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靈鋒 韋慧萍 劉桂榮 謝燕芳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粵東醫院檢驗科,廣東梅州 514000
肝硬化是由多種復雜因素共同作用所導致的一種以肝細胞損害為主要病理特征的疾病,該疾病的發生會誘發肝細胞壞死或是纖維組織增生,肝硬化患者發病早期通常無明顯特征,疾病隱匿性較強,而隨著病情的發展加重,患者確診時通常已經較為嚴重,容易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肝硬化患者受到長時間肝臟損害等因素的影響,疾病早期可見腹脹、乏力、尿少、下肢水腫、黃疸、脾大等癥狀,對早期不典型癥狀的患者實施初步篩查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這種僅僅借助體征的檢查方式,無法保證準確性和可靠性,漏診和誤診的發生率較高,也容易誘發肝細胞凋亡壞死、肝組織瀑式炎癥反應、脂質代謝紊亂等一系列更加嚴重的肝臟病理生理反應問題,隨著肝細胞缺氧時間的持續性延長,其病情也會快速發展惡化,甚至誘發肝癌等其他惡性后果。結合疾病誘發原因的差異,臨床上通常會考慮該疾病與酒精之間的關系,且不同類型肝硬化患者的疾病預后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因而在診斷過程中也需要對疾病的類型加以判斷。當前臨床常用的肝硬化檢查和診斷指標包括肝臟穿刺組織活檢、血尿常規、肝功能檢查等,其中,各類生化指標的應用能夠直接反映出患者的肝臟損害程度和肝細胞合成代謝功能,這也是患者預后分析的重要基礎,對于監測疾病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了進一步降低消化道出血和肝腹水等惡性癥狀的發生率,臨床上通常采用門冬氨酸轉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轉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與γ 谷氨酰基轉移酶(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γ-GT)等生化指標進行診斷分析,從而確定患者的肝細胞損害程度,為疾病治療方案的確定奠定基礎。本研究以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粵東醫院檢驗科收治40 例肝硬化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肝硬化疾病診斷中AST、ALT 與γ-GT 檢驗的應用價值進行分析。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粵東醫院檢驗科收治的40 例肝硬化患者作為試驗組,選擇同期于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粵東醫院體檢的40 例健康人群作為對照組。試驗組中,男24 例,女16 例;年齡22~76 歲,平均(52.53±21.23)歲;病程1 個月~4年,平均(2.35±1.11)年;肝硬化類型:膽汁淤積肝硬化6 例,酒精性肝硬化20 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14 例。對照組中,男20 例,女20 例;年齡20~77 歲,平均(52.82±24.29)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臨床資料完整且能夠配合隨訪觀察;②患者及其家屬均對臨床研究目的和過程知情且同意;③患者無其他肝臟系統疾病。排除標準:①臨床資料不全或中途退出臨床研究者;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③合并急慢性感染、庫欣綜合征、惡性腫瘤、甲狀腺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病毒性肝炎、藥物性肝病、肝豆狀核變性等疾病者;④檢查依從性較差者。
全部受試者受檢前1 d 開始限制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空腹時間持續12 h 以上,對于有飲酒和吸煙習慣的患者,需要提前戒煙戒酒,受檢當天采集空腹靜脈血液,采集的血液標本保存在2~8℃的冰箱中,研究所用檢查設備為貝克曼AU5811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和貝克曼DXI800 全自動化學發光儀及配套試劑,分析患者的AST、ALT 與γ-GT 等指標。
