫藥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分支,在文化高度繁榮的宋代也有著不可磨滅的光輝。以下是中醫藥文化載于藥名詩詞的現象分類。
千年來,人們從未放棄通過強身健體的方法來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由此形成了獨具中華民族特色的養生保健思想。在宋代,本就具有醫藥基礎的文人士子,在接收新儒學的生命健康觀教育后,將對于養生保健的看法及做法付諸藥名詩詞中。對宋代藥名詩詞進行研究分析,可將其養生保健方法分為以下幾類:
1.勞動養生
勞動養生是指通過一定的勞動鍛煉身體,以追求強健的體魄。勞動量和勞動強度要適宜,不宜過多和過強,否則會導致疲憊勞累。也不宜過少和過低,以致達不到鍛煉身體的目的。宋代蘇軾在《應詔集策別第十六》中指出,“是故養生者,使之能逸而能勞,步趨動作,使其四體狃于寒暑之變,然后可以剛健強力,涉險而不傷”。即會保養身體的人,使自己的身體能夠享受安逸又能進行勞動,慢步快走以及行為舉動,要使自己的四肢習慣寒冬炎暑的變化,然后可以使身體強健有力,經歷艱險而不受傷害。用當今的話來說,蘇軾的養生主張是生命在于勞動,尤其要注意勞逸結合。此外,他還提出叩齒、吐納、梳頭、按摩等養生方法[3],以支撐他的主張。另外,道士蒲處貫在《保生要錄》中提出“小勞法”,其要點也是通過進行適當的勞力動來增健四肢、強身健體。時至今日,勞動養生的觀點仍然散發出無限的魅力,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投入到健身上來,隨著人們醫學知識儲備量的日益豐富,關于適宜的勞動量和勞動強度的問題也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勞動養生的觀念使得人們的身體素質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2.怡情養生
《宋詩紀事》中記錄了許多養生主張,其中主張怡情養生的詩作不在少數。所謂怡情養生,指的是有開闊的心態,不計較俗世中的得失,保持淡然的心態,怡情養性。如章翊在《靜觀堂》中寫到:“陶情在庶物,養性歸琴觴。”提出在萬事萬物中陶冶情操,通過彈琴喝酒來頤養性情,淡泊名利、寧靜致遠是章翊追求的養生之道。又如自號放翁的陸游在《小市》中寫到:“放翁胸次誰能測?萬里秋毫未足寬。”其表現的開闊胸懷也體現了怡情養生的觀點。而在《養生》中,陸游更是直接提出:“天亦命放翁,用此以養生。抑過補不足,輔相其適平。千歲汝自有,不必師廣成。”即天也命我為放翁,用這來休養生息,壓制自己的過錯來彌補不足,再加之以平和適宜的心態,自然就有千年的壽命,不必去學習廣成來延年益壽。這首詩充分表現出陸游對于長壽的淡然,同時還強調了保持平和心態的重要性,既體現了宋代文人超然的心態,又反映出修養身心已經成為宋代文人士子的必修課程,通過寄情琴酒,達到“只此消塵慮”的目的。
3.用藥養生
由于宋代統治者對于醫藥的推崇,與醫藥密切相關的藥市在宋代格外繁榮。1076年宋神宗開設官辦藥局,積極培養醫藥人才,加強宋人的醫藥知識素養,同時也行生了一系列用藥養生的方法,最常見的養生方法就是內服藥草法。服用藥草是基于藥食同源的理論提出的,是指通過烹飪一些具有強身健體作用的藥草來達到養生的目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藥膳,它是中國傳統醫學知識與烹調經驗相結合的產物,是以藥物和食物為原料,經過烹飪加工制成的一種具有食療作用的膳食,既具有營養價值,又可防病治病、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用作藥食的材料有很多,最常見的藥材及其主要功用如下。
(1)橘皮。“教我煮橘皮,湯熱過冰碗。繼送桔梗湯,一杯去煩懣。柴胡作引子,汗出如被趲。”(王之望《病后戲贈同官蔣子權》)[4]中提到將橘皮煮的水倒入冰碗中,加以桔梗和柴胡,具有散熱、去躁的功效。
(2)人參。蘇過在《人參》中寫道:“人參獨中和,群藥敢雁行……安神補五臟,自使精魄強。[4]”說明人參性溫和,具有安神思、補元氣、健體魄的作用。
