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蘇寅,高志朋,辛曉偉,趙宏*,張偉*
1.山東大學(威海)海洋學院,山東 威海 264209;
2.山東藥品食品職業學院 藥品技術研發中心,山東 威海 264210
據《中國植物志》記載,馬?兒屬(Zehneria)在我國共5種,此后修訂的《Flora of China》將其中的云南馬?兒轉移至滇馬?兒屬(Scopellaria),至此我國馬?兒屬植物僅4 種,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區。2019—2020 年,筆者在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過程中相繼發現,該物種在日照河濱、田畔、村莊、公園等生境廣泛分布,已經形成連續自然分布區,在膠東其他縣市(如黃島、威海)也發現該物種有零星分布。《山東植物志》《山東植物精要》《中國植物志》《Flora of China》及其他公開發表的文獻均未記載該分布區。在對其形態、生境、花期、分布進行詳細觀察并進行精細解剖后,確認其為馬?兒Z.japonica(Thunb.)H.Y.Liu。該種、屬均系山東省新分布,現補充該種、屬分類和分布的新資料。
馬?兒為傳統地方藥用植物,《廣東中草藥》《湖北中草藥志》《福建藥物志》《浙江藥用植物志》《全國中草藥匯編》對其都有收錄。全草藥用,味甘、淡,性涼,有清熱、利尿、消腫之效,主治癰瘡癤腫、皮膚濕疹、咽喉腫痛、腮腺炎、尿路感染、結石、急性結膜炎,小兒疳積[1]。馬?兒常生于海拔500~1600 m 的林中陰濕處及路旁、田邊、灌叢中。據《中國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記載,該種在我國分布于云南、廣東、廣西、貴州、福建、四川、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和江蘇[2-3]。上述省份均在長江干流和長江干流以南。
馬?兒屬是一類中小型草本匍匐植物或攀緣植物。該屬物種葉形、大小、花序結構等形態特征多變,具有廣泛的生態適應性。馬?兒屬全世界約94 種,分布于亞洲、非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馬達加斯加群島、澳大利亞北部和太平洋島嶼,東南亞是其多樣性中心[4]。馬?兒屬最早由奧地利植物學家Stephan Endlicher 于1833 年為紀念植物繪圖師Joseph Zehner 而訂立,隨后經歷數次分類修訂。Mueller 在1868 年將其轉移至番馬瓟屬(Melothria),Cogniaux 在此基礎上又并入帽兒瓜屬(Mukia)和茅瓜屬(Solena)組成了廣義的番馬瓟屬(Melothria s.l.)[5]。基于比較形態學分析結果,Jeffrey[6]提出,僅美洲的類群適用于番馬瓟屬,而該屬下的大多數舊世界類群劃分到馬?兒屬內。近期,有學者將諸多物種從馬?兒屬分出,相繼獨立為Anangia、Indomelothria、Neoachmandra、Papuasicyos、Scopellaria、Urceodiscus[7-8],De Wilde和Duyfjes 在此基礎上將剩余物種進一步轉移至Pilogyne屬,僅留下了該屬的模式種Z.bauerianaEndl.[9]。然而,最近的分子系統學證據僅支持Indomelothria、Papuasicyos、Scopellaria三屬地位成立[10-11]。截至目前,馬?兒屬(Zehneria)依然適用于大多數舊世界類群的劃分。近期,隨著世界各地廣泛的資源調查,馬?兒屬新種不斷被發現,如在肯尼亞發現了Z.subcoriaceaY.D.Zhou &Q.F.Wang[12]、Z.monocarpaG.W.Hu,V.M.Ngumbau&Q.F.Wang[13]、Z.longifloraG.W.Hu &Q.F.Wang[14],說明對于這一類群的多樣性和分類研究仍需要深入和加強。
馬?兒Z.japonica(Thunb.)H.Y.Liu Bull.Natl.Mus.Nat.Sci.,Taichung.1:40.1989;Fl.China 19:47-48.2011.——Z.indica(Lour.)Keraudren in Aubreville et Leroy,Fl.Cambodge Laos Vietnam 15:52,f.5-8.1975;中國植物志73(1):170.2011.——Melothria indicaLour.,Fl.Cochinch.35.1790;侯寬昭等,廣州植物志184.1956;中國高等植物圖鑒4:356,圖6125.1975.——M.japonica(Thunb.)Maxim.ex Cogn.in DC.,Mon.Phan.3:599.1881.
