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沈凱,代龍
(1.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杭州 311231;2.浙江工商大學杭州商學院,浙江杭州 310000)
大學生志愿服務與高校基層黨建工作的融合創新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腳點之一。大學生志愿服務是大學生走進社會,服務社會的重要窗口。在高校基層黨建工作中突出志愿服務的地位,有利于完善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衡量標準。
2017年《普通高等學校學生黨建工作標準》強調,校、院(系)黨組織主體作用發揮突出,落實“四個合格”目標要求堅決有力,有效開展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黨組織創建,領導和支持學生黨組織發揮好組織帶動、工作帶動、隊伍帶動、榜樣帶動作用。學生黨組織在黨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服務工作中針對性實效性強,在推進專業學習、志愿服務、社會實踐、就業創業等方面工作有力。
因此,要開展大學生志愿服務與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融合創新研究,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和公益活動,加強實踐育人基地建設,實現立德樹人和實踐育人2個目標。在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實踐中融入黨建文化和校園文化,將對大學生志愿服務賦予新的意義,實現高校基層黨組織文化品牌,“一支部一特色”,大學生志愿服務制度這三者的有機融合創新。
以浙江工商大學杭州商學院外語學院學生黨支部和班級團支部、學生社團組織為研究對象,利用地域優勢,在校地合作的基礎上,對接區域內企事業單位,開展大學生志愿服務。利用1年時間從組建志愿服務團隊,開展實踐活動,樹立黨建文化品牌,建立客觀公正的考核評價體系,總結大學生志愿服務與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融合創新的基本思路與工作路徑。
大學生志愿服務是高校基層黨組織最適合的工作載體,黨組織是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團隊的指路人。大學生志愿服務是育人的一環,高校黨建工作也要體現育人的理念。褚佳琦倡導高校基層黨組織的要在實踐育人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大學生志愿服務與高校基層黨組織的融合就是育人模式的創新,是高校實踐育人的結合點。
從事大學生志愿服務與高校黨建的研究者對這兩項工作的結合已經做了許多探索和思考,指出的問題也非常深刻,但在大學生志愿服務與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融合創新的研究上仍有一些空白。完善這類研究,提出可行的工作機制與方法,將對高校學生工作、黨建工作帶來新思路,也有利于加強黨建引領,創造性解決大學生志愿服務過程中遇到的形式主義、可持續性差等問題。
在以浙江工商大學杭州商學院外語學院學生黨支部和班級團支部、學生社團組織為研究對象,組建志愿服務團隊開展大學生志愿服務與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融合創新的研究過程中顯露出諸多問題。
大學生志愿服務與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的融合中,教師的水平和學生的素質參差不齊。教師以完成工作量為目標,對學生的指導浮于表面,指導過程中缺乏計劃性,理論支撐不足;學生往往自主性不強,對于指導教師的任務執行不到位,志愿服務實踐后缺少總結反思。對此提高教師的責任擔當意識和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十分關鍵。
大學生志愿服務和黨建工作往往兩張皮沒有形成合流。高校常規化的大學生志愿服務開展已基本成熟,項目趨于經典,因此大學生志愿服務缺乏趣味性,學生參與度較低,加之黨建工作忠實于文字材料,缺少實踐性,志愿服務項目中黨的領導也不夠突出,主動對接地方單位達成長期合作的可能性較小。高校黨建工作要真正落實于志愿服務,為志愿服務提供思想引領與實際指導至為重要。
大學生志愿服務和黨建工作的結合缺乏廣泛性,志愿服務參與對象被限定,通常只有學生干部、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團員等其中的一者參與,這些參與者能夠較好地完成志愿服務項目,但參與者的考察和評價的體系建設任重道遠。大學生志愿服務和黨建工作的結合中,提高普通學生的參與度和分類考量參與者要雙管齊下。同時突出黨建的引領作用,深化黨建工作主題,使得大學生志愿服務植根于高校黨建工作。
1.頂層設計
大學生志愿服務與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的融合在于以黨建為引領,大學生志愿服務為載體;創新在于探索實踐育人的新模式,不僅要開展黨建+志愿服務,更要樹立高校立德樹人的使命。通過具體的實踐研究,總結大學生志愿服務與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融合創新的工作思路,要將實踐育人、勞動教育、志愿服務等圍繞黨建工作,最終為實現立德樹人服務。以黨建為基礎,依托大學生志愿服務,強化高校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做好頂層設計,加強同共青團、學生會、社團組織的合作,推出大學生精品志愿服務項目。
基于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利用高校所在地的地域優勢,在校地合作的基礎上,積極對接區域內企事業單位,整合志愿服務的資源,建設志愿服務定點基地,定期開展志愿服務。構建黨建引領,校地合作的大學生志愿服務模式,建設服務型高校基層黨組織,創新黨建育人的方法,加快推進高校黨組織自身改革。