(3)薏苡仁。朱熹曰,“薏苡載來緣下氣”[4],說明薏苡仁具有潤腸通便的功能。此外,薏苡仁常產于南方,食用它能夠抵御瘴氣。蘇軾就記載馬援以薏苡仁抵御瘴氣一事,“伏波飯薏苡,御瘴傳神良”[8]一句提到馬援以吃了薏苡之后,好似有了神力般,再也不畏懼瘴氣,由此可見薏苡仁的作用。
醫學不僅僅是治療疾病的方式,更是一種生活方式,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在我國絢麗多姿的民俗文化中,在民間廣為流傳的醫藥文化風俗可謂獨樹一幟,由此也留下了許多記錄這一內容的藥名詩詞,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香藥浴兒、飲食風尚和菊花藥枕三種。
1.香藥浴兒
中國有很多關于嬰兒洗澡的習俗,比如,嬰孩每年四月八日要香湯浴佛,端午節要以艾蒲洗身,六月六要洗浴祛毒等。在宋代,流行用香藥沐浴的傳統[2]。用帶有濃郁香味的藥草進行沐浴,一方面可以使身體散發芳香,來表明自己高尚的品格,這與屈原喜用香草喻已一樣。另一方面,可以去除邪污,預防疾病,達到保健身體的目的。南宋詞人郭應祥所作《鵲橋仙·五月四日仲遠浴兒》中記載了這一風俗,其詞曰:
去年七夕,今年五日,兩見浴兒高會。乃翁種德已多年,看袞袞、公侯未艾。
封胡羯末,綜維縝絳,堪羨金魚垂袋。丹砂白蜜不須涂,把續命、彩絲與帶。
描述了在七夕節與四月五日舉辦的“浴兒高會”,從詞中可以看出浴兒會上盛況非凡,這一風俗寄托了百姓對于小兒“封胡羯末,綜維縝絳”,福祿雙全的美好愿景。
2.飲食風尚
宋人對于日常飲食有很大的興趣,這也與當時的環境有關,無一不影響宋人為人處世的態度,尤其對官場失意的文人士子起著燈塔般的作用,這一點從蘇軾被貶時研究東坡肉這一行為便可看出。這些開闊的心態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則可聚焦為飲食風尚,宋代藥名詩詞多記錄此類現象。
在“飲”的方面,宋人形成了品茗風潮。“茶興于唐,而盛于宋”[5],宋人喜愛品茶的一個重要原因離不開茶本身具有的健體功效,如黃庭堅《寄新茶與南禪師》云:“筠焙熟茶香,能醫病眼花。”,李清照《鷓鴣天》曰:“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都能總結出茶有明目、醒神的功能。此外,品茶這一過程可以幫助人們怡情養性,從內里達到養生的作用。
在“食”這一方面,宋代非常突出的一個特征便是以藥苗為食。陸游《山庖》詩云:”更剪藥苗挑野菜,山家不必遠庖廚。[4]”以及周文璞“藥苗隨野飯”中均體現了這一點。在諸多藥苗中,枸杞是經常烹為藥食的,它的苗和葉都可以直接當作蔬菜來吃。朱翌曾提到:“我盤有枸杞,與子同一箸”[4],即我盤中有枸杞,與你一起吃的意思,可以看出枸杞甚至是招待客人的佳肴。此外,枸杞還可以用來制羹,如汪夢斗“午餐羹枸杞”[4]和趙蕃詩“誰道春風未發生,杞苗試摘已堪羹”[4]都有所提及。
3.菊花藥枕
集菊花為枕是宋人在養生路上的另一普遍方法。陸游在《劍甫詩稿》中說:“昔年二十時,尚作菊枕詩。采菊縫枕囊,余香滿室生。如今八十零,猶抱桑荷眠。[4]”說的是自己在二十歲時采摘菊花作為枕芯,做成的菊花枕使得滿屋飄香,現在八十歲了仍抱著菊花枕入眠,由此可以看出陸游對于菊花藥枕的喜愛程度。宋人常用菊花為枕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宋人平日里便喜歡以菊花為茶,以達到散風清熱、平肝明目、解毒等目的,此外最重要的原因還是菊花枕的功效。林亦之在《奉題林稚春菊花枕子歌》中曰:“故人所說菊花枕,似把冰丸月下飲。秋水一雙明炯炯,數在青囊第一品……昨者昏寐才起來,解把檐頭小字讀。乃知妙物通羣仙,一切藥裹應棄捐。”稱自己因為經常讀書導致視力下降,聽從故人之言枕菊花枕后方覺其中妙處。其實用藥物做藥枕的原理是藥物直接作用于頭部以達到某些功效,大多為安神助眠,以菊花為枕芯可以疏通經絡、降火降壓、消暑明目,此外還有茶葉枕和玉石枕等。時至今日,仍有許多人用菊花枕等藥枕幫助其放松頭腦、快速入眠,這也說明了詩詞中記錄的醫藥文化生命力之強。
宋代藥名詩詞以其獨特的姿態屹立于詩詞文壇,其獨具特色的醫藥文化不僅是醫藥學領域的寶物,也是傳統文化的瑰寶。藥名詩詞不僅承載了中華民族延續千年的智慧成果,反映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面貌,還給予當代人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生命健康觀念。以下是研讀宋代藥名詩詞及探求其中的醫藥文化現象的現實意義:
