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星星 蔡文文 辛洪杰 楊秋玉 何璇昱 白 楊 阮偉清▲
1.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惠僑醫療中心,廣東廣州 510515;2.南方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廣東廣州 510515;3.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消化內科,廣東廣州 510515
亞健康狀態(sub-health status,SHS)是指人體處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狀態,呈現活力降低、適應力不同程度減退,直接影響睡眠質量,加重身心疲勞,可影響生理、心理、社會交往方面[1-2]。若機體長時間處于亞健康狀態,則可發展為亞臨床狀態,進而發展為疾病狀態[3]。護理工作是壓力和強度雙高的職業,護理人員是亞健康的高發人群[4]。由于職業特殊性,護理人員常需輪值晚夜班,頻繁的晝夜輪班工作擾亂人體生物鐘,造成睡眠時間顛倒、睡眠不足,導致負性情緒狀態及交流意愿下降等問題[5]。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不僅影響身心健康,更會影響護理隊伍的穩定及健康示范作用,然而目前護士的自我健康認知不足[6],其健康自我管理能力也低于普通人群[7]。近年來國內護士亞健康問題逐漸受到關注,但尚未有研究討論夜班護士亞健康狀態的影響因素。因此,本研究通過調查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夜班護理人員亞健康現狀,并分析其影響因素,為護理人員提高健康自我管理水平,預防夜班護士亞健康狀態提供參考和依據。
采用便利抽樣方法,于2019 年11 月至2020 年5 月抽取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440 名夜班護士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參加臨床護理工作≥1 年,且持有護士執業資格證書的在崗臨床護士;②夜班工作≥1 年,且近3 個月內每個月至少有2 輪夜班;③年齡≥18 周歲,性別不限;④自愿參加本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參加臨床工作<1 年;②診斷急性或慢性疾病;③休假、外出進修或學習無法參加調查;④實習護士、助理護士、進修護士、退休返聘護士;⑤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
1.2.1 調查工具 ①一般資料調查表:自行設計編制,包括性別、年齡、護齡、職稱、學歷、婚姻狀況、個人月收入、聘用形式、每周平均鍛煉時間、每周按時用餐頻率、每天平均睡眠時間、每個月夜班頻率、吸煙與飲酒。②亞健康評定量表(sub-health measurement scale version 1.0,SHMS V1.0)由許軍等[8]編制,包括3 個子量表(生理亞健康、心理亞健康和社會亞健康)、9 個維度(精力、身體運動功能、社會適應、正向情緒、社會資源與社會支持、認知功能、心理癥狀、器官功能、身體癥狀)和39 個條目,其中正向記分20 條,反向記分19 條。采用Likert 5 級評分,總分為0~100 分,各維度、子量表及總量表得分越高,表示健康狀況越好。計算公式:轉化分=(原始分-理論最低分)/(理論最高分-理論最低分)×100。排除疾病人群后,當生理子量表<閾值68,或心理子量表<閾值67,或社會子量表<閾值67 時,被診斷為亞健康狀態。該量表Cronbach’s α=0.917,重測信度為0.644。
1.2.2 調查問卷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由本課題組負責人采用統一指導語,向各科室護士長說明本調查目的、意義、納入及排除標準、問卷填寫方法等,由經過培訓的護士長將問卷分發至本科室的護士,采用無記名方式自行填寫問卷,1 周后收回并及時核查問卷的有效性,填寫不完整的視為無效問卷。共發放問卷440 份,回收有效問卷425 份,有效回收率為96.6%。
采用SPSS 23.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以例數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夜班護士亞健康狀態的影響因素。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共調查425 名夜班護士,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納入人群一般資料情況
425 名夜班護士亞健康發生率為77.6%,亞健康狀態總分為(52.06±10.28)分,生理亞健康子量表為(57.79±12.67)分,心理亞健康子量表為(51.86±10.66)分,社會亞健康子量表為(63.95±13.85)分。見表2。
表2 夜班護士亞健康狀態及各維度得分情況(分,±s)

表2 夜班護士亞健康狀態及各維度得分情況(分,±s)
不同年齡、工作年限、學歷、婚姻狀況、每周鍛煉頻率、每周按時用餐頻率、每日平均睡眠時間、每個月夜班頻率的夜班護士亞健康狀態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不同特征夜班護士亞健康狀態單因素分析(例)
以是否處于亞健康狀態為因變量Y(0=健康,1=亞健康),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的因素作為自變量,納入logistic 回歸模型進行分析。變量賦值見表4。結果顯示,每周平均鍛煉時間、每個月夜班頻率、每日平均睡眠時間、每周按時用餐頻率是夜班護士亞健康狀態的獨立危險因素(P <0.05)。見表5。

