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晶晶 趙允智 熊奕瑤
內容提要 用動畫短視頻講好中國故事,傳遞好中國聲音,是當前我國開辟國際傳播新路徑的方向之一。本文將圍繞由新華社中國搜索“中國好故事”數據庫推出的“動畫里的中國”系列動畫短視頻,從選題策劃、視頻制作、預反饋、落地傳播四個環節出發,對“2+N+2+N”的全流程進行分析,深度解讀動畫短視頻如何通過生活場景重構與微敘事引入、視覺創意與動畫情境、“Z世代”交互動力與國際視角、矩陣式破圈聯動運營等方式,降低“文化折扣”所帶來的誤讀,創新國際傳播新模式,并展望未來國際傳播領域的動畫短視頻IP化、系列化的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我國的國際傳播目標也隨著國際地位的變化而調整:從“讓世界聽見中國聲音”逐漸走向“國際話語權建構”,從“尋求認知”逐漸走向“尋求共識”。近年來,隨著移動終端的普及和社交媒體影響力逐漸擴大,國際傳播呈現出受眾年輕化、載體輕量化的趨勢。“Z世代”作為社交媒體主力軍,成為國際傳播主要目標受眾。動畫是“Z世代”易接受、易理解的一種超越意識形態的表現形式;短視頻作為視聽話語之一,具有“解碼共通性”和“傳播共情性”的天然優勢。二者結合打造的動畫短視頻順應國際傳播趨勢,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之一,也是我國在國際社會中創新中國故事國際化表達的全新嘗試。
中國搜索“中國好故事”數據庫推出的系列動畫短視頻——“動畫里的中國”,在繼2020年發布《一杯咖啡里的脫貧故事》(英文譯名:Coffee Matters)之后,2021年推出4部動畫短視頻:《餐桌上的“地標”故事》《接力》《下一站,2035》《生日·節日》。截至目前,“動畫里的中國”系列動畫短視頻海內外總瀏覽量突破13億。系列視頻發布之后,被海外600余家媒體刊播,美聯社、法新社、塔斯社、日本共同社等通訊社對其進行了報道。受眾覆蓋200余個國家和地區。系列作品被高校、學界作為國際傳播的典型文本和短視頻創新案例進行深度分析。本文圍繞“動畫里的中國”系列動畫短視頻,探析在當前的國際傳播形勢下,動畫短視頻實現“破圈”的關鍵要素,并討論未來動畫短視頻在國際傳播中的發展潛力和趨勢。
在以往多數國際傳播作品中,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柔性內容”通常基于其弱意識形態、易傳播、易理解等特性,被認為是國際傳播中的絕佳選題。但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中國方案”不斷涌現,如何向海外受眾揭示“中國方案”這類“硬核內容”對于世界的重要貢獻、塑造我國良好的國際形象,成為當下我國國際傳播領域中亟待解決的課題。在選題策劃階段,宜從以下兩個維度入手:
運用生活場景“下沉”選題并重構敘事。在動畫短視頻的選題策劃階段,需以受眾體驗為核心,適當運用“下沉思維”,拉近與海外受眾間的距離。同時,對選題策劃、場景設置等進行優化,將宏觀主題與生活場景精準融合,摒棄一味追求“高大上”的呈現形式。例如:“動畫里的中國”系列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召開之際推出的《生日·節日》(英文譯名:Let’s Party),將“慶祝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華誕”這一宏觀且極具歷史縱深感的主題,通過烘焙屋、蛋糕、一家三口圍坐在客廳等生活場景的巧妙代入,取得了良好的國際傳播效果。
從微敘事的視角出發,詮釋“硬核內容”。如何降低“硬核內容”在國際傳播中的理解“門檻”,是不少國際傳播工作者在策劃作品時面臨的難題。尤其對于動畫短視頻來說,生澀難懂的內容很難與“生動簡明”的動畫相適配。因此,在“硬核內容”的加工上,需找到延展性較強、親近性明顯的微敘事語態,將“硬核內容”逐層鋪開,更有利于打動人心、達成共識。例如:“動畫里的中國”系列在去年世界知識產權日當天發布的《餐桌上的“地標”故事》(英文譯名:“GI”Stories on the Dining-Table),以東西方餐桌食物為結合點,將中歐“地標”產品如何相互流通這一“硬核內容”準確傳達給海外受眾。
