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宗莉,林亞軍,鄢蘭
(1.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廣西桂林 541004;2.湖北信息工程學校,湖北荊門 448004)
隨著教育評價改革的不斷深入,綜合素質評價的結果應用也進入新階段。由于各級政策的推進,2018年H省J市出臺了《J市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指導意見》,提出“綜合素質評價按‘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5個維度,滿分20分計入高中階段學校錄取總分”,將綜合素質評價結果與高中招生“硬掛鉤”。
三年已過,綜合素質評價實施的現狀如何?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問題或阻礙?又有哪些對策可以引導和幫助初中學校綜合素質評價的推進實施?如何規避風險,對市域進一步推進綜合素質評價的實踐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020年11月,調研組深入七個縣(市、區)開展綜合素質評價實施現狀的調研,圍繞素質評價的實施現狀、評價認同度、評價成效三個方面與各地綜合素質評價工作負責人、教師、學生、家長等面對面,認真聽取各界對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對85位校長、6692名教師、28579名學生、31665名家長進行了問卷調查。
調研發現,綜合素質評價與高中招生“硬掛鉤”政策實施以來,促進了學生的發展、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得到了提升、家校合作途徑更加豐富、學校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但在教師和家長中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抵制心理。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硬掛鉤”遭遇抵制的原因,并提出具體的應對策略。
本次調研結果顯示,綜合素質評價實現“硬掛鉤”,阻力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調研結果表明,有18.15%的教師認為“綜合素質評價結果不應用于高中招生”。在教師訪談時,一位老師說,“我擔心不講道理的家長會在孩子中考結束之后,報復班主任”;也有老師說:“作為班主任,學校和社會還是要看我們的升學率。我有時不得不違心地讓學習成績好的孩子的綜合素質評價結果更好。”
學生家長和社會公眾的確也普遍擔心,綜合素質評價會對部分地區和學校學生造成新的不利因素,從而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1]。這是許多人質疑綜合素質評價政策的一個基本理由,是制約綜合素質評價在社會文化層面獲得認同的重要障礙。[2]部分家長在綜合素質評價中參與度比較低,對綜合素質評價存在抵制心理。本次調研中,8.04%的家長認為,“綜合素質評價結果在中考中占20分,不合理”;看得見的只是分數,有家長說“綜合素質評價是一個無法標準化的評價”。
綜合素質評價與中考“硬掛鉤”面臨著新生事物與傳統評價制度之間的博弈,受到一部分來自學校的阻力。調查問卷結果顯示,有5.1%的校長認為,“在學校開展綜合素質評價作用不大”;有4.08%的校長認為“我校的綜合素質評價能夠真實反映學生的全面素質”比較不符合現狀;19.39%的校長認為,“綜合素質評價結果不應用于高中招生”。在本次調查問卷中,校長們說,“影響文化課的上課時間”“家長不認可評價結果,我們的壓力非常大”。
我們雖然建立了綜合素質評價的內容體系,但區域內如何統一推進與學校的日常教育教學相結合,如何常態化實施,如何提高老師和家長參與綜合素質評價的積極性,如何真正使綜合素質評價不僅發揮促進學生發展的作用,而且成為高中招生的重要依據,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過程中遭遇的阻力,可能會導致一些風險,影響綜合素質評價改革的開展。通過調研發現,可能導致風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J市新一輪綜合素質改革按照“一校一案”的原則,各學校都制定了相應的綜合素質評價細則,將學校的育人理念融入細則中,希望通過綜合素質評價達到促進學生發展的本質追求。問卷結果表明,91.11%的學生認為“我經常基于成長記錄反思自己”;95.11%的學生認為“綜合素質評價能讓我及時改正缺點”;95.86%的教師認為“綜合素質評價能夠讓我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
但是在調研時發現,部分教師和家長認為綜合素質評價與高中招生“硬掛鉤”是另一種方式的考試,忽略了綜合素質評價是學生的強大助力。
究其原因,一是,過去“唯分數”“唯考試”的教育生態給家長和學校造成了非常大的壓力。本次調查問卷表明,46.13%的教師認為,綜合素質評價的目的是“甄別學生,便于招生選拔”;在訪談時一位家長說,“綜合素質評價是一個無法標準化的評價”;19.39%的校長認為綜合素質評價結果不應用于高中招生。
二是,綜合素質評價的主體參與缺失。綜合素質評價應由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評價、家長參與構成,學生通過評價學會客觀記載、自我反思、認識自我,家長通過評價知道不僅要關注孩子成績還要關注他們的能力、德行,了解自己孩子的長處、興趣愛好、潛能、需要改進的地方。本次調查問卷顯示,7.68%的學生認為,“老師能夠指導我們整理成長記錄”不符合實際;37.51%的家長沒有參加過學校的綜合素質評價活動;1.86%的家長根本不知道孩子正在進行綜合素質評價,家長、老師對綜合素質評價參與的缺失,是綜合素質能力發展的重大阻礙。
寫實記錄需要學生和教師在實施過程中做到及時性,但在評價過程中出現了一些質疑。
1.沒有及時記錄
有的學生因為沒有做到及時記錄,出現證明資料不全。本次調查問卷表明,仍有8.87%的學生認為沒有“及時記錄整理和記錄”;7.68%的學生認為“老師能夠指導我們整理成長記錄”不符合實際;6.76%的學生“認為自己能如實地記錄自己參加的活動”不符合實際。
2.寫實記錄過程性不足
由于許多學校如果不定期開展評價,就無法保證學生發展的過程,因此不能有效應用;3.15%的教師認為“我們每學期開展綜合素質評價”是不符合實際的。
3.誠信機制欠缺
由于社會誠信機制欠缺,寫實材料中可能會出現夸大事實捏造事實的情況。如何從評價主體出發,建立誠信保障機制,是需要我們著力解決的問題。
總而言之,由于寫實記錄在實際操作中存在費時、費力等問題,有的學校沒有組織學生及時、定期進行記錄,導致綜合素質評價在實施過程中遭遇阻力。
調查問卷顯示,仍有12.01%的學生認為沒有“經常開展同學互評”。學校實施過程中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1.評價細則的制定很難適度
