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鵬鴻
眾所周知,蘇軾是一代詞人,才華橫溢卻命運多舛,他一生崇尚自由,喜歡奔放的人生境遇。故此,蘇軾的散文及詞句中都表現出他的藝術境界和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從他的生平到他的文學作品,不同的內容綜合展現了一個文學藝術造詣極深的詞人的藝術境界。當然,他散文的藝術境界也并非僅僅因為他出生于文學世家,也來源于生活中他受到不同人文的感染。
蘇軾,作為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詞人,他的藝術造詣和文學成就可以說是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從他的生平能看到他雖然一生命運多舛,但是對文學的熱愛和崇拜是一直存在的。他生于文學世家,從小就受到書香文學的熏陶和感染,不僅如此,他自身也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為何蘇軾能在北宋文學人才濟濟的時代脫穎而出呢?因為蘇軾的散文及詞句能夠融合生活,并且結合了他獨特、不拘小節的性格,將整個散文的基調定得獨具特色。具體來看,蘇軾散文的藝術境界也隨著他生平經歷的事情及其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發生變化。
一、蘇軾散文的藝術風格和特色
(一)行文自由、灑脫
對于蘇軾而言,從小的生活環境就是文學之家,文學的熏陶和藝術的感染自然對蘇軾的性格有一定的影響,也培養了他對文學的熱愛。在北宋時期,蘇軾不僅僅在文、詩、詞等文學上有極高的成就,還在書法、繪畫等藝術領域上有很深的造詣。這足以體現蘇軾的藝術境界之深,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縱觀蘇軾的一生,他詩詞歌賦書寫得很多,他在散文行文上也隨著年齡的增長及經歷的增加而不斷發生著變化。少年時期,蘇軾及其弟弟蘇轍在其父親的帶領下赴京趕考,蘇軾小小年紀就以不俗的詩詞文學功底名譽京城,獲得了皇家的重用。這段時期,蘇軾的思想是比較奔放的,對生活的態度也可謂是疾惡如仇,對朝廷及生活中所見的不公事件也會大膽進諫,散文語句及詩詞中也會有一些較為偏激的內容。當然,這段時期蘇軾的散文及詩作都體現了他放蕩不羈、積極進取的心理,蘇軾也是因為這段時間的作品開創了宋代“豪放派”的寫作風格。
(二)審美視角獨到,體現人情冷暖
蘇軾中青年時期任職于密州,他看遍百姓疾苦,性格疾惡如仇,對于欺凌弱小的社會之事,蘇軾會大膽直述。其散文的審美視角獨到,體現了人情冷暖,這個時期蘇軾的散文作品中雖文風豪邁但是仍舊存有一絲溫情,作品依托于儒家思想較多,將孟子思想家的特征及莊子豪邁風格進行融合,汲取前人優秀作品的精髓。當然,蘇軾的散文作品和歐陽修的也有相應的重合,文字之中有藝術的細膩,但并不是僅僅表現于物的表面,蘇軾的散文寄情于文,將情感直接展示在文章之中,視角獨到,獨具特色。
(三)用文字來突出精神世界
蘇軾散文的精神境界非常高超。蘇軾的散文起步期是在密州上任期間,融合儒家思想和歐陽修、韓愈的散文風格及寫作原則,結合自己的生活情感,以此形成獨特的蘇軾散文體系。蘇軾的散文成熟期則是其因烏臺詩案被貶于黃州之后,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仕途不順、人生起伏,他重新看到了官場的種種變化。所以,蘇軾在黃州之后的散文則更加注重于精神世界的渲染。當然,蘇軾在被貶黃州之后,雖然免于一死,但是他的心態和思想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等語句的出現,給當時的官場和朝廷帶來了不小的沖擊,蘇軾在面臨牢獄之災時,朝廷特意收集并整理了蘇軾年輕時寫的文章,發現不少散文詩詞中有暗諷朝廷及官府不作為的內容,于是將蘇軾貶于黃州,這也是著名的“烏臺詩案”。初期,蘇軾并不能接受這樣的結果,內心滿是苦悶和壓抑,沒有朋友相伴,蘇軾想要抒發悲痛的情感也無濟于事。