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雯雯 王紀龍 李霞
摘要: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其生產效率的提高關乎國家糧食安全、農民增產增收以及農業現代化建設,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本文采用投入導向型的DEA-BCC模型,利用2006-2019年的數據從橫縱向兩方面對山西省農業生產效率進行測算,同時采取投影分析,具體研究無效年份及地區的投入冗余量和產出不足量。經研究發現,山西省整體農業生產效率較高,但存在地區農業生產發展不平衡、投入產出存在不同程度冗余等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有關提高山西省農業生產效率的建議。
關鍵詞:山西省 鄉村振興 農業生產效率 DEA分析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鄉村振興與新疆農牧民生產經營效率提升研究(19XMZ071)。
在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黨中央出臺有關鄉村振興的中央一號文件,直到2021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的發布標志著我國開啟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新征程。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關鍵在農業。山西省位于我國華北地區,自古以來就是農業重地。早在2017年國家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后,山西省就為實現這一目標作出了重要部署,包括加大投入農業機械動力、財政補貼、調整種植比例等一系列政策,到2019年山西省實現糧食總產量136.18億公斤,當年機械播種面積、機械收獲面積分別占總播種面積的73.3%和54.2%,大大提高了農業機械化水平。然而由于各地區不同的資源稟賦以及政策實施的滯后性,在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過程中出現資源配置不合理以及各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基于以上情況,為實現山西省農業現代化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研究現階段山西省農業生產效率并具體提出提高效率的措施變得極為重要。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大部分選擇數據包絡分析方法(DEA)對農業生產效率進行評價研究,通過選擇投入和產出指標測算農業生產效率。學者們均對農業生產效率的相關研究做作出了貢獻,很少有從鄉村振興大背景下將兩者結合研究山西省農業生產效率,因而本文利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數對山西省農業生產效率進行測算,采用投影分析無效年份以及無效地區的投入產出冗余,并提出相應改進措施。
(一)模型選擇
1.DEA模型。研究農業生產效率最常用的兩種方法分別是參數法和非參數法。相對于參數法而言,非參數法無須考慮生產函數的表達方式,只需考慮投入產出指標的選擇且無需對數據進行無鋼量化處理,因而本文選擇采用DEA模型。DEA模型是由美國著名運籌學家Charnes等于1978年首先提出,用于分析多項投入和產出決策單元相對效率的非參數方法,在評價過程中以最優投入與產出作為生產前沿,構建數據包絡曲線。BCC模型是DEA模型的一種,前提假設規模報酬可變,通過測算純技術效率,判斷決策單元是否有效。具體模型如下:

2.投影分析。為具體分析無效年份和地區的投入產出不足,并以此提出具體措施。因而基于白建華對西藏生產效率研究的方法,進一步對數據進行投影分析。若第k個決策單元0<θ<1,則該決策單元農業效率為DEA無效。具體計算方法如下:

純技術效率(Pech)分析歷年產量同生產前沿面的距離,效率值大于1表明技術效率逐年提高,反之下降;規模效率(Sech)分析歷年生產規模報酬,效率值大于1表明生產規模報酬逐年遞增,反之遞減;技術進步率(Techch)分析歷年生產技術的水平,數據大于1,表明生產技術逐年提高,反之下降。具體公式如下:
全要素生產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技術進步率
(二)指標體系構建及數據來源
1.指標選擇。本文采用多種投入產出指標具體分析山西省農業生產效率。在投入指標上選擇農林水事務財政支出(萬元)作為資本投入,反映政府對農業的財力支持程度;選擇農業機械總動力(萬千瓦)作為技術投入,反映在當前農機作為現代農業的代表性工具的前提下,一個地區農業機械化的水平;選擇農作物播種面積(千公頃)作為基本投入,反映土地的實際投入情況。產出指標選擇上分為直接產出和間接產出,直接產出采用農林牧漁業生產總值(萬元),反映一個地區農業的生產成果及發展水平;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作為間接產出,反映依靠農業獲得經濟來源的農民的實際收入狀況。
2.數據測算。本文基于DEABCC模型,使用DEAP2.1軟件,利用山西省2006-2019年數據測算出各年份農業生產效率以及山西省2019年11個市農業生產效率;基于DEA-Malmquist模型計算2006-2019年山西省各年份全要素生產率。
(一)DEA模型縱向分析
通過運行DEAP2.1軟件,測算山西省2006-2019年間農業生產效率(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山西省14年間達到DEA有效的占到了60%,有6個年份未達到DEA有效,其中綜合技術效率的均值為0.979,具體分析各個年份,發現綜合技術效率隨著時間推移不斷提高且無效年份的生產規模報酬均處于遞增階段,表明山西省農業生產效率水平較高,投入和產出的比例趨向合理。
