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瓊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星瀾學校 215121)
從教學關系的角度來看,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涉及到兩個主要人物,即教師與學生;而在學生具體建構知識的過程中,考慮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再借助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又可以發現影響學生學習的除了教師之外,還有同學,能夠促進學生學習的課本、資料等.因此理解學生的學習,就可以將其理解為一個互動過程,這里所說的互動,既包括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也包括同學之間的互動,還包括學生與學習資料之間的互動.這樣的互動越充分,那學生的學習效果就越理想,于是“互動式課堂教學”的概念就應運而生.
通過不斷的學習與實踐發現,在運用互動式課堂教學的時候,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抓住互動式課堂教學的關鍵要素.通過分析與歸納發現,互動式課堂教學的關鍵要素應當包括四點,亦即互動式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互動式課堂教學的主導——教師、互動式課堂教學的核心——互動設計、互動式課堂教學的保障——互動形式.下面就這四點分別進行闡述.
對于互動式課堂教學來說,認定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從邏輯關系的角度來看,這是“學生是教學的主體”的推理結果,從意義建構的角度來看,將學生再次確定為互動式課堂教學的主體,是真正將學生視作是互動式課堂教學的關鍵要素.
既然是關鍵要素,那就意味著必不可少,那就意味著其可以對學習的結果產生影響.與一般的學習主體意義不同的是,通常情況下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往往是針對學生個體而言的,而互動式學習則不同,因為互動式學習一定涉及到一個完整的學習共同體,因此這里提到的學習主體更多的是指一個學生群體.要想在學習的過程當中真正發生互動,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實現互動的群體當中的個體,要能夠對同一個知識或者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的見解,而且要能夠清晰的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要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產生不同的見解,關鍵在于學生的個體經驗要能夠與所學到的數學知識進行相互作用.由于不同學生個體的經驗是不同的,所以即使在同一個學習過程當中所形成的認識也是不同的.有了這種不同,后續的學習互動就有了基礎.值得一提的是,此處必須強調學生個體的自主建構,要確保學生個體在學習某一具體數學概念或者規律的時候,能夠將自己的先前經驗充分調動出來,并運用到具體的自主建構過程中去,如此就能建構出有別于傳統學習模式的學習過程.
如果說上面的闡述保證了學生有效的輸入與建構的話,那么在輸出的時候,所強調的就是對數學語言的準確運用.這并不是一個輕而易舉的過程,其要求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能夠將自己所建構出來的認識,與準確的數學語言之間形成對應關系,而當學生能夠運用數學語言表述自己內心的想法時,互動才有了可能.當然考慮到互動式學習不止關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同時也關注學生與紙質學習資料或網絡學習載體之間的互動,這個時候就要求學生能夠讀懂這些學習載體上所呈現的內容,從而讓學生的學習與互動成為可能.
確認了學生在互動式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那么在讓互動式成為現實的時候,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
首先要說明的是,主導作用不能變成包辦代替,也不能變成為學生的學習設計太多的約束.要知道互動式教學原本追求的就是一個開放的過程,只有具有了足夠的時間與空間,才能實現有效的互動.說到底,互動式教學理念是一種改變課堂教學中教師絕對權威的主導地位,創造出師生平等、合作、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師生在知識、情感、思想、精神等方面的相互交融中實現教學相長的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它的本質是平等與相互尊重.只有在足夠的時間與空間里,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實現了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時候,互動的可能性才會大大增強.這種主導作用發揮的關鍵,在于幫助學生打開互動的大門,在學生進行互動式學習遇到阻礙的時候幫助他們化解障礙.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學習“坐標方法的簡單應用”(在平面直角坐標系知識之后)的時候,這時應當緊緊抓住“應用”這個關鍵詞,來給學生一個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圍繞坐標方法的應用場合、應用方式等等進行積極的活動,那就可以取得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下面會有詳細的闡述).
既然是互動式教學,那么互動必然就是核心環節.在設計學生互動過程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上述兩個要素(實際上也要考慮下面要闡述的互動形式).之所以將互動設計放在第三個來闡述,是因為互動設計在互動式教學當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既然互動設計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無論是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還是在教學研究與總結的過程中,都應當作為一個重點.這里通過一個具體的案例來說明筆者的教學實踐以及研究思路.