于是,蘇軾只有借景抒情,書寫了“鸛鶴來何處,號鳴滿夕陽”等語句。因為身邊沒有親人、友人,他唯有與其進行書信往來,在黃州初期,蘇軾的散文作品大多以書信的形式為主,《與王定國》《與王元直》等都表達了他心中對官場、對朝廷的不滿。漸漸地,隨著蘇軾在黃州之日越來越多,他看到了當地的景色和人文,開始釋放自己內心的憤怒和激進,開始尋找人生中積極的一面,也在此刻寫了諸多優秀的散文作品,如《與李公擇》等。再后來,蘇軾開始跋山涉水,尋找生命的真諦。他借景抒情,將情感融合于景色之中,寫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賦》,也是蘇軾的代表作品之一。其創作背景是蘇軾與朋友泛舟游赤壁的所見所感,借泛舟抒發內心苦楚,從懷古傷今到精神豁達。隨著時間推移,蘇軾散文的情感趨向于灑脫和飄逸,《記游定慧院》蘇軾將尋訪郊游過程中的飲酒作樂和周邊的場景、風光寫在文中,將園林山水和生活情趣悉數展示在文字之間,體現了蘇軾內心對山水田園生活的向往,這時他已經對官場矢志之事漸漸淡忘。這段時期蘇軾的散文作品流露出他的灑脫與豁達,也是他積極面對生活的一種態度。
二、蘇軾的人生際遇對散文藝術風格的影響
(一)少年時期的行文瀟灑流暢,大氣磅礴
關于蘇軾人生際遇對其散文藝術風格的影響,自然是有所存在的。少年時期,蘇軾隨父親進京趕考,少年的才華很快就被發現,被附庸奉承、稱贊連連,這些都會對蘇軾產生一定的影響,增加他的自信的同時,更是給其帶來一定的心理負擔。但年輕的蘇軾心高氣傲,對于官場、朝廷、社會的不公平現象,以及百姓的疾苦他都會直言不諱,在散文及詩詞中明確闡述,行文上流暢且瀟灑,大氣磅礴,將心中情感直接表達于文章中。在《辯試館職策問札子》之中,蘇軾就朝廷君臣之間的自由言論等內容提出了意見,大膽在文章中表明自己心中所想。再譬如《凌虛臺記》,蘇軾借太守修建凌虛臺的過程,批判當時官場浮于表面,沒有真正為百姓謀福利的虛假作為。他在文章中直言不諱,使得文章寓意深刻。
(二)出京任職徐州,行文融合百姓疾苦,為民請命
隨著時間推移,蘇軾開始出任徐州知州,他看到了更多百姓的生活以及官場朝廷之外的情況。初任之時,徐州岌岌可危,受到百年一遇洪水的“攻擊”,百姓流離失所,甚至很多富人為了保全性命連夜出逃,只剩下窮人在城中留守。蘇軾自然看不慣這樣的貧富差距,當即決定關城門和百姓一起修建堤岸,最終阻擋了洪水的侵害。此外,蘇軾在文中還表示了自己對當地民生社稷的擔憂,如《放鶴亭記》《登云龍山》《九日黃樓作》等,“嗟夫!南面之君,雖清遠閑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歌聲落谷秋風長,路人舉首東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這些語句表達了蘇軾內心的擔憂。這段時期,也是形成蘇軾豪放文風的一個關鍵時期。蘇軾出任知州期間,一心為百姓分擔,不僅看不慣一些社會詬病,對利民工程的修建也是一直付諸實踐。其行文以情表意,以修辭為主要寫作手法,將當時真實的百姓生活現狀呈現在文章之中。像著名的“照日深紅暖見魚,連村綠暗晚藏烏”,細膩的詩句描繪出“老幼扶攜收麥社,烏鳶翔舞賽神村”的逼真情狀,發人深省。
(三)烏臺詩案之后,行文自然,寄情山水
烏臺詩案后,蘇軾的文風和寫作境界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也是蘇軾人生的一個大的轉折。在經歷了仕途不順和人生巨大打擊之后,蘇軾開始思考自己的思想境界是否真的在世間無人能懂,周邊沒有朋友,蘇軾一肚苦悶無人訴說,無法排解心中壓抑情感的他開始游山涉水,發現黃州大好山河景觀后,開始將生活的情感寄托于山水之中。行文上,蘇軾在自然山水中發現了人生的另一種真諦和境遇,他沒有在人生最艱難困苦的時候自暴自棄或是一蹶不振,相反,他從民間煙火之中看到了生活的怡然自樂,行文更多是歌頌山水,表達豁達的人生態度。
三、蘇軾散文藝術境界的體現
(一)散文語言的生動豐富且易懂
蘇軾的散文在語言上很樸實,但是卻在逐字逐句中隱藏情感,在平實的語句中體現情感,豐富畫面,這是屬于蘇軾散文的高超的藝術境界。
1.修辭手法的運用