由表1可知,山西省純技術效率均值為0.993,在2015年達到0.999后,2016-2019年一直處于穩定階段,表明山西省農業生產與生產前沿的距離不斷縮小即生產技術管理水平不斷提高。規模效率代表了農業的生產規模水平,山西省農業規模效率均值為0.986,整體規模較高,但具體分析各個年份的數據,可以發現未達到DEA有效年份的規模效率都低于均值,且2018年DEA無效是由規模無效率引起的。表明目前山西省農業生產規模不太合理,應進行適當的調整。
(二)投影分析
通過運行DEAP2.1軟件測算出無效年份的投影結果,具體分析無效年份投入冗余和產出不足情況。
調查可知無效年份在農作物播種面積、農林水事務支出以及農業機械總動力中均存在冗余量。其中2008年只存在投入的冗余而無產出的不足,表明即便減少生產要素的投入也不能增加產出水平,進一步說明在2008年農業的投入要素存在著嚴重浪費。其余5年均存在投入的冗余和產出的不足,表明在減少投入量和擴大產出量后可以實現效率的提升。
具體分析投入數據,農作物播種面積的冗余值在年份上呈現出下降趨勢,表明山西省土地資源的利用率在不斷上升;農林水事務支出的冗余值在2018年以前一直在下降但在2018年增加到532426.987萬元,說明在2018年山西省農業的資金利用率較低;農業機械總動力的冗余量在2015年達到了最高值720.051,這與當年農業機械總動力投入過多有著很大的關系。具體分析產出投影值,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足量在不斷減少,2018年實現不足量為0,表明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不斷地趨向合理。而無效年份的農業生產總值只有在2018年時出現不足,原因在于當年農林水事務支出冗余過多。
(三)Malmquist指數動態分析
通過運行DEAP2.1軟件得出全要素生產率,動態考察山西省近14年來的農業生產效率(見表2)。
由表2可知,在其他變量都為1的前提下,技術進步率成為影響全要素生產率的關鍵。山西省近14年全要素生產率的均值為1.048,表明山西省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整體水平較高,低于1的年份有六個,占到了總數的46%,但看具體年份可以發現大部分處于2015年前,在2015年后,全要素生產率沒有大于1的年份僅有一年,表明從動態角度分析,山西省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在近幾年較穩定。

(一)DEA模型橫向分析
運用DEAP2.1軟件,通過收集山西省11個地市2019年的農業投入產出數據,橫向測算山西各市的農業生產效率(見表3)。
從表3中可以看出,2019年達到單元DEA有效的市僅有四個。其中11個市綜合技術效率均值為0.774,達到均值的僅有5個,僅占總數的45%,表明2019年山西省各個市農業生產效率水平低,必須進行調整。山西省11個市的規模效率水平較高,均在0.990以上,低于均值的僅有4個市,且所有市均處于規模報酬不變或遞增階段,表明山西省11個市的生產規模比較合理。
綜合技術效率值較低主要是由于純技術效率所引起的。其中有5個市的純技術效率值都在0.7以下,甚至大部分僅達到0.5,說明這些市的農業資源并沒有被有效利用,生產管理水平較低。太原市綜合技術效率值為1,這與它作為省會城市,經濟政治各方面均能享受優惠扶持政策密切相關。陽泉市、晉城市能夠實現DEA有效是因為投入產出結構比較合理。
運城市和臨汾市作為相鄰的兩個市,耕地面積分別排名第一位和第二位,但兩個市的農業生產效率相差非常大,關鍵在于純技術效率。運城市近幾年來積極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并通過建立現代化農業區,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實現了DEA有效。相比于運城市,臨汾市在耕地面積上并沒有發揮其資源優勢,生產管理和技術水平較低,龍頭企業較少,農業機械總動力投入不足,沒有發揮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忻州市和朔州市面臨著相同的問題。呂梁市農業生產資源比較豐富,但由于處于山區,交通受限,導致農產品的運輸成本較大,加工業發展更是困難,即便投入量大但農業的總產值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依舊很低。
(二)投影分析
通過運行DEAP2.1軟件測算出無效市區的投影結果,具體分析無效市區投入冗余和產出不足情況(見表4)。

由表4可知,DEA無效市區在投入產出中均出現了冗余,進一步說明7個市在減少一定量的投入,擴大一定量的產出后可以實現效率的提升。通過分析投入指標的冗余值,發現為實現DEA有效的地區在投入方面都存在冗余,其中最嚴重的是農林水事務支出,典型代表有大同市、忻州市和呂梁市,冗余數值達到了509791.138、600620.626以及734284.976,表明這些市區投入要素沒有得到有效地利用,造成了財政資源的嚴重浪費。在產出方面,農業的生產總值未出現冗余,但農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不足,其中大同市、忻州市以及呂梁市農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足量分別高達3857.826、5238.346、4580.176,這與農民處于農業產業鏈不利位置,只獲得了農作物的生產收入,未能享受到農業產業鏈的增值收益有關。
(一)結論
本文采用DEA模型、投影分析以及Malmquist指數對山西省近14年以及2019年山西省11個市的數據進行橫向、縱向分析從而對山西省農業生產效率進行評價研究,發現以下結論:
從縱向分析來看,山西省農業生產規模水平較低,生產技術水平有待提高。具體分析山西省14年農業生產效率,相比較而言規模效率仍是為實現DEA有效的主要因素,且大多年份表現出規模報酬的遞增,表明山西省農業的生產規模通過調整可以提升生產效率。從全要素生產率來看,技術進步率較低阻礙了山西農業的發展,雖然近兩年全要素生產率雖然仍大于1,但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因而必須注重農業技術水平的提高。