上面提到的“坐標方法的簡單應用”,要想讓學生在有效互動的過程當中建構知識,那么就必須為學生設計一個有效的互動過程.在教學設計之前,筆者先認真研究了學生已經有了的生活經驗,同時思考這些經驗應當如何運用于坐標方法的理解當中.
考慮到學生此時已經掌握了平面直角坐標系的知識,那么此處的教學設計,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學生將自己的生活經驗與平面直角坐標系的知識結合在一起,然后再完成自主建構的基礎,再去進行有效的輸出,從而實現有效的互動.具體來說可以包括這樣三個環節:
環節一:學生個體的自主建構.
這里主要通過分析與綜合的方法,首先讓學生回顧自己生活當中與平面直角坐標系相關的生活經驗.這個時候不適宜教師直接提出這一要求,具體可以給學生一個示范的案例,讓學生知道自己在生活當中需要確定位置.如此就可以讓學生去舉出生活當中確定地理位置的例子.實際上在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的時候,學生就已經知道了教室或者電影院內的位置確定,類似于此的案例實際上就是生活經驗與平面直角坐標系的聯系.
當學生有了感性經驗之后,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一個探究性的問題:如果給出相關的條件:(1)出校門向東走1500米,再向北走2000米可以到達小剛家;(2)出校門向西走2000米,再向南走1500米,可以到達小明家;(3)出校門向南走3000米,再向東走2000米,然后向左走800米,可以到達小麗家.你能否根據這些條件,畫出一個示意圖?
事實證明這個具有探究性的問題,能夠引發學生的極大興趣,這個時候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先讓學生進行個體思考.
環節二:學生個體的有效輸出.
學生利用草圖進行示意的過程,嚴格來講不是一個利用數學語言進行輸出的過程,但是這個過程對于學生的學習來說,又有著重要的意義,因為這是學生熟練運用數學知識的基礎,也是學生建立坐標方法簡單運用的思想基礎.
在引導學生進行輸出的時候,教師需要對學生的輸出過程進行觀察,哪些學生用的是樸素的方法,哪些學生用的是平面直角坐標系的方法.教師心里要對這些學生進行區分,為后續的互動式學習打下基礎.
環節三:學習共同體的互動學習.
筆者在這里將參與互動學習的學生以及相關的資料稱之為學習共同體,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與學習資料之間的互動,都是互動式學習的有機組成部分.根據上面的課堂觀察,在進行分組的時候,應當采用同組異質的方法,讓具有兩種或者多種思路的學生組成一個小組,然后進行互動式學習.
事實證明,在互動的過程當中,所有不同觀點的學生都會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尤其是剛開始互動學習的時候,持樸素表達方法的學生都會強調自己經驗的重要性,他們認為這種方法得心應手;而采用平面直角坐標系的學生,則會認為自己的方法更加簡潔.有了不同的觀點之后,互動會更加深入.此時教師就應當引導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充分為自己的觀點進行辯護,有了這樣的情形,互動學習自然就會更加深刻.這個時候教師的主導作用依然重要,這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多個案例,讓學生認識到平面直角坐標系的應用方法,雖然用起來還有些生疏,但是可以解決更多的問題,因此其更加具有普適性.當學生形成這樣的認識的時候,坐標方法及其蘊含的思想也就形成了.
任何學習都是需要具體的形式作為支撐的,互動式課堂教學自然也不例外.大量的實踐經驗表明,一個再抽象的數學知識,只要能夠讓學生進行重復表達,那么學生就會在重復的過程當中形成比較深刻的認識.但要注意的是重復表達,不能變成機械的重復,而應當是學生的無意識重復.很顯然,互動式課堂教學就可以讓學生進行這種無意識的重復.例如在上面的例子當中,其實所學習的知識點就一個,就是坐標方法的應用,但是由于涉及到不同的案例,由于不同學生對同一個案例有不同的觀點,所以學生在互動的過程當中會不斷的闡述自己的觀點,會不斷的反駁別人的觀點,在內化別人觀點的時候又會進行再度建構.這些過程實際上都是重復,隨著重復的不斷發生與深入,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就會慢慢理解.實際上這是符合心理學規律的,因此這一定是一個高效的學習方法,值得在當下的初中數學教學中加以使用.