對于動畫短視頻在國際傳播中的作用,探索頻道(Discovery)亞太區高級副總裁魏克然(Vikram Channa)在接受采訪時談到:“講故事本身就是一個優勢,另一個優勢是動畫,動畫的形式使它更有助于跨越國界和語言障礙。”有學者指出,動畫自帶跨文化傳播屬性。動畫被普遍認為是“純真化”“兒童化”的表現形式,能弱化其背后隱藏的意識形態,并且虛擬的動畫影像可模糊其內容主體本身的文化身份,增加其跨文化屬性與國際傳播效能。在視頻制作階段,應在以下兩個維度發力:
探索更多元化的視覺創意,匹配中國“動畫短視頻”的“最優解”。“動畫里的中國”系列動畫短視頻,2021年推出的四部作品嘗試了多種動畫風格:百余張手繪原畫組成的《接力》(英文譯名:The Torch in My Heart)、黏土定格結合三維技術的《生日·節日》,MG動畫《下一站,2035》(英文譯名:Click to the Future)、《餐桌上的“地標”故事》,利用不同的創意敘事方式,有針對性地匹配不同的主題,對海外受眾達到“視覺說服”的傳播效果。
在動畫情境中傳遞“零距離感”。現實主義戲劇理論的“第四堵墻”概念指的是舞臺和觀眾之間存在著的“第四堵墻”,使觀眾難以融入戲劇之中。而在國際傳播場域中,國際傳播產品就如同“舞臺”,海外受眾如同“觀眾”,打破動畫與受眾之間的“第四堵墻”,讓觀眾產生交互感、沉浸感,是一部優秀作品需要達到的標準。對于動畫短視頻來說,在制作過程中除了考慮畫面基礎色彩、特定剪輯手法等要素,還需要考慮動畫短視頻的情節連貫性、畫面視覺和諧度等等,讓觀眾產生情感卷入與情感共鳴。在“動畫里的中國”系列動畫短視頻《下一站,2035》中,動畫人物跳脫出視頻中的特定畫面,向屏幕外的觀眾眨眼、招手、微笑,將觀眾化為未來生活的主角之一,巧妙地增強了動畫人物與觀眾的互動感,有效打破了影片與觀眾間的“第四堵墻”。

□ 圖為“動畫里的中國”國際傳播系列動畫截圖。
作為互聯網原住民的“Z世代”與數字網絡相伴而生,無論從其全球分布規模,還是從其社交媒體傳播聲量上看,“Z世代”這一群體已成為國際傳播的重要目標對象。學者胡正茂認為,推動海內外年輕人形成客觀理性的中國觀,關系到中國未來的國際輿論環境。對于動畫短視頻來說,“Z世代”的觀感、互動與反饋,也成為衡量作品能否取得良好傳播效果的重要依據。此外,與僅面向國內受眾進行傳播的動畫短視頻不同,面向國際還需貼合海外受眾的觀看喜好,從“第三方”的國際視角審視視頻質量,多維度優化視頻。
增加預反饋階段,建立面向“Z世代”和國際友人的意見點評機制。“動畫里的中國”團隊在視頻正式上線前,會專門組織面向“Z世代”觀眾和國際友人的小型“點映會”,進行視頻的預播放,錄制Reaction即興反應視頻,通過觀察、記錄微表情,標記其觀片時的直觀情緒反饋,收集反饋建議,并以此為依據進一步優化動畫短視頻,為后續視頻的正式上線奠定基礎。

□ 圖為黏土定格動畫《生日·節日》海報。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全社會進入線上線下共融的智媒時代。國際傳播空間也從傳統線下大屏、路邊廣告牌等線下媒介物理空間,拓寬至社交媒體和線下媒介相互交織、虛擬與現實融合的“多維”空間。因此,動畫短視頻在進行國際傳播時,亟需突破以往單一化的傳播思維,從以下兩個層面發力:
矩陣式破圈聯動運營,極大地拓寬傳播渠道。從信息生態視角出發,線上信息存在著多平臺間流動的規律。因此,在傳播廣度上需采用立體化運營流程:在國內傳播時,通過主流媒體首發、社交媒體擴散、話題運營、紙媒深度點評等形式擴大作品的國內傳播廣度;在海外傳播時,借助海媒官方賬號、海外通訊社、海外主流媒體等進行多輪傳播,同時在海外電視臺、紐約時報廣場“中國屏”等媒介進行投放。
針對年輕化平臺進行專門運營。在社交媒體時代,目標受眾應從以往全方位無差別的泛用戶,轉變成泛用戶與精準用戶相結合,需要針對B站、微博等年輕化平臺進行有針對性的運營,以實現平臺間議程設置的傳播效果。例如:“動畫里的中國”系列中的《接力》,在社群文化突出的社交媒體平臺,有網友跨平臺進行自發傳播,引發熱議。因此,在海外傳播時,也應對標國內年輕化的社交媒體,針對TikTok、Instagram、YouTube等社交媒體進行深度運營工作,制定基于用戶心理的傳播策略。
動畫短視頻的蓬勃發展,不僅創新了中國故事年輕化的表達方式,也為我國帶來了逆轉國際輿論形勢的契機。但目前國際傳播領域的眾多動畫短視頻仍存在各自為陣、缺乏系統性、難以形成固定印象體系等問題。未來,隨著動畫短視頻制作技術的不斷精進,作品打磨流程的不斷成熟,將動畫短視頻的國際傳播優勢最大化需順應IP化、系列化打造的趨勢。通過動畫形式將中國故事、中國文化脈絡與全球語境有機結合,為海外受眾構造一套相對穩定的印象體系,以孵化IP的方式,更全面、更生動、更系統地“講好中國故事”,開辟國際傳播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