從橫向分析來看,山西省各地區之間存在發展不平衡問題,區域差異明顯。原因在于純技術效率不高,低于均值0.775的市有五個,最低的市區是忻州市只達到0.549,其他4個市的純技術效率值在0.6左右,與實現DEA有效的市區差距很大,說明區域之間資源利用率以及生產管理水平存在較大差異。
從投影分析來看,山西省各地市農業生產缺乏合理的規劃,存在著資源的浪費。山西省無效率年份在投入和產出上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冗余和不足,2018年政府的農林水事務支出并沒有使得當年農業生產總值上升,反而在當年出現了523810萬元的冗余量。7個無效市區面臨相同的問題,尤其是大同市、忻州市和呂梁市,農林水事務支出冗余量和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足量都非常高。
從投入角度進行分析,山西省在農業各方面的投入和冗余呈同向變動關系。除去農林水事務支出外,耕地面積作為基礎投入也存在冗余,臨汾市耕地面積的冗余量最大,必須有效地利用這種自然優勢發展農業;農業機械總動力作為非常重要的技術投入在山西省農業中的利用率較低,這與山西省地勢有關,“梯田式”土地結構使得農業機械設備在這種地勢下難以發揮自身的作用,仍需人力進行操作。從產出角度進行分析,農業生產總值不足量僅存在于2018年,更多地表現為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足。
(二)建議

通過上述分析,目前山西省農業在生產過程中存在著土地利用率較低、財政支出不合理、機械化程度低以及農村居民收入水平較低等問題。因而本文立足于鄉村振興戰略,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1.提高土地流轉率,健全土地經營權流轉服務體系。山西省農業的經營方式仍以分散、粗放、無序的農戶經營為主,人均土地面積較少。近些年由于農業勞動力的向外流動,青壯年勞動力的不斷缺失,造成大量耕地面積閑置。想要改善這一狀況,必須加快土地的流轉速度,轉變以往小農戶經營為主的生產方式,通過轉讓經營權,提高人均土地面積。這樣做既有利于解放農村剩余勞動力,又有助于實現規模效率。同時,在此過程中應當發揮好政府的引導作用,一方面加大農民培訓力度,培育一批有知識有技術的種糧大戶,另一方面給予相應的優惠和補貼,讓農民愿意承包且有能力承包土地。
2.合理規劃農業財政支出,強化農業投入保障體系。通過上述討論可以發現農業的財政支出相比于總量的不足更多表現為支出的不合理。針對山西省各地區發展水平存在差距的實際情況,政府在規劃財政支出時應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生產效率較高的地區應當加大農業科研和推廣支出,在已有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現代農業;生產率較低的地區應當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交通基礎設施投資以及提高農業的生產補貼,釋放落后地區的生產潛力。通過制定合理的農業財政支出長期戰略,保障財政農業支出的穩定性。同時政府應當鼓勵社會資本對農業進行投資,擴大資金投入來源,多方位助農。
3.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基于廖文梅的研究,農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與農業生產效率相關性顯著,社會公共服務、農資服務以及金融保險服務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農業生產效率。政府應當加大農民技術培訓力度,通過各種渠道讓農民充分認識到技術對農民增產增收的作用;放寬農民資金貸款要求,增強農民技術投入信心,提高農民技術應用水平。在政府進行公益性服務的同時,不能忽略涉農企業經營性服務。通過農企對接,實現農民和企業之間的雙贏。企業的優良種子以及先進的農機設備向農民直接售賣的過程也是技術交流與傳授的過程,有助于提高農民的專業技能;同時農民亦可以實現農產品對企業的直銷,減少第三方的介入,增加農民收入。

4.依托自身優勢,實施區域差異化發展。地區應該根據其自身的特色,因地制宜,明確其功能和定位。生產效率較低的地區發揮其資源稟賦,依托比較優勢,注重并發展特色農業。通過精心包裝農產品以及綠色食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的開發,建設自己的品牌,提升特色農產品的影響力,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通過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建設現代化農業經營體系,增強農民在市場中的話語權。生產效率先進區依托產業優勢,進一步深化農產品的加工,延長農業產業鏈,通過三產融合,構建鄉村產業體系,促進農業現代化。同時區域之間應當進行交流與協作,先進區在資金、技術上對落后地區提供支持,共同推進農業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
5.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發展智慧農業。將互聯網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經營過程。農業生產條件較好的地區可以通過智慧農業實現精細化管理,確定最優投入和產出,同時還可以對生產條件進行觀測并及時調節,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進一步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通過網上銷售農產品,在提高農產品知名度的同時降低交易成本,實現農民收入的增加。通過建立農業信息云平臺,為農業提供市場、渠道、標準、制度等各種信息資料,既有助于減少農民生產信息成本,也有助于農民及時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動態,進一步實現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參考文獻:
[1]王興華.山西農業生產效率分析——基于超效率DEA和Malmquist[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5(09):659-664.
[2]尚麗.基于DEA模型的陜西省糧食生產效率評價及影響因素研究[J].東北農業科學,2018,43(05):47-54.
[3]李強,龐鈺凡,汪玥.基于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數的農業生產效率評價研究——以吉林省為例[J].技術經濟, 2020,39(09):135-143.
[4]諶貽慶,王華瑞,陶春峰.江西省農業生產效率評價及影響因素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6,30(07):21-28.
[5]廖文梅,袁若蘭,王璐,高雪萍.社會化服務、農地確權對農業生產效率的影響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20,41(06):978-987.
[6]張凱,余國新.農業社會化服務與農業生產效率的灰色關聯度分析——以新疆為例[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 2021,51(06):52-62.
[7]陳樂群,王波.氣候變化對福建省種植業生產效率的影響研究[J].農業經濟,2021(04):22-25
[8]黃莉,王定祥,李伶俐.環境稟賦、農業投資與農戶生產效率[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7(01):72-82.
[9]張春梅,王晨.財政補貼與綠色農業生產效率相關性研究[J].地方財政研究,2020(02):79-87.
[10]白建華,宋連久,朱桂麗.基于DEA模型的西藏農業效率實證分析及改進策略研究[J].天津農業科學,2016,22(05):96-102.
[11] CHARNES A,COOPER W W, RHODES E.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European Journal ofOperationalResearch,1978,2(6):429-444.
[12]Fre R, Grosskopf S, Lindgren B, etal.Productivitychangesinswedish pharamacies 1980—1989: anon-parametric Malmquist approach[J].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1992,3(1/2):85-101.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in Shanxi Provi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hi Wenwen Wang Jilong Li Xia
Abstract: Rural areas must be revitalized and industries must be revitalized. Agriculture is the basic industry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improvement of its production efficiency is related to the national food security, the increase of farmers’ production and incom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t is the basi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adopts the input oriented dea-bcc model, uses the data from 2006 to 2019 to calculate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Shanxi Province from both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aspects, and adopts projection analysis to study the input redundancy and output deficiency in invalid years and regions. It is found that the overal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Shanxi Province is high,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different degrees of redundancy of input and output. On this basis, some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in Shanxi Province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Shanxi Province rural vitalizati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DEA analysis
(作者單位:新疆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責任編輯:李政
3435500589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