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靜博
(凌海市水利事務服務中心,遼寧 凌海 121200)
由于長期的開發利用、較大的人口規模、特殊的氣候環境和自然地理條件,尤其是大規模頻繁的生產建設活動以及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的快速發展,遼寧省林草植被和地表受到不斷擾動,水土流失長期是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調查顯示,遼寧省現有土壤侵蝕區45935.60km2,占土地總面積的 31.03%,其中水力侵蝕43988.42km2,占侵蝕面積的95.76%,風力侵蝕1947.18km2,占總侵蝕面積的4.24%,中度及以上占總侵蝕面積的48.26%,水土流失現狀見圖1。

圖1 遼寧省水土流失現狀圖
多年來,遼寧省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依然存在許多問題,如防治投入無法滿足生態建設需要、水土保持意識不高、綜合監管有待加強、人為水土流失問題仍較突出、綜合防治任務艱巨等[1-3]。面對新的形勢和經濟社會發展對水土保持的各種需求,必須按照十八大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總要求,緊緊抓住歷史機遇,深化改革,依法防治,大力推進水土保持工作,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2.1 溝壑增多,減少森林覆蓋率
由于過度的森林采伐和不合理的土地開墾,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遼寧省天然林的數量和林分的生態能力不斷下降,森林生態系統逐漸失衡,土壤難以充分涵養降水,致使土壤侵蝕加劇。實踐表明,坡面更易形成水土流失,由于坡面植被稀疏、坡度大、表層涵水能力低、坡面截流能力弱,暴雨發生時土壤入滲速度遠遠小于降雨強度,雨水來不及入滲,迅速大量產流瞬時形成山洪,河流改道沖毀道路和農田,部分林地及坡耕地產生侵蝕溝,地塊支離破碎,破壞地面的完整性,部分坡面出現滑坡現象,導致可利用土地逐年減少,給農業生產帶來極大危害。
1.2.2 土壤破壞,降低土地生產力
受水力、風力侵蝕作用,加之缺乏保護性措施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致使土壤侵蝕嚴重,造成土層逐漸變薄,土壤肥力不斷下降,土壤的物理性由重壤土變成了輕黏土,降低了土壤持水量、孔隙度和保肥保水能力,耕作性越來越差,抗御洪澇災害能力降低。調查顯示,墾初土層厚為30-70cm,現在坡頂耕地表土層厚只有5-10cm,有機質下降2/3左右,土壤抗侵蝕能力減弱是土壤結構破壞及有機質下降的嚴重后果,并進一步出現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已嚴重影響土地生產力的發揮和高效生產,主要表現為產量不穩,生產效益下降,對糧食生產構成潛在的威脅。
1.2.3 水生態惡化,水資源分配失衡
生態環境是一個生物、大氣、土壤、水等諸多因素有機關聯的復雜系統,不同因素之間維持著一定的平衡關系。土壤侵蝕既會破壞土壤的理化性質,還會打破系統平衡,阻礙植被的生長,削弱生態系統滯緩徑流和調蓄水源的功能,水資源分配失衡使得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各種旱澇災害頻發,甚至會導致部分生物和人類的生存危機[4]。
1.2.4 湖庫淤積,影響水利工程運行
降雨徑流攜帶侵蝕泥沙流入江河湖庫,下游河道及湖庫淤塞抬高河床,大大降低了河道泄洪和水庫蓄滯洪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水利工程的綜合效益和服役年限。每遇暴雨極易產生高強度匯流形成山洪,沖毀房屋,沖斷橋涵,直接威脅著沿河村屯道路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按照規劃目標,以遼寧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為主要依據,綜合分析全省水土保持功能提升與維護需求、水土流失現狀及發展趨勢等因素,最終形成以遼西低山丘陵區、遼北漫川漫崗區、遼東山地丘陵區、遼東半島丘陵區及太子河、遼河、大凌河為骨架的“四片三帶”生態修復戰略格局[5-6]。
2.2.1 遼西低山丘陵重點治理區
該區域位于遼寧西部,由努魯爾虎山、松嶺、醫巫閭山3條北東向構造平行嶺組成,重點治理面積21526km2。區域特征:生態環境脆弱,植被稀疏,降水較少且氣候干燥,土壤侵蝕嚴重。
水土流失治理方向及途徑:該區以蓄水保土為水土保持的重點,通過建設生態屏障增強土地生產力。以小流域為單元,采取植物與工程措施實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要加大種草植樹力度,加快推進植被恢復、荒山荒坡綠化治理;開展坡耕地治理與改造,興建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發展節水灌溉,建設旱澇保收基本農田;將溝坡治理結合,做好小河道和侵蝕溝的治理;加快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以山杏、大棗、蘋果、梨為主要品種發展果樹生產,建設人工操場發展畜牧業。
