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靜,莊怡雪,黃澤豪,劉建福,陳懷平,安昌,楊成梓,4
1.福建中醫藥大學 藥學院,福建 福州 350122;
2.華僑大學 園藝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福建 廈門 361021;
3.漳浦縣中醫院,福建 漳州 363200;
4.福建省級中藥原料質量監測技術服務中心,福建 福州 350122
在福建省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野外調查及標本鑒定工作中,發現了4 種福建省未見記載及報道的新記錄歸化植物,分別是短柄吊球草Hyptis brevipesPoit.、皺子白花菜Cleome rutidospermaDC.Prodr.、點葉菊Porophyllum ruderale(Jacquin)Cassini,F.Cuvier(ed.)、團花菊芹Erechtites glomeratus(Desf.ex Poir.)DC,隸屬3科4屬。其中,團花菊芹在國內未見報道,為中國歸化植物新記錄種。憑證標本存放于福建中醫藥大學中藥資源標本館(FJTCM)。本文對以上4種植物予以報道,描述4種歸化植物形態特征;結合文獻,介紹其生長習性、地理分布和繁殖特性等,評估其生態入侵風險,對其功效主治及潛在藥用價值進行分析,以期為福建省外來入侵植物有效防控、管理及藥用植物新資源開發利用提供參考。
Hyptis brevipesPoit.in Ann.Mus.Paris 7:465.1806;Benth.Labiat.Gen.et Sp.105.1833;——Mesosphaerum brevipes(Poit.)O.Ktze.in Rev.Gen.Pl.525.1891.
短柄吊球草H.brevipes隸屬于唇形科(Lamiaceae)山香屬(Hyptis),為1 年生草本植物,莖高50~100 cm,棱上被疏柔毛。葉卵狀長圓形或披針形,兩面均被具節疏柔毛,葉柄被疏柔毛。頭狀花序腋生,具梗,密被貼生疏柔毛;苞片披針形或鉆形,全緣,具緣毛;花萼近鐘形,外被短硬毛,萼齒5,具疏生緣毛?;ü诎咨?,外被微柔毛,冠檐二唇形,上唇2圓裂,下唇3裂,中裂片較大,側裂片較小;雄蕊4枚;花柱先端略粗,2淺裂;子房裂片球形,無毛;小堅果卵珠形(圖1A~B);花期6月。

圖1 短柄吊球草、皺子白花菜和點葉菊
發現地及憑證標本: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鳳凰山街道朱坑村(E118°57′38″,N25°26′6″),海拔211 m,2019 年9 月21 日,采集人:趙超逸、江民超等,標本號:350302190921011LY,憑證標本存放于FJTCM。
分布:原產于墨西哥,我國最早于1925 年在臺灣南投采集到標本,此后海南[1]、廣東[2]有歸化報道。福建省歸化植物新記錄。
Cleome rutidospermaDC.Prodr.1:241.1824;Iltis in Brittonia 12:290.1960;Jacobs,Fl.Wal.Ⅰ.6:104,t.30,336.1960;云南植物志2:77,圖版22:5-6.1979.
皺子白花菜C.rutidosperma隸屬白花菜科(Capparaceae)白花菜屬(Cleome)。為1 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開展或平臥,分枝疏散,高達90 cm,無刺,莖、葉柄及葉背脈上疏被無腺疏長柔毛,有時近無毛;具3 小葉,小葉橢圓狀披針形,有時近斜方狀橢圓形,中央小葉最大,側生小葉較小,兩側不對稱;花單生于莖上部,萼片4 枚,分離,狹披針形,頂端尾狀漸尖,背部被短柔毛,邊緣有纖毛,花瓣4;種子近圓形(圖1C~E);花果期6—9月。
發現地及憑證標本: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大南坂鎮上埔村(E117°36′32″,N24°7′12″)海拔16 m,2019 年7 月27 日,采集人:陳懷平,楊澤森等,標本號:350623190727008LY,憑證標本存放于FJTCM。
分布:原產于西非熱帶地區,現分布于我國臺灣、安徽、廣東、香港、海南、廣西、云南等地[3]231,南京也有報道歸化[4]。福建省歸化植物新記錄。
Porophyllum ruderale(Jacquin)Cassini,F.Cuvier(ed.),Dict.Sci.Nat.(ed.2)43:56.1826.
