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茜,劉云,張潔,董云青
(山東醫學高等??茖W校,山東濟南 250002)
2022年2月8日,教育部發布2022年工作要點,要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其中著重提到要“推進崗課賽證綜合育人”,這為新時代高職院校課程建設提出了新的目標任務。
“崗課賽證”四位一體的融合,是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一種創新提法,崗是指職業崗位,課是指專業課程,賽是指職業技能大賽,證是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目前,“崗課賽證”內涵還沒有統一,主要區別在于“課”,王麗新、李玉龍在《高職院?!皪徴n賽證”綜合育人的內涵與路徑探索》中提出“課是指課程體系,即人才培養方案,與特定職業核心素養相對應的專業課程結構與課程模式”。周香在《高職機械類專業“崗課賽證”融合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中提出“課即系列課程。聘請企業資深技術人員,以企業需求為目標,協商確定系列課程?!?/p>
“崗課賽證”既是學生提升職業技能的有效途徑,也是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主要載體,更是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崗課賽證”融合育人,首先體現標準引領。無論“賽”還是“證”的內容對接的都是實際工作流程與操作技能標準化的程度;其次體現系統化,崗位工作任務化和工作任務課程化相對接;最后體現協同化,具體表現為職業標準與課程教學標準相協同,崗位技能需求與專業課程內容相協同,技能大賽與專業課程教學相協同,全面解決了崗位技能與日常教學“兩張皮”的問題。
“崗課賽證”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是新時代貫徹落實全員全程全方位教育理念,構筑高職院?!按笏颊惫ぷ鞲窬值闹匾e措。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確定了課程思政建設的總體目標和具體內容,并指出課程思政建設是要寓社會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讓學生通過學習,豐富學識,增長見識,塑造品格,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要求繼續完善“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機制。堅持立德樹人、德技并修,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與技術技能培養融合統一,發揚工匠精神,培育更多優秀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由此可見,兩者都是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為根本任務和共同目標?!罢n程思政是職業教育實施德育的重要途徑,而崗課賽證融通是職業教育實施智育、勞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實施課程思政的載體。課程思政建設與崗課賽證融通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在教育過程中發揮協同效應,提升高職院校育人育才”。[1]
課程思政與崗課賽證通過協同育人機制將專業課、思政課及技能實踐融合起來,形成三位一體教學課程體系,既可以促進專業教師、思政教師以及校外技術專家的協同合作,形成育人合力,又可以通過專業課、思政課和技能實踐課的融合,以崗位、競賽、考證為課程教學的抓手,滲透顯性價值與隱性價值,可以充分發揮思政教育的功能,建構以應用技能、思政素養與崗位需求相匹配的綜合實踐教學模式,實現全員、全方位、全過程思政教育的目標。
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能在生產和服務實踐中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的專門人才。實踐本身就具有復合性,任何領域的生產實踐和服務實踐都不可能只涉及單一門類的知識和技能,而是多種學科知識和技術技能的復合應用”。[2]同樣,一名優秀技能人才不僅需要具備職業道德、職業精神、職業習慣等綜合素養,還需要在真實工作場景中實踐鍛煉,逐漸內化于心,成為穩定的精神和行為素養。“崗課賽證”的實踐教育與“課程思政”的理論教育充分結合,完善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結構,使高職院校學生充分學習專業知識與技術技能,同時也能獲得更綜合的職業素養培育,實現自身能力素質的全面提高和個性的全面發展。
在“崗課賽證”視域下,專業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以“培養什么人”為根本導向,以專業崗位需要的職業素養為邏輯起點,結合《思想道德與法治》《形勢與政策》等思政課本中涉及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整合到專業課程中,并結合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教學目標以及重難點,形成三個維度,職業精神、職業情感和職業思維,同時在分拆知識點中挖掘職業素養、工匠精神、勞動品質等具體思政元素。
宏觀層面,結合“四史”和時代背景,挖掘課程育人所需要的思政元素。建黨百年,國家涌現了一大批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的英雄人物和楷模,形成了彰顯黨的性質宗旨和政治品格的精神譜系。這一系列偉大精神,體現了共產黨人的堅定信念、根本宗旨、優良作風,也凝結了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開拓進取的崇高品質,為我們挖掘思政元素提供了豐厚滋養。
新中國成立70多年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這些光輝成績背后是我們民族發展的獨特優勢。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挖掘課程育人所需要的思政元素,通過典型案例和歷史溯源等形式,引導學生體悟中華民族的歷史成就和發展成績,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思想認識,推動學生在民族與國家、歷史與文化、科技與創新等方面對國家的深度認同和堅定自信,滋養學生熱愛認同本專業的積極向上心態。
微觀層面,結合學生未來所從事的工作崗位的職業內在規范和要求挖掘思政元素。具體為從業者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職業道德、職業行為、職業作風和職業意識等。共性職業規范要求重點挖掘職業價值觀,不同專業的職業規范要求,結合不同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以及學生未來所從事工作的職業要求,從職業素養養成的角度,有針對性地挖掘課程所蘊含的育人元素,增強課程育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升學生職業發展能力。