①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兩組的AST、ALT與γ-GT,AST 正常值:8~40 U/L;ALT 正常值:5~40 U/L;γ-GT 正常值:0~50 U/L。②比較兩組的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谷氨酸脫氫酶(glutamate dehydrogenase,GLDH)、腺苷脫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ADA)、a-巖藻糖苷酶(a-fucosidase,AFU)、J3-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β-A-glucosidase,NAG)及亮氨酸氨基肽酶(leucine arylamidase,LAP)等肝功能指標。③比較兩組的膽堿酯酶(cholinesterase,CHE)、總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白蛋白與球蛋白比值(albumin/globulin,A/G)等指標。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的AST、ALT、γ-GT 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AST、ALT、γ-GT 水平的比較(U/L,±s)

表1 兩組AST、ALT、γ-GT 水平的比較(U/L,±s)
注 AST:門冬氨酸轉氨酶;ALT:丙氨酸轉氨酶;γ-GT:γ 谷氨酰基轉移酶
images/BZ_117_1275_2594_2268_2649.png試驗組對照組t 值P 值40 40 94.42±11.21 15.54±1.99 43.818<0.001 56.63±5.63 15.23±2.12 43.524<0.001 165.34±11.12 18.18±1.58 82.866<0.001
試驗 組 的AFP、GLDH、ADA、AFU、NAG、LAP 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肝功能指標的比較(±s)

表2 兩組肝功能指標的比較(±s)
注 AFP:甲胎蛋白;GLDH:合氨酸脫氫酸;ADA:腺苷脫氨酶;AFU:a-巖藻糖苷酶;NAG:J3-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LAP:亮氨酸氨基肽酶
組別 例數 AFP(ng/L) GLDH(U/L) ADA(U/L) AFU(U/L) NAG(U/L) LAP(U/L)試驗組對照組t 值P 值40 40 292.12±14.22 39.41±2.14 111.145<0.001 10.98±2.03 6.02±1.02 13.808<0.001 35.09±2.01 12.13±1.42 59.005<0.001 22.09±1.11 18.12±1.21 15.291<0.001 8.91±0.88 1.23±0.23 53.402<0.001 66.23±4.23 21.34±3.12 54.015<0.001
試驗組的ALB、TP、CHE 和A/G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ALB、TP、CHE、A/G 的比較(±s)

表3 兩組ALB、TP、CHE、A/G 的比較(±s)
注 ALB:白蛋白;TP:總蛋白;CHE:膽堿酯酶;A/G:白蛋白與球蛋白比值
images/BZ_118_212_1052_1205_1107.png試驗組對照組t 值P 值40 40 21.09±1.21 42.43±3.52 36.260<0.001 58.12±3.12 73.55±5.23 16.024<0.001 2355.23±244.23 7243.25±1021.33 29.439<0.001 0.55±0.10 1.78±0.13 47.431<0.001
肝硬化是一種復雜因素共同作用所導致的肝臟彌漫性損害疾病,也是一種慢性進行性肝病類型,患者具有發病率高、病情進展速度快、致殘率高、死亡率高且預后較差等特征,如果患者無法及時得到系統有效的治療,則會對其肝臟的供血系統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甚至誘發纖維組織增生、肝臟硬化變形、膽小葉變性、癌變等其他不良后果,最終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早期的篩查和治療對于控制肝硬化患者的致殘率和死亡率具有積極的意義[1-2]。