表4 變量賦值表

表5 夜班護士亞健康狀態影響因素分析
本研究調查發現亞健康發生率為77.6%,處于較高水平,高于蔡文智等[9]對全國9510 名醫務人員亞健康狀態的調查,低于葉嬋娟[10]報道的84.43%的護士處于亞健康狀態,這可能與研究所采用的亞健康評定量表不同有關。目前亞健康狀態的診斷方法尚缺乏統一的標準,多采用自制問卷或量表,因此所得人群亞健康患病率差別較大。此外,還可能與研究對象一般資料差異有關。①本研究中夜班護士多為低年資護士,工作年限多為1~5 年,可能是由于高年資護士多已崗位轉型[11]。低年資護士缺乏工作經驗,在面對突發情況時,易產生緊張、焦慮等心理[12],且低年資護士相對需承擔更多夜班,但收入和福利較高年資護士低,易產生挫敗感和消極感[13],進而導致亞健康狀態。②本研究中夜班護士多為未婚,因工作遠離家、單獨居住,獲得的社會支持相對已婚護士較少[13],也會導致本組夜班護士亞健康發生率高。③本研究調查對象均來自廣東省,亞健康狀態也與環境因素密切相關,經濟發達和沿海地區的亞健康發生率高于貧困落后地區[14]。
3.2.1 每周鍛煉頻率 本研究顯示,每周鍛煉頻率是夜班護士亞健康狀態的影響因素,可能與夜班護士長時間處于站立或走動狀態,下班后又缺乏足夠的精力和時間進行運動鍛煉有關。研究顯示,護士群體運動鍛煉的維持度最差[15],尤其是輪班護士[16]。鍛煉是促進人們身體、心理和社會健康高度統一的重要媒介,適當的鍛煉能改善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減輕應激反應,緩解緊張情緒。有研究也提示,采用積極有效運動鍛煉可有效降低亞健康發生率[17]。
3.2.2 每周按時用餐頻率 本研究顯示,與每周總是按時用餐的夜班護士比較,每周沒有按時用餐和偶爾按時用餐的夜班護士亞健康發生率更高。究其原因,護理工作繁重,多數護士飲食時間不規律,進食過快,長期不吃早餐,慢性胃炎、胃消化性潰瘍已成為護士最常見的疾病[18]。正確的飲食時間不僅能促進健康,預防亞健康,還能扭轉肥胖和糖尿病[19]。已有研究證明,夜間進食會加重心臟、腎臟、胃腸功能負擔,加速衰老[20]。此外,護士多選擇快餐,蔬菜水果未達到推薦攝入量,造成營養攝入不均衡[21],影響人的精神狀態與心理健康,導致亞健康狀態[22]。
3.3.3 每日平均睡眠時間 本研究顯示,每日平均睡眠時間是夜班護士亞健康狀態的影響因素。護士特殊的輪班工作制度,導致其生物節律和內分泌紊亂,引起睡眠障礙。有研究顯示,夜班護士的睡眠障礙發生率明顯高于白班護士[23]。護士的睡眠障礙患病率高達69.7%[24],睡眠持續時間明顯短于一般人群。相關調查顯示,每天實際睡眠時間<6 h 的人群亞健康的得分、等級、發生率明顯高于睡眠6~8 h 人群[25]。良好的睡眠是健康的關鍵,睡眠異常既是亞健康狀態的重要表現,又對亞健康的發生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26]。
3.2.4 每個月夜班頻率 本研究顯示,每個月夜班頻率是夜班護士亞健康狀態的影響因素,以每個月夜班頻率8~10 d/次為參照,每個月夜班頻率1~3 d/次的夜班護士亞健康發生率越高,這與曹癸蘭等[27]研究結果一致。頻繁的夜班可能會超出護士對夜班輪轉速度的適應能力,擾亂護士的晝夜節律變化,導致睡眠障礙,影響精力和體力的恢復[28],進而往往導致亞健康的發生,也易導致工作效率下降和醫療事故的發生。夜班還會對護理人員的家庭及社會生活產生一定的影響,減少了業余時間活動的機會,可能導致社會隔離[29]。
綜上所述,本組夜班護士的亞健康發生率較高,每周鍛煉時間頻率、每周按時用餐頻率、每日平均睡眠時間、每個月夜班頻率均是夜班護士亞健康狀態的影響因素。建議管理者根據科室特色,建立改良的彈性排班制度,科學地安排夜班和非夜班崗位,保證其規律且較慢的夜班輪轉速度;定期組織心理自我防護培訓或設立心理咨詢室,及時評估和疏導護士的心理問題,提高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此外,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樣本量較小,僅調查了廣州市1 所三級甲等醫院的夜班護士,樣本代表性欠佳。有待于今后擴大樣本量,開展多中心研究,在選取調查對象時采用隨機抽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