職業情感育人功能的實現以學科文化為基礎,并依靠專業的有力支持??梢越Y合課程項目所歸屬和服務的領域與專業產生的歷史背景、成長歷程、現實狀況和未來發展趨勢,特別是所包含的重要項目和科技創新內容,通過教育引導學生把具有卓越品質的偉大勞動者、能工巧匠、勞動模范、技術大師、創新之星當成學習、追求和立志超越的成才榜樣。結合我國各個時代科學家以及不同崗位模范人物事跡,從與之相關的生活實踐、教育經驗、科研實踐等,挖掘其中所蘊含的責任使命、家國情懷、職業理想、社會規范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使之內化培養學生的精神要求、外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提升學生專業認同和增強責任意識。
用身邊的優秀朋輩引領并帶動學生。選取近年來涌現的優秀畢業生,通過挖掘他們職業經歷的典型事跡和成功經驗,演講職教學子的技能成才故事,以身邊看得見、學得了、又能再現的生動典型鼓勵學生努力修身立行,以達到技能報國、強國有我的目標。還可選取在獨立自強、遵紀守規、勤奮學習、敬業樂群、精益求精、務實創新等方面有出色成績的在校學生,選擇他們在選擇職業教育、努力適應新環境、苦練技術技能、弘揚工匠精神、發揚勞動精神等方面的典型事跡,以引導推動高職院校學生發憤圖強、健康成長。
職業思維即專業工作者在完成其職業任務時的思維活動或思維方式。包括兩方面內涵:一是強調專業工作者運用自身高度的職業技能解決其工作任務的思維過程,這是職業思維的一般規律,是宏觀上的概括;另一個是強調受職業活動制約的、有別于其他行業的各種獨特而具體的思維特點,它則是對某種職業活動的思維過程和思維特點進行的一種微觀分析,如工程師、技師、工人的技術思維、醫師的臨床思維、建筑師的空間思維等。
良好的職業思維可以使專業工作者迅速、準確、有效地解決各種具體問題。我們將職業思維分為科學思維、創新思維和評價思維。新時代的大學生對政治參與和社會參與葆有熱情,對國際國內重大事件、社會熱點問題、時事政治等都特別關注,同時具備了相應的獨立思考能力,可以從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和兩種資源的背景中,如中美貿易、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等。也可以利用失敗的教訓、警示性的問題以及“反面教材”,如被夸大的事例、非邏輯性的推論、不靠譜的解釋、毫無根據的論證等,挖掘有助于培養和訓練學生科學思維方法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內容,并通過反思、剖析和對比教會學生用正確的立場觀點或觀念方法理解和剖析提問,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世界、認識中國,從而提升民族責任感和職業使命感。
任何一門學科的研究都離不開一定哲學思維的指導。馬克思主義從揭示人的社會性本質出發,深刻闡述了人的“自覺能動性”,鮮明標識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和“以人為本”的思維方式。馬克思通過實踐的觀點、實踐決定認識和認識反作用的觀點等,系統科學地揭示了認識的實質和基本規律,為高職院校專業課程提供了直接理論依據,也為課程建構了“實踐—認識—實踐”適合工作模式的職業思維。
在“崗課賽證”育人模式實施中,從職業精神、職業情感和職業思維三個維度,探討如何把價值導向的思政元素寓于知識傳遞與能力培養之中,以增強學生獲得感,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目標。
課程是實現人才培養定位的直接載體。在“崗課賽證”視域下,基于學生特點和崗位職責要求,課程內容的整合、重構和優化必不可少。高職院校以企業不同領域專業技能培訓為起點,經過對校企合作項目的深入調研,提煉企業項目的具體崗位特點,剖析、歸納崗位群的職業能力要求,并分解歸類職業技能大賽、“1+X”證書所涉及的職業理論、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要求,將教材內容模塊化、項目化、有序化,同時從企業工作崗位、技能競賽和“1+X”考證中,提煉出與之相對應的學科思政特色教育資源融入實際教學中,實現思政知識要素與專業能力系統化融合,形成以培養學生的技能為基礎、以產教融合為主線、以德才兼備人才培養為宗旨的教學任務導向的一體化模式。
教學策略是提升課程教學實施效果的關鍵。首先調整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課時比例,改變以傳統的理論知識教學為主的模式,引導學生創設“實際工作”過程,在“實際工作”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領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時,教師注重推行基于問題、項目和案例的教學策略,學生在解決問題、實施項目的過程中,學會做人、學會做事,提高其責任意識和創新意識,逐漸形成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工作作風等,實現理實一體化的實踐教學。其次,將課堂作為育人的主渠道,按照課程性質和學情特點,以任務驅動教學、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等教學方法,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并經由“創設問題、提問場景、社會價值判斷評估等培養學生剖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求解過程中,認識問題和理解所蘊含的理論思維、科學方法論和價值判斷,激發學生的思想和情感的碰撞體驗,實現對學生的價值引領”。[3]同時,要充分利用實踐場所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紅色鄉村、紅色革命教育基地、生產車間、急診室等,通過交流研討、集體匯報,讓學生尋求認同、產生共鳴,實現學生錘煉品格和職業能力的融合培養。
學生自主學習是傳統課堂教學的進一步拓展和必要補充。教師在學生課后自主學習過程中,如開展調查研究,可以有效增強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社會價值分析能力和價值判斷能力,指導學生開展不同形式的創新創業大賽和技能比賽,以厚植學生開拓進取、團結協作、刻苦耐勞的勞動精神,通過利用VR虛擬現代化多媒體手段等,進行課后拓展式教學,以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在情感傳達和道德示范方面的優勢功能,從而讓每位學生通過感同身受體悟做人做事的道德標準和社會規范,轉化為態度的形成與轉變、品德的養成等自然人成長為社會人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