肝硬化為一種男性群體發生率較高的慢性消化性疾病類型,且40~50 歲人群的肝硬化發生率相對較高,患者發病后也面臨較高的死亡風險,臨床常見的肝硬化包括酒精性肝硬化、病毒性肝硬化、膽汁淤積性肝硬化等,其中,發病率相對較高的類型是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發病早期常見的臨床癥狀包括便秘、乳房脹痛、乏力、疲倦等,但是,患者普遍早期癥狀不明顯,且容易與其他肝臟系統疾病相混淆,很多患者確診時已經是晚期,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這也大大增加了肝硬化患者的癌變風險,降低了疾病治療的作用和效果,因此,針對肝硬化患者,疾病的早期發現、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肝硬化防控和篩查的關鍵在于定期的身體檢查。臨床上針對肝硬化患者的疾病篩查通常會考慮患者有無飲酒史,或是將其禁酒1 個月前后的肝功能指標、組織病理學指標進行比較分析,并將其納入臨床鑒別和診斷的參考依據,然而,臨床常用的病理組織學檢查均耗時較長且具有一定的創傷性,因而臨床應用價值有限,因而當前更加傾向于使用生化指標水平的檢測結果作為評定患者的肝臟功能,但也有研究證實,生化指標檢測用于肝功能狀態判斷分析的特異性和靈敏度較差[3-4]。
生化檢驗指的是通過化學或是生物的方式檢查人體的各項生理指標,其中,CHE 和ALB 直接生成肝細胞,一旦人體發生肝細胞受損情況,則AST、ALT 的活性會顯著升高,而CHE 的水平則會顯著降低,因而可以直接通過人體內多種酶活性的檢查結果判斷肝細胞損害程度。AST 和ALT 等均為判斷肝細胞損傷程度的直觀指標,而TP、CHE、ALB 等則能夠反映出人體的肝細胞代謝與合成能力,一旦人體發生肝細胞壞死表現,則各項指標結果均會發生明顯的異常改變,且肝細胞損害程度越重,指標異常值越高,同時,CHE 水平的降低也直接反映出肝硬化的風險[5-6]。從各項生化檢驗指標的具體分析結果來看,ALT 是一種臨床上應用率最高的肝功能檢驗指標,其主要生成于肝細胞漿內,是判斷人體肝細胞損害程度的直接指標,人體發生肝細胞或是其他組織損傷后,其體內的ALT水平也會明顯升高,盡管損傷程度較輕,但因ALT 敏感性較強,其檢測結果也會發生直接改變。AST 的作用和特點與ALT 相似,也是直接反應人體肝臟壞死或破壞程度的直接指標,其作為一種生化指標中的重要轉氨酶,在細胞線粒體中分布廣泛,如果AST 水平過高,則說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細胞壞死、損傷情況。當前,臨床上通常傾向于AST 和ALT 相結合的肝功能檢查方法,并將其用于脂肪肝的輔助檢查中[7-8]。AST、ALT、AST/ALT 的異常升高可以作為一種直觀的疾病鑒別診斷基礎,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是AST 在胞漿和線粒體中廣泛存在,且會直接受到吡哆醇水平的影響,而低吡哆醇能促進周圍循環中AST水平的升高,但乙醇的攝入會導致吡哆醇分泌量的降低;另一方面,肝功能的產生過程會受到維生素B6等輔助因子的影響,受到ALT 酶作用的影響,乙醇也會直接降低人體內ALT 酶的活性以及ALT 水平,盡管AST 檢測結果未發生明顯改變,但AST/ALT 會明顯升高[9-10]。γ-GT 是一種肝內梗阻或肝外膽管梗阻過程中會明顯改變的生化指標類型,患者發病后其指標值會明顯升高,且隨著肝膽病變的發生,該指標的活性也會發生明顯的改變,γ-GT 在腎臟、胰臟、肝臟等臟器中廣泛分布,正常人體狀態下,血清中γ-GT的主要來源是肝臟,如患者長時間接受安替比林、苯妥英鈉、苯巴比妥等影響肝臟功能的藥物治療或是長時間酗酒,則γ-GT 水平也會相應升高,因而臨床上通常將其作為肝硬化或是肝炎的主要診斷依據,特別是對于酒精所導致的肝硬化患者,其指標的特異性更高[11-12]。酒精所致肝硬化患者相比于其他類型肝硬化患者,其γ-GT 升高情況更加明顯,與疾病嚴重程度存在正相關關系,由此可見,γ-GT 可以作為肝硬化的一項主要判斷指標,具有推廣應用價值[13-14]。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的AST、ALT、γ-GT 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的AFP、GLDH、ADA、AFU、NAG、LAP 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的ALB、TP、CHE 和A/G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各項生化檢驗和肝功能檢驗指標的應用,對于患者肝硬化疾病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15-18]。
綜上所述,AST、ALT 與γ-GT 均為較為敏感的肝硬化檢查和診斷指標,能夠為疾病診斷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