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捷
【編者按】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提出要“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如何對作業設計與評價進行改革和創新,從而將“雙減”政策落到實處,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本專輯對此問題做了探討,可供讀者參考。
“雙減”政策落地后,作業的設計與評價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要讓作業不成為學生的學習負擔,教師應在作業的設計與評價上多加研究,設計出符合學生學習規律、適合學生心智成長的作業。具體到語文學科,語文作業的設計與評價應成為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有力保障。
一、作業成為“負擔”的成因簡析
在《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中,作業分為三類:(1)閱讀作業,包括為預習或復習而閱讀教科書,以及為擴大知識領域,加深對教材的理解而閱讀參考書,等等。(2)口頭和書面作業,包括熟讀、背誦、復述、書面回答問題、演算習題、繪制圖表、作文以及其他創造性作業等。(3)實際活動作業,包括實習、實驗、觀察、測量和制作標本模型等。“雙減”政策落地,強調“減輕作業負擔”。在這一背景下進行作業的設計與評價,首先應該判斷:為什么作業會構成負擔?基于對一線教學的調查與了解,以下三個方面的失當,讓作業成為“負擔”。
1. 作業設計中的隨意而為。完成作業,是學習提升的必要保障,完成作業的過程,也是一種學習進行的方式。而使之變質的緣由則是誤解了學習的本意,錯判了學習能力提升的路徑,以指向記憶層級的重復機械訓練為主,讓作業成為一種強化練習的工具。如抄寫十遍、反復默寫“考點片段”、記誦“中心思想”等,這樣的機械訓練讓作業扼殺了思想,去除了靈性。也有走向另一個極端的例子,即不切合實際的高難度作業,超越學科教學的理性層面,導致大部分學生無力獨自完成。這些隨意的設計,使作業成為學生實實在在的負擔。
2. 完成作業時的興趣缺失。作業的形式單一、容量偏大,讓學生在面對作業時,反復產生不良的心理反應。久而久之,這種反應擴散為學生對作業的整體認識,作業負擔也由此產生了。例如,小學語文課堂的學習時間為40分鐘,而課后作業的時間如果大大超過這一時長,則在完成耗時上的負擔已經顯露無遺了。
3. 作業的評價方式單一。對作業結果的評價方式過于單一——學生做作業,教師改作業,在這樣生冷、簡單的“來回”中,反饋信息里夾雜著批評與指責,負擔也由此而生。倘若在隨即進行的“訂正”環節,依然攜帶著“懲罰性”重復練習,負擔也就進一步加深,成為了惡性循環。
二、“雙減”背景下作業設計與評價的基本框架與實施
新授—理解—作業—反饋,作業是學習中的必經環節。美國學者威廉·赫德·克伯屈曾提出以主題或項目為中心進行作業設計,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綜合各個學科的知識與要求,培養興趣,提升合作、解決問題等能力。這就是項目式學習的雛形。審視完成作業的過程,就是一種學習的過程:有明確的目標;有抵達的路徑,即完成作業的過程與方法;有顯而易見的結果,并能針對結果進行有效的評價與反饋。從這一理性角度關注作業,還能發現其具備“課程”的基本特征。
“雙減”背景下的語文作業設計,總體應基于對核心素養中“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的理解。同時,設計者需明確統編教科書中設定的學科知識點與能力訓練點,讓作業成為完成語文學習任務的保障。在作業完成過程中,努力開放學生的視野,提升其思維品質、審美品位、文化格局,成就其有氣質、有涵養、有思路、有能力的健全人格。
“雙減”背景下的作業設計,可以遵循“二八”法則,進行“20%課內作業+80%課外作業”的框架設計(如表1所示)。
(一)針對20%課內作業的設計原則
1. 合理分配課堂作業時間。在每節課的教學中進行隨堂練習,將完成作業的時間設置在課堂的40分鐘之內,實行“教—學—評”三位一體的聯動設計,讓作業成為“學”的一種形式。這樣的設計符合“刻意練習”的三個原理:教什么就練什么,練在未知的陌生區域;馬上練,馬上反饋,及時評估;提升練習頻率。在學習的當下留給作業應有的時間,能讓作業成為提升學習品質的有效刻意練習。
2. 融合課堂教學任務進行。作業設計要與本次教學的目標關聯度高,要瞄準本次教學的核心知識與能力,進行集中的、有針對性的練習。例如,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習作的目標為“學習圍繞中心意思寫”,當堂練習就可以讓學生先確立要寫的中心,之后圍繞中心選材,寫出段落中的分句,形成“總—分”的結構段。練習后的評估也集中針對核心知識點,關注“是否有明確中心”“各句是否和中心句有圍繞的關系”“段落結構是否呈現總—分形式”。練習與教學聯系緊密,是作業有效的根本保證。