蘇軾在散文的語句中,喜歡用修辭手法來豐富句式及文章含義。蘇軾的散文語言并非是用華麗的辭藻堆疊形成的,相反,他是以修辭手法作為連接散文中主語和動作、時間的手法,這樣讓讀者能夠對其散文更容易理解,也更能夠通過這樣的散文作品傳遞思想感情。具體的修辭手法,像排比句式的應用。例如,《潮州韓文公廟碑》中“卒然遇之,則王公失其貴,晉、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賁、育失其勇,儀、秦失其辯”通過連續的排比句式,表述王公貴族會失去他們的尊貴,晉國、楚國會失去他們的富有,張良、陳平會失去他們的智慧,孟賁、夏育會失去他們的勇敢,張儀、蘇秦會失去他們的辯才,表達其對天下社稷的擔憂和對韓愈政績及道德的贊賞等。排比句式層層遞進,更能夠讓讀者深省,句式中的情感狀態更加深入。其次,在蘇軾的散文中應用比喻或者擬人的手法較多,通過這些手法,生動形象地將敘述的畫面展現出來,一方面,比喻是豐富畫面之用,在《后赤壁賦》之中,蘇軾運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充分表現了第二次泛舟游赤壁的所見所感,如“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蘇軾巧妙地借“桂棹”喻文人墨客,將“美人”喻君主,表達文人和君主志向不同,只能各自背離而去的痛心和無奈之情。再如“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蘇軾在泛舟之時,見識到周邊山峰的高大,水系的廣闊,他切實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也忽然從中明白人生的真諦和含義,仕途不順,官場受挫,他苦悶的心情和壯志難酬的悲憤就好像蜉蝣一樣,沒有任何意義,這是蘇軾即將走出自己心中悲苦的一個暗示。文章的最后,蘇軾在“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中恍然頓悟,原來人生之意在于當下的曠達與豁然啊!
2.重在意境表達,將情感融合
蘇軾的散文重在意境的表達,是寫意與寫實的融合,并非將華麗的辭藻進行堆疊后形成文章。他的散文的意境與情感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政治情懷、世俗情感、自然審美等。分別來說,其中政治情懷的表達主要在蘇軾早期的散文作品中,蘇軾在任知州后便憂國憂民,注重百姓疾苦和江山社稷多過于自己的享樂。從世俗情感的表現上,蘇軾從小生活在幸福的文學家庭之中,文學的熏陶以及父母的思想教育都對他的人生有著深遠的影響,他這一生經歷的浮沉讓他對社會、對官場以及對朝廷都有了一個新的認知。他對世俗的牽掛和看法漸漸發生變化,他超然物外,灑脫前行,看遍山水,忘卻前塵,即使行路坎坷不順,他也從未放棄自己。蘇軾在被貶黃州之后,寫出的作品揭示了自己的心境變化,如《念奴嬌·赤壁懷古》《卜算子》等。從自然審美角度分析蘇軾的散文,可以看出,他從一定程度上追求的是自然與生活的融合,他意在將自然之境融合生活之景展示人文精神,立意深遠,情感濃烈。
(二)詞句的新穎生動
蘇軾的散文詞句新穎生動,對當時宋代的文學作品引領了一個新的方向。在詞句的選擇和表達上,蘇軾結合自喻的手法,如《南鄉子》中,“若問使君才與術,何如。占得人間一味愚”。蘇軾將“占得人間一味愚”來自評,“愚”恰恰體現他已看淡功名,融于世間的現狀。再如《記承天寺夜游》中,“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將月色生動擬人化,將語句變得生動有趣,“欣然起行”也表現出詩人見到游人高興的狀態。諸如此類,蘇軾的散文詞句的新穎多變,足以說明他文學造詣之深。
蘇軾生平坎坷、仕途不順,卻一心牽掛百姓和江山社稷,心中有大抱負。他散文作品中的立意和精神的表達都和他的人生境遇有直接關系。此外,他在遭遇人生大變故后依舊保持對文學的熱愛,將詞句表達生活化、趣味化,足以體現其超脫不凡且無比高深的藝術境界。
196750051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