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劍霞 張園園 曹 晶
江西省九江市第三人民醫院內八病區,江西九江 332000
近年來,隨著整體生存環境的惡化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各種惡性腫瘤的發病率一直居高不下,且有不斷上升的趨勢[1-2]?;熓悄[瘤治療中關鍵性的治療方法,而由于腫瘤化療的治療周期長,且化療藥物對外周血管刺激性強,常規外周靜脈化療的適用性低,反復穿刺和化學性靜脈炎給患者帶來了諸多痛苦[3]。經外周靜脈穿刺的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是新型的靜脈化療方式,其將導管經肘前淺靜脈直接置入中心靜脈,構建了一條周期長、痛苦小的靜脈輸液通道,能減少患者的反復穿刺痛苦,也能起到較好地保護外周靜脈的作用[4-5]。PICC 已成為腫瘤患者化療首選的靜脈通道。但是PICC 置管需要將導管準確地置入上腔靜脈下1/3 處,在臨床實際應用中,盲法穿刺置管無法準確的定位穿刺位置,使得導管無法到達預期位置而出現導管異位,尤其是過度肥胖或者外周血管條件不佳的腫瘤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低,可能造成靜脈血栓、皮下血腫、血胸等并發癥[6]。因此如何提高PICC置管準確性成為臨床關注的重點。近年來,床旁超聲以準確、無創、便攜的特點在影像檢查中應用廣泛,受到臨床的歡迎。有研究[7]發現床旁超聲能顯示血管的形態結構影像,還能觀察穿刺針進入管腔的角度和位置,采用其輔助定位引導穿刺有助于提升PICC 置管準確性。本研究選取行PICC 置管治療的腫瘤患者88例為研究對象,對經床旁彩超引導定位對腫瘤患者PICC 置管準確性和并發癥的影響進行探究。
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九江市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行PICC 置管治療的88 例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住院號奇偶數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44 例。對照組中,男24 例,女20 例;年齡39~79歲,平均(54.7±6.9)歲;腫瘤類型:食管癌10 例,胃癌11 例,肺癌8 例,肝癌7 例,乳腺癌5 例,淋巴癌3例。試驗組中,男25 例,女19 例;年齡38~80 歲,平均(54.9±7.1)歲;腫瘤類型:食管癌9 例,胃癌10 例,肺癌9 例,肝癌8 例,乳腺癌6 例,結腸癌2 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腫瘤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經手術病理檢查確診為惡性腫瘤;②年齡18~80 歲;③神志清楚,能配合操作;④對本研究知情并自愿參與研究。排除標準:①存在穿刺部位有感染或損傷等PICC 穿刺禁忌證;②合并免疫系統疾病;③存在凝血功能障礙;④存在精神障礙疾病。本研究已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對照組選取盲穿肘下置管法進行置管。體位選用平臥位,指導患者將置管側的手臂外展伸直平放于病床上。穿刺的靜脈選取肘部以下的貴要靜脈、肘正中靜脈以及頭靜脈。確定穿刺靜脈后,測量穿刺點至胸鎖關節下至第三前肋的距離,預估PICC 導管的留置長度。在對局部部位進行碘伏消毒鋪巾后,選用穿刺導入針在肉眼直視下對所選靜脈位置進行穿刺,穿刺角度在30°~45°,穿刺見靜脈回流后,松開止血帶退出穿刺針的針芯。接著選取適宜型號的PICC 導管,將其順著外套管勻力緩慢地送入靜脈,直到預定留置長度。最后退出導絲,連接好安裝器并做好導管的固定。
試驗組則在經床旁彩超引導下進行定位穿刺置管。置管的體位和穿刺靜脈的選取方法與對照組相同。選用GE 公司的Logio-book XP 型床旁便攜式超聲儀,探頭頻率在5~10 Mhz。在選好穿刺靜脈后,將探頭放置于局部部位,觀察血管的直徑、血液流向以及延伸方向,并觀察血管在解剖結構有無發生變異,選定直徑較粗、血液充盈良好且遠離動脈的靜脈血管,確定穿刺點的具體部位。測量靜脈血管的直徑和皮下深度,在體表做好靜脈血管的走形,并確認PICC 導管的留置長度。根據彩超測量結果選擇好適宜直徑的PICC 導管和穿刺角度,在彩超監護下進行穿刺進針,移動探頭尋找穿刺針的針尖,觀察到針尖進入靜脈的中心位置,回抽見血即可退出內芯。同法將PICC 導管送入靜脈中,并在彩超監測下,緩慢推入導管,直至達到預定長度。最后退出導絲,做好連接口和外部導管的固定。
兩組患者在完成后,采用X 線檢查進行確認導管尖部的置入位置是否正確。
比較兩組患者置管平均耗時、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以及總穿刺置管成功率,并比較兩組患者機械性靜脈炎、皮下血腫、刺穿動脈以及置管相關血栓等穿刺置管并發癥發生情況。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的置管耗時短于對照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總穿刺置管成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置管耗時及置管成功率的比較[n(%)]
試驗組穿刺置管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穿刺置管并發癥發生情況的比較[n(%)]
PICC 的置管周期長,避免了反復穿刺的不便和痛苦,且減少了藥物對于外周血管的化學刺激和反復穿刺造成的物理刺激,是腫瘤患者化療常用的靜脈通道[8-9]。不過PICC 置管的尖端位置必須要準確,才能起到應用的靜脈化療效果。傳統盲法穿刺過程中,只能根據經驗和手感進行選擇導管和進針的角度、感知穿刺針尖的位置,而無法了解靜脈的內徑粗細、靜脈血管的走形以及血管異形情況,因此不能準確定位穿刺的位點和判斷導管在血管中的走勢,穿刺的準確性低,尤其對于血管彈性不佳或者存在動脈硬化的患者,容易出現刺穿動脈、導管異位造成置管失敗[10-11]。而穿刺失敗反復穿刺時,導管和穿刺套管多次摩擦刺激靜脈瓣會增加血管內膜損傷,增加機械性靜脈炎、皮下血腫、血栓等相關并發癥的發生概率[12]。而超聲檢查能夠清楚地顯示血管的深度、直徑以及內部形態結構情況,方便確定穿刺進針的角度和深度,選擇適宜直徑的導管,提高穿刺的準確性,超聲檢查還能清楚地顯示靜脈血管的走向、變異情況以及與周圍動脈血管和神經組織之間的關系,能對導管置入進行實時的監測和調整,通過可視化影像引導導管尖端準確達到指定位置,避免了置管過程中誤穿導致神經及動脈血管損傷,提高置管成功率,從而避免反復穿刺置管,減少置管相關的并發癥[13]。床旁超聲的便攜型強,使用簡便,方便術者進行PICC 置管的輔助定位,提高穿刺置管的準確性[14]。本研究中,試驗組的置管平均耗時為(63.07±8.63)s,短于對照組的(86.45±10.61)s,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為93.18%,高于對照組的77.27%,且實驗組穿刺置管并發癥總發生率為6.82%,低于對照組的36.3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驗證了堯升中等[15-16]研究結論,顯示腫瘤患者應用經床旁彩超引導定位下進行PICC 置管,能提高定位的準確性,有助于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縮短置管耗時,減少反復穿刺或置管不當帶來的相關穿刺置管并發癥。
綜上所述,腫瘤患者應用經床旁彩超引導定位下進行PICC 置管,能提高定位的準確性,有助于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縮短置管耗時,減少反復穿刺或置管不當帶來的相關穿刺置管并發癥,臨床應用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