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珍芝 邱青青 郭 俊
江西省贛州市立醫院康復科,江西贛州 341000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的腦部血管疾病,臨床患病率及致死率均較高,部分患者由于治療不及時或療效不佳而導致有嚴重后遺癥,以偏癱比較常見。腦梗死偏癱為臨床醫學常見的一種心腦血管疾病,多發于50~60 歲以上中老年人,且男性患者稍多,腦梗死發病較快,多在休息或睡眠中發病,發病后若未及時處理會出現偏癱并發癥,偏癱患者一般需長期臥床,喪失勞動能力,甚至生活無法自理[1]。腦梗死偏癱通常需要積極地進行藥物治療,必要時還需通過中醫的針灸、拔罐及按摩推拿等輔助治療來達到治療效果[2]。針灸可調節患者大腦神經功能,有利于腦部血液循環狀態的改善,可使其腦水腫癥狀得以緩解,進而可積極改善其臨床癥狀。但針灸治療的遠期預后存在局限性。基于中醫學角度,治療腦梗死偏癱除疏通經絡以外,應堅持“固元氣、化痰瘀、瀉熱熄風”的治療原則。有臨床研究證實,刺絡拔罐聯合平衡舒筋手法推拿治療腦梗死偏癱效果顯著[3],基于此,本研究探討刺絡拔罐聯合平衡舒筋手法推拿對腦梗死偏癱患者的應用價值。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贛州市立醫院康復科收治的100 例腦梗死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每組各50 例。對照組中,男28 例,女22 例;年齡38~89 歲,平均(59.96±3.36)歲;左側偏癱39 例,右側偏癱11例;病程1~7年,平均(3.99±1.36)年。試驗組中,男26 例,女24 例;年齡37~88 歲,平均(60.88±3.23)歲;左側偏癱38 例,右側偏癱12 例;病程1~7年,平均(3.97±1.35)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由臨床確診為腦梗死偏癱;②癱瘓病程均在1年以上;③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標準:①肝腎功能嚴重受損者;②呼吸功能衰竭者;③既往語言、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史者;④既往精神病史者。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對照組患者實施刺絡拔罐治療,具體治療措施如下。選定患者需要治療部位后,給患者進行皮膚消毒,先用梅花針、三棱針快速點刺局部皮膚,待皮膚紅潤并有滲血為止;然后將火罐迅速拔在刺血部位,等火罐完全吸著后,留置時注意觀察刺血部位出血量,再決定需要拔罐的時間,若出血量少可繼續拔罐,若出血量多則立即取罐。每次留罐大約12 min。
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平衡舒筋手法推拿,根據偏癱患者的臨床特點,采用迎隨補瀉之法在患者痙攣背側施予瀉法,具體治療措施如下。①瀉法:用拇指指端以一指禪推法分別在腕骨、中渚、后溪、 三間及陽池穴位處推揉,120 次/min,20 min/d,控制推揉力度,氣感需明顯但無肌肉痙攣性收縮最佳。②補法。用拇指指腹分別用揉法、摩法和按法在患者神門、少府、大陵、勞宮等穴位按揉,60 次/min,20~30 min/d,力度由輕逐漸過渡重,以肌肉松弛為佳。15 d為1 個療程,共治療2 個療程。
治療1 個月后,比較兩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日常生活功能、神經系統功能、患者對治療的滿意度及治療有效率。①采用Fugl-Meyer 評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4]評價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采用Barthel 指數(Barthel index,BI)[5]評價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選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6]評價患者的神經系統功能。各項指標滿分為10 分,評分越高,恢復能力越好,則治療效果越好。②采用自制的患者滿意度調查表,評分標準:100 分為滿分,>90 分為非常滿意,70~90 分為基本滿意;<70 分為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其分數越高說明患者滿意度越高。該問卷信度為0.91,效度為0.774:③治療效果分為有效(患者各項功能有顯著改善)與無效(患者的各項功能無明顯改善)。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日常生活功能及神經系統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日常生活功能及神經系統功能評分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日常生活功能及神經系統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肢體運動功能、日常生活功能及神經系統功能評分的比較(分,±s)
images/BZ_100_212_390_1205_445.png試驗組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50 4.38±1.19 8.98±0.59 24.489<0.001 4.18±1.28 8.88±0.29 25.322<0.001 4.17±1.57 8.97±0.67 19.884<0.001 50 t 治療前組間比較值P 治療前組間比較值t 治療后組間比較值P 治療后組間比較值4.32±1.22 7.01±0.23 15.321<0.001 0.249 0.804 21.998<0.001 4.16±1.27 7.10±0.26 16.037<0.001 0.078 0.938 32.316<0.001 4.19±1.54 7.12±0.38 13.062<0.001 0.064 0.950 16.983<0.001
試驗組患者的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總滿意度的比較[n(%)]
試驗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98.00%(49/50),高于對照組的86.00%(43/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91,P=0.027)。
現代醫學證明,腦梗死偏癱患者主要是因各運動神經元相互作用失調、神經遞質過度釋放所造成的四肢肌肉痙攣,或合并肌張力低下等,以肢體運動失調、語言模糊等癥狀為主,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導致其生活質量大大降低。腦梗死偏癱患者應盡早實施個體化及合理的康復治療,在中醫學中,刺絡拔罐聯合平衡舒筋手法推拿對腦梗死的輔助治療,可有助于降低致殘率,提高生存質量[7-8]。中醫認為腦梗死偏癱是由于肢體精氣不通導致。近年來,刺血拔罐和穴位按摩在腦梗死康復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刺血拔罐是通過放血祛除邪氣來達到調節氣血、通經活絡和陰陽協調的一種獨具特色的中醫療法,可從根本上保證治療效果穩定性,且刺血拔罐療法安全、簡便、無毒副作用,可減少患者痛苦[9-10]。現代醫學表明,平衡舒筋手法是根據“正氣引邪,喎僻不遂”理論指導下,以針灸學“瀉者迎之,補者隨之”的針刺補瀉方法為原則,通過補瀉推拿手法應用于肢體屈肌側和伸肌側特定的穴位,以補虛瀉實為法,達到養血舒筋、活血通絡的作用,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和中樞神經回路,平衡屈肌和伸肌的肌群肌力,牽伸短縮的肌鍵韌帶,達到緩解肢體痙攣的作用,恢復關節的活動度,促進肢體功能恢復[11-12]。
方芳等[13-15]研究中利用平衡舒筋手法結合中醫護理治療腦卒中患者,結果顯示平衡舒筋法可促進接觸肢體痙攣,加快運動功能康復,改善日常生活功能,有一定的應用前景。本研究結果也證實刺絡拔罐聯合平衡舒筋手法推拿有助于幫助腦梗死偏癱患者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功能恢復,使患者盡早回歸社會,提高滿意度。
綜上所述,刺絡拔罐聯合平衡舒筋手法推拿在腦梗死偏癱患者中應用效果較好,對提升腦梗死偏癱患者的療效具有積極促進作用,值得推廣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