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美珠
說理教學是一種重要的啟發(fā)式教學手段。說理課堂,從字面上來分析,“說”指的就是辯論、討論,“理”指的就是道理、事理。在教學層面上看,說理指的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對知識點的應用、對知識以及所構建的脈絡等進行深入的分析,進而促使學生充分理解和把握住知識的內涵。采用該模式進行教學,可以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內驅力,讓學生在主動思考與表達中從對知識的淺表理解走向深層次探索,進而提升學習成效。
一、問題辨析中說理,思辨中感知深度
說理的外在形式是“說”,其內在的基礎是“思”,說理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在思考中闡述,在分析中經歷思考的過程。因此,為了更好地將說理教學落實到數學課堂當中,教師可以嘗試引導學生圍繞問題進行辯論。學生在對問題進行積極思考與辨析時,不僅拓寬了知識層面,實現了深度學習,也提升了數學表達能力。
例如,倒數是分數學習中的重要內容,教師在教學倒數的含義后,針對“1與1是否互為倒數”這個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辯論,加深學生對倒數含義的理解。教師將班級學生劃分成正反兩方,正方觀點是“1和1可以稱為互為倒數”,反方則表示“1和1不可以稱為互為倒數”。正反方在經過內部討論與原理辨析后,開始辯論。正方:“對方辯友認為互為倒數的條件有哪些?”反方:“兩個數乘積等于1,可稱之為互為倒數。”正方:“乘積為1的兩個數就是互為倒數,1×1=1,正好與定義相符,那么1與1就是互為倒數。”反方:“1和1并不是分數,不能稱得上是互為倒數。”正方:“互為倒數的兩個數,在定義中并沒有強調一定是分數。兩個數不論是分數還是整數,只要滿足了乘積為1,就能夠說明它們是互為倒數的關系。”可以發(fā)現,在上述辯論過程中,正反雙方都對倒數的定義做了積極的思考與辨析,加深了對倒數要滿足的條件的認識,同時也使得思辨能力得到了鍛煉。
二、猜測驗證中歸納,探索中觸摸深度
在發(fā)展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主動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觀察與思考,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猜測與說理,從而提升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
例如,“分數除法”的教學,筆者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在猜測中驗證算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筆者出示以下三組算式,讓學生仔細觀察每組算式及其計算結果,看有什么發(fā)現。
16÷8= ? ? ? 21÷3= ? ? 54÷6=
16×= ? ? ? 21×= ? ? 54×=
學生計算后進行回答。生:“第一行的三個算式是除法,第二行的三個算式是乘法,但每一組的計算結果都是一樣的。”生:“我發(fā)現每組算式里的第一個數字都是一樣的,第二個數是上一行算式中除數的倒數。”生:“我發(fā)現在除法算式里,被除數除以除數,等于被除數乘以除數的倒數。”筆者:“既然‘被除數除以除數,等于被除數乘以除數的倒數’這個規(guī)律在整數除法里成立,那么是不是也適用于分數除法呢?做一做教材上的題目試一試。”組:“我們做÷4來驗證,化成小數等于0.6,0.6除以4等于0.15。×=,化成小數也是0.15。”組:“我們組驗證9÷,化成小數是0.75,9÷0.75=12。9×==12。”……學生通過做題都認為“被除數除以除數(0除外)等于被除數乘以除數的倒數”這個規(guī)律也適用于分數除法。整個教學過程,筆者讓學生觀察題目、分析題目、驗證題目,在此學習模式中不斷深化對新知的理解和總結,也讓學生在觀察總結中提升了思維能力。
三、在實踐活動中實現說理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fā)現并總結知識的特點,選擇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操作中加深對知識的體驗,還要結合有效的說理活動,促使學生利用數學語言將思維過程清晰地表達出來,實現操作與表達的有機結合。
如為了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筆者在課堂上設計了看、比、剪、量等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操作中感知長度觀念,也在感知中表達自己的發(fā)現。具體過程如下:(1)看一看、比一比。筆者:“請同學們拿起學具袋里的1分硬幣,看看它的厚度是多少?”生:“1毫米。”筆者:“你是怎么知道的?”生:“用尺子測量。”生:“因為尺子上一大格是1厘米,1厘米里有10個小格,每一個小格是1毫米。”生:“我用尺子測了1分硬幣的厚度剛剛好1小格,所以是1毫米。”筆者:“說得非常好!接下來大家把硬幣拿在大拇指和食指之間仔細看看,然后把它抽掉用手勢比劃出1毫米的長度。看看這1毫米的厚度有什么感受。”生:“1毫米太短啦!”生:“1毫米好小好小啊!”(2)剪一剪、量一量。筆者:“請同學們拿出學具袋里的硬紙片,剪出你認為寬是1毫米的硬紙條,剪1毫米很難,看誰的本領大。”學生動手操作后,筆者讓他們動手測量剪出來的紙條寬度。生:“我剪的硬紙條經過測量寬是8毫米,我剪大了。”生:“我也測量了,我剪的紙條寬是3毫米,我也剪大了。”筆者:“好多同學自己剪的都比1毫米大,可見我們的預估都比1毫米大,剪1毫米真難,1毫米很短很短。”(3)想一想、找一找。筆者:“剛才我們已經比劃過1毫米和剪出1毫米,現在請同學們小組合作想一想、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毫米,看哪個小組找的多。”組:“尺子的厚度、1分硬幣的厚度都是1毫米。”組:“1張電話卡的厚度。”組:“10張A4紙的厚度大概是一毫米。”……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讓學生邊動手邊說理,既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在操作感知中不斷加深對1毫米厚度的認識。
四、知識應用中延伸,實踐中拓展深度
教學要注重學以致用,教師要培養(yǎng)小學生從生活中有效提取并解決與數學相關的問題,提高他們的數學應用能力。所以,數學教學中只有程序性的知識講解和訓練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引導學生將知識做適當的遷移和應用,促使學生在生活中靈活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現實問題。
例如,在教學“毫米的認識”后,為了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與表達能力,筆者設計了一篇數學日記,讓學生看看有什么發(fā)現:今天早晨,我被鬧鐘急促的鈴聲驚醒,便從長2厘米的床上爬了起來,拿起毛長9米的牙刷,刷過牙,吃過早飯,我以每分鐘50毫米的速度向學校走去。學生思考后回答,生:“我發(fā)現長2厘米的床錯了,應該改成2米。我身高是1.35米,2厘米的床躺不下。”生:“牙刷的毛長可能是9毫米,不可能是牙刷長9米,那太長了,嘴巴放不下。”生:“我發(fā)現每分鐘50毫米的速度錯了,那太慢了,按照我們體育課上的跑步情況來看,應該改成每分鐘50米,不然就遲到了。”這些回答來自于學生生活實際,學生自主地發(fā)現并解決問題,不僅讓他們覺得數學和生活是緊密相連的,還會使他們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和認識周圍事物的好習慣,做生活的有心人。
(作者單位:福建省平潭城北小學)
3865500589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