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水
小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正處于成長與發展時期,這一階段的學生所受的教育對他們終身發展態勢和良好生命體驗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小學各學科教師都要認真研究和學習當前的教育教學理論,積極優化教學形式,不斷提高教學效果。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語文教師要認真研究和探討作文教學,提高作文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作文水平。
筆者認為,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要著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通過作文教學,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之美,感知大千世界的五彩繽紛。這是具有生命情懷的教育教學,是關注學生終身發展和綜合能力發展的“大教育”。下面筆者圍繞在作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這一主題,結合教學實踐,談談相應的教學策略。
一、重實際,激發表達真情實感
從一定意義上講,小學生的作文就是學生觀察實際生活、描繪所見所聞、表達真實情感的一個載體。因此,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立足自身的實際生活,梳理已有的生活經驗,自覺而主動地表達真情實感。這是小學階段作文教學的核心要義,需要教師高度重視和持續探索。
眾所周知,小學階段是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時期,因此,這一階段的作文教學要注意避免教學與實際生活脫節,要將作文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已有的生活經驗緊密結合起來,注重挖掘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真實情緒、情感,幫助學生豐富個體的情感經歷。這樣的作文教學,才是促進學生個體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教學。
另外,小學作文教學要與教材有機銜接,引導學生領會教材文本中所體現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觀察生活、描寫生活的方法。
如六年級上冊中的《月光曲》一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于盲姑娘對音樂的癡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說故事。傳說是一種歷史和現實、真實與虛構、愿望與表達膠著在一起的敘事文體,故事性強,備受人們喜愛。本文的故事內容、情節安排、細節描寫雖然都是虛構的,但文章所表達的情感卻是真實的。一方面是盲姑娘對貝多芬音樂的熱愛之情,另一方面是貝多芬對兄妹倆的同情和關心之情。在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中的情感世界,讓學生的心靈也受到震撼,也知道對人要有悲憫之心與同情之心。在學生學完該文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寫讀后感,從而實現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的有機結合,這對于提升學生的作文能力有重要作用。
又如,五年級上冊中的《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是以家國情懷為主題。在教學時,教師不僅要積極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還要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從小就樹立家國情懷,從而實現“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的教育目標,為學生作文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二、重真實,引導表達真情實感
習作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特別是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習作是學生與周遭世界進行對話和交流的一種途徑,對于學生良好生命體驗的形成和健康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強化中高年級學生的寫作訓練,鼓勵學生從實際生活中尋找寫作素材來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合理安排文章和考慮文章的語言表達形式。
筆者經常會布置學生周末完成一篇寫自己親人(如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的小作文。在布置作文時,筆者會告訴學生:我們每一個人的外貌都有著與他人不一樣的地方,寫作時,要注意抓住人物的外貌特點來進行詳細描寫,這是寫人作文最常用的方法。但在描寫人物外貌的時候,不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抓住其中最能體現所寫人物特點的地方來寫,努力達到“以貌傳神”的效果。同時,要從自己的記憶深處去尋找所寫人物的一些細節,如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等細節,并抓住這些細節進行描寫,充滿真情地表達所寫人物對自己的愛。如有的學生以“媽媽,您辛苦了”為題,直白、深情地表達了媽媽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以及自己對媽媽的感激之情,讀來令人感動。在適當的情況下,教師可以與家長聯動,引導和鼓勵學生回家后把作文讀給親人聽。這個過程是非常有意義的,不僅有利于學生感受親人之間互相給予的愛和溫暖,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愛心和責任心。
三、重合作,提升表達能力
核心素養下的學科教學決不能只局限于學生考試成績的提高這一層面,而是要通過生生之間的合作、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小組合作這一形式,引導學生分享、交流寫作心得。小組合作既是學生分享生活經驗和生活感悟的途徑,同時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發現生活之美的重要途徑。
規范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說態度和語言習慣,這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的教學要求,因此,教師可以依托小組合作這一形式,并根據學生所處年齡段的認知特點以及教材的特點,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和教學方法,將口語表達訓練與寫話、寫作文訓練有機結合,全面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寫話、寫作文水平。
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中的“口語交際:聽故事,講故事”時,筆者針對學生要達成的“聽故事,講故事”的學習目標,設計了多種多樣的獎項,如傾聽獎、響亮獎、表達獎、金話筒獎。這些獎項的設置,非常符合口語交際課的要求,也非常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在一次次的獎勵中明確了聽故事、講故事的要求,最終達到了人人都能“借助圖畫記內容”的教學目的,而學生的寫話能力也在無形中得到了提高。
教師還可以將口語表達訓練與寫作訓練之間的互動效應發揮得更加突出。如教師可以圍繞“促進健康發展 張揚生命活力”這一主題進行相應的教學設計,引導和鼓勵學生與同伴和教師分享自己認為最值得分享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之間加強了溝通,豐富了情感,同時,學生還積累了寫作素材,這對之后的寫作具有重要作用。
總之,這種基于生命關懷,品味語言文字之美,感悟生命本真之趣的作文教學,是當前提倡的作文教學,也是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的實際表現。在當前教育教學改革背景下,優化、創新小學作文教學任重道遠,需要教師的不斷探索。
(作者單位:福建省安溪縣第十九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莊嚴)
3972501908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