點葉菊P.ruderale隸屬菊科(Asteraceae)點葉菊屬(Porophyllum),又名香蝶菊,為1年生草本或半灌木,高70~130 cm,葉互生或對生,葉片卵形,橢圓形或漸弱,楔形到寬楔形,邊緣生脈片或全緣;頭狀花序心形,先端圓形或銳尖,總苞片5 枚,淡紫色,盤狀花,兩性,花冠筒鐘狀,黃綠色到略帶紫色,5 裂,裂片卵形到短卵形,雄蕊5,花藥頂生;下位瘦果鱗片狀(圖1F~H);花期4—9月。
發現地及憑證標本:福建省漳州市云霄縣火田鎮古樓村(E117°26′7″,N24°3′25″),海拔146 m,2019年10月27日,采集人:朱藝耀,孟靜等,標本號:350622191027015LY,憑證標本存放于FJTCM。
分布:原產于美國、墨西哥、西印度群島、中美洲及南美洲,在我國香港、廣東有歸化[5]。福建省歸化植物新記錄。
Erechtites glomeratus(Desfontaines ex Poiret)de Candolle [family COMPOSITAE],in A.P.de Candolle and A.L.P.P.de Candolle,Prodr.,6:297.1838.;Senecio glomeratusDesfontaines ex Poiret [family COMPOSITAE],in J.Lamarck et al.,Encycl.,suppl.,5:130.1817.
團花菊芹E.glomeratus隸屬菊科(Asteraceae)菊芹屬(Erechtites),為1 年生或多年生植物,株高40~150 cm,被灰色至白色絨毛,通常不均勻脫落;葉披針形、狹披針形或線狀,邊緣羽狀至羽狀淺裂或齒狀;頭狀花序多數,在莖端排列成散亂的傘房狀或簇狀,總苞圓柱狀或倒圓錐狀,總苞片1 層,13 枚,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外被疏毛,小花多數,管狀;下位瘦果,肋明顯,被微柔毛(圖2)。
發現地及憑證標本: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田螺坑(E117°3′23″,N24°34′57″),海拔757 m,2019 年8 月16 日,采集人:黃澤豪、安昌等,標本號:3506271907816023LY,憑證標本存放于FJTCM。
分布:原產于澳大利亞、新西蘭,在美國太平洋沿岸已有入侵記錄[6]。為中國歸化植物新記錄。
菊芹屬(Erechtites)植物全球約有15 種,《中國植物志》收載2 種逸生種:梁子菜E.hieracifolia及敗醬葉菊芹E.valerianifolia。《福建植物志》收載梁子菜E.hieracifolia,標本于寧德市柘榮縣有發現[7]。敗醬葉菊芹E.valerianifolia于2011 年在莆田市涵江區有發現分布[8],后期調查發現全省廣布。團花菊芹E.glomeratus于2019 年在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田螺坑景區發現,與同屬植物梁子菜相似,莖上均被柔毛。但通過鑒定發現,該種植株較高大,基部葉具葉柄,植株密被灰白色絨毛,極易與同屬其他種區分,結合文獻及標本進行核實,確定該種應為團花菊芹E.glomeratus,為國內首次發現新記錄歸化植物,其植物形態特征見圖2。為方便科研人員對該屬植物的區分與鑒定,列菊芹屬檢索表如下。

圖2 團花菊芹

短柄吊球草作為觀賞植物引進我國[3]444,為種子繁殖植物,在休耕旱地、采后果園、菜地可見。2019 年,在廣西也有報道該種入侵城市綠地,并評估為Ⅱ類外來入侵植物,有中等危害風險[9-10]。該種在低海拔開闊荒地均可繁殖,可入侵果園、茶園、草坪等地,危害較輕,但容易建立種群,進一步擴散,需加強監測管理。
《黎族藥志》記載,短柄吊球草根煮水喝可用于產后恢復[11]。現代研究表明,其葉含有吉馬烯D、石竹烯等揮發油類化學成分[12],具有抗寄生蟲[13]、抗菌及抗氧化等藥理作用[14]。其同屬外來入侵植物山香具有疏風利濕、行氣散瘀功效,常用于治療感冒頭痛、胃腸炎、腹脹,外用于跌打腫痛、創傷出血、濕疹等。相關研究表明,短柄吊球草同屬植物山香及吊球草揮發油具有抗菌、抗氧化及細胞毒活性[14-15],可見短柄吊球草在抗菌、抗氧化藥物開發具有一定潛在價值。