2.2.2 遼北漫川漫崗重點治理區
該區域包括沈陽市的法庫縣、康平縣,鐵嶺市的昌圖縣、西豐縣、鐵嶺縣、清河區和開原市等,重點治理面積4455km2。區域特征:地勢相對平坦,土層深厚,冬春季多風,暴雨、大于頻率高,暴雨集中,耕作土壤疏松且植被覆蓋率低,土地質量不斷下降,抗沖、抗蝕性能弱,水土流失嚴重。
水土流失治理方向及途徑:該區屬重點糧食產區和典型黑土區,該區水土流失治理的方向是保護農田,維系黑土地的可持續利用,保障糧食安全。對于漫川漫崗及平川區,要加強坡耕地治理和農田防護林網建設,做好庫、河、溝岸邊防護等中小河道整治,進一步提升其防洪能力。對于山丘區要加強種草植樹,恢復植被,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經濟林果發展[7-8]。
2.2.3 遼東山地丘陵重點預防區
該區域包括新賓、撫順、清原、東洲、寬甸、鳳城、本溪、桓仁等市縣區,覆蓋面積14806km2。區域特征:該區域是遼寧省重要的水源涵養基地,降水量豐富,是渾河、太子河的源頭。其核心區域為大伙房水庫及其輸水工程水源區,森林資分布集中,既是中部城市群的天然屏障又是省內植被最好的地區,但降水量大且年內分布不均、土層較薄、山高坡度,也是泥石流、滑坡等災害易發區。
水土流失治理方向及途徑:該區水土流失預防方向是保護水源地和生態環境,為下游提供優質、充足的水源,在保護好表土資源的同時防治山地災害,提高土地生產力,發展農村經濟。從根本上杜絕陡坡栽參、過度砍伐等森林植被人為破壞的現象,依法保護現有森林資源;實施封育治理、坡耕地治理,以防輪荒輪種、陡坡開荒等現象的發生,為植被恢復創造良好條件;加強中低產田改造,增施農肥,減少化肥施用量,減少面源污染;治理小河道及侵蝕溝提升行洪能力,推進清潔型小流域建設保護農村和周邊生態環境。
2.2.4 遼東半島丘陵重點治理區
該區位于遼中平原向遼東山地過渡地帶,覆蓋范圍10314km2。區域特征:多種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聚集,具有優越的土地開發環境和豐富的礦產資源儲量,沿海經濟帶核心城市集中分布。長期以來,因礦山過度開采近2/3的骨干礦山進入中期。由于人為開發建設活動密集,生態環境污染和水土流失問題突出,環境與資源承載力下降嚴重制約區域發展[9]。
水土流失治理方向及途徑:以建設與恢復植被為重點,強化水土資源保護,有效控制山洪災害,促進經濟發展和人居環境質量的提升。以小流域為單元,通過營造水保林、改造疏林地和坡耕地、種植業結構調整、高標準農田建設等,大力發展果樹生產和設施農業;綜合治理溝道與坡面,建設小水源和節水灌溉工程,進一步提升灌溉用水效率;注重城市生態保護,打造濱水宜居的生態環境[10-11]。
為及時掌握遼寧省水土流失情況,應結合地域特點建立覆蓋全省水土流失重點區域及重要流域的水土保持動態監測系統,定點預報土壤流失、植被數量及類型、土地利用等狀況,通過土壤侵蝕預報模型和數據信息綜合分析,為綜合治理生態環境提供科學指導。監測系統主要包括的內容有:①水土保持普查動態監測:定期開展普查,掌握土壤侵蝕強度、面積、分布和侵蝕現狀等;查清水保措施現狀、數量、分布情況等;完善數據庫,為水土流失治理、行政管理和科學研究提供服務。②重點防治區水土保持監測:采用遙感、地面觀測和抽樣調查相結合的方法,監測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水土流失狀況、植被狀況;監測重點治理區,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強度、面積和分布狀況。③水土保持定位觀測:長期定位觀測不同類型區土壤流失量及其影響因子,監測范圍包括:水土保持基礎信息示范平臺,25個坡面徑流水蝕長期定位觀測站(點);2個風蝕長期定位觀測站(點); 10 個長期固定小流域控制站和12 個簡易小流域控制站④水土保持重點工程項目監測: 采用定位觀測和典型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對省級及其以上立項的水土保持重點項目實施情況進行監測,分析評價工程建設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⑤工程建設區監測:監測生產建設項目建設、生產過程中造成的地表擾動、水土流失及其危害,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及其治理效果,評價所引起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情況。
文章結合總體方略要求,綜合考慮遼寧省水資源條件、作物種類、農業生產布局、地形地貌狀況和水文氣象條件等因素,以水土保持區劃四級區為基礎,提出水土流失分區防治的生態修復體系。通過建立科學的水土資源保護體系、合理的土地資源利用、因地制宜的綜合治理等措施,有效遏制生態系統退化和水土流失的進一步發展,為維持生態系統平衡和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經濟效益提升等目標創造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