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曉蓓,趙鎮
(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徐州 221140)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高校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深化高校改革和全面從嚴治黨結合起來,著力培養和造就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為加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新貢獻。高校的任務就是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社會、為國家培養切實可用的人才,能在不同的崗位作出自己的貢獻。
協同育人的模式是一種新的創新性理論,為了能更好地完善人才培養模式,不應該再僅僅依靠學校、企業來共同育人,而應該以政府、高校、行業、企業、家庭、社會團體、研究機構等為主體,通過制定政策、完善制度、資金支持、技術培訓等多種方式,突破傳統方式原有的種種限制和壁壘,實現全方位、全過程、全員育人的理念,使所有參與主體、參與資源產生合力,協同育人。協同育人可以幫助政府落實育人政策、學校實現人才培養、企業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研究機構轉化科研成果、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協同育人的含義不再僅僅局限在教育本身,而是形成一個多元參與主體協同育人模式,這樣才能夠培養出市場運行需要的、行業創新需要的、社會發展需要的、國家富強需要的高素質高水平復合型人才群體。這樣各參與主體利益訴求都可以得到滿足,各方利益可以達到共贏。
現代學徒制是近些年新出現的一種校企合作模式,是在政府指導下進行的。根據2014年教育部頒布的《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國家開始推行現代學徒制,之后2016年又公布了全國現代學徒制試點的實施單位。在政府推動下,現代學徒具有學生和學徒雙重身份。[1]現代學徒制致力于讓學校和企業能夠達到更緊密的合作,學生不僅獲得學校教師的教育,還得到企業師傅的傳授,成為新時代的學徒。現代學徒制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這是近年來被普遍推廣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現代學徒制的推廣可以促進企業和行業參與學校教育人才培養整個過程,推動實現學校優化專業設置,使專業與社會、企業需求更加精確匹配。很多高校都陸續出臺政策,有共同理念的高校在政府的促進下,組成現代學徒制集團或者現代學徒制聯盟,形成教育合力,擴大影響面。
產教融合關注的目標是學生社會實踐,培養好學生提供給行業和企業,是學校與行業企業進行的深度合作,是產業與教育的深度合作。產教融合能充分利用雙方優勢,共同培養學生。學生到相應的崗位工作,把平時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工作中,實踐工作中獲得的經驗再反作用于理論的更快掌握,雙向持續作用,促進學生改進以往不足,不斷進步。學校根據自身開設的相關專業,積極尋求相關企業共同合作,產教融合能把產業與教學密切結合,使教學重點與產業需求能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相互融合。學校不再僅僅是教育場所,更是具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科技服務能力的產業性經營實體,形成學校與企業深度合作,傳授理論的同時,培養的人才會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通過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提高專業能力,能更好地為行業產業服務,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實現“產”和“教”的真正融合,實現多方共贏。[2]
工學交替是長期以來普遍被學校運用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是以學生、企業、學校為主體,以職業為導向,在學生的培養過程中,不再僅僅單一地利用學校內部的各項教育資源,而是把企業的教育環境和資源也引入其中,使學生不僅可以接受學校的課堂理論教學,還可以直接獲取企業一線的校外工作實踐經驗。在人才培養的全部過程中,學生在學校里以被教育者的身份,根據教學的相關要求進行以理論知識為主要內容的學習活動,在企業里根據市場的需求以“職業人”的身份參與相關專業的企業實際工作。工學交替模式可以提高學校教育與社會企業需求的一致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能力,達到企業要求,實現最有利的就業。
校企合作是一種注重培養質量,注重在校學習與企業實踐,注重學校與企業資源、信息共享的“雙贏”模式。高校為謀求自身更快更好發展,提高就業質量,采取與企業合作的方式,有針對性地為合作的企業培養人才。學校培養合格的職業人和高素質技能人才,提高學生職業素養和綜合能力,使企業和學生雙向選擇更為順暢。[3]
學校是以為國家、社會主義培養人才為目標的,其重視的是人才培養的質量、學生獲得的知識技能,學校要體現的是社會服務職能。學校是公益性的、服務性的,注重的是教育的過程,學生學習的過程。這是高校一直以來形成的理念,也是被社會普遍接受的。企業是盈利性的、非公益性的,企業經驗需要資本,需要收益,企業追求獲得利潤,怎樣使員工創造最大的經濟效益,與學校合作,也是希望學校能為企業培養自己所需的人才,這些人能為企業獲得更多利益,使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對學生個人發展、工作外的其他能力提升、社會作用提升并不關注,對學校育人體系是否完善也沒有特別關注,他們注重的是結果。學校與企業理念無法取得完全一致,管理方式和組織文化也有很大差異,這種差異性必然使合作產生不良影響,很難完全融合。
