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審計大學 虞婷鈞,覃鄆鐸,紀華鈺,涂欣怡
自進入互聯網時代以來,自媒體行業迅速發展壯大,出現了抖音、小紅書、梨視頻等眾多網絡自媒體平臺。刷網絡短視頻早已成為當下大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來越多的社會主體希望利用網絡短視頻獲取利益。巨大的利益誘惑導致眾多網絡平臺出現了一批內容低俗、泄露個人隱私的短視頻,同時,盜用他人創意、侵犯版權的事件也時有發生。本文旨在對目前網絡短視頻行業存在的相關問題、責任主體、法律責任、治理措施等進行分析,為進一步對網絡短視頻的健康發展和行業治理建言獻策。
1.網絡短視頻侵犯人格權
許多擺拍或是自拍的網絡短視頻是在未經他人允許的情況下由短視頻創作者為博取流量私自偷拍上傳到平臺上的,很有可能對他人的名譽、隱私和日常生活造成影響。網絡的開放性同時意味著可塑性,隨之也必定會帶來風險。在高速發展的信息化社會、算法化社會,人們隨時隨地都能拍攝素材,個體卻在不知不覺中成了“別人的風景”,具有強烈主觀色彩的隱私不斷被侵犯,屬于個人的“后臺”不斷被搬到“前臺”且無任何“過濾”,這無疑會引發個體的焦慮,身處于社會之中懷揣著擔憂踟躕前行[1]。尤其是網絡流行的一些街頭搭訕類的短視頻,視頻發布者一般是與朋友約好進行擺拍。此類短視頻迅速躥紅后,引得一大批不明所以的用戶走上街頭,模仿短視頻中的主角對路人進行搭訕拍攝,不僅侵犯了公民的肖像權,給人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一定困擾,有的甚至發展成為騷擾。這些短視頻的拍攝和傳播,不僅反映出傳播者以及傳播平臺存在一定程度的責任意識虛化,更嚴重的是此類短視頻在不斷沖擊著人的道德底線[2]。
2.網絡短視頻侵犯著作權
網絡短視頻存在侵犯他人著作權的法律風險。網絡短視頻同質化現象嚴重,在盜版視頻比原創視頻獲得更多流量的情況下,原創作者不僅面臨著創作心血付之東流的局面,還可能難以提出有效證據進行維權?!傲髁繛橥酢背蔀榫W絡短視頻行業當前最主要的特點之一,這也導致侵權現象愈演愈烈,其中涉及的轉載與抄襲、剽竊等知識產權的相關問題急須引起重視,同時也使得短視頻的原創性保護問題更為突出。
侵權成本低于原創成本、觀看盜版短視頻成本低于觀看正版短視頻成本,是短視頻著作權被頻繁侵犯的根本原因。從用戶的角度而言,只要這個視頻滿足其觀看需求,用戶便愿意繼續觀看下去,且一般不會去深究此視頻是否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權,若是涉及需要付費觀看的正版視頻,那么直接觀看免費的盜版視頻對其更有吸引力。從創作者的角度而言,部分短視頻創作者為獲得更高的流量,惡意利用觀眾不愿意付費看正版視頻的心理,不尊重他人的創作,并模仿、剪輯,以此降低視頻制作成本,獲取更高的收益。由此可見,觀眾缺乏為原創作者維權的意識,不良創作者為降低創作成本不合理使用他人作品,造成短視頻著作權被頻繁侵犯的現狀。
其二,侵權行為難以界定。自媒體行業作為一個新興行業,業內尚不存在界定侵權的統一標準,與此同時,短視頻創意侵權和模仿之間本就界限不清,且通過個案來界定短視頻是否侵權需要借助思想與表達二分法等專業知識,效率不高且缺乏相關人手。目前學術界認為短視頻侵權發生的前提是短視頻能作為作品,獨創性是其作為作品的必要條件。而對于短視頻獨創性的認定在學術界也有不同觀點,學術界的觀點不統一使得短視頻侵權的界定更加困難。在基數較大的短視頻制作群體中,了解法律的人不夠多,了解侵權行為界定的人更少,這也是關于短視頻侵權認定的又一大難題。
其三,網絡短視頻原創作者難以有效維權。平臺出于商業價值考量,吸引流量,不愿意投入人力、物力對網絡短視頻進行有效的審核,而對于原創作者來說,其既肩負著網絡短視頻創作的責任以吸引用戶,又需要通過自身力量進行維權,因缺乏必要的時間和精力因此在各種利益和成本的博弈下,原創作者便放棄了維權,這將使侵權行為繼續發生,形成短視頻行業的惡性循環。