皺子白花菜為種子繁殖植物,作為觀賞植物引進我國[3]。在農田、果園、疏林下、路旁、宅旁常見,入侵風險等級低,但作為觀賞植物引種栽培,應進行嚴格監管,防止其擴散影響景觀。
皺子白花菜在牙買加民間用于治療結核病、傳染性疾病及慢性疾病。Mcneil 等[16]通過測定皺子白花菜全草所含揮發油化學成分及生物活性表明,皺子白花菜揮發類成分主要由含氧雙萜烯及(Z)-植醇組成,對9 種人類病原菌和真菌菌株活性均表現出抑制作用,尤其是對蠟質芽孢桿菌活性抑制最為顯著。Ding 等[17]使用脂多糖(LPS)刺激小膠質細胞BV2 研究皺子白花菜乙醇提取物的抗神經炎活性,結果表明,該提取物可能具有抑制過度活化的小膠質細胞和減輕神經變性的潛力。Datta等[18]通過測定皺子白花菜等外來入侵種中鈉、鉀、鈣等礦物質及水溶性維生素含量,結果表明其可作為食品補充劑。皺子白花菜具有潛在食品補充劑開發前景,也可在抗菌、抗炎藥物研發方向進行相關研究。
點葉菊為種子繁殖植物,在香港被引種栽培,后可能經自然擴散至深圳[5]。該種主要生長于廢棄土地、路邊及苗圃,長勢良好,適應性強,易繁衍。其危害性及入侵性還有待評估,應加強監測管理。
Jacomoa 等[19]研究了點葉菊葉提取物和激光對燒傷大鼠修復愈合影響,結果表明,其在修復過程中可以減少粒細胞,可能具有抗炎活性。Lima等[20]利用醋酸扭體實驗、熱板法等研究了點葉菊水提液的抗炎鎮痛作用,結果表明其抗炎鎮痛作用明顯。Conde-Hernandez 等[21]對點葉菊新鮮及干燥樣品酚類提取物進行抗氧化活性研究,結果表明,其具有抗氧化活性。Takahashi 等[22]發現,點葉菊提取物具有抑制細胞內無鞭毛體活性作用,可進行深入研究,作為抗利什曼病新藥進行開發。綜上可見,點葉菊水提物及醇提物在抗炎鎮痛、抗氧化及利什曼病治療等方面具有一定藥用開發價值。點葉菊中還含有揮發油成分[23],但其藥理作用研究還未見報道。
團花菊芹為種子繁殖植物,但引入途徑未知。其發現地在景區、路邊、開墾田地附近,推測可能為伴人傳播或草坪引種帶入。菊科植物為被子植物第一大科,也是外來入侵植物主要類群,容易擴散繁殖并建立種群。團花菊芹具菊科植物特性,可能具有潛在入侵風險,需對其進行進一步研究觀察,深入了解其生物學特性并進行動態監測。
目前,尚無團花菊芹藥理活性的研究報道,但其同屬植物梁子菜具有清熱解毒、殺蟲功效,在哥倫比亞地區也有藥用記載[24-25]。研究表明,其同屬植物敗醬葉菊芹有抗氧化活性[26]。植物化學研究表明,植物近緣屬種所含的化學成分具有相同或相似性,植物親緣關系越近,則所含化學成分越相似[27]。團花菊芹與梁子菜、敗醬葉菊芹為同屬植物,其所含化學成分應具有相似性,推測其具有相似的藥用價值,有待進一步研究。
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推動著全球各地之間物種的交流和傳播。與此同時,外來有害生物入侵風險也在不斷加大。外來入侵植物進入新生態環境后,表現出較強的根系覓養能力[28],易在自然條件下建立種群,排擠本土植物,對林業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等生態系統及景觀等造成嚴重影響,甚至危害人類健康[3]。外來植物入侵地區呈現由南方及沿海地區向中部地區擴散的趨勢,但福建省仍為外來種增量最高省份之一[29]。因此,有必要加強對外來入侵植物的監管與監測。
本文所報道4 種新記錄歸化植物中,點葉菊、團花菊芹為菊科植物。在我國外來入侵植物中,菊科植物物種數最多,大部分危害入侵物種也隸屬其中,其繁殖特點及其生物學特性決定了其潛在入侵特性,故應加強對點葉菊及團花菊芹動態監測,掌握其入侵動態及趨勢,及時采取防控措施。短柄吊球草入侵危害較輕,但應及時拔除逸生植株,防止其進一步逃逸和擴散建立種群。皺子白花菜入侵風險等級低,但作為觀賞植物栽培引種應合理規劃,控制在人工管理范圍內,加強管理與監測。
已有研究表明,短柄吊球草、皺子白花菜、點葉菊在抗炎鎮痛、抗氧化、抗菌等方面具有藥理活性,在藥物研發上具有一定潛在價值。團花菊芹藥理活性等相關研究還未見報道,但其同屬植物梁子菜、敗醬葉菊芹具有一定藥用價值,可作為其藥用研究參考。對已歸化植物進行相關藥用價值研究,是緩解和防治外來入侵植物、轉化和控制其危害性的一個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