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棉 劉峰成 余棟
當今,高校大學生就業面臨重重壓力,通過梳理當前00 后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現狀,分析出高校就業工作存在就業信息的個性化有待提高、就業工作缺乏前置思維、大學生對基層崗位認識不夠且就業路徑單一、大學生專業技能與崗位需求不匹配等問題。針對就業問題和困境提出相應對策:樹立就業工作的前置思維、增強就業工作的個性化管理、多管齊下引導學生到基層干事創業、多措并舉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
疫情對畢業生就業的直接影響體現在求職渠道上,線上招聘更多地取代了線下招聘,成為大學生求職的重要依托。同時,疫情也導致大多數用人單位將筆試、面試等招考環節從傳統的線下轉移到線上進行。疫情防控形勢下,線上招考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為求職者帶來了便利,但實際操作中也出現或多或少的困難。
新冠疫情對企業的沖擊直接導致招聘需求的銳減,部分小微企業甚至瀕臨倒閉,而中小微企業作為畢業生就業崗位的主要貢獻者,對就業形勢的影響之大是毋庸置疑的。就業市場景氣指數,簡稱CIER 指數,是根據就業市場中招聘需求人數與求職申請人數的比重計算所得,反映的是就業市場景氣狀況。根據智聯招聘公布的2022 年第一季度《中國就業市場景氣報告》顯示,2022 年第一季度求職申請人數增幅大于招聘需求人數增幅,CIER 指數下降,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新形勢下經濟發展催生了新行業,今年6 月人社部向社會公布了“民宿管家”“家庭教育指導師”“研學旅行指導師”等18 個新職業。00 后畢業生對新興職業有興趣,也更看重薪酬水平和行業前景。據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的數據調查表明,九成以上的受訪00 后畢業生對新職業有興趣,三成以上的受訪00 后畢業生表示相當有興趣,求職選擇也更具多元化。新職業的出現,既是數字經濟迅速發展的結果,也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需要的充分體現。00 后大學生個性鮮明、敢突破勇創新,將興趣愛好職業化,注重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個人價值和幸福感,同時在求職中比較看重薪資水平、行業前景和自身發展空間。
考研越來越成為大多數畢業生的第一選擇。據教育部統計,2022 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457萬,比2021 年增長80 萬,增幅達21%,而錄取人數較去年有所下降,僅為110.7 萬,錄取率只有24.22%。一方面,疫情環境下出國留學人數驟減,考生大量回流,從而國內考研人數激增。另一方面,疫情影響下的就業市場不景氣,畢業生選擇用考研規避就業難的嚴峻事實。隨著經濟和科技的迅猛發展,為了提升綜合競爭力,更好地獲得社會承認,大學生多數會選擇考研來提升學歷。當然,還有部分學生抱著盲目從眾的心態選擇了考研。基于以上原因,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投入到浩浩蕩蕩的考研大軍中,而不到四分之一的錄取率也注定了多數考研人的失敗,但這并不影響學生的考研熱情。
“慢就業”是指畢業后不急于找工作,也沒有繼續深造。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畢業生拒絕“畢業即就業”方式,出現“慢就業”的心態。疫情之下,就業壓力陡增,“慢就業”“懶就業”現象就呈現愈演愈烈之勢。其中有的大學生由于畢業后未明確職業方向,又不愿盲目就業,從而選擇在“慢就業”中加強自我認知和職業規劃,以便找準屬于自己的職業路徑。也有的大學生畢業后再無學習或工作壓力,將畢業后的階段看成是放長假,將“慢就業”演變成“懶就業”,成為虛度光陰的“啃老族”。
當前高校擁有豐富的就業信息渠道,建立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較為完備的就業信息平臺。學校就業相關部門持續發布招聘信息;輔導員老師會根據招聘需求將各類信息轉發到相應的專業群,并給到針對性的建議;通過校企合作,企業會面向特定高校開展招聘工作,學校也會不定期地組織線上或線下招聘會,方便學生更集中更具體地了解用人單位和崗位需求;畢業生還可以借助各類招聘網站獲取崗位信息。盡管就業信息量充足、信息渠道多樣,依然有很多畢業生表示信息不夠用,究其原因,是有效信息和個性化信息較為匱乏。高校提供的就業信息數量在各專業、各地區以及校際之間極為不平衡,比如理工類院校針對文科類專業或藝術類專業的招聘信息相對較少,某省高校所發布的就業信息更多傾向本省用人單位,不同學校之間的招聘信息相差較大,而校際間共享就業信息模式還未成熟。
高校就業工作中存在片面認為“就業是大四年級的事情”這類觀點,缺乏就業指導工作的前置思維,未能將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滲透進學涯教育和日常管理中。當前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就業時表現出迷茫和困惑的狀態,常常是海投簡歷卻石沉大海,對目標行業和崗位缺乏清晰的認識和明確的發展規劃,畢業時也沒有做好從學生到社會人員的角色轉換,從根本上看是缺乏正確的自我認知和清晰的職業規劃。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是各個高校基本都會開設的課程,但更多還只停留在理論上,實際作用和效果甚微,對就業工作的影響力有待提高。在實際工作中,高校在落實就業方面的三全教育發力不足,容易將專業和學科建設、學生日常事務管理、學風建設、專業能力培養、心理健康教育等與就業工作割裂開來,而這本身就是一體化的管理工作,應當貫穿大學育人的全過程。