志愿服務與高校基層黨建工作的融合創新是學生工作的重要一環,也是展示高校實踐育人和立德樹人的重要窗口。大學生志愿服務與高校基層黨建工作的融合創新在于解決高校學生工作中黨建的單調性和枯燥性,引入志愿服務這一工作載體,打好黨建+志愿服務的組合牌,以成熟可行的工作機制規范工作流程,對學生工作的專業化、制度化有實際意義。
2.工作機制
大學生志愿服務與高校基層黨建工作的融合創新的獨創性在于以黨建為引領,志愿服務為載體,建立“三促三進”的工作機制,完善黨建+志愿服務的運營模式、管理模式和評價體系,最終實現實踐育人和立德樹人的目標。
運用 “三促三進”工作機制,即為基層黨建促志愿服務品質,黨建帶動志愿服務,黨建思想始終貫徹于志愿服務,高校師生黨員帶頭提高參與者素質與積極性;基層黨建促志愿服務文化,黨建文化不是生搬硬套到志愿服務,要凝練一個黨建文化主題,結合高校院系、專業設置,充分做好“一支部一特色”,有針對性地開展大學生志愿服務項目;基層黨建促志愿服務落地,大學生志愿服務項目不是紙上談兵,重在實踐,掛牌一個志愿者服務基地就要建設好一個志愿者服務基地,保證志愿服務的長期性。志愿服務要進社區,大學生的學習不能局限于課堂,要走進生活,下基層鍛煉;志愿服務要進鄉村,大學生要敢于進農村,把所學用于田間地頭,不怕吃苦,甘于奉獻;志愿服務要進國際賽事,抓住高校所在地開辦國際賽事、國際會展等契機,展現新時代大學生的良好風采,提高志愿服務水平。牢牢把握志愿服務與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的融合點就是實踐育人,深化實踐育人的目標與成果,創新實踐育人的形式與思路。
創建“志愿服務+團學+黨建”的運營模式,始終樹立黨建帶團學,黨建帶志愿服務的工作意識,依靠學生干部、學生組織、學生社團,組建有專業特色的志愿服務團隊,發揮學生的專業優勢,推出定制式、菜單式志愿服務。理順志愿服務、團學、黨建三者之間的關系,通過志愿服務加強團學、黨建二者之間的聯系。通過學生黨支部、學生會、社團組織等接納吸收更多普通學生,完善指導教師的管理考核制度,使志愿服務團隊成為高校校園文化的展示平臺。志愿服務借助黨建、團學的政策優勢、資源優勢,避免快餐式志愿服務,打造一批精品志愿服務項目,鼓勵志愿服務項目校內立項,深化志愿服務項目成果。
建設“指導教師+朋輩輔導+年級接力”的管理模式。以黨建為引領的志愿服務團隊離不開指導教師的思想引領,指導教師可以為學生團隊決策提供思路,指導教師作為大學生志愿服務團隊的領路人要積極主動參與到志愿服務團隊的建設中,扮演好管理者、指導者、參與者的角色;參與者年紀相仿,高年級對低年級的傳幫帶的作用就異常明顯,在遇到分歧和困難時能夠相互交流和幫助,指導教師也要善于發現具有親和力的高年級學生和有領導力的低年級學生,注重志愿服務團隊接班人的培養;不同年級的學生參與在志愿服務的團隊中,以老帶新保障了團隊的延續,畢業班的學生需要把團隊順利交接給下一任接班人,做好新成員的培養教育工作,開展多樣的團建活動,提升志愿者服務團隊的凝聚力、向心力。
創設“自評+互評+師評+對接單位反饋”的評價體系。評價體系的建設是保障大學生志愿者服務團隊先進性的重要措施。各參與者在團隊中既要相互合作和幫助,又要相互競爭和監督。多方位、全面的評價體系的構建既能考驗團隊成員,又能科學合理地評價整個團隊及各成員,從而發掘特色和亮點,凝練出志愿服務團隊的文化品牌,為今后開展工作提供新思路。多方位、全面的評價體系的建設中,在不增加工作量的前提下,要做好平時各類數據的更新和整理。對接單位的參與也保證了校地合作的有效聯動。此外,高校發展黨員和管理是系統性工作,要結合志愿服務探索高校黨組織自身改革,把大學生志愿服務納入黨員發展和考核體系也將助力建設“自評+互評+師評+對接單位反饋”的評價體系。
3.融合創新
把握高校黨建工作規律,把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規律。理清大學生志愿服務與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關系,構建以志愿服務為特色和亮點的高校基層黨組織。從基礎的志愿服務嵌入高校黨建工作,到成熟的志愿服務融合高校黨建工作,最終依托志愿服務實現高校黨建工作的創新。
開展大學生志愿服務與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融合創新要抓好黨員教師隊伍,充分發揮黨員教師的先鋒模范作用,這對黨員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時代的高等教育強調三全育人,志愿服務+黨建的融合有助于發揮高校全員育人的作用。從課堂教學到課后學習、生活交流,教師和學生始終在一起,志愿服務同學科競賽指導一樣,需要師生共建,志愿服務與高校黨建的融合創新是師生共同參與的結果。
從普通學生到學生干部,從團員、入黨積極分子到黨員都要加強思想引領,通過志愿服務把服務社會的高尚情操入心入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絕非朝夕可成,而且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轉變更好地促進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把志愿服務的思想教育灌輸到課堂中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同時有效運用 “三促三進”的工作機制,黨建+志愿服務的運營模式、管理模式和評價體系才能實現大學生志愿服務與高校基層黨建工作的融合創新。
大學生志愿服務與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的融合創新中,存在教師和學生的素質和水平參差不齊,大學生志愿服務和黨建工作往往兩張皮沒有形成合流,大學生志愿服務中黨的領導表現不夠突出,主題不夠鮮明等問題。實現立德樹人和實踐育人2個目標,不僅要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和公益活動,加強實踐育人基地建設,還要在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實踐中融入黨建文化和校園文化,將對志愿服務賦予新的意義,實現高校基層黨組織文化品牌,“一支部一特色”,大學生志愿服務制度這三者的有機融合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