宋代文人更多還是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尤其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熏陶,以及“仁者壽”“大德者必得其壽”“中庸”“禮”“樂”等思想的浸潤,所以修身養性被宋人作為立身的根本,也是養生的基礎[6]。如前文所述,宋代藥名詩詞中記載了不少關于養生的方法,尤其是怡情養生方法,這對于物質文明飛速發展、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現代社會而言有著深遠的影響。品讀藥名詩詞、學習養生方法,不失為一種特殊的推廣養生的方式。現代人可以選擇性地品讀宋代藥名詩詞,感受宋代人的生活方式或生活節奏,學習修身養性、怡情養心的方法,從而在精神壓力倍增、身心疾病俱存的現實生活中尋求可以放松身心的一隅,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所蘊含的精神更是高深莫測。中醫藥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分支、優秀代表,蘊含在藥名詩詞中,到現在散發出了更為蓬勃的生命力。通過追溯醫藥文化的生命軌跡,筆者發現宋代諸多藥名詩詞都蘊含了“大醫精誠”“懸壺濟世”“以人為本”等中醫藥文化思想,成為中國文化傳播的有效載體。通過研習這些詩詞,筆者認為這將有助于專業學者探求中醫藥文化的精神實質,也可以幫助其探求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如積極進取、以人為本等,同時可以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播,使中國文化以更為傲然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成為歷史長河中的不滅之火。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在這一進程中,中醫藥文化是一支不可小覷的建設力量,這也說明蘊含著豐富中醫藥文化的宋代藥名詩詞同樣具有不可忽視的研究價值。目前,中國已經消除了絕對貧困,打贏了脫貧攻堅戰,人民的物質財富有了質的飛躍。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的健康問題應該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在現代,健康的身體更是一切的基礎,所以人們可以學習藥名詩詞中記錄的強身健體的方法,在豐富精神世界的同時也學習到一些養生之道。在當今瞬息萬變的國際環境中,可以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將中醫藥精神理念和中醫藥產品推向世界,增強中華文化的吸引力,以此來豐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健康中國政策的文化內涵。
通過分析以上研究論述,可以發現宋代藥名詩詞中蘊含的中醫藥文化現象十分豐富,主要體現為兩類:一類是養生保健,另一類是民間習俗。養身保健類的藥名詩詞主要記錄了宋人強身健體的養生方法,民間習俗類的藥名詩詞則反映了民間百姓日常生活中體現出來的醫藥文化。
其次,探求宋代藥名詩詞中的醫藥文化現象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有利于推廣修身養性的養生方法,有利于探求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有利于豐富健康中國的文化內涵。
本次研究仍存在諸多不足,如醫藥類知識掌握不夠扎實、醫藥文化現象分類較為粗略以及資料收集不夠詳盡等。在今后的學習中,筆者將努力提高自身的醫藥知識素養,查閱更多資料,加深對于醫藥文化的了解,爭取在日后著作出更優質的專業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