當前大學生對基層崗位缺乏充分認識、基層就業路徑單一等原因制約了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步伐。基層擁有廣闊的就業空間和良好的發展前景,“三支一扶”“西部計劃”“蘇北計劃”和選調生等政策對大學生吸引力較大,為畢業生到基層就業提供了有利條件。但去基層就業的途徑比較單一,目前通過考試選拔畢業生到基層就業是主要方式,一些同學因考試失利導致失去了去基層工作的機會。另外,近年來的大學畢業生基本都是95 后和00 后,大多來自城市,家境相對優渥,沒有體驗過農村生活,對基層崗位缺乏親身實踐和正確認識,而網絡媒介所報道的基層干部更側重于“克勤克儉”“甘于奉獻”等品質,部分大學生因此片面認為基層條件艱苦、生活窮困,產生怕苦畏難情緒,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意愿。
一方面,部分高校存在招生和就業“兩張皮”現象,在招生過程中沒有根據市場需求及時進行專業調整,造成某些“冷門”專業無法適應社會發展趨勢,大學生在畢業時陷入“就業難”的困境。另一方面,高校通常會在每學期初確定各專業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一經確定很難進行更改,而市場需求瞬息萬變,對于專業人才的技能要求也越來越高,常常出現教學內容無法緊跟時代前沿知識和技能的現象。這就導致部分高校的專業設置雖然符合行業發展總體趨勢,但學生在校期間所學知識和技能與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脫節,就業能力薄弱。
招生和就業作為高校的入口和出口,絕不能割裂來看。高校招生部門可根據各專業歷年就業情況,并結合市場調研狀況,統計出就業市場更景氣的專業和就業相對困難的專業。針對就業市場更景氣的專業,高校可結合專業招生指標和師資力量,在原有的招生規模基礎上進行適當擴招。針對就業相對困難的專業,可申請適當減少招生規模或進行專業調整,優化專業設置以適應市場需求。在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涯規劃和職業生涯規劃,用好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教學,課堂中引入生動具體的案例,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加強自我認知,初步確定職業目標。畢業是就業的前提,只有順利完成學業才能談就業,輔導員要立足平時,加強班級黨團建設和學風建設,為學生順利畢業、考研升學、出國或考公打下基礎。任課教師在平時授課中要做好課程思政,幫助學生理解個人的成才對于國家、家庭和自身的重要意義,引導學生關注專業前沿知識,培養過硬素質技能。
高校提供的就業信息不僅要注重用人單位的招聘需求,更不能忽視畢業生的求職意向。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就業”模式,詳細統計學生的求職需求,根據意向地區、專業類別、就業類型等信息對學生進行精準細分,實行小班制就業管理,在推送招聘信息、舉辦校園招聘會和宣講會時做到精準發力。在發布就業信息時要進行點對點發布,并提出針對性的建議,提高就業信息的有效性。精準幫扶就業要采取“一生一策”就業管理模式,針對考研學生,要掌握每位學生的目標院校和專業、備考情況、心理狀況等,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可適當進行考研干預和指導。在考研復試階段,高校可組織經驗交流大會,邀請學院領導、專業教師和往屆考研成功的學生講授復試注意事項、分享上岸經驗。針對求職的學生,要在提升學生就業能力上持續發力。借助學生組織,開展簡歷制作比賽和模擬面試比賽,邀請企業人力資源從業者或往屆高質量就業學生分享求職干貨。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心理問題學生要給予更多心理指導和就業幫扶,確保順利就業。
高校要加強學生到基層就業的思想引領,輔導員、班主任應開展基層就業相關主題班會,借助優秀的基層工作者典型事跡,引導學生樹立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獻給祖國的家國情懷,培養艱難險阻、玉汝于成的奮斗意識,鼓勵敢闖敢干、干事創業的創新精神。要做好基層就業政策的宣講,有吸引力的基層就業政策是實現人才從“引進來”到“留下來”的服務保障。可邀請基層工作人員到高校進行宣講,詳細介紹基層崗位的工作環境、工作內容、發展空間和待遇保障,解答學生對基層崗位的困惑。要組織搭建基層實習實踐平臺,鼓勵學生到基層實習實踐,體驗基層生活、體察基層工作、體會基層民風,以實習實踐帶動就業。當前,考試依然是基層崗位選拔的主要方式,政府、社會和高校可共同發力,創新和豐富基層崗位選拔機制,讓有志在基層建功立業的高校畢業生都能綻放青春的色彩,實現個人的夢想和價值。
高校應加強與企業的合作,結合高校自身特色,開展就業相關品牌活動,通過實地走訪各行業、企業、園區等,并借助校友資源,為畢業生進一步拓寬就業領域、拓展崗位數量。幫助學生發掘自身興趣特長,將興趣職業化,勇于嘗試新職業,如民宿管家、主播、微商、旅行導師等,在新領域和新產業發光發熱。做好創業指導和政策宣講,鼓勵學生創新創業,以創業促就業。政府和高校應共同打造大學生創業園和創業孵化基地,提供創業培訓、咨詢服務、實踐活動、跟蹤幫扶等系列措施。針對“懶就業”學生,要家校合力,喚起學生的求職需求,輔導員和班主任要教育學生就業的意義在于國家富強、社會穩定、家庭富足和個人價值的實現,要進行勞動教育,鼓勵學生成為光榮而偉大的勞動者。針對“慢就業”學生,要幫助學生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盡早就業的觀念,對于目前沒有能力實現高質量就業的學生,可建議先找一份與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待能力提升后再尋求進一步發展。要教育學生樹立競爭意識,編制不等于一勞永逸,各行各業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只有持續提升個人價值才能永葆競爭力。
高校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但就業是民生之本,是國家富強、社會穩定的基石。高校必須圍繞“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立足教育的本質,把畢業生就業工作抓好。總之,做好高校就業工作必須遵循以生為本的原則,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確保高校畢業生好就業、就好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