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更多的是學校和企業為主體的參與,主要是學校為主導,尋求企業的共同合作,企業出于自己的利益,也比較配合。但是政府、其他各類社會組織、家庭等參與的程度相對有限,不能形成合力,提升學校育人效果。合作形式也比較單一,基本都是學校為主要推動者和策劃者,學校主動聯系企業,或者企業主動聯系學校,出于各自的需要,協商合作的各項事宜,策劃合作方式、合作程度、合作時間等,雙方合作只是建立在約定的基礎上,缺乏深入研究,深度探討,沒有固定組織機構長期研究、實踐、總結合作各方面的經驗教訓,形式過于單一,效果受到影響。
學校以教育為主,班級化管理,專業化管理,以生為本,以傳授學生理論知識為主,主要以人才培養為主要任務,能給行業企業提供的是學生資源,但是學生不一定能符合行業企業需求,不一定具備最新技術實踐能力。與行業企業最新需求存在不一致的現象,學校僅僅只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是無法滿足企業全部需求的。企業的發展日新月異,企業只有不斷創新不斷進步,才能不斷發展。企業發展不僅需要學生工作,更需要學生創新、提升,而這種意識和能力往往是現在學校培養出的學生所缺少的,進入企業后再培養是很難有實際效果的。另外企業也需要學校在生產的各個環節提供支持,如產品研發、科研能力、產品生產技術更新、對現有職工進行學歷提升、技能培訓等。很多高校在這方面與企業的合作很有限。
高職學生有16.2%的學生有意愿繼續升學,這部分學生不愿意加入學校安排的任何形式的協同育人模式中的。他們的目標就是利用好最后的時間好好努力,考上自己理想的本科院校,不斷提升自己的學歷。因為目標不是就業,所以對行業和企業的興趣不高,對高校專業知識更重視,既不愿改變,也很難被說服。學習之外的一切,他們都認為是在浪費時間。還有1%左右的學生根本不想工作,怕苦怕累,就想在家里繼續舒服地過日子,這部分人獲得家庭支持,暫時不需要面對生存壓力,所以也不愿加入各種形式的協同育人中。這部分學生的不配合,也會影響一批學生的態度。
政府作為各項政策的制定者,也應成為政策落地的主要促進者,政府能主動推動協同育人政策實施,追蹤實施的各個環節,最后產生的效果,會極大促進各方主體參與者更好地協同育人。高校與企業、家庭、社會團體、研究機構等合作時會遇到很多政策性問題,難以解決時,需要政府給予指導性意見,幫助各方解決困難,達成共識。政府應加強統籌能力,提前做好人才需求的征集、預測、發布,及時從企業行業處獲得最新信息,督促高校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目標,不斷打消各方主體的種種顧慮,打破合作的種種限制,協助雙方更好協商,求同存異,共同改革、共同發展。與學校、家庭、企業、社會團體、科研機構等一起形成合力,形成協同育人體系。家庭為學生提供親情、生活、經驗的支持,政府為學校和企業提供政策支持,高校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提升各方面綜合建設,企業升級發展規劃,提高社會和經濟效益,社會團體提供社會服務等社會支持,科研機構提供科研機會和研究成果。[4]
學校是公立的性質,與企業合作會受到種種限制,流程復雜、層層審批等,使合作耗時耗力,時效性大打折扣。為了更好協同育人,各高校可以以二級學院為主,在二級學院原有基礎上組成協同育人的第三方托管公司或者辦公室,第三方托管公司或者辦公室人員由二級學院協同企業人員共同組成,不用專門安排新的人員,可以直接運用原有負責相關工作的人員,然后按照公司運行的模式進行,制訂單獨的章程,有獨立的處事權。托管公司或者辦公室可以與學校簽訂委托管理相關協議,協議可以規定托管公司或者辦公室有哪些具體的管理工作,有哪些經費預算、考核方式等。二級學院負責學生的教育管理、人才培養等工作,托管公司或者辦公室聯系企業、社會團體、科研機構等負責繼續教育、技能培訓、各項服務、科研成果轉化等,人員還是學校和企業的人員,第三方托管公司或者辦公室既享受高校的各種有利政策,又可以強化企業引領和協同育人效果。[5]
學校要主動把企業文化引入學生教學和實踐的各個環節中,使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有機融合。協同育人需要學校擺脫封閉式的教育模式,逐步轉型為開放式、分段式教育模式,提取企業文化中精華部分,與校園文化有機融合,用文化育人,提高學生對企業文化的認識和認同感。學校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構建學校與企業行業的文化對接平臺,使學生能培養與企業員工同意的行為規范,強化學校與社會企業需求的有效銜接。
文化價值取向方面的融合,有利于雙方文化內涵和文化個性展示,而且有利于協調育人中各方主體資源、人員、技術等方面融合。大學生職業素養可以通過協同育人強化,不僅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具有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團隊精神、抗壓能力等,企業高管、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部門負責人等對學生開展專題報告、專題輔導、長期追蹤,使學生能夠接受學校和企業的文化和價值觀,樹立正確的職業認知和職業定位,為將來進入企業和社會夯實基礎,幫助完成角色轉換。[6]
對于不同需求的學生,協同育人也要因人而異,盡量人性化,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如果學生的目標是升學,可以進行職業教育的同時,進入相對輕松、能學到專業知識或者應用專業知識的企業,這樣他們有更多時間自主學習,在學校、企業、行業之間也可以學到專業知識、最新理論,對自己升學也有幫助,這樣才能對這部分學生形成吸引力,讓他們愿意參與到協同育人中。
高校的育人模式需要可持續發展,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是高校的必然選擇。國家推行現代學徒制等模式,都是在做不斷嘗試,高校要發揮主導作用,推動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家庭和社會組織等協同育人,創新發展,達到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