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愛萍
課前預習有助于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習慣,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雙減”背景下,教師在課上應精準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牢牢掌握知識方能減下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如此看來,學生課前預習顯得尤為重要。
一、預習的作用
預習,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雙減”背景下,要充分引導學生預習時會質疑、敢質疑,并在預習過程不斷對問題進行探究與證實,從而鞏固對知識的理解,并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
1. 新知舊識的銜接。小學數學知識存在著層次式遞進,也具有較強的連貫性。在課堂中,教師從舊知識導入進行新課教學,這種做法其實也是一種預習方式。如果學生在新授課前積極參與這個環節,就可以把舊的數學知識點與新的知識點連接起來,進而夯實已學基本知識點,為新知的學習作好鋪墊。
2. 重點知識的預判。學生通過預習,可以預判重點知識,將自身無法掌握的內容加以標記,當教師開始課堂講解時,就能夠針對該部分知識開展有針對性的學習與吸收,攻破知識難關,提升學習效率。
3. 學習能力的提高。預習讓學生處在一種自主的學習狀態與環境之中,當學生發現學習問題時,他們動腦與動手對問題進行自主探究,而這種探究過程的重復進行,正是對學生自主性、獨立性學習過程的培養。這種學習過程不斷地重復,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與探究問題的能力。
二、預習類型
教師要把握數學課前預習的基本方向,讓多數學生能預習課本上的知識點,讓少數學有余力的學生除了預習知識點外,追加預習延伸的知識點。
1. 提綱式預習。小學生由于年齡小、知識面窄、理解力不足,在預習中常常不知從何下手。提綱式預習像一盞指路明燈,提供了預習的方向,讓學生在提綱的指引下有計劃、有步驟地預習,從而提高預習的實效性。如“6的乘法口訣”是在學生已經學會了2至5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所展開的教學,在新知授課前可以設計如下的預習單。
預習的內容是讓學生根據豆莢的主題圖列算式,嘗試編乘法口訣。在學生完成預習單的過程中,發現1個豆莢里有6顆豆子,2個豆莢里有12顆豆子,再分別求出3個豆莢、4個豆莢、5個豆莢、6個豆莢中豆子的顆數。再通過預習單上每一行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訣中的空格提醒學生如何根據乘法算式創編6的乘法口訣。
對于預習單,教師要及時下發到學生手里供學生預習用,及時了解、掌握學生的預習狀況,并記錄下學生在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以便教師適時調整課堂教學方法,讓教學有的放矢。
2. 任務式預習。對于課本里一些實踐性強的或需要統計的內容,可以讓學生帶著明確的、可操作性的任務去預習。這種任務式預習,教師可以通過表格的形式或是問卷的形式讓學生完成。以“條形統計圖”的教學為例,這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先經過簡單的數據搜集與梳理,學會搜集與梳理數據的基本方式,養成數據分析習慣。這就需要學生在課前進行實際調查,但由于學生年齡較小,不知道該調查什么、怎么調查。這是因為學生接觸數據調查內容的機會不多,缺乏相關的學習經驗。考慮到此,筆者為學生布置任務式預習任務單。
(1)調查一下你所在小組的同學今天中午數學作業完成情況,填寫下表。
(2)統計一下班級同學出生的月份,填寫下表。
3. 操作式預習。讓學生動手操作是提升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通過動手操作,可以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直觀、具體,從而更好地理解和記憶知識。小學數學中的很多公式、概念、定理等,學生都可以通過動手操作進行理解。因此,教師可以布置動手操作預習任務,讓學生對相關內容進行操作探究與感知。如在教學“克和千克”時,筆者設計如下的一張預習單。
(1)我知道測量物體輕重的工具有:
(2)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動手稱一稱。
(3)通過測量我發現了:
通過動手稱量,學生親身感受到了一些物體的大約重量,對知識形成了表象認知,在課堂教學中帶著直觀感受聽課,學生可以輕而易舉地消化與吸收知識,從而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學生沒有經過課前預習,不具備動手操作的經驗,只是在課堂有限的教學時間中去稱量、探究,那么學生一邊要忙于稱量,一邊要探究克與千克之間的進率,忙亂中可能導致稱量活動流于形式,從而影響課堂的實效性。
4. 合作預習。預習可以合作進行,這種預習方式適合在學校完成。教師可利用此方式讓學生開展小組合作預習,學生相互間通過合作可以取長補短,群策群力,一起學習、一起提高。如在教學“角的分類”時,筆者設計以下的預習單,讓學生利用課間四人一組完成預習。
(1)我們小組收集到的角有:
(2)我們小組準備的測量工具有:
(3)通過測量,我們小組收集到的角的大小分別是:
(4)我們把收集到的角分成以下幾類:
利用預習單以合作預習的方式讓各組成員學會分工合作,有的學生負責收集各種角,有的學生準備測量工具,如量角器、直尺等。學生通過合作預習、共同探究,想到了按角的大小進行分類,為課堂教學做好了準備。
(作者單位:福建省尤溪縣東城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王振輝)
3355501908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