3. 結合真實學情及時評價。課堂內的練習,學生能展示最真誠的學習狀態,呈現最真實的學習結果,同時也暴露出學習中最真切的問題,這是絕佳的表現性學習。針對這些表現給予的評價,具有及時性、有效性、針對性的特點。課堂內的練習,除了教師的即興評價之外,更為廣泛使用的是學生借助評價表等工具進行的自評及學生間的互評。評價結果同時生成全新的學習內容。例如,可以指導學生借助“KWL”表,實行自我鑒定。K是“What I know”,即我知道的,此項目引導學生梳理已經獲取的知識;W是“What I want to know”,即我希望繼續了解的,引導學生利用問題,不斷讓學習邁向深度;L是“What I learned”,即我學會的。學生展示自己在問題的引導下,運用新知,嘗試尋找答案,獲得新技能的自覺學習狀態。表2就是筆者在執教五年級上冊《梅花魂》之后,提供給學生自評的“KWL”表。借助工具,學生自評后能對學習效果有更為感性和具體的認識。
20%課內作業的設計原則須確保學習任務達成,讓作業與整個教學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教師與學生同時在場,教師能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具體學情進行精準輔導,及時化解從作業中暴露出來的問題。這樣,學生完成了作業,能力就有可能獲得提升。
(二)針對80%課外作業的設計構想
如表1所示,80%課外作業的設計,基本框架為“閱讀+”。在具體落實的過程中,可以依據不同學段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做更為精細的指導,實現三學段有序推進:第一學段,注重閱讀+親近自然;第二學段,注重閱讀+親近科學;第三學段,注重閱讀+親近藝術。
1. 各學段閱讀類作業設計與評價方式構想。朱永新教授強調:“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作業設計中關于“閱讀”的構想,也呈現階梯式發展:第一學段,意在多讀,開通閱讀學習的全新路徑;第二學段,意在會讀,通過閱讀學習閱讀,借助閱讀,關聯語文實踐能力發展;第三學段,意在讀好,經由閱讀,形成好的效果,養成好的習慣,擁有好的閱讀品位。
第一學段的閱讀,以誦讀朗朗上口的韻文為主,如誦讀《詩經》《三字經》《千字文》、唐詩宋詞等;還可以大量選取與人格發展、品格形成、世界認知相關聯的繪本、“橋梁書”進行親子閱讀。同時,盡可能地鼓勵學生走近自然,更多地感受自然的風、雪、雨、露,更多地在生活中浸潤、感受。第二學段的閱讀,強調默讀文言短篇、童話故事、富含百科雜學的故事短篇。同時,開展豐富多彩的動手實驗,或者進行周期較長的科學觀察,并進行觀察筆記、實驗報告等的撰寫,讓語文學習和科學的理性融合得更緊密。第三學段的閱讀,以細讀并執筆批注古文經典、小說、散文、科學作品為主,還可推薦學生閱讀一些淺顯的“學術小論文”,增強理性思維的培養。同時,鼓勵學生參觀博物館、觀看藝術表演、參與簡單的藝術加工與實踐。結合活動,讓學生進行“百字片段記錄”,留下實踐痕跡,提升表達能力。
關于閱讀的評價方式,可以是制作閱讀記錄卡,實現在閱讀的全程中自我監控與評價,這將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元認知發展。同時,還可以組織讀書交流會、閱讀分享會、讀書成果展示會,以及圖書漂流、交換等,將評價融合在多樣化的活動中。
2. 各學段特色“+”作業的設計與評價方式構想。第一學段的“自然”主題作業使人更為純真、和諧;第二學段的“科學”主題作業使人更趨于理性和善于實踐,具有實證精神;第三學段的“藝術”主題作業使人更為高雅、有品位。這樣的作業不是“負擔”,而是必須的“擔當”。不同年級的、有針對性的作業設計,讓作業為“雙減”后學生主動感受藝術之美,完善與健全人格,實現身體的發育與心智的成長保駕護航。
以上作業是在課外時間完成,因此可能是持續一兩周的“長作業”,也可能是“項目式作業”。這樣的設計,有利于將作業設計成“表現性學習”,提倡由內而外地將個體內在良好的素質充分地外化展示出來,讓自己能夠清晰、具體地感受到,讓別人能直觀形象地觀察到,由此不斷地認識自己、肯定自己、完善自己,同時在互相分享、激勵中,共同提高。針對這一特質的學習,評價方式大致有兩種:第一,親子互動。邀約父母參與,在過程中以交際、交往的方式及時評價。第二,以學評學。先設計某種學習活動,之后以更具表現性的學習活動,對之前的學習結果進行展示,同時實現自我評價。比如,讓學生先去觀察,然后通過寫一段觀察筆記,對觀察結果進行評價。
“雙減”背景下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與評價,絕非是簡單的“時間長短控制”或“空間騰挪伎倆”,而是對語文學習的重新認識,是對語文課程的又一次重構。只有科學的設計與評價理念指導,才能真正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同時,也才能讓語文作業煥發出全新的光彩,讓作業回歸到學習的本位,真正實現減輕學生負擔的目標。
(作者單位: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3969500589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