目前規制短視頻行業的法律法規乏善可陳,最新的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在2021年12月15日發布《網絡短視頻內容審核標準細則》,也并未對短視頻侵權問題提出較為具體的措施。網絡短視頻平臺為了逐利,難以對網絡短視頻進行有效審核,責任主體也不明確,各監管部門缺乏協作。之前學術界對于短視頻的研究較少,這也導致了目前難以推動相關立法。隨著短視頻逐漸融入人們的生活,學者對于該研究領域逐漸重視,提出了大量具有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的觀點,其中不乏一些有力的應對措施,可以在實際中加以應用。完善網絡短視頻的法律體系是當前短視頻發展必然要面對的問題,對此已有部分學者提出,但并未觸及互聯網法律位階低、前瞻性不足的問題。學界將行政規制研究的重點集中在考察平臺資質的行政審批機制以及懲戒平臺違規的行政處罰措施上,同時對互聯網短視頻行業自律提出了期待。不僅如此,還有觀點從技術層面提出,政府管理的改進應當以互聯網技術的進步為依托,利用科技手段實施更高效的審查和規制。
法律責任,即由于違反了約定義務或者法定義務所引起的新的特定義務,其本質是對自由意志的行為所引起的消極法律后果。產出與傳播是基于互聯網生態的短視頻,其法律責任產生于違反網絡規制法,對個人權利和社會秩序造成了侵害,而作為創作主體和服務提供主體的短視頻作者以及平臺則成為相應的責任主體,并應當負擔直接或間接的消極法律后果。
短視頻創作者和網絡服務提供者引起的責任以侵權責任為主。非專業的普通用戶自主制作并上傳內容,導致短視頻內容良莠不齊且重復化、同質化現象嚴重,具有潛在的版權風險[3]?!蔼毩⑼瓿伞焙汀安町惢磉_”的短視頻具有“獨創性”,所以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在短視頻創作過程中,部分作者故意通過剽竊他人創意、拼貼他人作品片段以及未經許可傳播他人創作的內容等不合理方式進行營利活動,造成原創作者版權收入等方面的損失,侵害了原創作者的著作權。被侵權人可以基于自身的著作權請求侵權人停止侵害、消除影響以及賠償損失。著作權侵權責任的界定有賴于對“合理使用”的界定,而新《著作權法》也給出了定分止爭的規則。原《著作權法》以“列舉式”明確了可以構成合理使用的12種具體情形,即明確了“三步檢驗法”的第一步。新法將原《著作權法》“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修改為“不得影響該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得不合理地損害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明確了“三步檢驗標準”的后兩步。據此,“三步檢驗法”在我國《著作權法》中被正式確立,也成為司法實踐必須適用的規則[4]。短視頻著作權人有權依此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救濟其著作權及鄰接權。
短視頻創作也存在侵犯人格權的法律責任風險。由于短視頻在傳播中會將當事人信息事無巨細地暴露在公眾面前,一旦某個視頻走紅,視頻中的人物就可能會面臨隱私泄露的風險[5]。隱私權可以被概括為個人信息的保密、個人生活不受干擾的權利,以及個人私事決定的自由[6]。自然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創作者攝入短視頻內,自身獨特的生物識別信息被曝光和傳播,生活安寧面臨風險,其隱私權受到了侵害。除此以外,某些短視頻還涉及對名譽權的侵犯。名譽權是民事主體天然不容他人污蔑自身社會評價的排他性權利。某些創作者故意在短視頻中編造不實信息,詆毀、污蔑他人,給他人的生活、工作帶來極大的困擾,損害了當事人的名譽權。基于自然人的人格權利以及人格權被侵害的法律事實,當事人對短視頻創作者享有停止侵害、消除影響以及賠償損失等一系列請求權。
網絡短視頻創作者需要為創作中的侵權行為承擔直接責任,作為網絡服務提供者的短視頻平臺在法定條件下與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一是提示規則,二是明知規則[7]。而網絡服務提供者若是希望規避連帶的法律責任,就必須確立其事先審核、采取措施的義務。
短視頻平臺對于短視頻的上傳、發表具有審核的法律責任。首先,作為該行業的主體經營者,網絡短視頻平臺既負有維持平臺秩序的責任,又具備相當的人力、財力承擔對短視頻的審核工作。其次,在被侵權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至其提出維權請求的期間,平臺仍然享受著侵權短視頻帶來的流量、廣告以及會員收益,被侵權人難以獲得在此期間內的補償。另外,與短視頻平臺相比,被侵權人的維權能力相對較弱。當且僅當權利人發現侵權行為且權利人有足夠證據證明的情況下,侵權行為才可能被追究法律責任[8]。同時,這也增加了短視頻平臺主動推薦侵權內容、助長侵權行為的制度成本,落實了平臺制止侵權行為的責任。因此,為了提高被侵權人在維權糾紛中的地位,保障其合法權利,推進平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短視頻平臺應當承擔更高程度的審核法律責任。
