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芙蓉,劉東花,田貴豐*,馬小奇,周 忠
(1.甘肅省畜牧技術推廣總站,甘肅 蘭州 730030;2.廣河縣畜牧獸醫發展中心,甘肅 廣河 731300)
近年來,廣河縣把糧改飼作為優化種植結構、加快草食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從“政府推動、企業帶動、農戶聯動、市場拉動”四方面著手,扎實推進糧改飼各項工作,著力促進農業產業增效、農民群眾增收、農村生態增值,走出了一條“以種帶養、以養促加、種養結合、循環發展”的產業發展新路子。特別是2022年,廣河縣鞏固旱作農業成果,試點探索旱作節水農業,充分發揮旱作農業基礎優勢,圍繞牛羊產業提質增效,穩定糧改飼玉米面積,全面推廣“糧-經-飼”三元種植模式,推進糧改飼玉米種植收貯全程機械化,培育壯大糧改飼飼草企業,助推全縣牛羊產業高質量發展。
廣河縣地處甘肅中部農牧交接地帶,轄6鎮3鄉、102個村、1121個社,人多地少,干旱少雨。全縣總人口30.0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4.36萬人;總面積538 km2,總耕地2.8萬hm2,人均不足0.13 hm2,山旱地2.3萬hm2,占比約83%;年平均降雨量466 mm,蒸發量1257 mm,無霜期140 d,是一個典型的旱作農業區。
2021年,廣河縣建成千頭基礎母牛養殖基地3個、年出欄萬只肉羊養殖基地15個,打造養殖專業村20個、培育生態養殖示范村20個;全縣規模養殖場達到300家、規模養殖戶達到1.6萬戶;牛存欄量達到14萬頭左右,其中基礎母牛7.2萬頭,牛肉產量達到2.45萬t左右;羊存欄量達到150萬只,其中基礎母羊45萬只,羊肉產量達到2.32萬t左右。種養結合是廣河縣農業發展最大的特點,畜牧業已成為農民增加收入的持續穩定來源。
廣河縣的耕地80%以上是山旱地,從2005年開始推廣全膜雙壟溝播玉米栽培技術,2021年實現了適宜種植區全覆蓋,每年種植旱作玉米2.43萬hm2左右。通過在山區、川區建立試驗示范點,引進篩選新品種,研發新技術,集成新模式,為全縣糧改飼及牛羊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2022年,為進一步加大旱作農業推廣力度,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農村經濟發展,重點在八羊溝流域6鄉(鎮)、29個村推廣旱作農業0.67萬hm2以上,全力打造八羊溝流域旱作農業長廊。通過試點探索旱作節水農業,試驗性推廣露地滴灌、膜下滴灌、地膜減量增效、抗旱抗逆等為主的抗旱節水種植技術,推動了現代農業穩步發展。
廣河縣面向蘭州、背靠甘南,域內沒有牧場,卻有西北地區最大的皮毛交易市場。皮革毛紡是廣河縣的傳統優勢產業,年加工牛皮、羊皮220多萬張,年吞吐羊毛4萬多t,年市場交易牛16.2萬頭、羊300多萬只,牛羊飼養量大,飼草資源供應嚴重不足,大部分需從外地調入,養殖成本增加。因此,提高本地飼草自給率是實現牛羊養殖節本增效的有效措施。同時,牛羊養殖市場持續向好,也為糧改飼項目順利實施帶來了良好機遇。
黨中央、國務院從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局出發,作出糧改飼的重大部署。甘肅省作為全國第一批“糧改飼”試點省份,把糧改飼工作作為循環農業的主要抓手,與畜牧良種補貼、殘膜回收工程、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奶業振興計劃和農機購置補貼等項目聯合發力,在適宜干旱地區主動引導種植全株青貯玉米,大力示范推廣糧改飼集成實用技術,支持肉牛、肉羊養殖場(戶)和專業化服務組織收貯青貯玉米等優質飼草,助力草食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實現種養雙贏。
強化政府在規劃引領、機制創新、政策支持、配套服務、推動工作等方面的職能,制定具體支持政策。充分發揮建設主體作用,推動形成運管模式成熟、多部門協同支持、主體競相參與、多元投資建設、縣鄉村三級同步推進的良好局面。持續深化優化牛羊產業布局,推廣綠色循環種養模式,打造集中連片綠色標準化種養基地,實施優質品種品牌戰略,堅持不懈走好農牧結合、循環發展的路子,推動牛羊產業綠色發展。
建立了旱作農業試驗示范基地和“糧改飼”試驗示范基地,開展玉米、甜高粱不同覆膜方式、飼用玉米品種、玉米密植高產機械粒收品種篩選、玉米密度梯度等試驗,為廣河縣旱作農業提供了科技支撐。
