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耀庭 顧東升 李佩忠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淮安第一醫院耳鼻咽喉科,江蘇淮安 223300
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是鼻科常見疾病,鼻竇炎和鼻息肉通??珊喜⒋嬖冢摬〕M瑫r累及多個鼻竇,鼻塞、流涕、頭痛等均是其常見癥狀,該病易遷延不愈且癥狀易反復發作,難以完全治愈[1-2]。研究顯示[3],老年人是該病的高發群體,其主要原因是老年人免疫功能較差并且容易合并各種基礎疾病。手術切除是目前治療該病比較有效的一種手段,但術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現鼻腔黏液纖毛清除系統受損的情況[4-5]。鼻內鏡手術雖有一定效果,但并發癥較多并且有較高的復發率,近些年手術聯合術后用藥逐漸成為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治療的趨勢[6]。本研究觀察鹽酸氨溴索對鼻竇內鏡手術后患者的療效和復發率的影響。
①符合《慢性鼻-鼻竇炎的診斷和治療指南》[7]相關標準,疾病分型為Ⅰ~Ⅳ型;②年齡18~60 歲;③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①已知對藥物過敏;②手術禁忌證;③入院前1 個月內急性鼻腔感染;④囊腫、內翻性乳頭狀瘤等;⑤未能進行規律隨訪。
選取2017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淮安第一醫院(以下簡稱“我院”)210 例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鼻內鏡手術治療,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105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已獲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2017-11 號)。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4.1 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全麻下進行鼻內鏡手術,術前以氣管插管對患者全麻,使用腎上腺素棉片將鼻腔充分收斂。采用鼻內鏡下Messerklinger 徑路開放鼻竇。利多卡因腎上腺素鉤突前及中鼻甲前端局部注射后,剝離子切除鉤突,開放前組篩竇,息肉鉗擴大上頜竇自然口,清除竇腔內息肉樣腫物及膿性分泌物,止血。術后定期鼻內鏡復查,清除囊泡和鼻腔分泌物。1.4.2 用藥方法 對照組術后常規糖皮質激素干預,地塞米松(新鄉新輝制藥廠,批號:0611052)5 ml+1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浙江尖峰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030607)霧化吸入,2 次/d,持續應用1 個月。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鹽酸氨溴索(天津藥物研究院藥業,批號:110766)霧化吸入,鹽酸氨溴索30 mg+10 ml生理鹽水,2 次/d,持續應用1 個月。
①兩組療效比較。采用Lund-Mackey 鼻竇CT 評分[8]評估療效,觀察鼻竇及竇口復合體病變范圍的改善情況,單側總分12 分,雙側24 分,治愈:治療后評分≤2 分;好轉:治療后評分較治療前降低,但>2 分;無效:評分未降低??傆行?(治愈+好轉)例數/總例數×100%。②兩組癥狀比較。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9]于治療前1 d 及治療后1 個月評價患者主觀癥狀改善情況,包括鼻塞、流涕、嗅覺障礙,每項0~10 分,評分越高癥狀越嚴重。③兩組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超敏C 反應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比較。治療前1 d 及治療后1 個月使用化學發光分析法檢測PCT 水平,金標法檢測血清hs-CRP 水平,使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血清IL-6 水平。④兩組1 年復發率比較。術后隨訪1 年,記錄1 年內鼻息肉復發情況。術后1 年經鼻內鏡檢查發現黏膜病變(黏膿涕、黏膜炎癥水腫、鼻息肉),且癥狀持續1 個月無明顯緩解,需行最大化藥物治療,即判定為鼻息肉復發。
采用SPSS 22.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或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療效比較[例(%)]
治療前,兩組鼻塞、流涕、嗅覺障礙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鼻塞、流涕、嗅覺障礙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分,±s)
注 t1、P1 代表兩組治療前的比較;t2、P2 代表兩組治療后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PCT、hs-CRP、IL-6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PCT、hs-CRP、IL-6 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注 t1、P1 代表兩組治療前的比較;t2、P2 代表兩組治療后的比較。PCT:降鈣素原;hs-CRP:超敏C 反應蛋白;IL-6:白細胞介素-6
治療后1 年觀察組13 例(12.38%)復發,對照組24 例(22.86%)復發,觀察組1 年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970,P=0.046)。
研究顯示[10-11],近80%的慢性鼻竇炎患者可同時伴有鼻竇解剖異常等生理情況,這使患者正常的鼻腔鼻竇黏膜結構受到損傷,導致鼻內分泌物在鼻內蓄積阻塞并產生鼻息肉,這也是老年人產生多種呼吸道癥狀重要原因。鼻內鏡具有清晰術野和高分辨率,有利于術者在手術中盡量減少正常黏膜和結構受到的損傷,同時也能保證對病變部分的清除,并減少不必要的損傷,對促進患者康復具有積極作用[12-13]。但鼻竇內鏡術對鼻黏膜的損傷難以完全避免,術后持續用藥是一種提高治療效果、促進患者康復的有效手段[14]。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并且治療后觀察組鼻塞、流涕、嗅覺障礙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鹽酸氨溴索的黏液調節功能較強,具有增強纖毛運動、促進黏液排除等效果,此外還可減輕氧化應激和炎癥反應,降低黏液纖毛系統受到的損害,有利于加快鼻腔黏膜形態和功能恢復,也可提升鼻黏膜纖毛傳輸速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15-16]。
本研究顯示,治療后觀察組PCT、hs-CRP、IL-6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在變應性鼻炎的病情進展中,鼻腔黏膜的免疫功能紊亂是其重要環節,炎癥細胞因子是導致這一環節的關鍵因素,尤其是IL-6 等IL 在患者外周血中表達水平升高,其作用尤為顯著[17-18]。巨噬細胞或T 細胞分泌的IL-6 對細胞間黏附分子表達具有促進作用,趨化中性粒細胞,進而引起組織細胞浸潤,導致機體內環境紊亂,最終導致鼻腔黏膜炎癥損傷加重[19-20]。鹽酸氨溴索是一種黏液促排劑、黏液調節劑,對纖毛運動、鼻腔黏膜分泌物的分泌均有促進作用,還可起到潤滑鼻腔、黏液溶解作用[21-24]。研究顯示[25-26],鹽酸氨溴索對于表面活性物質的分泌具有促進作用,對于炎癥細胞因子的聚集具有抑制作用,也可抑制炎癥介質的合成和溶酶體酶釋放,通過以上機制起到恢復鼻腔黏膜功能的作用。梁衛勤等[27]研究顯示,術后給予鹽酸氨溴索霧化吸入治療有利于改善鼻竇炎伴鼻息肉相關癥狀,促進鼻腔功能恢復,可明顯降低IL-6、IL-17、IL-23 等炎癥因子表達水平,該結果與本研究結論互為印證。
本研究顯示,治療后1 年觀察組鼻息肉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鼻竇內鏡手術聯合術后持續性使用鹽酸氨溴索改善臨床療效、有利于促進鼻腔黏膜結構和功能恢復,這對預防鼻息肉復發有一定效果[28]。
綜上,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在鼻竇內鏡術后使用鹽酸氨溴索治療有利于提高臨床效果,降低鼻息肉復發率,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