基于網絡短視頻創作門檻低、參與范圍廣的特點,僅僅靠用戶的反饋處理存在侵權風險的違規短視頻效率過低,平臺可以組織人力、財力,通過算法技術和人工操作的結合來識別、降權含有侵權內容的短視頻,具體表現為識別并判定短視頻的內容是否存在潛在的法律風險,通知被侵權人相關事項并協助其固定證據等。
構建風險防控機制需融入社會大環境下互聯網空間的治理措施,完善短視頻準入機制來加強風險防控,建立行之有效的分級體制,分級準入體制可以有效降低風險識別難度,建立實名制認證制度和用戶資格審核制,同時,對短視頻用戶進行基于移動電話號碼的身份信息認證,對網絡短視頻發布者進行基于有效身份證件、營業類執照等的認證登記。除此以外,網絡短視頻平臺還負有保守用戶信息的義務。
對賦權政府治理問題進行討論時需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內容:一是行政規制權的合法性、權能配置、存在及運用條件和行政規制權的邊界問題等。二是規制主體、被規制主體以及利害關系人的法律地位。三是行政規制行為的有效性,即行政規制行為是否能有效實現預期目標。四是對行政規制主體的規制[9]。
政府治理網絡賦權的合法性首先離不開上位法的依據和支撐,針對目前網絡短視頻的立法規范不足、內容標準不統一且重復等問題,應由國務院主導制定相關行政法規,一是盡快彌補行業法律規制空白,二是整合零散規定進行補綴,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從中央層面著手,也有利于解決各地政府內部標準不一的問題。而權力的配置和邊界對應了政府在網絡短視頻領域的職責,目前政府的網絡治理權責體系相當不匹配,大量的責任落在平臺端,權責不一致導致行政機關難以作為,也造成了部分政府權力缺位現象。除了明確、重新劃分匹配權責,制定完善的行政程序及合理的執法標準,具有重要意義。程序正義是執法公正的保障,目前關于網絡短視頻規制的規范性文件中的程序性規定仍不夠全面、細化,具體程序和標準仍不明晰,現行程序規定大多照搬《行政處罰法》,沒有與網絡短視頻行業實際相結合作出具體的規定,這可能導致行政主體行權程序不合法或引發政府機關自由裁量權過大等問題的出現,從而侵害相對方的合法利益,因此必須完善執法的相應程序與標準。
一個完善的風險防控協同機制由兩部分構成:行政主體間如何實現高效協同、行政主體間如何基于合理程序規定協同。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破解治理難題,建立完備的協作機制首先必須明確一個“龍頭”機構。互聯網時代,政府職能碎片化會嚴重阻礙有效治理的實現,網信辦地位高且具有法定授權,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負責網絡短視頻行業的監督、常務管理及必要的執法工作,網絡短視頻行業的治理需要以網信辦為主導,由網信辦統籌協調,通過“大數據”信息數據共享的技術手段實現治理職能的集約化,利用大數據治理消除各部門間的壁壘,打破部門“信息孤島”,建立系統、高效、互通的執法系統,加強各部門間運行的整合與協作。
社會共享共治下的網絡治理需要公眾的參與監督,這要求政府與平臺、普通社會個體齊頭并進、通力合作。建立“政府+平臺”的新治理模式,網絡短視頻的治理不僅需要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制,還需要網絡短視頻平臺的配合,過去網絡短視頻平臺主要依據其作為“普通的第三方”義務和《用戶協議》參與到網絡短視頻的治理中,“第三方義務是指具有中立性的私人主體強制要求執行監管任務,以協助相關行政部門進行管理”[10]。強制性的參與沒有很好地調動平臺的主體積極性,隨著社會共治框架下網絡短視頻平臺的私權治理合法化,并與公權緊密協調,將深刻改變傳統治理中政府—公民的二元結構,形成了新的政府、平臺、公民的三元權力結構。
建立完善的行政獎勵制度是加強社會共治、串聯三方主體的有效途徑,行政獎勵是“行政機關為引導行政相對人做出符合行政管理理念、維護公共利益的非強制職權行為,為實現行政監管的目的,給予其物質獎勵或者精神獎勵的行政行為”[11]。對于平臺主體,社會共治體系將會引入新的變因,行業自律將會由于公眾的廣泛參與重新煥發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