作為新興事物,綜合素質評價還處于探索階段,學校制定的評價細則不夠科學、適度。在本次調研中,一位老師說: “綜合素質考評當中的很多量化細則,我們老師無法正確把握,既無法做到公正公平,也無法完全做到家長滿意。”
2.學校缺乏常態化的實施流程
這次調研中,我們發現,有的學校由于缺乏常態的校本實施流程,遇到以下情況綜合素質評價便無法規范進行。
一是分管負責人或班主任的頻繁更換。由于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的復雜性,相關負責人和班主任必須經過系統的培訓,才能規范評價流程。某校由于綜合素質評價工作負責人的工作調動,導致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難以規范地持續下去。
二是班主任沒時間科學地認知綜合素質評價。綜合素質評價工作與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疊加,使其工作任務繁重,很難抽出時間系統學習什么是綜合素質評價,怎樣做好綜合素質評價。所以,很多老師至今仍然不清楚如何科學地進行綜合素質評價。
本次調查問卷顯示,38.13%的教師反映,“我平時很工作很忙,沒有更多的精力去參與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43.27%的教師認為綜合素質評價增加了我的工作負擔。通過訪談得知,增加教師工作負擔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
1.教師們安于現狀的慣性思維
由于綜合素質評價要求教師們改進傳統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式,由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轉向時刻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教師們感到不習慣、不理解,甚至帶來強烈的感情震蕩,容易引起抵制情緒。
2.教師的工作量大
本著對學生負責的態度,有的班主任想給學生提供更多更準確的評語,每個月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記錄情況進行整理、瀏覽學生的記錄不由自主花了很多時間,這無形之中也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如何減輕教師負擔,是我們今后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有效規避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風險,使綜合素質評價的預期目標早日得以實現。
政府、學校與教師要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參與到綜合素質評價中,使綜合素質評價成為集體行為。
第一,要加大對評價的實施和宣傳力度。通過各種媒體大力跟蹤并宣傳評價實施的過程和成果,形成積極的評價輿論導向。同時定期召開評價的總結和經驗反饋交流會,形成良好的綜合素質評價風貌。
第二,綜合素質評價應以“育人”為重點。學校要改革傳統的“教育質量觀”“教育政績觀”,通過建立家校合作共享教育資源,引導學生自主評價來減輕教師負擔,同時以示范課、觀摩課、教育手冊的形式解讀教育評價的意義。同時舉行家長教育交流會、讓家長參觀綜合素質評價過程,改變家長的教育觀念。
第三,教師要做好引領。教師也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主動收集和整理實證材料,在評價過程中要給學生提供了解自己表現的各種機會,并對自我表現進行調整和完善,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有效反思,通過學生提供反思案例,建立反思記錄卡、“負面清單”等正確認識和完善自我。
第四,轉變家長的觀念至關重要。學校和教師要積極引導家長行使主權和話語權,通過微信、QQ等網絡社交平臺擴大家長對綜合素質評價的參與度,讓家長理解和支持學校推進綜合素質評價。
首先,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要充分發揮組織引領作用。綜合素質的評價,單靠一所學校來推進是比較困難的。教育行政部門可以采取區域整體推進的方法,通過各學校之間的溝通、互動、交流、研討促進區內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的推進,最終實現區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的整體推進。
其次,學校應將綜合素質評價常態化。學校要做好教師培訓工作,指導教師幫助學生學會記錄,利用成長記錄對學生進行指導,指導教師撰寫基于寫實記錄之上的有針對性的評語,指導教師在學科教學中貫穿綜合素質評價。提升教育評價素養與能力是堅持常態化、規范化實施的必要前提。
規范綜合素質評價要緊緊把握寫實、交流、反思三個核心要素,使評價變成一種發現、激勵、促進學生成長的過程。
第一,要對學校和班級活動進行規劃和實施。學生的綜合素質要轉化為可考查可比較的行為表現。學校要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實踐活動。例如,可通過學校的運動會志愿者、衛生志愿者等活動,為學生的成長提供多樣化的途徑。
第二,學校要指導學生做好寫實記錄。學生在記錄時應遵循“多寫實,少評判”的原則,寫實是一種基于事實的客觀記錄,評判是一種主觀的認定,例如,可以記錄“我從初一到初三在運動會中參加志愿者活動三次”而不用“我助人為樂,品德高尚”之類的主觀評判。
第三,充分發揮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評價的作用。注重學生自我評價意識與能力的提升,指出評價的目的是要在通過評價本身促進學生素質的發展,理順綜合素質評價與成績提高的關系。
第四,做實評價數據。綜合素質評價中的相關數據應在一定范圍內公示或告知,學生每學期的評價結果應告知家長。公示和告知一方面減少了綜合素質評價與高中招生的利害關系摩擦;另一方面讓家長通過綜合素質評價中的行為標準正確引導自己的孩子。
學生、家長、教師如果對綜合素質評價的過程和結果存在異議,可以向學校、教育行政部門申訴處理委員會提出舉報或申訴,受訴方應在調查核實的前提下作出公開的答復,確保維護學生的權益。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綜合素質評價的公正性。
雖然目前綜合素質評價的實踐還有待完善,但我們希望通過綜合素質評價逐漸改變基礎教育的評價生態,促進學校培養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綜合素質突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