1 年生攀緣或平臥草質藤本(圖1A)。莖和分枝絲狀,具棱溝,無毛或分枝處稍具短柔毛,卷須絲狀不分枝,無毛。葉柄纖細,長2.5~3.5 cm,初具長柔毛,后脫落;葉多形,三角狀卵形、卵狀心形或戟形(圖1B);葉片膜質,長3~5 cm,寬2~4 cm,先端銳尖,稀短漸尖,葉緣具疏齒,不裂或3~5 淺裂;葉面深綠色,粗糙,葉背淡綠色,無毛,葉脈具短柔毛。卷須細長,不分歧。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單生或2~3 朵聚生為總狀花序;花序梗纖細,極短,無毛;花梗絲狀,長1~2 cm,被短柔毛;花萼寬鐘形,長1.5~2.0 mm,先端銳尖或稍鈍;花冠白色至淺黃色,被短柔毛;5 深裂,裂片基部常有縊縮環,裂片長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2.5~3.0 mm,寬1.0~1.5 mm(圖1C);雄蕊3 枚,2 枚2 室,1 枚1 室,有時全部2 室;花絲短,長0.5 mm;花藥卵狀長圓形或長圓形,長1 mm,具短柔毛;花藥室彎曲,被微柔毛;藥隔寬,先端稍伸出(圖1D)。雌花與雄花在同一葉腋處單生,稀雙生;花梗絲狀,長3~4 cm,無毛或稀具短柔毛;花冠寬鐘形,直徑5~10 mm;裂片披針形,長2.5~5.0 mm,寬1.0~1.5 mm,先端稍鈍;子房狹卵球形,長3.5~4.0 mm,寬1~2 mm,3 室;花柱短,長1.5~2.0 mm;柱頭3 裂;退化雄蕊腺體狀(圖1E)。漿果長圓形或漸狹卵球形,兩端鈍(圖1F~G),長1.0~1.5 cm,寬5~8(~10)mm,成熟后橙色或紅色。種子灰白色,卵形,長3~5 mm,寬3~4 mm,基部漸狹,邊緣不增厚。花期4—7 月,果期7—10月。

圖1 馬?兒生境、器官形態及精細解剖圖
山東:日照(Rizhao)東港區(Donggang District)(N35°21′38.50″,E119°24′43.89″;N35°36′00.86″,E119°41′98.59″;N35°36′09.43″,E119° 41′83.61″)張 偉(ZHANG Wei),趙 宏(ZHAO Hong),標本號:2020090206-2020090210,憑證標本存放于山東大學(威海)植物標本館。
馬?兒與云南馬?兒Scopellaria marginata(Blume)W.J.de Wilde&Duyfjes 相近,云南馬?兒葉片卵狀心形或長圓狀戟形,全緣或3~5 深裂,基部近截平或稍凹;種子邊緣增厚;雄花5~15 朵聚生為4~6 cm 長的總狀花序。馬?兒葉三角狀卵形、卵狀心形或戟形,常3~5 淺裂,邊緣有疏齒,基部具彎缺顯著;種子邊緣不增厚;雄花單生或2~3 朵聚生為極短的總狀花序。馬?兒與鈕子瓜Z.bodinieri(H.Léveillé)W.J.de Wilde &Duyfjes的主要區別在于鈕子瓜葉寬卵形、稀三角狀卵形,雄花常3~9 朵生于總梗頂端呈近頭狀或傘房狀花序;雌花單生,稀幾朵生于總梗頂端或極稀雌雄同序;種子邊緣稍增厚。值得注意的是,馬?兒與本科植物盒子草Actinostemma tenerumGriff.的營養體十分相似,尤其在溝渠、河岸、濕地等盒子草所在生境,兩者極易混淆。但盒子草葉形較狹,常披針狀三角形,卷須2 歧;馬?兒葉形較闊,常卵狀三角形,卷須不分歧,以此區別。在花果期兩者容易區別,盒子草雄花多數,聚成總狀或圓錐花序,雌花或雄花花萼明顯、萼片和花瓣裂片披針形,先端尾狀鉆形,雄蕊5 枚;果實卵形,疏生鱗片狀凸起,自近中部蓋裂,果蓋錐形。馬?兒雄花單生或2~3 聚成短的總狀花序,雌花或雄花花萼不明顯,花瓣裂片長圓形,雄蕊3 枚;漿果長圓形,無鱗片狀凸起和果蓋。根據3 種植物特征制定檢索表如下。

馬?兒屬植物是一類典型的熱帶和亞熱帶區系植物,以往被認為僅分布在長江干流和長江干流以南。筆者發現,馬?兒在山東日照及山東其他沿海地區也有分布,這可能與該地區獨特的地理位置有關。日照市地處山東半島南部沿海,能最先接收到季風帶來的南部暖濕氣流,受海洋影響顯著,與同緯度其他內陸地區相比四季溫差較小、夏冬季氣溫適中。這樣的氣候非常適合熱帶和亞熱帶區系植物定居。筆者在此次中藥資源普查過程中發現了眾多南方藥用植物,如算盤子Glochidion puberum(L.)Hutch.、白藥谷精草Eriocaulon cinereumR.Br.、山胡椒Lindera glauca(Sieb.et Zucc.)Bl.、菝葜Smilax chinaL.等,南方普遍種植的茶樹Camellia sinensis(L.)O.Ktze.也非常適合在日照生長。這些都可以作為此觀點的佐證。作為中國南方地區的廣布種,馬?兒也能在此分布。由此推測,日照市及其北部沿海是中國南北植物交匯的地區之一,深入研究這一地區的植物區系成分對于理解中國植物區系的演化歷史和當今的分布格局具有重要的意義。該新記錄種的發現不僅豐富了山東省植物資源,也為日照及其北部沿海進一步開拓“南藥北移”或南方經濟作物馴化栽培提供了理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