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張新婕 崔巍
(吉林體育學院運動人體科學學院 吉林長春 130033)
人口老齡化問題已經成為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之一[1]。全面高效地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尋找解決老年人身心健康問題的方法已經迫在眉睫[2]。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體育健身意識逐年提高。廣場舞健身項目因其動作簡單等特點,吸引了眾多老年人參與[3]。然而,體育鍛煉常常伴隨著一定的運動風險,老年人由于自身年齡和身體條件的特殊性,更容易發生運動損傷[4]。但目前針對老年人參與體育鍛煉健身風險的研究尚不全面。該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對阜陽地區老年人廣場舞運動開展調查,分析其健身風險因素并提出風險應對建議,從而減少參與者運動損傷的發生。
該文以阜陽地區老年人廣場舞鍛煉健身風險為研究對象,從阜陽地區部分鄉鎮廣場舞鍛煉場地,隨機抽取60周歲以上的老年廣場舞鍛煉者為調查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在中國知網、吉林省圖書館和吉林體育學院圖書館中檢索老年廣場舞鍛煉健身風險相關文獻。
1.2.2 問卷調查法
現場隨機發放100 份問卷展開調查,回收問卷96份,回收率為96%,剔除無效問卷4份,有效問卷92份,有效率為92%。
1.2.3 數理統計法
利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廣場舞鍛煉者中男性占30.43%,女性占69.57%,女性比例較大。年齡在70歲以下的健身者居多,占總人數的71.74%,70歲以上的,占28.26%。分析可知,年齡較高的老年人因其身體素質變差,所以運動動機降低。在被調查的對象中,文化程度存在不平衡性,初中及以下占90.22%,大專或本科及以上占9.78%,但絕大多數老年人接受過教育。
有研究表明,早晨不利于老年人進行體育鍛煉,老年人應每周進行3~5 次運動,每次運動時間為30~60min,每次運動以感覺舒適、不疲勞為宜[5]。
如表1 所示,阜陽地區老年廣場舞鍛煉者中舞齡在3 年以上的較少,老年人的運動經驗和規避風險的能力一般隨運動年限的增加而增強,因而判斷該地區老年廣場舞健身者在運動方面缺乏經驗。廣場舞開展的場地以路邊空地最多,通過了解可知,阜陽地區體育基礎設施極度匱乏。部分老年人選擇在早晨運動,鍛煉時間在30~60min 的較多,練習強度為微微出汗的人數較多。阜陽地區廣場舞健身者每周鍛煉次數達到3~5 次的人數較少,不能達到理想的鍛煉效果,因而需要開展相關健身常識的普及。

表1 健身活動情況調查與分析表
如表2 所示,阜陽地區老年廣場舞鍛煉者穿休閑服且不戴掛飾進行鍛煉的較多,但其不戴掛飾多因不方便跳舞,并不是自身安全意識高。保險合同的訂立對運動者及其家庭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但在該地區老年人中,認為需要購買保險的人數較少。由此可見,阜陽地區老年廣場舞健身者的風險防范意識較低。

表2 健身活動風險意識水平調查與分析表
如表3 所示,能夠進行熱身、放松、突發狀況處理的老年人較少,少數老年人在運動時會憋尿,較多老年人不進行及時補液。由此可見,阜陽地區老年廣場舞健身者的科學健身常識匱乏。部分老年人有指導人員進行指導,但并非均為專業人員,不能保證動作技術的科學性。大多數老年人沒有接受過專業人員的體育安全相關知識教育,可見專業指導人員的指導以及安全宣傳在農村地區非常稀缺。

表3 科學健身常識掌握及健身指導情況調查與分析表
公共體育設施作為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重要物質載體,運動器材的維修與保護是人們安全開展健身運動的重要保障[6-8]。老年廣場舞健身者所在活動場地是水泥地或瀝青場地的較多,占88.04%,地磚場地占11.96%。85.87%的老年人認為場地面積寬敞,14.13%的老年人認為一般。老年人反饋車來車往的現象較多,占總數的50.00%,認為環境安靜的,占16.30%,認為人流涌動的,占33.70%。由此可知,該地區老年廣場舞場地多數不適合運動健身。83.70%的阜陽地區老年廣場舞鍛煉者認為運動場地沒有進行維護,只有16.30%的老年人認為有場地維護,老年人在該環境下運動,會增加其發生運動損傷的幾率,相關部門應對此給予高度重視,加大力度維護相關運動場地及器材。
(1)阜陽地區老年廣場舞健身者多選取路邊空地進行廣場舞鍛煉,缺少舒適、安全的活動場地,且基礎設施維護情況不佳。
(2)阜陽地區老年廣場舞健身者參與廣場舞的經驗不足,安全意識較低,處理突發狀況的能力較弱。
(3)阜陽地區老年廣場舞健身者部分選擇早晨進行鍛煉,每周鍛煉次數較少,健身常識匱乏,缺乏專業指導人員對其進行科學健身指導,缺少科學健身知識的普及。
(1)相關政府部門應加強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可用體育場地,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鍛煉機會和條件。重視并加強體育場地及器材的維護,保障運動者的安全。
(2)相關政府部門可定期舉辦體育運動常識普及講座,聯合專業人士編制包含體育健身常識的歌曲,豐富老年人廣場舞內容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對其進行安全意識教育,提高老年鍛煉者防范運動風險的意識。
(3)國家應加大體育人才的培養力度,運動健康人才供給側應做出相應調整,增大社區體育指導人員的投入,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增強科學健身知識宣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