按照“政府推動、企業帶動、農戶聯動、市場拉動”的工作思路,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鼓勵企業示范引領、合作社組織帶動、千家萬戶聯動,在六大流域內普及推廣,即在川區公路沿線集中連片種植,動員山區五大流域的千家萬戶分散種植,全面助推糧改飼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掀起旱作農業的“二次革命”。依托廣盛產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伊澤苑、萬東等糧改飼企業,建設肉羊飼養綠色飼料加工生產基地,強力推進玉米秸稈飼料化高效利用工程,完善糧改飼飼草種植收貯技術。
堅持全縣發動、全員參與,形成推進工作的整體合力。對糧改飼重點區域和基礎母畜示范村包片到戶、責任到人。通過召開群眾大會、發放宣傳冊、對比算賬等多種方式開展宣傳動員,切實提高群眾對糧改飼工作的認識,鼓勵引導就地就近發展飼用玉米,牛羊養殖適當增加全株青貯玉米比例,在種植者和養殖者之間樹立合作共贏的理念。此外,組織養殖企業代表、部分村黨支部書記赴先進養殖企業學習觀摩,技術人員、專家、企業負責人實地指導,把技術服務送到田間地頭,幫助群眾開展糧改飼工作。
自2017年以來,廣河縣圍繞糧改飼,利用各方資金支持,開展糧改飼種植收貯、機械購置和青貯飼草等三方面的獎補工作,獎補飼用玉米種植農戶地膜、種子、肥料等,基礎母畜養殖示范戶多種多補,加工青貯飼料的農戶能同時享受農機補貼和鍘草機、青貯袋的獎補,這些舉措極大地激發了群眾參與糧改飼的積極性。
廣河縣依托糧改飼帶來的豐富飼草資源,堅持種養結合、以種帶養、以種促養,大力發展以基礎母畜為主的牛羊產業。支持龍頭企業、規模養殖場、合作社與農牧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了種植和養殖互相推動,種植、養殖、收貯系統結合的目標,這不僅使養殖成本降低、牛羊肉品質提高,更重要的是切實保障了優質飼草料的常年均衡供應。通過設立“飼草銀行”,圍繞玉米秸稈科學化利用,探索出了以草換草、以草換羊、以糞便換草、以現金購草等多種方式;成立“飼料銀行”,圍繞廣河縣綠色牛羊肉品牌培育需要,成功研制了適宜廣河縣牛羊養殖的綠色生態飼料配方,通過授權經營等方式加工生產,參照“飼草銀行”放貸模式向養殖場(戶)開展飼料借貸業務,打造飼草、飼料品牌,助推廣河縣綠色青貯飼草品牌走出去。同時,大力倡導使用有機肥料,做好牛羊糞污還田工作。引導分散養殖的群眾將畜禽糞便集中堆肥發酵后還田;在養殖集中區域設置糞污收集處理點,通過市場營銷、生糞換熟肥、飼草換肥料等多種方式用于糧改飼種植,安裝糞污集中處理系統進行有機肥加工,在提升土地質量的同時,減少了農村污染源,促進種植和養殖的綠色發展、提質增效,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種養結合、草畜聯動的循環發展之路。
通過糧改飼項目的實施,廣河縣青貯玉米種植面積逐漸擴大。全縣糧改飼企業數量同步增長,現已達到23家,通過機械收貯裹包、青貯袋青貯、青貯窖青貯等方式,年加工優質青貯玉米達到100萬t以上。經對比核算,每畝地種植全株青貯玉米的平均收入約為2100元,相較籽粒玉米每畝地可增收600元左右,算上額外的政府獎補資金,每畝地可增收950元左右。此外,還有土地流轉、增加玉米種植收割務工等收益,增收帶動效果明顯。
近年來,廣河縣依托國家“糧改飼”項目,進一步優化種養結構,以種帶養,以種促養,生產方式由傳統粗放型向現代集約型加快轉變,種養結合更加緊密,質量效益凸顯。糧改飼與土地流轉有效結合,使撂荒地、棄耕地得到有效利用;農業種植結構轉向糧經飼統籌,推動玉米從傳統收割轉向就地青貯利用,實現全縣群眾種養雙贏。廣河縣被確定為第二批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和國家羊產業集群發展項目實施縣之一,全縣有0.29萬hm2飼用玉米核心示范區被甘肅省認定為省級綠色飼用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
通過糧改飼項目的實施,將玉米秸稈變廢為寶,有效緩解了牛羊數量增長與飼草料缺乏之間的矛盾,破解了秸稈焚燒、亂堆亂放等農村環境問題,初步建立了“種草-秸稈加工利用-養羊-羊糞肥田或有機肥生產利用”的生態環保種養模式,有效推動了生態循環農業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